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0.58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通气护理要点
机械通气是一种重症患者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需要注意以下护理要点:
安全性护理:机械通气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设备,需要在呼吸机旁设置响铃、照明等设备,确保患者的安全。
气管插管护理:气管插管是机械通气的重要操作,需要定期检查气道通畅度,避免气道阻塞和气压伤害等。
呼吸机设置:呼吸机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整,包括吸呼比、呼气末正压、氧浓度等参数。
预防感染:机械通气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需要注意手卫生、物品消毒、气管护理等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定期翻身: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定期翻身,避免压疮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适当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包括情绪支持、沟通交流、家庭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总之,机械通气是一种复杂的治疗手段,需要合理的护理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掌握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湿化熟悉气管导管的固定方法了解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人工气道建立的方式:经口气管插管:先用胶布将牙垫与气管插管固定,再固定气管插管(胶布或边带)经鼻气管插管:胶布固定或鞭带固定并记录气管插管外露的刻度。
气管切开:用边带固定在颈部,松紧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度。
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套管固定不牢脱出人工气道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温润功能的上呼吸道,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造成: 气道脱水、分泌物干燥、纤毛-黏液转运系统受损、黏膜上皮细胞变异,坏死人工气道湿化方法1、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2、呼吸机的雾化加湿3、热湿交换器(人工鼻)保湿湿化器类型MR410:湿化效果差,可用于无创通气MR730:吸气端带加热导丝MR850:吸气端和呼气端都带加热导丝,自动加水系统双加热式一次性密闭式呼吸机管道双加热式一次性密闭式呼吸机管道一、人工气道内直接滴注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液:此方法适用于脱机的病人。
用恒速泵以每小时3-5ml速度滴入二、加温加湿加压吸氧痰液黏稠度分法:痰液黏稠分三度:Ⅰ゜痰液如米汤样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痰液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头内壁,易被水冲洗干净;Ⅲ゜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
人工气道湿化标准1、湿化效果满意2、湿化不足3、湿化过度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目的促进排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并发症吸痰指征(1)病人咳嗽或者有呼吸窘迫症(2) 听诊器或病床旁听到胸部有痰鸣音(3)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警报吸痰指征(4)氧分压或氧饱和度突然降低(5)呼吸机压力波形图出现锯齿样改变吸痰管的选用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4¡ª5cm,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1/3为适宜。
可调负压吸痰管、封闭式吸痰管正确吸痰方法1、适时吸痰,协助翻身排背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加重感染。
I. 概述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治疗手段。
而作为ICU护士,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共享我在ICU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时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II. 观察1. 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患者依赖于呼吸机来提供正常的呼吸功能。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呼吸频率等,以确保患者得到合适的通气支持。
2. 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护士需要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及时发现临床异常并及时处理。
3. 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患者可能处于昏迷或镇静状态,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意识改变的情况。
4. 呼吸道分泌物机械通气患者易于产生呼吸道分泌物,护士需要定期清理呼吸道,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III. 护理1. 呼吸道管理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情况,定期吸痰、拍背等手段,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 皮肤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护士需要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健康。
3. 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持续进食,但又不能口服,护士需要通过管饲等方式,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4.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身处ICU环境,往往感到孤独、焦虑,护士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怀。
IV. 经验总结作为ICU护士,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意识状态、呼吸道分泌物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并进行呼吸道、皮肤、营养、心理护理等全面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V. 结语在ICU工作中,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一项重要但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全面观察和细致护理,我们能够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及监测【摘要】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支持手段,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的基本原则、呼吸道管理、体位转换和床位护理、营养支持以及监测要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更换体位以防压疮,合理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康复。
监测要点包括呼吸参数、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
最后强调了护理与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监测、呼吸道管理、体位转换、床位护理、营养支持、监测要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器来帮助患者呼吸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重症患者或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需要严格按照基本原则进行,包括定期翻身、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等。
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问题。
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和监测需要重视并持续改进,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及监测的重要性,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及监测的重要性,深入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的基本原则、呼吸道管理、体位转换和床位护理、营养支持以及监测要点,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系统地总结相关护理和监测知识,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更有效的护理策略,提升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和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借助此研究,可以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为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管理和护理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一、目的1、增进通气效果。
2、增进供氧效果。
3、减低呼吸功。
二、护理要点1、机械通气治疗前准备(1)准备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和管路。
(2)连接电源、高压氧、湿化器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
(3)开机,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
(4)接模拟肺试机、加温湿化器预热5分钟。
(5)检查有无漏气及异常情况存在。
(6)向神志清醒的病人解释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取得病人配合,教会病人用非语言方式表达其感受。
2、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病情观察、护理。
(1)呼吸监测A.观察呼吸形态: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类型及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呼吸音性质及有无啰音。
开始应每隔30~60分钟听诊肺部。
B.监测呼吸机参数:观察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根据病情调节参数。
3、停机前后护理(1)向患者解释说明脱机的目的以取得配合,消除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心理。
(2)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异常应停止撤机。
(3)脱机后给足够的氧气吸入,密切观察呼吸形态,有无缺氧表现。
(4)鼓励患者有效咳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5)呼吸机终末消毒与保养:用优氯净浸泡管路及附件,呼吸机面板使用中效消毒剂擦拭。
按原结构安装调试备用。
(6)改善营养,可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方法。
(7)心理社会支持:对机械通气病人,无论意识是否清醒,均应予以尊敬与关心。
