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童年
- 格式:ppt
- 大小:25.07 MB
- 文档页数:72
二年级美术观赏课(画家笔下的愉快童年)教学反思本课属于“观赏·评述〞学习领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观赏、评述的概念和方法都比拟陌生,他们对画面有简单的感知,却不简单形成个性成熟的审美观,评述用语简单,然而孩子们天生的敏锐观察力却让我大吃一惊,画面中的许多细节,连我也不曾留意,孩子们却“找〞了出来!这着实让我欣慰,不由感慨“教学相长是也〞。
例如年画(三月三)中表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孩子们发觉跑落的鞋子;而同样是表现儿童放风筝场景的(耍孩儿)中,孩子们又指出画家在同一张画面中表现放风筝的三种不同时态,分别是放风筝前、刚放风筝时和风筝高飞后,以及人物各自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孩子给我上了一课。
本节观赏课,我将重点放在“体验〞,通过对愉快童年的回忆和体验,结合名家画作赏析,引导学生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关注,为今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根底。
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教材中作品内容和孩子们现实生活脱节。
不同年代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孩子是否能很好理解例如战挣期间、解放后、民国时期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我的心中存疑。
孩子们对他们童年生活难免陌生,如何唤起他们“共情〞?二是,教材中还涉及了中国画中“留白〞的知识点,我以为这并不好讲解,正如对画面意境的理解和看画者息息相关,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比照西方传统绘画的“满构图〞,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们却只能浮光掠影地感知二者的不同,没方法深刻探讨。
这两个问题都面向对教材的制造性处理,对教材如何进行取舍值得我今后长期关注。
新浙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赏表现欢乐童年的美术作品,初步感知、了解不同绘画表现形式的美感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画家的作品,并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3、感受美术作品中表现童年多种多样的欢乐生活,增强幸福、欢乐的情感体验,激发珍爱幸福童年、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赏中外画家表现欢乐童年的绘画作品,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画家的作品及观赏的感受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观赏导入1、提问:(课件展现)⑴、这几幅画画的差不多上什么人?⑵、你觉得他们的心情如何样?2、教师小结谈话,出示课题《画家笔下的欢乐童年》二、初步观赏1、提问:⑴、刚才有同学说画中的小朋友专门欢乐,你是如何看出来的?⑵、欢乐的事是多种多样的,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情况让你专门欢乐呢?⑶、画家在表现欢乐的童年时,他们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你能发觉吗?2、教师归纳并小结《小八路》是油画作品,表现了两个小八路爱护小鸟的画面。
《三毛迎解放》是一幅中国画,表现三毛轻巧打鼓的形象。
《三月三》是年画,表现了几个小朋友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欢乐情形。
三、深入探究1、出示《悄悄话》⑴、这幅画属于什么画种?⑵、这幅画画了什么内容?⑶、猜一猜小孙女可能在说什么悄悄话?什么缘故?教师小结:这是一幅中国画,画了一个老爷爷和小孙女,小孙女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正在和爷爷说“悄悄话”2、出示《洗澡》同桌交流:⑴《洗澡》画了什么?⑵要紧从什么方面表现画中人的欢乐幸福?指名发言,教师反馈并小结。
3、出示《闲庭春画》学生观看《闲庭春画》后介绍画面的内容,依照自己的玩耍体会,说说画中的小朋友心情如何样。
4、同时显现以上三幅画,请学生说一说:这三幅作品都表达了欢乐和幸福的主题,你觉得它们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5、出示《耍孩儿》这是一幅中国画,在这幅画中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表现了小朋友们玩耍时轻巧的情形。
一、分享与交流1.师:同学们在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开心、有趣的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回答师:快乐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这里有一些很美的照片,想跟你们分享,你们愿意吗?(愿意)好,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吧。
(展示图片)2.师:照片里都是什么人?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呀?3.生汇报,师小结谈话。
4.师:说得真好,童年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呀!老师现在长大了都特别渴望童年生活呢,真羡慕童年时代的你们呀!引入课题,板题,读题。
5.—6.师: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画家是怎样把快乐的童年留住的,(板题: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来,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读题)二、欣赏与讨论1.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现在请你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我们一边欣赏书上三幅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作品,一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围绕:画的种类?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进行交流)%2. 师:你们认真思考的模样真可爱,哪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呢?(抽生说,其他学生可补充。
)3. 师:说得太棒了。
是呀,我们欣赏一幅画,首先就得先了解作品的绘画种类,它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画家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副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探究与深入1. 关注细节(1)欣赏《悄悄话》,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抽生说)你呢?(抽生)你呢?…猜一猜:小女孩可能在说什么?为什么?(课件出示《悄悄话》局部图1,《悄悄话》局部图2)师:大家真是个会观察的小能手!1979年,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我们看到孙女在和爷爷说悄悄话,(出示局部图1)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们什么?小女孩在说什么呢,你们听到了吗?我真猜不透,你们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抽生说)我们从爷爷微笑的表情,小女孩激动的神态上看出他们高兴快乐,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我们从小女孩手上拿的这张纸上面知道了他们快乐的原因,她收到入学通知书了,换了是你,你会怎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抽生说)师小结:《悄悄话》是中国画家王友政1979年的一幅绘画作品,这是一幅中国画,画家在作画之前,对自己要描绘的事物进行了很细致的观察,抓住人物高兴的神态表情,带我们走进画的意境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一、教学设计主题及目标主题: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目标:通过学习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的作品,引导学生体验童年的欢乐和美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的画作。
