无线充电原理图,发射端1
- 格式:docx
- 大小:939.33 KB
- 文档页数:2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效率使用频率范围传输距离电场耦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92%22KHz数mm-数cm磁共振方式95%13.56MHz 数cm-数m无线电波方式38% 2.45GHz 数m-1.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
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
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2.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
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无线充电——你不知道的知识1.无线充电系统1.1无线充电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图1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图片来源于《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整流滤波: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DC-DC:将高压直流电降压,输出低压直流电;高频逆变:低压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电路转换成低压高频交流电(频率约为100-200kHz),以便于发射端线圈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整流滤波:由于电磁感应的原理,接收端在强大的感应磁场中产生低压高频感应电流,该电流经过AC-DC电路后变成直流电,此时就可以直接供给负载使用(功率为5W电压一般为5V,10W电压9V,15W电压12V,小米9最新20W电压为15V,无线充电电流一般不超过1.5A)。
1.2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图2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检测阶段:发射端检测到放置物体的位置后,发射一个小的测量信号来监控物体的放置和移动,判断是否进入下一阶段,这个信号不会唤醒接收端;判断阶段:发射端将发射功率信号,并检测可能来自接收端的响应,从而判断响应是接收端还是未知的对象。
如果发射端接收到正确的信号,将继续进入识别和配置阶段,保持功率信号输出;识别和配置阶段:接收端会将所需要的能量信号传递回发射端。
发射端需要将收到的信号解码,根据接收端所需要的能量调节输出功率,当无法解码时默认传输功率为5W;功率发射阶段:“识别与配置”阶段完成后,发射端启动功率传输模式。
接收端控制电路向发射端发送误差包,将整流电压调整到线性稳压器效率最大化所需的水平,并将实际接收到的功率包发送给发射端进行外目标检测(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异物检测),可保证安全、高效的功率传输;结束阶段:充电结束后接收端发出EPT(End Power Transfer,结束功率传输)信号,当接收端受到EPT信号时终止功率传输。
1.3无线充电Qi标准为什么选用100~205kHz?Qi标准基于电磁感应的充电技术,频率是100-205kHz,无线充电传输的是能量而不是信号,因为100-205kHz是对人体无害的低频非电离频率,采用这个频率将大大减小对人体的伤害。
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电路图)
无线充电器正向我们走来,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结构与原理。
爱好电子产品设计的朋友们可以参考。
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无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 无线充电器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无线充电器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
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无线充电器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无线充电原理及功率计算
无线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等方式,在没有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向电子设备传输能量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将电能从一个设备(充电器)传输到另一个设备(充电接收器)。
无线充电的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端(充电器)产生交流电:发射端通过电源产生交流电,并将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频率。
2. 发射端(充电器)产生电磁场:交流电经过发射线圈(也称为发射线圈、发射器或发射螺线管),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3. 接收端(充电接收器)感应电磁场:接收端中的接收线圈(也称为接收线圈、接收器或接收螺线管)感应到发射端产生的磁场。
4. 接收端(充电接收器)转换电能:接收线圈将感应到的磁场转换为交流电,然后通过电路将其转换为直流电,以供电子设备充电使用。
功率计算是在无线充电中的重要一环,其计算方法如下:
功率(P)= 电压(V)×电流(I)
其中,电压是指充电器输出的电压,电流是指充电接收器接收到的电流。
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通常用功率传输效率(η)来衡量,其定义为:
功率传输效率(η)= 输出功率(Pout)/ 输入功率(Pin)
输入功率(Pin)可以通过测量充电器的输入电压和电流来计算。
输出功率(Pout)可以通过测量充电接收器输出的电压和电流来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通常会受到距离、线圈之间的位置和方向、线圈的大小、电磁场的损耗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优化设计和调整参数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是很重要的。
无线充电设备测试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设备测试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发射端:发射端主要由一个电源、一个发射线圈和一个发射电路组成。
