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试题-数图形的学问丨北师大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试题-数图形的学问丨北师大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试题-数图形的学问丨北师大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试题-数图形的学问丨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3课时数图形的学问

开心预习新课,轻松搞定基础三

1.数一数,填空三

(1)下图中有()条线段三

①单条的线段有()条;

②由2条线段组成的线段有()条;

③由3条线段组成的线段有()条三

(2)数一数,右图中共有()个三角形三

单个的三角形有()个;

②由2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个;

③由3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个;

④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个三

(3)数一数,右图共有()个长方形三

单个的长方形有()个;

②由2个小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有()个;

③由3个小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有()个三

(4)数一数图中有()个角三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三

2.(1)数一数三

()个三角形()个平行四边形()个三角形(2)数数下图共有()个长方形三

(3)数一数,下图有()个平行四边形三

(4)下面共有()个长方形三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三3.下面共有()个正方形三

4.图中包含阴影的三角形有()个三

5.带?的长方形有()个三

?

6.图中有()个和阴影部分一样大的正方形三

第3课时

1.(1)6 ①3 ②2 ③1

(2)10 ①4 ②3 ③2 ④1

(3)6 ①3 ②2 ③1(4)10

2.(1)3105(2)18

(3)18(4)15

3.30

4.4

5.9

6.8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板块中的《数图形的学问》。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 1、”数图形的学问“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不仅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作用。 2、教材中创设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把故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按一定规律数图形,不重复,不遗漏,得到数图形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图形找规律的过程。能够按规律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技能目标:在发现数规律的过程,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的思考习惯,提高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规律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难点:在一定顺序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直接选择教材中的”鼹鼠钻洞“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主要以学生操作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找出数图形的规律。 在学法,选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画图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拓展练习,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故事情境”鼹鼠钻洞“导入,课件出示”鼹鼠钻洞”的情境,指着鼹鼠问学生”:这是什么,鼹鼠最喜欢干什么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读数写数平面图形练习试题

1,读数和写数 450306000 读作:3000500076 读作: 2#### 读作:47120530 读作: 908037060 读作:354780 读作: 九千零九十万零七百四十写作:九千九百万零七百零七写作:三千零五万零二百零七写作:二亿零三百万零一百写作:三亿写作:三亿零二百万写作: 2,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1777≈ 356071≈ 205658≈ 436572≈240692≈ ####≈ 29999999≈ 790778≈ 9511≈ 7909999999≈ 3,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7554093700≈ 4990057200≈ 4744900300≈ ####≈ 5,下列方框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23□316≈23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45□706≈45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89□106≈90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120□700≈121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6 7,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是数位名称() 8,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数位名称是()9,()个十万是一百万,()个十万是一亿, 10,在85后面添上()个0,它就变成八十五万。 11,用数字2,3,9和4个0组成一个七位数 1,最大的数(),最小的数() 2,约等于320万的数是() 3,不读一个零的,且比900万大的数是() 4,读两个零的数是() 1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再读出来 1,六十万,七万和三千 2,二千万,五十亿和四百 3,二亿,七百万,八万和五十 4,七百亿,三亿和六百 13,比49999多10的数是(),比49999多1000的数是()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课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高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四、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数的产生 1、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2、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 3、 4、 5、 6、 7、 8、 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六、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3)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1亿有多大 要知道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可以测量100张纸的厚度,计算得到1亿张纸摞起来有1万多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七、计算工具 1、计算工具 算筹(中国)、算盘(中国)、计算尺(英国)、机械计算器(欧洲)、电子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计算器 2、算盘:算盘的1颗上珠代表5,一颗下珠代表1。 3、计算器: 1)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M+存数据,MR提取,MC清除,MRC代表按第一下提取、按第二下清除数据。

《数图形的学问》优质教案.doc

《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过程,体验到数图形的不同方法:随意数、按一定顺序数、分类数、利用总结的方法计算等策略,从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计数图形的优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和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玩结合,把握主线。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 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先借助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工具,让学生从无序中玩,渗透到有序玩。 二、在游戏中抽象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学习数学知识原理。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背景材料,从中抽象出同一个数学模型吧,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提取方法二:一格一格数,两格两格数,三格三格数。 背景材料二: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4、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5、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数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6、有时为了读写方便,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7、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的数是小于5还是大于或等于5。 8、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为题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9、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1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1、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12、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3、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为1公顷。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14、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K㎡)作单位。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1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陈志胜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一个过渡练习,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方法,最后同学掌握了方法后,进行沟通整合,拓展迁移练习。 3+2+1=6 4+3+2+1=10 5+4+3+2+1=15 6+5+4+3+2+1=21 四、适度拓展,开拓视野 拓展题:数线段你会数了,那更难的图形你会吗?在一个大角里加一条射线,你能快速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上课老师很强的亲和力,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安排的内容有点浅,在教学中忽视了两种方法的有效巩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本节课的梯度方面设计不够好,此外在拓展方面进行了一些不必要甚至说对现阶段的学生来时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整节课在时间把握上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共有()条线段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 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 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 2. 亿以内数的读法: (1)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 万级的数都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780|6009读作:七百八十万|六千零九 3. 亿以内数的写法: (1)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例:三百零二万|六千写作:302|6000 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 止。例:50|6012 >5|0601 50|6012 V50|6022 5. 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去掉末尾的4个0,再加上一个万”字;

