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 格式:wps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看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1. 望: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望诊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呈现出哪些斑点,舌苔是薄厚、湿燥、腻滑等等。
2. 闻:中医的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需要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心音等,以判断患者的脏器功能是否正常。
3. 问:中医的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病情资料。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饮食习惯、大便小便情况等信息,以帮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
4. 切:中医的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需要仔细触摸患者的脉象,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
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1. 辩证:中医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别病证的归属。
在辨证中,医生需要明确病证的性质、病因、病位、证候特点等,以确定治疗方案。
2. 施治:中医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
在施治过程中,医生会选择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膏方外敷等治疗方法,以恢复患者的健康。
三、中医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1. 内科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2. 外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包括损伤、骨折、扭伤、烧伤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医生需要采用针灸、推拿按摩、膏方外敷等方法进行治疗。
3. 妇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包括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4. 小儿疾病:中医小儿疾病包括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皮肤病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1. 根据辨证施治:中医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开具药物处方。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证的性质、病因、病位、证候特点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望诊工作手册望诊,又称目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外在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望诊的基本知识、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中医医生提高望诊水平,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一、望诊的基本知识。
1. 望诊的对象,望诊的对象主要是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外在表现。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这些表现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从而确定病情和体质。
2. 望诊的内容,望诊主要包括面色望诊、眼神望诊和舌诊。
面色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其气血状况和病情;眼神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其精神状态和脏腑功能;舌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来判断其脏腑功能和病情。
二、望诊的技巧。
1. 观察细致,望诊时,中医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和舌苔等细节,不能马虎。
面色望诊时要注意观察面色的整体情况,眼神望诊时要注意观察眼睛的神采和眼底情况,舌诊时要注意观察舌苔的厚薄和舌质的湿润程度。
2. 辨别真假,望诊时,中医医生需要辨别患者的真实情况和表面情况。
有些患者可能会刻意掩饰自己的面色和眼神,因此中医医生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经验判断,辨别患者的真实情况。
三、望诊的注意事项。
1. 综合分析,望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个环节,中医医生在望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问诊、闻诊、切诊等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
2. 熟练运用,望诊是一门技术活,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熟练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
3. 注意患者隐私,在望诊过程中,中医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让患者感到尴尬和不适。
通过本手册的学习,相信中医医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服务更加周到和专业。
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需要中医医生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面色、舌象、目诊和体形。
1. 面色: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比如,苍白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面色发红可能是由于热病引起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面色是否有黄色或青色等异常变化。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质红绛可能与血热有关。
3. 目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病情。
比如,眼睛是否红肿可能与火热有关,眼睑是否有黄色可能与黄疸有关。
4. 体形: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比如,体形消瘦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体形肥胖可能与湿热有关。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收集病史和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
1. 主诉:患者将自己的主要症状和不适告诉医生,比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 现病史:医生询问患者当前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病程、病情变化、有无加重或缓解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既往史:医生询问患者过去的病史,包括曾患何种疾病、治疗情况和效果等。
