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的异同
- 格式:docx
- 大小:23.91 KB
- 文档页数:4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过少,因此造成了日本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在日益增多,出现了社会病理现象: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g。中国和日本不同。中国主张“精英教育”,既强调学生的个体素质和能力,主张“争第一”、“状元”、“超过×××”、“名次”等,希望个体出类拔萃。同时,中国学生学习和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由于目标明确,因此行为单一。中国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课内学习,基本没有课余时间和课后的社团活动,一切以课堂学习为纲,因此中国的校园生活可以说有些单调。脱离学校后,中国学生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学习课本知识,没有闲暇时间进行旅行等活动,即使有旅行活动也只是局限于短途旅行。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而充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不至于空虚和无所事事,但是却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单调,也不利于素质的全面发展。总体来说,中国的校园生活节奏紧凑,课堂教育所占比例大,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而日本校园生活自由,课堂教育时间短,课余生活较为丰富,管理较为松散。第二点,两国年轻人的恋爱观念不同。日本早恋很普遍,而同居现象更趋于低龄化。中国的恋爱观相比日本比较保守。当代社会,中国青年早恋的现象日趋增长,但是同居现象并不是很普遍,通常同居出现于结婚以后。
再次是中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中年人为工作而生活,中国中年人为生活而工作。日本中年人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中心与主题,因此一切以工作为重,而且斗争序列制似去犹存。这种现象同样表现在婚姻生活方面。日本近年来离婚率日益上升,单身贵族数量增加。而中国中年人以家庭为生活的重点,重视家人,重视家庭生活,重视享受天伦之乐。中国人在家庭和工作发
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选择家庭。比如中国人在单位和工作选择方面,家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工作单位距离家的远近,是否方便照顾子女等因素都能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工作之余,中国人往往选择回家陪伴和照顾父母、妻子、子女,而不是应酬聚会。虽然近些年中国的离婚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却是中国人的必然选择和最终归宿。
最后是老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因此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有健全而充足的高龄者福祉设施,老年人退休后通常在社会福利机构生活,一般“老有所养”。日本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很多,比如进行休闲旅游与文化活动,或者返聘上岗。
中国则有所不同。由于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讲求“孝道”,因此老年人一般由子女进行赡养,老人在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生活子女则会被指责,舆论会认为子女“不孝”。但是由于子女经济能力和道德观念差异,有些老人晚年无法被子女赡养,而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够健全,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可能很凄凉,因此,中国老人的晚年生活会因人而异。老年期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日本人视老年人为“粗大垃圾”,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一般不高,而中国尊老敬老的观念浓厚,老年人一般被视为阅历和知识的象征,被视为“长者”和“智者”,因此,老人的建议和意见通常情况下极受重视,而且,老年人也通常是家庭中的长辈,受到晚辈的尊重。可以说,在中国。老年人享有及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并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关爱。
第三点是从生活习惯方面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方面,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都要讲究要有剩余,日本则适度;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睛吃饭——观其行。其次,生活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茶文化方面,中国人讲究“品茶”,重视的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沏茶之水的选择、冲泡方式和味道等,讲求的是“茶叶”本身,而日本的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即泡茶的过程和工序,而不是茶叶本身,这一点与我国广东省的“功夫茶”相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更重视品茗时的心态、艺术、礼仪、习俗、情趣等,来追求“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