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韩非为韩国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导语】韩⾮为韩国公⼦(即国君之⼦),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家,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后世称“韩⼦”或“韩⾮⼦”,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学⽂⾔⽂:《郑⼈买履》译⽂。
欢迎阅读! 《郑⼈买履》 先秦:韩⾮ 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宁信度,⽆⾃信也。
” 【译⽂】 有个想要买鞋⼦的郑国⼈,先测量好⾃⼰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没能买到鞋⼦。
有⼈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的脚去试⼀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的脚。
” 【注释】 选⾃《韩⾮⼦·外储说左上》。
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将要,想要。
者:(怎么样)的⼈。
(定语后置) 先:⾸先,事先。
度(duó):衡量。
⽤尺⼦度量的意思(动词) ⽽: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放,搁在。
(动词)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指郑⼈的。
(代词) 坐:通“座”,座位。
⾄:等到。
之:到……去,前往。
(动词) 操:拿、携带。
(动词) 已:已经。
(时间副词) 得:得到;拿到。
履:鞋⼦,⾰履。
(名词) 乃:于是(就) 持:拿,在本⽂中同“操”。
(动词) 度(dù):量好的尺码,这⾥作动词⽤,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名词) 之:⽂⾔代名词,这⾥指量好的尺码。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于是。
⽈:说。
宁(nìng):副词。
宁可,宁愿。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智子疑邻韩非〔先秦〕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自相矛盾/ 矛与盾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买履韩非〔先秦〕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作:郑人有且置履者)滥竽充数韩非〔先秦〕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先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曾子杀彘/ 曾子烹彘/ 曾子杀猪韩非〔先秦〕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韩非子:生平: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
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师奉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悲剧式的落幕: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韩国的政治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韩非,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此结束了他冤屈不得其志的一生。
韩非之作: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生卒年月(约前281年-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
商鞅的理论称为“法”。
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与李斯同师苟卿。
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
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
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狱中。
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韩非子简介韩非,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约公元前233~前280)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韩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着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1. 韩非子的生平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名鸿,字不说,韩国韩非之后,生于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他曾游学于齐国和荆楚之间,拜孟子门下,并与荀子、李斯同为秦国宰相李斯的同门师兄。
韩非子一生致力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对社会严肃的批判,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在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主义思想韩非子认为君王应奉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是公正、公平的,而不应该受到人的私心、私欲的影响。
他主张依法行政,不偏袒任何人,不纵容任何人违法乱纪。
(2)权谋政治思想韩非子主张用权谋手段来治理政权。
他认为,政治是权谋的艺术,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讲究策略和手段,认为政治手段的善恶是要看其是否祸福国家、是非积极的。
(3)重军治国思想韩非子提出“兵贵神速”的思想,认为军队的重要性是最大的,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他主张军事思想应与政治思想相结合,强调军事手段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4)贵贱有序思想韩非子认为,社会应该有贵贱之分,而且贵贱有序,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贵族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平民、奴隶则应该受到限制和约束。
他认为,贵贱之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韩非子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合法主义思想、权谋政治思想以及重军治国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政治权力的制约和运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
(2)法律观念韩非子的合法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对公正、公平的重视,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非子喻老简介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他和秦始皇的爷爷是同辈,两个人都很有学问。
韩非注重的是法家思想,也就是管理国家的,治理民众的,统一国家的理论。
他的学说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而且韩非在政治上比较强势,成功让那些权贵们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韩非的学说被广泛推行了。
下面来看看他的《喻老》。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但却受不了韩王对自己的冷落,便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知识全部用于自己的研究,终于,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听说韩非才学过人,便请他入宫与自己讨论国家大事,他的观点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不久后便拜他为丞相,并开始实行变法。
可是没想到,正当韩非的新法即将要施行时,秦王驾崩了。
韩非想回韩国,但又担心自己回去之后,新法不能再继续实行,还会遭到别人的讥笑。
最终,韩非留在了秦国,为秦王效力。
秦王死后,他在继位的儿子手中活了下来,还死了好几年呢!但还是无法改变世俗的眼光,韩非选择了逃亡。
他离开秦国,来到楚国。
楚王热烈欢迎韩非,任命他为“国师”,可见他的地位很高。
在这段期间,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于了写书,写出了一系列名篇。
楚王死后,他投靠了燕国,然而不久后,燕国就灭亡了,韩非只能辗转各国,但最终他还是来到了齐国,在这里,他总算找到了一个容身之所。