既往史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4. 家族史:医生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疾病的发生,以判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
5. 个人史:医生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工作环境等,以了解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和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独特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于精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望诊和问诊也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望诊的内容都有哪些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
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
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博粹堂中医讲。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见望神)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映灵敏,活动自如。
表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
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见望面色)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
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
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
中医诊断——望诊基本知识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
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
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
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多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
阳虚则寒,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
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五种病色的望诊:⑴青色:主风、寒、痛诸证。
多见于小儿惊风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体某部剧烈疼痛,面色发青,如蛔厥(肠道蛔虫病);或见于休克,多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⑵白色:主虚证,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阳虚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望诊排出物重点知识归纳中医诊断学可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尤其是望诊这一块。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概念还不是很了解。
简单来说,望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头、脸色等等来判断他们的健康状况。
这就像是侦探在现场勘查,细致入微,毫不放过任何细节。
你瞧,医生可不是随便瞅两眼就能给你开药的,他们可是要从你的一举一动中“读懂”你的身体。
先说说面色。
你知道的,脸色发黄、发黑或是发白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体问题。
就像天气预报,面色发黄可能跟肝脏有关系。
想象一下,你早上起床,照镜子一看,哎呀,今天的脸色像个柠檬,医生肯定要问你最近吃了什么,心情如何。
再比如,脸色苍白的人,往往可能缺乏气血,医生就会问你是不是最近忙得像个陀螺,连觉都没怎么睡。
面色变化多端,可不能小觑哦。
接着是舌头。
舌头可不是单纯的“吃东西”的工具,舌苔、舌质都能透露很多秘密。
舌苔白腻,可能说明你有湿气,像个被大雨淋湿的小狗一样,身体不爽。
要是舌头红红的,像刚吃了辣椒,哎,这可得留意了,可能火气大。
你想啊,舌头那么小,却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这简直就像个小侦探,带着你找出身体的问题。
再来聊聊排出物,嘿嘿,听起来有点尴尬,但其实这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一环。
比如,尿液的颜色、气味都能给医生提供不少线索。
正常的尿液是淡黄色的,如果变得像浓咖啡,那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肾脏在发出警报。
至于大便,嘿嘿,这也是个好玩意儿,便便的形状、颜色都能说明很多事。
大便干燥,可能缺水;大便稀烂,哎呀,可能是肠胃不舒服。
想想看,这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小细节,竟然能告诉你身体的“心事”。
除了这些,身体的气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你可能觉得奇怪,身体还有气味?当然有啊!一个人身上的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比如,有些人身上可能带着淡淡的甜味,那可能和糖尿病有关系;而一些人可能散发出一股怪怪的味道,哎呀,那可得好好查查是什么原因。
听上去有点尴尬,但这可是健康的重要信号。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哎,中医真的是很神奇的学问。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一、中医望诊的基本原理1. 望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眼神、语言、舌苔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饮食、排便、睡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如病程、发展趋势等。
望诊的基本原理是“形色”,即通过观察形体和面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望诊的基本内容中医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苔、眼神、口唇、气息等方面。
其中,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面色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舌苔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
眼神、口唇、气息等也都可以通过望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望诊的常见病症表现1. 面色(1)面色苍白:表示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失血等病症。
(2)面色黄褐: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黄疸、疟疾等病症。
(3)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旺盛,常见于发热、热病等病症。
(4)面色青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2. 舌苔(1)舌苔色白:表示表虚,常见于感冒、风热、外感等病症。