电源提供直流电,发射线圈将直流电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发射电路会将高频交流电输入到发射线圈中,形成一个电磁场。
2. 接收端:接收端主要由一个接收线圈和一个接收电路组成。
接收线圈是一个与发射线圈相互匹配的线圈。
当接收线圈处于发射线圈的电磁场范围内时,会感应到电磁场的作用,并将其转换为交流电。
3. 传输过程:当发射线圈产生电磁场并激发接收线圈时,接收线圈会将电磁能量转换为交流电。
接收电路会将接收到的交流电整流和滤波处理后输出给无线充电设备,从而实现充电。
4. 效率和距离影响:无线充电设备的测试工作原理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之间的位置和相对方向会影响能量传输的效率。
如果两者之间距离过远或者偏离位置,则能量传输效率会下降。
此外,随着距离的增加,能量传输的衰减也会增加。
总结:无线充电设备测试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发射端产生电磁场激发接收端,接收端将电磁能量转换为交流电,最终实现无线充电。
⽆线充电的原理是什么?不要数据线,⽤磁场给设备充电,是源于⽆线电⼒传输技术,利⽤磁共振充电器和设备之间的空⽓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在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效传输。
想体验⽆线充电技术的,就顺便配了⽆线充电器,体验之后还是没有快充给⼒,感觉也不是⾼含量技术产品。
只是⽆线充电技术体验的是新鲜感,所以对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是起到很⼤作⽤的。
这种⽆线充电技术包含两个模块,⼀个是⽆线充电器的发信器,另⼀个是⼿机上的接收器。
核⼼功率传输器件是⼀对线圈,集成在⽆线充电器的发射线圈和集成在⼿机⾥的接收线圈。
因此只要两者距离达到⼀定范围内,能量就可以从⽆线充电器传输到⼿机电池中。
华为⽆线充电器是⼿机⽆线充电的Qi标准,Qi⽆线标准是电磁感应式的。
该标准是世界⽆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标准,⽬的是达到⽆线充电技术标准统⼀。
还有PMA标准也是电磁感应式,但WiPower标准是磁共振式的。
因此,这三种⼿机也是现⾏⼿机⽆线充电⾏业标准的主要三种。
⼿机⽆线充电技术⽅式电磁感应式,如Qi⽆线充电标准,是如何构建⽆线充电传输系统的?⽆线充电器的基本构成是⼀铁芯两个线圈,分别为初级和次级线圈。
当⽆线充电器的初级线圈通交流电源,它的铁芯产⽣交变磁场。
此时,只要⼿机和⽆线充电器的距离达到⼀定范围内,集成在⼿机的次级线圈会感应出⼀个同频率的交流电压,也就产⽣了感应电流。
相⽐它的快充,相当于龟速充电了,哈哈~~现在主流的⽆线充电⽅式⼤概有两种,⼀种是电磁感应式,⽐如像⼿机的⽆线充电。
另⼀种是谐振式,即磁场共振。
它们的⽆线充电原理都很容易理解,详细说明请看下⾯。
电磁感应式⽆线充电电磁感应式⽆线充电的本质就是磁⽣电,和变压器原理⼀样,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内置有线圈,当两端贴近时,发送端线圈通⼊⾼频交流电,会在接收端感应出同样频率的电动势来,然后通过整流滤波之后给受电端充电。
此种充电⽅式有⼀定的弊端,⽐如收发两端要固定好位置才可以充电,以保证产⽣的磁场磁⼒线垂直切割,这样才能有较⾼的充电效率。
无线充电——你不知道的知识1.无线充电系统1.1无线充电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图1 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图片来源于《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整流滤波: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DC-DC:将高压直流电降压,输出低压直流电;高频逆变:低压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电路转换成低压高频交流电(频率约为100 - 200 kHz),以便于发射端线圈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整流滤波:由于电磁感应的原理,接收端在强大的感应磁场中产生低压高频感应电流,该电流经过AC-DC电路后变成直流电,此时就可以直接供给负载使用(功率为5 W电压一般为5 V,10 W电压9 V,15 W电压12 V,小米9最新20W电压为15 V,无线充电电流一般不超过1.5 A)。
1.2 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图2 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检测阶段:发射端检测到放置物体的位置后,发射一个小的测量信号来监控物体的放置和移动,判断是否进入下一阶段,这个信号不会唤醒接收端;判断阶段:发射端将发射功率信号,并检测可能来自接收端的响应,从而判断响应是接收端还是未知的对象。
如果发射端接收到正确的信号,将继续进入识别和配置阶段,保持功率信号输出;识别和配置阶段:接收端会将所需要的能量信号传递回发射端。
发射端需要将收到的信号解码,根据接收端所需要的能量调节输出功率,当无法解码时默认传输功率为5 W;功率发射阶段:“识别与配置”阶段完成后,发射端启动功率传输模式。
接收端控制电路向发射端发送误差包,将整流电压调整到线性稳压器效率最大化所需的水平,并将实际接收到的功率包发送给发射端进行外目标检测(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异物检测),可保证安全、高效的功率传输;结束阶段:充电结束后接收端发出EPT(End Power Transfer,结束功率传输)信号,当接收端受到EPT信号时终止功率传输。
1.3 无线充电Qi标准为什么选用100~205 kHz?Qi标准基于电磁感应的充电技术,频率是100 - 205 kHz,无线充电传输的是能量而不是信号,因为100-205 kHz是对人体无害的低频非电离频率,采用这个频率将大大减小对人体的伤害。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分析无线充电器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充电设备,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无线充电。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特点。
一、电磁感应原理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导体处于变化的磁场中时,导体内部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而无线充电器利用这一原理,通过交流电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从而在接收端感应出电能进行充电。
二、工作原理详解无线充电器主要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主要包括发射线圈、电源和电路控制模块,接收端主要包括接收线圈和电路控制模块。
