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良性软骨类肿瘤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0.00 MB
- 文档页数:15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软骨瘤【概述】骨软骨瘤又称外生骨疣,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单纯的软骨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可持续至成年才被发现。
这种病变多发生于生长最活跃的干骺端,如果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它的结构包括正常骨和其上的软骨帽,在瘤体与周围组织之间,可因摩擦而产生滑囊。
在生长年龄内,骨软骨瘤有其自身的骨骺板,到生长年龄结束时,骨软骨瘤的生长也停止。
少数多发性骨软骨瘤具有遗传性,病变骨呈短缩和畸形,常可转变为软骨肉瘤。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⑴无痛骨性肿块,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⑵X线平片见干骺端显示骨性突起,与正常骨相连,可形成骨蒂,远端软骨帽可呈不规则钙化。
⑶病理学检查:软骨帽的外形及细胞形态与正常生长的软骨大致相同,无明显异型表现。
符合第⑴、⑵项拟诊,确诊需病理检查。
2.鉴别诊断⑴软骨肉瘤:需要正确区分良性软骨瘤和肉瘤样转化的骨软骨瘤,后者即为周围性软骨肉瘤。
应通过复习病史,了解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合放射学检查观察瘤体形态,体积大小及组织学检查中细胞形态表现做出鉴别。
⑵皮质旁骨肉瘤:偶有可能在影像学检查中,骨软骨瘤与皮质旁骨肉瘤表现相似,但骨软骨瘤在青春期即有较长病史,肿块无增大且无症状,X线表现骨软骨瘤与周围软组织边缘常很清楚,肿块不与骨皮质面融合,而是向外突出生长。
这些特征有助于与皮质旁骨肉瘤相区别。
【治疗方案】一般不需治疗,如肿瘤过大影响关节功能或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考虑做切除术,切除应从肿瘤基底四周正常组织开始,包括滑囊、软骨帽及骨块本身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疗效评估】出院标准:骨软骨瘤经手术截除后,临床检查肿块消失了,X线检查显示肿瘤已完整截除,骨及周围软组织内均无肿瘤残留影。
【预后评估】单纯骨软骨瘤在进入成年期时即自行完全停止生长。
如果在成人期发现继续增大,应考虑恶变为软骨肉瘤。
仅有1%的单纯骨软骨瘤可发生恶变。
多发性骨软骨瘤恶变的发生率则较高。
骨囊肿、软骨肉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良性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内生软骨瘤、脊柱转移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临床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典型征象骨囊肿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长板伴硬化缘的中央型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而距骨一侧低密度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软骨肉瘤(常规型)成人(>30岁)+骨盆和长骨+髓腔内膨胀性破坏性病变+肿瘤基质内爆米花/环形/逗号状钙化+可皮质增生,内膜扇贝状改变+可有软组织肿块。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横突)和长管骨(干骺端)+骨局限性膨胀性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甚至断裂+周围清楚的薄壳状钙化+肿瘤内斑点状或大片状钙化或骨化+一般无骨膜反应。
软骨母细胞瘤青少年10-20Y,四肢长管骨骨骺区,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发,长骨骨骺端圆形、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见斑点状、片状钙化。
非骨化性纤维瘤股骨远端后部近皮质病变(部位),伴扇形边缘及硬化边缘(形态)。
病变位于长骨干骺端骨干的内侧,距骺板3~4cm处,1~5cm 大小。
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生长,与骨长轴一致,呈分叶状,骨皮质变薄,而髓侧边缘硬化,界限清晰。
肿瘤基底与髓腔边界处骨质轻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状,可合并病理骨折。
内生软骨瘤爆米花样、环状、点状钙化灶+分叶状生长+伴发骨皮质内膜面扇贝样边缘;短状骨可无钙化。
骨巨细胞瘤20-40Y,生长板闭合后的,发生于骨关节端的缺少硬化边的溶骨性病灶,+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内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残留骨+结缔组织间隔钙化。