三、教学过程1.情境营造通过放映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的作品幻灯片,创造一个童年的快乐氛围。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感受作品中的快乐情绪。
2.作品鉴赏选择几幅代表性的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的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细致的观察和鉴赏。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例如:“你觉得画家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什么?”、“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快乐的元素?”等。
3.想象训练根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作品的情境和细节,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作品中的孩子在做什么?”、“作品中的孩子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等。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所想象的快乐童年的场景。
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绘画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童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绘画素材,例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艺术语言,描述自己的画作。
教师可以示范如何画出快乐童年的场景,并鼓励学生模仿和创造。
5.展示与分享组织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画作。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创作灵感和所表达的快乐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对作品的观察和鉴赏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展示,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和反馈,评估学生对快乐童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一位专业画家来班级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形象描绘的。
2.学习使用颜色描绘不同物品的材质和质感。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画家笔下的形象学习使用不同颜色描绘不同物品的材质和质感。
2.教学难点:对于色彩运用不敏感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色彩运用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彩色纸–剪子–胶水–彩色笔或油画棒2.教学环境:–教室内有充足的自然光–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四、教学过程1. 热身介绍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画家是怎样的形象描绘童年生活的。
2. 引入教学教师将一些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的图画示范给学生看,并向学生征询他们的看法,让学生对不同画家的作品产生初步的感知和认知。
3. 掌握绘画技法3.1 学习应用不同颜色描绘不同物品的材质和质感。
教师课上会现场表演如何用颜色描绘不同物品的材质和质感:如用深浅不同的灰色夹杂少量黄色描绘某个物品的金属感等。
然后让学生自行画一些简单物体,如挂钟、杯子、书包、自行车、玩具等,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3.2 营造专注创作的氛围。
在创作前,教师布置任务,各自画一幅漫画式的快乐童年场景画作,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班上的环境会被调整得较为安静,此时,学生们可以一边进行创作,一边思考如何使用色彩与线条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氛围。
4. 作品展示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互相观赏、聆听,然后老师可以选出几幅优秀作品来进行简单的点评和感想交流。
五、教学总结这一课程中,学生们可以学会运用不同颜色来描绘不同物品的材质和质感。
在创作作品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细胞来创造自己的快乐童年。
通过这一课程,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观察能力。
《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教学反思哎呀,说起《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这课,我可得好好反思反思。
这课一开始,我想着让孩子们感受画家笔下那些充满童趣的画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启发。
我觉得吧,孩子们应该会很感兴趣,毕竟谁不喜欢快乐的童年呢?我给他们展示了好多画作,有在田野里疯跑的,有在河边捉鱼的,那画面可美啦!我原以为他们会哇啦哇啦地讨论个不停,可没想到,有的孩子一脸茫然,好像根本没看进去。
也许是我展示的方式太死板了?还是这些画对他们来说太陌生啦?我就在想啊,是不是我讲得太枯燥了?光在那说这线条、那色彩的,孩子们能听懂才怪呢!我可能应该多问问他们,自己小时候快乐的事儿,然后再和这些画联系起来。
比如说,有一幅画是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捉迷藏,我就该问问他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那种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是啥样的。
说不定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画里的那种快乐。
还有啊,我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的时候,有的孩子半天不知道画啥。
我就纳闷了,童年那么多好玩的事儿,咋就没灵感呢?也许是我给的引导不够,没有真正打开他们的小脑袋瓜。
我觉得这课啊,不能光是我在那讲,得让孩子们多参与,多表达。
不然,我讲得口干舌燥,他们还云里雾里的,这不是白费劲嘛!说起来,我小时候的快乐童年,那就是和小伙伴在泥地里打滚,弄得浑身脏兮兮的,回家被老妈一顿骂,可下次还照样玩。
那时候多自在啊!现在的孩子,可能都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了,真正能在大自然里撒欢的机会少了。
这课上完,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并且能画出自己心中的那份快乐呢?难道是要带他们去实地体验体验?可又担心安全问题。
哎呀,真是让人头疼!不过,我可不会就这么放弃,下次我再上这课,肯定得变个法子,说不定让他们先讲讲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对照着画家的作品找相似之处。
哼,我就不信搞不定!你们说,我这样反思得对不对?是不是得狠狠改改我的教学方法?。