下面将分别对两个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1. 发射端工作原理发射端的发射线圈通过电源供电,并且接收到的电流为交流电。
当电流通过发射线圈时,产生的磁场会向周围传播。
这个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的强度成正比。
同时,发射线圈的形状和结构也会影响磁场的分布情况。
2. 接收端工作原理接收线圈是无线充电器的核心部件,也是实现电能传输的关键。
接收线圈周围的磁场会感应出一个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然后,接收端的电路控制模块会对接收的电能进行整流和稳压处理,以供给充电设备使用。
三、无线充电器的技术特点无线充电器与有线充电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技术特点:1. 充电便捷:无线充电器省去了插拔充电线的麻烦,只需将充电设备放在发射端的充电区域内,即可实现自动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
2. 充电效率:无线充电器经过优化设计,能够实现高效能量传输,提高充电的效率。
同时,采用了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充电设备的需求,自动调节输出功率,提高能量利用率。
3. 充电安全:无线充电器采用了多项安全保护机制,可有效避免电流过大、过热等风险。
例如,在充电设备离开充电区域后,发射端会自动停止输出电能,确保充电的安全可靠。
总结:无线充电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无线充电的便利性。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发射端发射出的交流电产生变化的磁场,接收端通过感应线圈感应到这个磁场并产生感应电流,再通过电路控制模块对接收到的电能进行处理和输出。
几种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特点及原理图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至今在电子领域已经被深入研究应用,虽然还未曾大范围普及,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
手机厂商也纷纷在自家旗舰机上加入这一革新性的先进充电技术,如三星S6、索尼Xperia Z3+、谷歌Nexus 6、诺基亚Lumia 930等手机均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
那么,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发展会如何呢?现如今都有哪些常见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一、无线充电联盟(WPC):电磁感应方式,2008年12月成立。
目前WPC在商业推广中的QI标准目前已有172家会员公司:德州仪器(TI)、飞利浦、飞思卡尔(Freescale)、东芝(Toshiba) 、微软、松下、三星、索尼、高通(最后加入)等等。
无线充电联盟(WPC)共同制定的无线充电标准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但这技术还有比较多的缺陷,比如最大输出功率只有5W,所以充电速度上会非常有局限。
从市场规模上,Qi无疑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值得关注的是,Qi的最新标准可实现7至45毫米的无线充电距离,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QI标注采用的电磁感应技术的优缺点:优点:原理简单,制作容易缺点:传输距离严重受限实例如下:1、德州仪器(TI):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第一种:WPC主要会员之一的德州仪器(TI),已推出业界首款无线电源传输控制芯片套片。
该套片包含一片bq500110单通道发射控制芯片,一片bq51013单通道接收控制芯片。
TI是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
第二种:1、15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第二代数字无线电源控制发射端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等的充电输入 5V 直流电,输出 10V 交流电可寻找将被供电的 WPC 兼容器件接收来自被供电器件数据包通信并管理电源传送(2)重要特征:动态电源限制 (DPL)符合无线电源联盟 (WPC) 类型 A5 和类型 A11 发送器规范的 5V 运行数字解调减少了组件综合充电状态模式和故障指示(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2、12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TI 自由定位无线充电发送端应用在 WPC 1.1 可用的手机, 车载和桌面充电三个线圈发送数组: 充电区域 > 70 mm×20mm12V DC 输入, 5V AC 输出(2)重要特征:符合无线供电联盟(WPC)A6 发送机技术规范外来物体检测增强型寄生金属检测确保安全性数字解调过流保护(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3、5V 输出接收端(1)功能描述:提供 5V 稳压电源输出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提供无线充电(2)重要特征:93% 的整体峰值 AC-DC 效率符合 WPC v1.1 标准的通信控制输出电压调节内部集成整流器 , 低压降压稳压器 , 数字控制热关断(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2、飞思卡尔(Freescale)高效定位无线充电方案5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自由定位充电设备应用在 WPC Qi可用的手机, 车载和桌面充电提供准确、高效充电电流输入电压可调(2)重要特征:符合 WPC 规范采用 DSC 内核技术的软件平台,高效的 PID 控制环路输入电压范围 9~18 V(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3、东芝(Toshiba)简单快速无线充电方案5V 输出接收端:(1)功能描述:基于 TC7761WBG 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应用于智能手机 , 平板电脑的电池块符合 WPC 1.1 协议(2)重要特征:全桥整流电路欠压锁定 / 过压保护最大输出电压 / 电流 : 5V/1A热关断检测和保护(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4、凌阳:凌阳无线充电芯片GPM8F3132AGPM8F3132A 凌阳公司摔出的首款无线充电芯片,采用LQFP44封装,最大功率达到75%,优越的性能和性价比,是目前最为通用的。
