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4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五讲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的: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从人才的角度体味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常识1、《战国策》简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冯谖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
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
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二、阅读提示:把握情感,请一两个同学阅读三、词语解释:看注释1、文言实词:2、常用生词:约车矫命来何疾也赍期年3、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过其友出记计会开罪市义4、一词多义:食顾5、词类活用:客我贱之怪之不羞衣冠而见子其民通假字:责反说介6、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之:1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2《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冯谖客孟尝君》全文;(2)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冯谖的智谋和胆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热爱;(3)懂得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及寓意;(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2)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3)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冯谖的智谋和胆识;(2)讨论文中体现的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下节课分享。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分享:听取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冯谖的智谋和胆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一、教案简介《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策划养士、收买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冯谖的智谋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养士风气之盛。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学会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爱才、惜才的观念;(2)明白待人接物要真诚、宽容、有智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2)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策》的其他篇章,如《唐雎不传》、《触龙说赵太后》等,激发学生对《战国策》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孟尝君、冯谖等,讨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语、句式等。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课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待人才的态度,进一步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收集有关《战国策》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考察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常識《戰國策》是一部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定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獻彙編。
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戰國策》簡稱“國策”。
原系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等不同名稱。
西漢時,劉向進行了整理,按戰國時期秦、齊、楚、趙等十二國次序,刪去重複,編訂為三十三篇,並定名為《戰國策》。
東漢高誘曾為之作注,流傳到北宋,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鞏曾作了校補。
到了南宋,出現了兩種新注本,就是姚宏的續注本和鮑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
元代吳師道又為鮑注作補正。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根據清黃丕烈刊刻的姚宏本為底本,匯注鮑本出版了標點校注本,可資參考。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中發現了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可以補今本的不足,在校勘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文讲解: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馮諼(xuān):又作“馮煖”,“馮驩”,戰國時期齊國策士。
链接:冯谖的名字为何有三种写法?貧乏:窮困。
貧乏,同義聯合式的複合詞,貧是財少,乏是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
注意:“疲乏”是後起的意義。
乏,見課本57頁。
自存:養活自己。
“自”是前置賓語。
主語是“馮諼”。
注意:存,當“存在”講,是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
又使動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這裏翻譯為“養活自己”,是意譯。
(存,見課本581-582頁)提問:使動用法一般翻譯為現代漢語的什麼結構?請舉所講文選中的例證。
屬:課本102頁的注解與136頁常用詞演變部分的講解不一致。
注解認為在“囑託”這個含義上,“屬”與“囑”是古今字。
而常用詞部分用“通”這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標注通假字的。
《說文·尾部》:“屬,連也,從尾,蜀聲。
《冯谖客孟尝君》讲义一、《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里面的文章多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到了西汉,学者刘向对这些文章加以整理、修订,编撰成一部书,并把这部书名为《战国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全书包括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个国家,共33卷。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
它里面的文章都极富于文采:人物形象都刻画地栩栩如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是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时期。
《战国策》文学价值很高。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但大部分内容体现的是纵横家追逐名利的价值观念,这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而且过于夸大了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所以,降低了这部书的史学价值。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各国贵族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然,这些士,也要按照他们各自的才能,享受不同的待遇。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被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他们手下门客多达千人,而孟尝君手下门客多达三千多人。
本文就是写的孟尝君与门客冯谖之间的故事。
二、简单串讲课文:通读了全文,我们知道,本文主要讲的是,穷困潦倒的冯谖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做了门客,他这个人行为怪异,自称没任何本事,却几次要求孟尝君为他提高待遇。
自己如愿以偿之后,他也知恩图报,积极为孟尝君出奇谋,献奇策,帮助他巩固了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的故事。
在叙事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冯谖的形象。
从情节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冯谖弹剑而歌(求食)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冯谖的出身,他“贫乏不能自存”,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孟尝君,说,愿寄食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一直在招贤纳士,希望招来的都是有才能的人,问他有什么爱好、特长,但他的回答却不甚令人满意,他回答说:无好,无能。
《冯谖客孟尝君》详解《冯谖客孟尝君》详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
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
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
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
“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
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
门下有食客三千。
孟尝君是他的封号。
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
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第一个故事(第1、2、3、4、5自然段),写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即第一窟。
“齐人有冯谖者……于是冯谖不复歌。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存在,生活。
“自存”,靠自己维持生活。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因家境贫寒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zhu1),同“嘱”,嘱托,告诉。
“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寄食”,依附别人而生活。
(便托人去告诉孟尝君,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冯谖的形象,探讨其智慧与谋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冯谖的形象,理解其智慧与谋略。
2.教学难点:探讨冯谖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冯谖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梗概(1)请学生简要复述《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
(2)教师对故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分析冯谖形象(1)请学生从故事中找出冯谖的智慧与谋略表现。
(2)引导学生分析冯谖的性格特点,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分组讨论:冯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4.探讨冯谖的智慧与谋略(1)请学生举例说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
(2)引导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启示。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冯谖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冯谖的形象理解是否深刻?2.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冯谖的智慧与谋略有何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及建议。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2.辅助资料:《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策》等。
3.网络资源: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学术论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冯谖的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了启示,对现代生活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