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浙人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家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学习使用画笔和颜料,绘制简单的鲜花和小鸟;4.培养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画家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2.掌握绘制鲜花和小鸟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茶花、菊花、小鸟等样本;2.准备颜料、画笔、纸张等绘画材料;3.准备齐白石和吴昌硕的作品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吴昌硕《红小豆》和齐白石《麻雀》的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重点元素和颜色。
2.正片1.介绍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其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红小豆》中表达出来的是童年的快乐和小小的幸福,《麻雀》中则表现出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3.给学生展示茶花、菊花、小鸟等样本,并教授绘画的基本技巧。
4.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素描,之后再进行上色。
3.讲解细节1.强调绘制的重点和难点,如颜色的搭配、画笔的运用等。
2.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4.巩固1.让学生交换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学生在这节课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先学习了解画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再通过绘画让学生深刻理解画家的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思路。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颜色搭配和画笔运用能力。
最后通过展示和交流互动的形式进行巩固,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浙美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我们将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梵高的《星夜》、米罗的《蓝色的小鸟》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2. 培养学生观察、讨论、实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
2.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快乐童年。
教具学具准备1. 画家的作品图片或画册。
2.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
2. 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 实践:让学生运用绘画工具,尝试表达自己的快乐童年。
5.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板书设计1. 《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2. 副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3. 内容:- 教学内容:欣赏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 教学目标:了解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快乐童年- 教学过程:引入、观察、讨论、实践、展示、总结作业设计1. 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家作品,用自己的话描述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
2. 让学生运用绘画工具,尝试表达自己的快乐童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童年的快乐时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快乐童年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王圣烈的画作童年解析
王圣烈是一位中国当代的画家,他的画作通常以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风格为主,充满了浓郁的东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童年》是王圣烈的一幅油画作品,画面上呈现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她身着红白相间的裙子,正在一片广阔的草地上尽情玩耍。
画面的色彩明快、温馨,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通过这幅画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向往,以及对纯真、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具体而言,画面中的小女孩形象是画家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和缅怀,她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正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而画面的色彩运用也充满了情感,明亮的色彩和温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总的来说,王圣烈的《童年》是一幅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画作,它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思考。
画笔下的童年
我的童年,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奇思妙想。
记得那时候,我特别喜欢拿着画笔到处涂鸦。
家里的墙壁、沙发,甚至是爸爸妈妈的脸上,都曾留下过我的“杰作”。
每次被发现,妈妈总是一边假装生气地瞪着我,一边说:“哎呀,你这小调皮鬼,看把家里弄成什么样啦!”爸爸则在一旁笑着打圆场:“孩子嘛,让她画,说不定以后能成大画家呢!”
有一次,幼儿园组织画画比赛。
我可兴奋了,心里想着一定要画出最棒的作品。
比赛那天,我早早地来到教室,拿着画笔,紧张又期待。
我画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公园里玩耍的场景。
我认真地画着每一个细节,妈妈的长发被风吹起,爸爸的笑容特别灿烂,我自己则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
画着画着,旁边的小伙伴凑过来问:“你画的这是啥呀?”我抬起头,一脸骄傲地说:“这是我和爸爸妈妈在公园,可好看啦!”小伙伴摇摇头说:“我看不太像。
”我不服气地哼了一声:“你不懂!”然后继续埋头画。
比赛结束后,我的画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老师表扬我说画得很有感情。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画拿给爸爸妈妈看,还跟他们讲述画画时的经过。
妈妈亲了亲我的脸蛋说:“宝贝画得真好,妈妈喜欢。
”爸爸也竖起大拇指:“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如今,那些充满稚气的画作或许已经不知去向,但那段用画笔描绘梦想的童年时光,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
童年啊,就像我手中那支神奇的画笔,虽然画不出完美的线条,却能勾勒出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