目录引言: (2)1 无线充电器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3)1.1 国外发展与现状 (4)1.2 国发展与现状 (4)1.3 建立国际统一标准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2.1 系统整体框图 (5)2.2 供电电源模块 (6)2.3 发射电路 (6)2.4 接收转换电路 (7)2.5 充电电路 (8)3 主要元器件选择 (8)4 调试要点 (9)4.1 调工作频率 (9)4.2 调基准电压 (9)4.3 调充电控制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无线充电器的设计电子系本科0902班学生 XX指导老师 XXXXXX摘要:无线充电器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
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
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
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器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无线充电装置,重点论述了实现此装置系统的结构和磁耦合方案,与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部件—耦合变压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磁耦合;电磁感应;充电器引言: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有线电能传输。
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主板接口,另外不小心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
因此,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器在上个世纪末期诞生,凭借其携带方便、成本低、无需布线等优势迅速受到各界关注。
目前无线充电的技术已经开始在手机中运用。
由于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设备的耗能就越高。
要实现远距离大功率的无线电磁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
所以, 实现无线充电的高效率能量传输,是无线充电器普与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与不同的电子产品之间能匹配,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我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一幕幕的场景:拉出一根数据线,连接手机和插座为手机、数码相机、MP3 播放器等充电,完美音质的音响、超清晰超大屏幕的液晶屏电视背后依靠一根长长的电源线……面对如此多的“电源线”,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线全部消失,被一种看不见的传输工具所替代?那样我们就不用再为各种缠绕在一起的电线影响美好的生活。
无线充电技术的能量传输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充电方法,它通过无线电波或者磁场来传输能量,使得设备可以在不使用电线的情况下实现充电。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移动电源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能量传输原理。
一、电磁感应原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依靠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能量传输。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会在周围产生一个磁场。
而当另一个导线在这个磁场中移动时,磁场会引起在该导线中的感应电流。
这样,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和方向,就可以实现能量的传输。
在无线充电设备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含有一个线圈。
发射端的线圈通过交流电源产生一个交变电流,从而在周围产生一个强磁场。
当接收端的线圈进入这个磁场中时,磁场就会引起接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会通过电路传递到接收端的电池中,实现充电的效果。
二、电磁波原理除了电磁感应原理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利用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变化的电流会引起电磁场的产生,而变化的电磁场也会引发感应电流。
这种通过电磁波进行能量传输的方法称为无线电波能量传输。
当发射端的电流变化时,会在周围产生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会以无线电信号的形式传播出去,被接收端的天线接收。
接收端的天线会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成电能,再将电能传递到设备的电池中进行充电。
三、谐振共振原理除了电磁感应原理和电磁波原理,谐振共振也可以用于无线充电技术中能量的传输。
谐振是指当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自然频率时,它们之间的振动会趋向于加强。
在无线充电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通过调节频率,使得它们能够达到共振状态,对能量进行传输。
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都具有一个谐振频率。
当发射端的线圈通过交流电源产生的电流的频率与接收端的线圈的谐振频率相匹配时,能量传输效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共振状态下,能量传输的效果会比非共振状态下更好,能量损失较少。
总结: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波原理和谐振共振原理等方式来实现能量的传输。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通过电线或接触物理接口,通过电磁场或者其他形式的无线传输能量的方式进行充电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能量的传输和能量的接收。
能量的传输部分主要由一个功率源、一个发射器和一个传输介质组成。
功率源通常是一个电源或者电池,用来提供电能。
发射器是一个产生电磁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产生电磁脉冲或者电场。
