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之一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9
新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第3课(童趣)教案教学设计由于 2022-4-6 17:31 编辑第三课(童趣)教学目标: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
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精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课时安排:三课时第—课时教学内容:1、聆听(玩具交响曲)2、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一、聆听(玩具交响曲)1. 导入“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2 .引导学生体会生动有趣愉快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别的声音,在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二、聆听(出发)1 导入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 2 初听音乐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你好像听到什么?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打花巴掌)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1、出示节奏:×××××│×××│×.×××│×2、学生自由商量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a、导入“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根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局部两人一组相互击掌。
儿歌局部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局部,边听边商量〔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局部伴奏。
(2)、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2)诗歌中某些抽象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悟。
2. 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3)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3. 诗歌解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抽象意境。
4.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3)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诗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诗歌;3. 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诗歌;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小诗;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3.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4.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开发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设计和实施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供有趣的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2.学生: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电脑、纸和笔。
三、教学内容3.1 童趣的概念童趣是指教育活动中充满童年时期的快乐和乐趣。
童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童趣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和灵活。
3.2 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创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环境。
2.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设计互动教学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4.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5.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3 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1.故事讲解:讲解有趣的故事,通过跟随故事情节,学习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游戏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语言的运用和交流。
3.创意绘画:利用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科学实验:设计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原理。
5.团队合作活动:设计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或小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导入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和示范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
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教学拓展: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童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打开多媒体,显示画面,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听课文朗读(利用多媒体播放mp3朗读)4、教师范读,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几大问题,授予学生翻译的方法。
5、分组朗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6、师生齐读,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多媒体显示问题)(“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结束全文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六、板书:多媒体显示。
《童趣》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打花巴掌》欣赏《小狗圆舞曲》【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唱歌曲《打花巴掌》,感受童年的乐趣,并初步体会传统民间歌曲和儿童歌曲。
(2)通过欣赏《小狗圆舞曲》,感受作者怎样用音乐来表现小狗生动活泼的形象,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乐趣与音乐结合的美妙。
2.过程与方法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意义。
3.知识与技能(1)学唱歌曲《打花巴掌》(2)了解乐曲《小狗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打花巴掌》。
2.通过聆听,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示不同的音乐情绪。
难点:符点音符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器、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分析】《小狗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Op.64 No.1)是由波兰音乐家肖邦创作的一首艺术性强、生活气息浓郁、雅俗共赏的优秀钢琴作品。
这首圆舞曲音乐亲切活泼、短小通俗,旋律悦耳动听、富有动感,描述了小狗咬着自己尾巴原地打转的有趣情景。
因为篇幅短小、演奏速度快,这首乐曲又称为《一分钟圆舞曲》,而实际演奏时间则在一分钟以上。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
4小节引子之后,在圆舞曲节奏伴奏下呈式出带有急速旋转感的主题。
旋律围绕尾音“sol”不断反复,带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
随后,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
乐曲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后结束了全曲。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歌曲为采用G大调,2/4拍子的一段体,五声商调式。
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特色的音调。
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拍手游戏?(选一个大家都会的拍手游戏,以同位之间为一组,一起来做拍手游戏)今天我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拍手游戏的歌曲——《打花巴掌》。
《童趣》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童趣》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童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教学重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流程】一、联想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童趣》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精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擅长观看,擅长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挨次,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把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看、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预备这是同学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同学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把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考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怪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趣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看、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知我们,只有观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其次遍,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同学读一句(为使同学正确地把握停顿)第三遍,老师大声读,同学小声跟读;第四遍,同学齐读。
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把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老师根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童趣》教案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一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篇二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⑴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⑴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⑴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⑴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⑴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⑴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⑴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①观蚊成鹤。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3篇第一篇: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鞭”“驱”“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语法”,这些新课标中的要求在目标1和3中得以体现。
目标3则力求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物外之趣”。
2、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突破方法:导入时辅以歌曲,再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多遍朗读,每一遍朗读都有一个目标,由浅入深,培养语感,感受领会“物外之趣”。
探究时步步深入,由文章到生活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当提示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品位童趣。