(2)舌苔色黄: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湿热病症。
(3)舌苔色黑:表示寒湿内蕴,常见于寒湿病症。
(4)舌苔色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3. 眼神(1)目光炯炯有神:表示精神饱满,常见于健康状态较好的人。
(2)目光无神:表示精神不振,常见于气血不足、病后虚脱等病症。
(3)目光呆滞:表示中风、昏迷等重病症。
4. 口唇(1)口唇红润:表示健康状态较好。
(2)口唇苍白:表示气血不足。
(3)口唇青紫:表示气滞血瘀。
5. 气息(1)气息清爽:表示健康状态良好。
(2)气息浑浊:表示寒湿内蕴、湿热内盛等重病症。
三、中医望诊的误区和注意事项1. 误区在进行中医望诊时,有些医生或患者容易出现以下误区:(1)单一误区:只看面色、舌苔等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2)片面误区:过分注重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中医四诊――望诊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的基本内容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表现来判断病情。
下面将介绍望诊的基本内容。
一、面色观察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的外显表现,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血充盛。
二、舌苔观察舌苔是反映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而舌苔白腻可能表示寒湿阻滞。
三、脉搏观察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和病情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脉搏的搏动力度、频率、节律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脉搏弦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搏沉迟可能表示寒湿内阻。
四、面部特征观察除了面色外,观察面部的其他特征也有助于判断疾病。
如面部出现皮疹可能表示风热病变,面部出现水肿可能表示湿气内停。
五、体态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体态消瘦可能表示气血不足,体态肥胖可能表示湿热蕴结。
六、言语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验。
如患者声音低沉可能表示气虚,患者言语多短促可能表示气短。
七、情绪观察情绪是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状况的重要反映。
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患者情绪烦躁可能表示肝火旺盛,患者情绪低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以上就是望诊的基本内容,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望诊的基本内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望诊面诊知识点总结一、望诊面诊的基本原理1. 中医养生观念:中医养生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可以通过望诊面诊来体现。
2. 脏腑反映: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与面部特定的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面色、面部纹理等来推测脏腑的状况。
3. 情志反映:中医强调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观察面色、眼神等可以推断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二、望诊面诊的方法1. 观察面色: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肤色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比如面红、面白、面黄等。
2. 观察面部纹理:中医认为面部的皮肤纹理可以反映脏腑病变的情况,比如皱纹、色斑等。
3. 观察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可以了解其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4. 观察舌苔:舌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状况和疾病的性质。
三、望诊面诊的知识点1. 面色变化:面色是望诊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把脸分为五色,黄、赤、白、青、黑,每一种颜色的变化都对应着五脏的不同病变表现。
2. 面部纹理:包括面部纹路、斑点、疙瘩等都可以反映人体的疾病状况,比如额头的皱纹表示脾胃不好,嘴角的纹路表示心火旺盛。
3. 眼神特征:眼睛是面诊的重要部位,眼睛的清澈与否、神情的威严与否等都可以反映患者的情绪和脏腑状况。
4. 舌苔变化:舌苔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舌苔的厚薄、色泽、湿润程度等都可以反映脏腑病变的情况。
四、望诊面诊在临床中的应用1. 中医诊断:望诊面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2. 疾病辨识:面诊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辨识和分类,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面色发红可能是因为情绪激动等。
3. 病情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等来观察病情的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
五、望诊面诊的注意事项1. 环境光线:进行望诊面诊时要选择光线充足的环境,以便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等特征。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
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
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
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
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
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
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
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一)望诊的内容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
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
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全身望诊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
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
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①面色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红色对应心脏,青色对应肝,黄色对应脾脏,白色对应肺脏,黑色对应肾脏。
②面部部位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额头天庭对应头部面的病变,眉间印堂上方对应咽喉,眉间印堂对应肺,印堂下方对应肝,年寿下面准头对应着脾,鼻头两旁的上方鼻翼处对应胃,颧骨下方对应大肠,颧骨下方的两外侧对应肾,明堂以上,颧骨内侧,鼻端上方,对应小肠,鼻端下方,嘴唇上方,对应膀胱。