让病人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其要求,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四版拟定:吴** 审核:护理部修订时间:2020年9月。
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要点呼吸机械通气是一种关键的生命支持技术,可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肺部疾病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
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呼吸机械通气和脱机护理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的要点。
一、呼吸机械通气要点1. 调节通气参数:合理的通气参数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维持适当的通气量。
包括控制模式和辅助模式两种通气模式,可根据病情和病人需求进行调节。
2. 气道管理:保持通畅的气道对于呼吸机械通气来说至关重要。
定期清洁和护理气道,定期翻身和转位以防止阻塞。
同时,在通气期间根据需要进行吸痰。
3. 防止相关并发症:呼吸机械通气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气肿、肺部感染等。
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和氧合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4. 营养支持:危重病人需要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
在呼吸机械通气期间,合理的营养方案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呼吸肌力。
5. 监测和评估:持续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压力、氧合情况以及血气分析结果。
根据数据评估病人的通气状态和调整通气参数。
二、脱机护理要点1. 判断脱机条件:要确定病人是否具备脱离呼吸机的条件,包括意识状态、血气分析结果、肺部病变情况等。
与医生和呼吸治疗师密切配合,进行评估和决策。
2. 逐渐减少机械通气支持:逐步降低通气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气道压力。
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能力和自主通气的稳定性。
3. 观察评估:密切观察病人脱机过程中的呼吸状况、意识状态和氧合情况。
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做好记录。
4. 应对并发症:脱机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窒息等。
保持紧急护理措施的准备,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证病人的安全。
5. 成功脱机后的护理:一旦病人成功脱机,仍然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确保病人呼吸道的通畅,并提供必要的氧气支持。
总结:危重病人呼吸机械通气与脱机护理是复杂而关键的护理技术。
正确的呼吸机械通气和脱机护理可以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并帮助病人恢复。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科室:急诊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
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1.1 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2.1 严格无菌操作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
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
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
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和条件,但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机械通气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械通气是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通气,减少病人呼吸作功和改善氧合。
一.机械通气的常规护理1.病人的观察和护理(1)一般生命体征的监护注意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皮肤、神志变化及尿量等。
体温升高通常是感染的一种表现,体温下降伴皮肤苍白湿冷,可能是休克的表现,应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压力升高,回心血量减少,可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反射性增快,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可引起肾血流灌注降低,机械通气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这三种激素升高,均能减少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机械通气时,可抑制吸气,尤其是潮气量大时,可导致自主呼吸停止。
皮肤潮红、多汗和表浅静脉充盈,提示有二氧化碳潴留;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可能是低血压休克的表现。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机械通气病人如通气不足,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首先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甚至昏迷。
机械通气治疗得当,呼吸道保持通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缓解,神志转为清醒。
所以,对一般生命体征的观察要仔细,并认真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
(2)胸部体征机械通气时,两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应对称、强弱相等,否则提示导管进入一侧气管或有肺不张、气胸等情况。
(3)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的监测要密切注意病人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与通气机是否同步,机械通气后通气量恰当,病人安静,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如出现烦躁,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多由于通气不足或分泌物增多,应及时清除痰液,增加通气量。
如自主呼吸较强过快,与呼吸机不同步,可予镇静剂(安定等)或肌松剂(万可松等)以抑制自主呼吸而达到控制呼吸。
(4)血气监测血气分析是判断通气和氧和情况的主要依据,是机械通气治疗中监测的重要指标。
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存在许多并发症,其中呼吸道的感染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较常见的,导致临床治疗上的困难。
因此,应加强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的护理。
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的临床护理对我院ICU15例行呼吸机病人呼吸道的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5 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年龄39- 72岁,女性2例,年龄31—57岁。
这些病例中,急性呼吸心跳骤停1例,自发性气胸1 例, 重症颅脑损伤3例,急性呼吸衰竭6例,脑血管意外4例。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病人病情重,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往往丧失咳嗽反射,因而造成呼吸道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分泌物淤积,形成痰栓,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及时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
具体方法:当病人喉头部有痰鸣音,气
道压力较高,脉率血氧饱和度较低时应及时有效的吸痰。
吸痰时应采
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管外径不得超过气管套管口径的1/2,吸痰时动作应轻巧,由深向外旋转式提出,禁止盲插以避免插伤黏膜,单次负压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保持在100-150mmHg[1。
为了防止吸痰时患者缺氧,吸痰前后可给予1分钟的纯氧吸入,如吸痰管吸痰效果不佳或有痰痂形成时,可以使用纤维
支气管镜吸痰。
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在直视下逐侧进行肺气道吸引、冲洗消除局部肺不张,对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取出凝结成块的痰痂,提高效果。
此外,在吸痰的同时配以翻身、拍背,每1-2小时一次,促使终末细支气管的痰液因震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将痰液咳出。
2.2气道湿化
可以在吸痰前滴入湿化液(常规: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酶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4000单位或遵医嘱),每次滴入3—5ml,从而使痰液稀释利于吸出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随时调整呼吸机恒温电热装置,将呼吸机湿化水温度控制在28〜32C。
此外,还可以配合进行超声雾化,每日2次。
2.3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
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和使用无菌镊子,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先吸气管造口后到口腔在到鼻孔。
气管造口处换药每日2次,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敷料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气管套管一般选用一次性套管,使用金属套管时应
4小时更换内套管一次,取下的内套管最好高压灭菌,没有条件的应将内套管煮沸消毒。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两次,浸泡于0.1% “84”消毒液中3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
2.4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的途径可为呼吸机回路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1],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
2.5气道分泌物的监测
为了早发现早治疗气管感染,应每周采集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一次。
米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6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每次口腔护理前先测口腔PH值,然后选择相适应的口腔清洁液,PH V 7用2%苏打水,PH> 7用2%硼酸水。
2.7病人的体位
机械通气的病人在没有休克的情况下,如病情允许,应采取床头抬高15度,可大大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林娥,王建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调查分析和护理对策。
实用护理杂志,2000, 16 ( 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