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西部大开发12省(区.市)农业机械拥有量统计(1990-2015)
- 格式:xls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一)构建原则一是体现引领性。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
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
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
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
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表1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三、评价方法(一)定量评价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
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各测算指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之和,即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值。
《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的有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亿千瓦,同比增长5%。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效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已经从主要依靠人力转变为主要依靠机械。
农业机械化的地区差异也较为明显,东部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政策支持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政府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降低其购机成本,激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该政策旨在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大量涌现,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实践案例农业生产:以小麦生产为例,在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机械可以大幅提高小麦的收获效率和种植质量,使农业生产更加集约化、高效化。
农产品加工:以玉米加工为例,黑龙江等地的玉米加工企业大量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进行玉米深加工,生产出玉米淀粉、酒精、饲料等产品。
2016年11月全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部2016年11月份,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抓好调控稳增长、稳定生产保供给、强化服务促调整,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作物结构稳中调优、加工业稳中提质、贸易结构稳中向好、农业投资增速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环比持平、同比上涨4.8%,“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环比略降、同比上涨5.8%。
粮食再获丰收,秋冬播结构调优,在田作物长势正常。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2324.8 亿斤,同比减少0.8%,仍是历史第二高年份。
据农业部调度,预计今年冬小麦和冬油菜面积较上年稳中略减,优质专用冬小麦面积比例达到79%,“双低”油菜籽比重稳步提高。
据遥感监测,当前冬小麦长势正常,一类苗比例为41.35%,二类苗比例为57.89%。
生猪存栏略降,畜禽生产供应充足,渔业生产基本稳定。
据农业部监测,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减少0.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5%,同比减少3.7%。
牛羊生产稳定,奶牛生产向好,蛋鸡产量稳中略增。
1-11月国内水产品总产量5725.5万吨,同比增长3%。
其中,11月份产量为706.7万吨,环比下降4.5%。
重大动物疫情继续保持平稳。
粮食价格相对平稳,棉油糖价格上涨,鲜活农产品以涨为主。
据农业部监测,玉米集贸市场月均价环比下降1%,稻谷价格基本稳定,小麦价格环比微涨1.6%,棉花价格环比上涨2.3%,食用植物油价格环比略涨,糖料价格环比上涨1.5%,橡胶价格环比上涨14.2%。
猪肉价格连续5个月回落、累计跌幅10.7%;牛羊肉价格止跌回暖、环比略涨,鸡蛋价格环比持平、同比下降4.6%,生鲜乳价格连续3个月略涨、累计涨幅2.4%,水产品月均价环比下降2.6%、同比增长5.5%。
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月均价格环比上涨8.8%,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月均价格环比下降1.5%。
玉米进口大幅减少,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向好,贸易逆差继续收窄。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指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可支配收入(元/人)9429.610488.911421.7
一.工资性收入3652.54152.24600.3
二.经营净收入3934.84237.44503.6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2839.82998.63153.8
1.农业21602306.8241
2.2
2.林业162177.3170.6
3.牧业460.1443488.7
4.渔业57.671.482.3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252.5259.1276.1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42.5979.61073.7
三.财产净收入194.7222.1251.5
四.转移净收入1647.51877.22066.3可支配收入构成(%)100100100
一.工资性收入38.739.640.3
二.经营净收入41.740.439.4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30.128.627.6
1.农业2
2.92221.1
2.林业 1.7 1.7 1.5
3.牧业
4.9 4.2 4.3
4.渔业0.60.70.7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 2.7 2.5 2.4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99.39.4
三.财产净收入 2.1 2.1 2.2
四.转移净收入17.517.918.1状况调查".数据来源于来源于此调查.与
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
径有所不同.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