例:32|0000=32万(目的是为了读写方便) 6. 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要将千位”上的数四舍五人,然后再加上万”字。例:5|3850?5|0000=5 万5|7220 ?6|0000=6 万 7. 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先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如果小于5就把它和后面的尾数全部舍去,改写成0;如果等于或大于5就先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后面的尾数全部舍去,改写成0。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8. 数的产生: 数是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后出现了记数符号,即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世界通用的数字,它是印度人发明的。 9. 自然数: (1)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 的0,1,2,3,4,5,6,7,8,9,10,11 …都是自然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 十进制计数法 (1)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万 ...... 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亿以上数的认识 11. 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 10 个一万; 一百万: 10 个十万; 一千万: 10 个一百万; 一亿: 10 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 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 )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 4 个 0)、亿(数字后面8 个 0 )、兆(数字后面12 个 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 )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 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 3 个 0 、百万,数字后面 6 个 0 、十亿,数字后面 9 个 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 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 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 到了公元 7 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 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 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 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 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 13 到 14 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 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 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 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 ,2 ,3,4 ,??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 开始 (包括 0)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四年级数学上册 自然数教案 冀教版

自然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两个儿童在夜晚数星星的情景,同时配了一首优美的、活泼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数星星情景的真实再现和兔博士的话来介绍自然数的概念。教材把学生感受到的“星星真多”与“自然数是无限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数的初步体验。教材又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然数的特征。然后教材呈现了丫丫和聪聪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通过他们找座位号的对话,由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单数、双数很自然地引出奇数、偶数的概念。在试一试中设计了在1~30之间写连续奇数、偶数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写数、观察讨论中,了解奇数、偶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思想: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到星星有无数个的同时,认识到自然数是无限的。把自然科学知识与数学整合在一起,把学生数星星的感受与“自然数是无限的”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自然数的初步体验。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学习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感受自然数的特征。使学生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通过电影院座位排列的录象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否坐在一起,来认识单数、双数,并说明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奇数和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1~30之间的连续奇数(偶数)各有15个,两个数列的规律都是相邻两个奇数(偶数)相差2等连续奇数、偶数数列的特征。给学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及发现事物规律的机会,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四年级数学-巧数图形

第1讲巧数图形 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图形问题。由于图形千变万化, 错综复杂,所以准确地数出其中包含的某种图形的个数,可以培养我们 认真,仔细,做事耐心有条理的好习惯。要想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要图形的个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例1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与解:1.我们可以按照线段的左端点的位置分为A,B,C三类。如下图 所示,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__ 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_条。所以共有_________=6(条)。 2. 我们也可以按照一条线段是由几条小线段构成的来分类。如下图所示,AB,BC,CD是最基本的小线段,由一条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条,由两条 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条,由三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_条。 所以,共有_____________=6(条)。 由例1看出,数图形的分类方法可以不同,关键是分类要科学,所分的类型 要包含所有的情况,并且相互不重叠,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2 下列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底边上的任何一条线段都对应一个三角形(以顶点及这条线段

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所以各图中最大的三角形的底边所包含的线段的条数就是三角形的总个数。由前面数线段的方法知, 图(1)中有三角形1+2=3(个)。图(2)中有三角形________(个)。 图(3)中有三角形_________(个)。 图(4)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15(个)。 图(5)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21(个)。 例3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1)只需分别求出以AB,ED为底边的三角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以AB为底边的三角形ABC中,有三角 1+2+3=6(个)。以ED为底边的 三角形CDE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个)。 这是以底边为标准来分类计算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借助“求底边线段数”而 得出三角形的个数。 我们也可以以小块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来计算:图中共有6个小块。 由1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3个;由2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5个; 由3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由4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由6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3+5+1+2+1=12(个)。 (2)如果以底边来分类计算,各种情况较复杂,因此我们采用以“小块个数”为 分类标准来计算: 由1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4个;由2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______个;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93页-94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了”鼹鼠钻洞”与“菜地旅行”两个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与数一数等教学活动,逐步、有序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数图形的规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线段图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很多学生不知道数线段图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对于数图形的个数,很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因此在教学中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现数的过程以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并计算出图形的个数。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有序的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数图形的活动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难点:在数图形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利用教师与学生握手游戏引出有序的思想。 二、新授新知: (一)、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的握手的游戏知道平时的生活中就存在一些数学知识,那么你们想研究一下《数图形的学问》吗?(想) 1、(出示课题)森林里有一只小鼹鼠遇到一些数学问题,不会解决,想请你

