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 格式:ppt
- 大小:661.00 KB
- 文档页数:15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好好的东西砸了真让人心痛。
现在谁没有心理压力,“巴士阿叔”早就说过了,“你有压力,我有压力”。
有钱就可以去砸东西发泄,那些没钱的呢?还是省省吧,发泄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节约的光荣传统(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来点评。
)2答案示例:示例一:经济利益与保护意识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杀鸡取卵的事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去破坏文物,或者是进行破坏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例子在我国还少吗?示例二:长城的保护不能停留于经济利益的低层面上,功利性的劝说只会导致功利性的“保护”。
树立对长城的自豪感、加强责任、严格按法律保护、强化监督,才是保护长城的大道。
示例三:将长城保护与当地老百姓经济利益挂钩,才能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答案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
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4答案示例:(1)讽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
(2)暴露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5答案示例:(1)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成正比(或:城乡居民收入越高,对未来生活越有信心)。
(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对未来生活的悲观度成反比(或:城乡居民收入越低,对未来生活悲观的人比例越高)。
6答案示例:刘翔: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
女排:中国女排,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一天,于无声处,绝地反击。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编写人:武毅审核人:于慧丽教学目标: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引导复习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与简明连贯得体有关知识。
2.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
教学重点: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为主。
教学方法:按照学习—实践—分析—总结的路子对知识点进行突破。
一、【考纲解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简明”为“简”与“明”。
“简”即“简练”,是“量”的原则;“明”即“明晰”,把意思表达清楚,是“质”的要求。
“连贯”即照应衔接,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
“得体”,即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二、【命题趋势】从近两年年高考试卷看,本考点中考查的重点仍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为主。
三、【考察方式】本考点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和“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简析评价、改写修正、拟句扩句和短文写作五种。
四、【考点分析】1、准确指能够准确运用语句传递思想情感,辨别词语使用的优劣。
“准确”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讲的,指用词造句要能恰当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吃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词语的分寸,做到用词妥帖,大小合适,轻重合宜;要注意按照词义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轻重合理安排次序,不得颠倒词序;要注意适当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
具体要求是:(1)符合特定的情境。
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其中“扶”“失”字用得相当准确。
“扶”字把“轻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准确、鲜明、生动01准确、鲜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语言表达的“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的运用符合汉民族的习惯,不用或尽量少用欧化的句法;(2)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3)要以普通话为准则,尽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语;(4)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
02生动语言表达的“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生动,除了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还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选用具有建筑美的词语。
具有建筑美的词语,富有立体感。
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韩寒《求医》)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的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
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2)选用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例如: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
……(刘棣华《月是故乡明》)这段文字运用了近体诗创作中必用的平仄规律,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相协,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回环美。
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
变化多端,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高三复习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生动【考纲阐释】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
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
生动:表达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生动,除了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还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
一、准确【知识梳理】表达准确,就是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
包括使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
【课堂反馈】1.【2014·安徽卷】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4分)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
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
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不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
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序号:修改:【答案】①在“由”前加“是”。
③后一组引号改书名号。
⑤删去“以上”。
⑥“减少”改为“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①句成分残缺,全句缺谓语。
③句后一处引用时,标点符号中的引号使用错误,即“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改为《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⑤“约90%以上”中的“约”与“以上语意重复矛盾”。
⑥句“阅读率”与“减少”搭配不当。
2.【2014·重庆卷】下边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