骨样骨瘤夜间加重的疼痛+服水杨酸(阿司匹林)缓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围反应性骨硬化。
脊柱骨髓瘤多椎体病变+弥漫性融骨性破坏+骨质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体一般无后凸+软组织肿块少+实验室检查。
脊柱转移瘤原发病史+多椎体病变+浸润性改变+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椎体后凸+相邻椎间隙、椎间盘一般无破坏。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引言滑膜骨软骨瘤病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疾病,其特征在于关节滑膜和骨组织的局部呈现软骨样增生。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特征。
影像学诊断方法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X线摄影、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特征,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影像学技术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应用。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X线片可以显示软骨瘤病的骨组织增生情况,并能够预估软骨瘤的大小和位置。
典型的X线表现包括圆形或类圆形的透亮区域,边缘清晰,周围有一定的硬化带。
此外,软骨瘤病还可能出现钙化和骨皮质增厚等X线征象。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提供关于软骨瘤病的更详细的信息。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典型的CT表现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晰,内部密度均匀。
在骨窗设置下,可以清楚地显示骨皮质增生、骨膜反应等特征。
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可提供软骨瘤病更详细的组织学信息。
MRI能够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水肿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T1加权图像上,软骨瘤病呈现为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
MRI还可以提供关于软骨瘤病的血供情况和组织特性的信息。
影像学诊断特征滑膜骨软骨瘤病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中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1. 形态特征:软骨瘤病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晰,大小通常在几毫米到数厘米之间。
2. 位置特征:软骨瘤病好发于关节滑膜附近的骨组织,如髌骨、髋臼、肩胛骨等。
少数可出现在软组织中。
3. 增强特征:软骨瘤病在造影剂增强的影像中常呈轻度强化,而邻近的软组织多无明显强化。
4. 骨皮质反应:软骨瘤病周围的骨皮质通常呈不规则的硬化带或骨膜反应,反映了肿瘤的侵袭性程度。
软骨瘤X线病例诊断分析严香兰中图分类号:R45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84-03软骨瘤是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P1j肢短管状骨。
临床上分为:内生型、外生型、皮质旁型三种类型。
本院1987~2002年间诊断软骨瘤86例,皮质旁型4例,约占4.4%,罕见。
l病例资料例1,男,36岁。
因采石炸伤右下肢受检。
X线片示右胫骨上段骨折,窝下方软组织内见约2.0er aX3.0cm大小团块状,密度不均、较致密阴影.当时误认为伪影或异物(碎裂石声)影。
8个月后,患者感膝关节疼痛,局部可及硬块。
复片示骨折基本愈合,骨痂明显且包壳形成。
软组织内团块影增大约4.0cm×5.5c m,边缘不规整,相邻胫骨皮质受压,且呈侵蚀性改变。
追问病史,患者自诉3年前曾触及一小的硬块,无任何不适。
近年来局部有隐痛,呈间歇性改变,误认为外伤后遗症。
近半月加重就诊。
x线诊断:(1)右胫骨陈旧性骨折。
(2)右胫骨上段皮质旁型软骨瘤。
经手术治疗,病检为皮质旁型软骨瘤恶性变。
例2,女,18岁。
左腕关节酸痛近3个月,按“风湿”等治疗无效。
发现左腕关节处小结节硬块就诊。
查体:左腕关节尺侧可扪及一约小指头大小硬块,肿块不移动,压痛明显,局部皮肤色泽正常,X线片示左腕尺骨茎突侧缘软组织见一约2.0c m)<1.8e ra的大小,密度欠均,边缘尚规整钙化斑点,尺骨缘骨皮质可见表浅压迹。
x线诊断:尺骨远端皮质旁软骨瘤。
术后病理证实。
例3,男,24岁。
右肩关节腋缘软组织肿块3年余,无明显疼痛,右上肢上举稍受限就医。
查体:右肱骨上段腋侧扪及5.0cm×5.0cm大小硬块、质硬、不活动、压痛(+),皮肤温度色泽正常。
x线片示右肱骨小结节处软组织内见一约4.5er aX4.5cm大小致密阴形,密度不均,似“菜花”样改变,边缘欠规整且明显钙化,比骨皮质密度稍高,相邻骨皮质见约3.0cm长压痕,并可见明显骨硬化边缘,无骨膜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