们帮助它,你们愿意吗?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共多少条不同的路线?)那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洞口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1,自己画一画。 2、展示学生画的图,画圆圈是不是很麻烦,能不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洞口呢?(用点)点与点之间该怎么办呢?(连接起来)。 同学们,你发现没有这些点都是一样的,用什么区分呢?(给这些点标上正在做字母)小朋友,你们真棒!不知不觉中你们自己画出了线段图。 3、那好吧!你们拿出作业纸2,画一画,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小组内可以合作完成)(反馈学生完成情况)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引出两种数法:一是按起点的不同;二是按线段的长短) 4、孩子们,该怎么数不会数乱呢?(按照顺序的数) 那么有序的数有什么好处呢?(不重复、不遗漏)回答的真好!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3+2+1=6) (二)、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助小鼹鼠解决了问题,它想带我们到它的菜地去旅行,你们想去吗?(出示第二个主题图) 1、仔细观察,有几个站台?你能数出单程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吗?该怎么数呢? 请拿出作业纸3,画一画线段图,有序的数一数。 (反馈学生数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吗? 2、如果有6个站台呢?你会画吗?单程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反馈) 3、如果有7个站台,你能算出单程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8个站台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一下。 4、小结:票数=(站台数-1)+(站数-2)+……+1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自己的本领。(学生试着解决) 2、闯关练习。第一关:数角。(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关:数长方形。 第三关:数有几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试着用算式计算出来)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自然数教案 冀教版

认识自然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详尽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谜面。 青石板,板xx, 青石板上挂银灯。 不知银灯有多少, 数来数去数不清。 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颗、2颗、3颗、4颗、5颗……3000颗……

师:板书:1、2、3、4、5、……3000…… 二、认识自然数。 1.介绍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师:阴天时,一颗星星都看不到,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可以用0表示。 老师在板书中添上“0” 0、1、2、3、4、5、6、7、8、9、……这样一个一个的数,都是自然数。 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数?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教师说明: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接着画出数轴,边画边介绍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 3.自然数特征。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数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的意思,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师: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生:最小的自然数是0。 生: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相邻两个数之间都差1。 问:直线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经过交流学生明白自然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认识奇数、偶数。

最新四年级数学-巧数图形

1 / 5 四年级数学-巧数图形 四年级数学-巧数图形 错综复杂四年级数学-巧数图形可以培养我们 认真,仔细,做事耐心有条理的好习惯.要想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地 数出所要图形的个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例1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与解:1.我们可以按照线段的左端点的位置分为A ,B ,C 三类.如下图 所示,以A 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条,以B 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__ 以C 为左端点的线段有_______条.所以共有_________=6(条). 2. 我们也可以按照一条线段是由几条小线段构成的来分类.如下图所示,AB , BC ,CD 是最基本的小线段,由一条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条,由两条 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条,由三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________条. 所以,共有_____________=6(条). 由例1看出,数图形的分类方法可以不同,关键是分类要科学,所分的类型 要包含所有的情况,并且相互不重叠,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2 下列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底边上的任何一条线段都对应一个三角形(以顶点及这条线段

2 / 5 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所以各图中最大的三角形的底边所包含的线段的条数就是三角形的总个数 由前面数线段的方法知, 图(1)中有三角形1+2=3(个). 图(2)中有三角形________(个). 图(3)中有三角形_________(个). 图(4)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15(个). 图(5)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21(个). 例3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1)只需分别求出以AB ,ED 为底边的三角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以AB 为底边的三角形ABC 中,有三角 1+2+3=6(个).以ED 为底边的 三角形CDE 中,有三角形___________(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个). 这是以底边为标准来分类计算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借助“求底边线段数”而 得出三角形的个数. 我们也可以以小块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来计算:图中共有6个小块. 由1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3个;由2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5个; 由3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由4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由6个小块组成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 所以,共有三角形3+5+1+2+1=12(个). (2)如果以底边来分类计算,各种情况较复杂,因此我们采用以“小块个数”为 分类标准来计算: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自然数》教案

《自然数》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46页自然数的引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 设计思路 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3、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 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三、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数图形的学问导学案和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自评 教师:刘兴羽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节课。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首先我通过课前游戏让学生复述一组数字,体验有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有序思考,然后利用鼹鼠钻洞的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验有序的重要性 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渗透有序思想。 二、抽象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学习数学知识原理。 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背景材料,从中抽象出同一个数学模型吧,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三、教学设计扎实、深入,板书易于发现知识规律。 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方法,同时通过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认真贯彻、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1、教师评价,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发现,用激励性的语言或肢体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发言之后让学生自主来评价,如:“他说的好吗?好在那里,掌声鼓励一下等”,这样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并养成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4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