2、合作探究法:在落实课文的翻译,赏析课文,生活链接时都可以引导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
五、课时设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应当设计为两课时。
但为保证本篇说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把它设计为一大课时,把前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后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也是可以的"。
童趣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童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童趣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一些培养童趣的方法;3.培养对童趣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1.童趣的定义和特点;2.培养童趣的方法;3.童趣活动的案例分享。
三、教学过程1. 童趣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童趣是指儿童自身对于世界认知的乐趣和对于游戏的独特态度,表现出纯真、天真和好奇的特点。
•特点:–真实性:童趣活动应该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互动性:童趣活动应该注重与儿童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多样性:童趣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涵盖多个方面,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
2. 培养童趣的方法•提供丰富的游戏和玩具: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和玩具,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创造性表达: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造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提供亲子互动机会: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童趣活动,增加亲子关系的互动和沟通。
•创造安全的环境: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玩耍。
3. 童趣活动的案例分享案例一:绘画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步骤:1.给每个儿童提供绘画纸和颜料。
2.给出一个主题,比如动物、自然景观等。
3.让儿童自由发挥,绘制自己喜欢的内容。
4.结束后,可以举行评比,给予儿童一些鼓励和奖励。
案例二:拼图游戏•活动目的: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给每个儿童提供一个拼图。
2.让儿童合作,将拼图拼凑完成。
3.可以设立竞赛,看哪个团队能够最快完成。
4.结束后,可以让儿童分享他们的困难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童趣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学习能力和成果展示,进行教学评价。
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包括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等。
2.学习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一.自学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童稚.( ) 鹤唳.( ) 怡.然称快( ) 土砾.(. )丘壑.( ) 癞虾蟆..( ) 藐.小( ) 项为.之强.( ) ( )二.互助学习1.学生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
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提示:(1)能/张目·对日(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2.认真听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3.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鞭.数十,驱之别院( )以虫蚊为.兽( )项.为之强( )兴.正浓( )果.如鹤唳云端( )以丛草为林.( )方.出神( )驱.之别院( )则或.千或百(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童趣》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
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
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
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教学目标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童趣》教学设计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中心学校李天宇一、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导读、品读、探究法四、思路设计: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分步步骤进行学习。
五、学法指导:熟读成诵、重点指导,积累文言文知识。
六、教学媒体:幻灯展示七、课时安排:2学时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幻灯展示我的童年趣事)。
看了我的童年,想必你们的童年比我的更有趣,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乐趣,好吗?(邀请二、三人讲童年趣事、注意语言表达)教师过渡:同学们讲的真好,充满童真、童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出示:朗读、翻译、理解的要求)朗读要求: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翻译要求: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主动疏通文意。
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
理解要求: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体味作者童真童趣。
二、朗读感悟指导:反复读,读出节奏、语气、语调。
(一)诵读积累,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一读。
《童趣》教学设计《童趣》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课题:《快乐宝贝》教学目标: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重点难点: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课前准备:《快乐宝贝》歌片、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一、律动1、初听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
生:听音乐活动。
2、复听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这一遍我们再听的时候,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1、范唱师:同学们的动作非常优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遍(师范唱)。
2、接龙游戏师:这一遍,我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唱的部分老师来完成,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生:自学歌曲。
4、指导纠正(1)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
(2)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师:请同学领唱(1-2名)。
生: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1、谈话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生:是我们。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2、创编律动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随笔:学生们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为歌曲创编律动。
第二课时课题:《对鲜花》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课前准备:电影《刘三姐》片断。
《童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台湾儿童歌谣,采用四二拍,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生活中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目标的顽强精神。
歌曲旋律围绕 5 5 5 5 3 5 的核心音调,运用趁词“阿”形成切分音,使音乐富有弹性和动感。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
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只优雅可爱的小猫在美妙的圆舞曲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乐曲为A-B-A’三部曲式,A段优美抒情, B段音乐欢快活泼,一气呵成。
结尾处的狗叫声给音乐增添了幽默的气息,在一连串上行音之后,音乐巧妙结束。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歌唱有了基本的认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很多学生都会唱,但却不能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准确地演唱,要通过聆听,比较音乐形象。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其好奇、好动、好模仿的身心特点,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为音乐形象,在充满情趣的音乐聆听中,培养听辨能力和想象能力。
喜欢运用点、线、色彩、图形等来表现音乐,乐于在律动中体验音乐的快乐。
教学方法:聆听、律动、模仿、体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演唱《蜗牛与黄鹂鸟》,学习小蜗牛体会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验童趣,培养爱护小动物、珍惜美好童年的情感。
2.能用律动、线条等方式表达对《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感受,用轻松弹性的声音演唱《蜗牛与黄鹂鸟》。
体验切分音的重音特点,知道跳跃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
会运用图谱聆听乐曲,了解圆舞曲的风格,体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点。
3.聆听、对比体验二拍子和三拍子赋予音乐不同的小动物形象,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教学难点】能用明亮、轻巧的声音演唱《蜗牛与黄鹂鸟》,体验二拍子,知道切分音的特点、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
唱准5 5 5 5 3 5音调节奏,把握二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初听,认识动物朋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的大家请来两位动物朋友,听,它们是谁呢?2.讨论,模仿小动物动作①请同学模仿蜗牛的动作师:你瞧,小蜗牛身上背着什么呀?生:重重的壳。
《童趣》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
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
“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
多有趣!“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三)出示教学目标(四)作品,作者简介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
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
(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
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
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
(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15)以草为林。
(以,把。
)(16)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
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18)驱之别院。
(之,它。
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一)教师导学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
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三、体验反思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
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参考答案(不求一致):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
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
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
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