齐王因为仰慕韩非的才华,亲自接待了他,从此,韩非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韩非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写下了《孤愤》、《五蠹》等不朽的文章。
《老子》原称《道德经》或《老子》,后人将两者与庄子《南华经》并称为“三玄”。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就是著名的《喻老》,意思是:《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都不必太过悲伤。
正如司马迁评价韩非的话:韩非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皆五六十万言,虽十数万言,其体则具。
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
商鞅的理论称为“法”。
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晚期的韩国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新郑,他也是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是当时的韩王歇的儿子,从小天资聪慧,手笔也非常的有才学,虽然口吃,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却非常的善于著作表述。
韩非子生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之纷,不幸的是韩国也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眼看着韩国越来越衰弱,韩非子也曾觐见韩王,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可是却被一意孤行的韩王拒绝了,这也使有志有谋的韩非子非常失望,但是韩非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思考着“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也探出了法家之路。
而后来的秦王听说了韩非子的政策于是写书请韩非子并且后来重用了韩非子和其法家之政策,最终,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
韩非子的思想在秦国受到重用后,当然也引来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与羡慕恨,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韩非子,后来韩非子被李斯偷偷让手下用毒药害死了。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反对“儒家”思想,他一直认为人与人争夺就是为了利益,依法治国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导致了秦国时期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
尽管如此,法家思想在历史乃至现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整理了国家政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治理了风俗习惯管理并控制人口,它也是法律的发源点,但是法家也有不足,它反对礼制,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在经过秦王的重视后,往往轻罪重罚。
韩非子著作的《韩非子》也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法治”思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之路。
他的文章也十分的精密,政策推论有理,构思严密,韩非子也善于运用许多寓言故事讲出大道理,幽默却也耐人寻味。
韩非子原名韩非子,原名为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的公子,法家学派的大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师承儒学大家荀子,荀子对法家思想的专研颇深,韩非子深受影响,且韩非子深受道家经典《老子》的熏陶,他将道家经典、儒家的法学和商鞅的变法理念相糅合,自成一家,最终成为了法家大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韩子非的一百字简介
说到韩非,这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其尊称是韩非子或韩子。
事实上,韩非的背景非常厉害,他是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与此同时,他也是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可以说是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不过,韩非却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曾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外一个人就是庄周)。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本书一共五十五篇,将近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前面已经说了,韩非是正儿八经的王子出身,那么,既然是王子,显然是有资格获取王位。
不过,虽然有资格成为王子,但是也仅仅是资格而已,对于韩非子而言,他没有实力,更没有机会。
韩非的祖父是韩襄王。
韩襄王生了3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韩婴、韩虮虱和韩咎。
韩婴是嫡长子,按例被立为太子;三儿子韩咎也是嫡出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儿子韩虮虱是妃子所生,但是却深受韩襄王喜爱。
不过,后来韩虮虱流落楚国民间,娶了民女生下了韩非。
韩非从小就口吃,而且性格内向,平时也是少言寡语。
尽管如此,韩非的才能非常高,在十岁的时候,韩非的父亲才告
诉了他自己的身世。
后来,韩非被楚王发现,并回到了韩国,以公子的身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和食邑。
后来,韩国灭亡之后,韩非到了秦国,原本秦王对其非常赏识,但是这也受到了李斯的嫉妒,最终死于监牢。
韩非子简介韩非为韩国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韩非为韩国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但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摒弃了道家的玄虚、儒家的迂腐及墨家的不合时宜,为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法家使儒家成为”皇帝的新衣“,法家将道德与政治分离,这一点比《君主论》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非与李斯同师苟卿。
继承和发展
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
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
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狱中。
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简介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
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
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
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
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子- 文学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
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子- 主张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
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
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
2、言谈者;
3、带剑者;
4、患御者;
5、商工之民。
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
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 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
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 著作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韩非子- 人口理论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
这比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提前了约两千年,韩非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论的先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