传输介质可以是空气、水或者其他物质,其作用是传输电磁脉冲或电场。
能量的接收部分主要由一个接收器和一个负载组成。
接收器是一个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接收电能。
负载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装置,比如移动设备或者电动车。
在充电过程中,功率源提供电能,发射器产生电磁脉冲或电场,并将其传输到接收器。
接收器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并通过电磁感应或者谐振将其转换为电能。
转换后的电能通过导线或者其他方式传输到负载上,以供其使用或者充电。
无线充电的原理在于电磁感应或者谐振。
电磁感应原理是指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而谐振原理是指通过共振的方式实现能量的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因此效率相对有线充电会稍低。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还面临一些
挑战,比如距离限制、传输效率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无线充电将会越来越普及,并且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磁共振的方式把电能从储能装置传输到接收装置,完成充电的方法。
其工作原理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端:通过电流产生高频的电磁场或者磁共振,将电能传递到接收端。
2. 传输:经过传输介质,如空气或者其它材料,高频的电磁场或磁共振能量传输到接收端。
3. 接收端: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共振,将传输过来的电能转换成电流,储存起来用于充电。
无线充电的本质是利用电磁场或磁共振的媒介,实现直接将电能从发射装置传递到接收装置,不需要接触并且没有电缆线的限制,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实现真正的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深圳微航磁电)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是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在不知不觉中各种理不清的线缆以及需要事先布置好的插座却给我们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困扰。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想找出一种解决办法,能不能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电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呢?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这项此前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本文将会从发展、原理、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无线充电这一技术,最后对改技术进行了展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一些畅想和看法。
关键词:无线充电,智能手机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f life in imperceptible in various nagging cables and require prior decorated socket has brought us a growing problem.Scientists are constantly explore research, trying to find a solution, can throw away the power cord, to oneself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wireless charging? Relative to the high power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low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much more practical value and need frequent recharging smartphones is the largest beneficiaries of the technology. It possible for many people is Arabian nights, but in fact,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ll soon enter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is had not familiar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technology, are quietly came to our presence. This article will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rincipl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harging this technology, finally, the change of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me imagination and perception.Key words: Wireless charging , Smartphone目录一.无线充电技术概述 (1)1.1什么是无线充电技术 (1)1.2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1)二.无线充电技术详细介绍 (2)2.1无线充电四大“流派” (2)2.1.1电磁感应方式 (3)2.1.2磁共振方式 (4)2.1.3电场耦合方式 (5)2.1.4微波谐振方式 (8)2.2电磁感应的“Qi”标准与磁共振的“WiPower”标准 (10)2.3转换装置 (12)2.3.1工作原理 (12)2.3.2主要特点 (13)2.3.3市场需求 (13)2.3.4测试应用 (14)三.有关《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的社会实际效益 (15)四.应用实例 (18)五.发展动向 (21)六.结论 (23)七.参考文献 (24)一.无线充电技术概述1.1什么是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