此外,面部部位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为:额头对应心脏,左脸颊对应肝脏,鼻子对应脾脏,右脸颊对应肺,下颌对应肾脏,以上为主,下为参考(2)望色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等望色十法,可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旧、轻重等,在临床上非常有意义。
(3)常色与病色:常色是指人身体健康时所表现出的正常面色,健康人的常色一般为光亮润泽,且隐于皮肤下面,并不特别外露。
常色一般又分为主色和客色。
病色,是指人身体发生病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病态面色。
病色一般又可分为善色和恶色(4)五色主病:是指当皮肤呈现出青、红、白、黑等五种异常颜色时,人体往往相应地发生一些病变。
一般来说,不同的颜色往往代表人体内的不同脏器发生了性质不同的病变。
3、望形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形态的强、弱、胖、瘦、体型以及脖颈、胸部、腹部、腰背部等部位的具体情况,来诊断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生病变的部位、病变的原因、病变的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4、望姿态是指通过观察人的动静姿态、动作举止等。
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望姿态又包括望坐卧姿态、望异常姿态等内容。
三、什么是局部望诊及内容局部望诊主要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二阴、望皮肤、望排出物、望儿童指纹、望舌苔等具体内容。
1、头面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部和面部,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头面望诊包括望头部和望面部。
望头部又包括望头形、望囟门、望头摇、望头发等具体内容;望面部主要又包括望口眼涡斜、望面肿、望腮肿等具体内容。
2、五官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眼、鼻、耳、舌、口等器官,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五官望诊主要又包括望眼、望耳、望鼻、望舌、望口等内容3、躯体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躯体形态,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的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躯体望诊又包括望脖颈、望胸部、望腹部、望腰背部等内容4、二阴望诊二阴,是指人体下部的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指外生殖器和排尿器官,包括男子的阴茎阴囊和女子的阴户。
后阴,则是指肛门。
所以,二阴望诊具体有包括望前阴和望后阴两部分的内容(1)望前阴:主要看男子的阴茎、阴囊、睾丸是否正常,是否出现肿胀、硬结、溃疡等异变;女子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异物突出等。
具体来说,前阴也可能会发生下列病变①阴缩:是指人体阴阳过分虚弱的一种危重证候,是指由于经历内有寒毒凝滞,或外界热邪的入侵人体厥阴,是阴液受损,从而使男子的阴茎阴囊或女子的阴户向内缩入腹中的一种病证。
②阴挺:是指女性患者由于产后用力过度、脾脏虚弱导致中气下陷等原因,使阴户中出现梨状突起物的一种病证③阴肿:是指由于患者坐在地上感染了风湿之邪,或是由于严重的水肿证,而使阴囊发肿。
阴肿一般没有痛感和瘙痒感。
④阴疮:是指由于房事不注意卫生或梅毒等,使患者的前阴生疮,且疮破溃后发生腐烂,并有血水或脓水流出。
⑤疝气:是指由于患者受到外界寒湿之邪的入侵、站立过久引发身体劳累以及体内的肝气郁结等原因,使阴囊发生肿大或疼痛的一种病证。
疝气又可分为水疝、血疝、狐疝、筋疝、寒疝等。
每种疝气的症状都各有不同,比如,水疝是指患者的阴囊肿大且变得透明;狐疝,是指患者的阴囊肿大,但是既不坚也不透明。
此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阴囊或阴户疼痛发肿,且颜色发红的病证。
体弱多病的儿童患者还会可能出现阴囊颜色变白或松弛下坠等气血虚脱的病证(2)望后阴:主要是看肛门上是否出现肿块、是否有脱肛及肛瘘等,具体来说,后阴一般可能会发生下列病变①痔疮:是指由于患者体内血液过热,使肛门处的血脉发生阻滞,或是由于肠中有湿热病邪郁积,从而使肛门内外出现凸起的、比较柔软的、紫红色肿块的一种病证。
根据发病部位是在肛门外、肛门内或是内外都有,又可将痔疮分为外痔、内痔和混合痔。
②肛瘘:是指由于患者肠内的血液过分炽热,而使大便干燥秘结,排便困难,从而使肛门在排便时发生破裂的一种病证。
③脱肛:是指老人、儿童、分娩后的妇女以及长时间腹泻的患者,由于体内中气亏虚,气虚后向下陷落,而使部分直肠从肛门脱出的一种病证。
脱肛的症状有轻有重,症状较轻者,便后直肠即可自行回缩肛门内;症状较重患者,直肠脱出后难以自行缩回5、皮肤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光泽、荣枯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斑疹、水疱、疮疡等皮肤病变,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皮肤望诊又包括望皮肤颜色,望皮肤光泽,望皮肤荣枯、望皮肤病变等内容四、什么是排出物望诊排出物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排出物的形状、颜色、性质、数量等,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
具体来说,排出物望诊由包括望痰涕涎唾、望呕吐物、望大小便等1、望痰涕涎唾包括望痰、望涕、望涎、望唾等(1)望痰:风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泡沫较多、比清稀的风痰;寒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清稀色白的寒痰;湿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数量较多、质滑色白的湿痰;燥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数量较少、比较粘腻的燥痰;热证患者一般会出现黏稠发黄,结成块状的热痰;阴虚火旺患者一般会出现鲜红色的痰,且痰中往往带血;热邪犯肺患者一般会咳出较臭且血腥的痰或咳吐带脓的痰。
(2)望涕:风寒证患者一般会流清稀的鼻涕;风热证患者一般会流脓浊的鼻涕(3)望涎:脾胃湿热证患者,一般口涎比较黏稠;脾胃虚寒证患者,一般口涎比较清稀,且数量较多,脾虚虚证患者,一般口涎会自行从口角流出;儿童胃热证患者或腹中有虫积的患者,嘴角也常常会不自觉的流出涎液。
(4)望唾:肾虚证及胃寒证患者,一般口涎较多2、望呕吐物包括寒呕、热呕、食积、痰饮、呕血、呕苦等(1)热呕:多见于胃热证以及肝经郁火的患者,其呕吐物一般比较脓浊且散发出酸臭味(2)寒呕,多见于胃寒证以及脾肾阳虚患者,其呕吐物较为清稀且没有酸臭味(3)痰饮:多见于胃内停饮和脾失健运的患者,其呕吐物多为清稀如水的涎、痰(4)食积:多见于食滞胃脘证和肝郁犯胃证患者,食滞胃脘证患者的呕吐物一般比较酸腐且带有未消化的食物;肝郁犯胃脘证患者的呕吐物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但一般没有酸腐的气味。
(5)呕血:多见于胃热证、血瘀胃脘和肝火犯胃证患者,其呕吐物中一般带有食物残渣、鲜红的血或暗紫色的血块(6)呕苦:多见于肝气犯胃证、肝胆湿热证患者,其呕吐物一般黄绿色、味道较苦的水液。
3、望大便具体来说,包括泄泻、痢疾、便血等(1)泄泻;多见于胃虚证和脾虚证患者,大便比较清稀,有的患者甚至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2)痢疾:多见于痢疾患者,其大便通常黏腻且便中带有脓血(3)便血:便血又可分为近血和远血两种:近血,是指大便中带有颜色鲜红的血,而且血往往会在便前便后滴下,或附着在大便表面;远血,是指大便中带有颜色黑紫和暗红的血,而且往往均匀地混合在大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