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讲解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 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飏( yang):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乘兴:趁着解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 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 实验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农村初中大部分学校仍然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及专职实验教师,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药品配备不齐全,仅仅停留在保证部分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对实验教学只能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学生学习时就以“背”实验代替做实验。实验教学只注重实验理论的讲解,没有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大打折扣。 2 教师对实验理论研究不够,实验操作技能普遍缺失。由于近年来中考试题仍然注重考查理论知识,而忽视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只为验证某一结论而进行实验,只注重实验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对化学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实验能力的提高,这与新课改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相违背,也从另一个侧而说明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新课改理论钻研和学习不够。 3 教学形式和内容机械单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部分教师工作进取心不强,对实验教学不善于钻研和设计,致使实验课只满足于让学生“照方抓药”,实施机械简单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以上程序机械性地做实验,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讲”实验上,导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实验操作时间有限,实验内容多而时间少,没有给学生留下实验失败后重做的时间。 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1 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解决和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我们在分组实验中缺少滴管,就可以动手自制滴管;缺少量杯,就收集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杯代替;缺少药品,如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就用高锰酸钾代替;缺少材料,如锌、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就用平时收集的废电池壳、废旧铁丝网、老化电线、生锈铁丝和生锈铁钉等代替,再作适当处理后使用;还有缺少小刀和剪刀等,就通知学生自带。 2 认真钻研新课改理论,提高教学实效。在新课改中,实验教学更加强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地认知规律,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实验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不断借鉴和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钻研新课改理论,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始终处于全新状态,与时代同步。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起来,实验教学的效果就会更为明显。 3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一实验一分析一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状态,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这肯定是不合适的,因此有必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首先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理解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多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正以其资源的丰富性、覆盖的广泛性、手段的先进性、传播的快捷性,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面貌。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因此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整整二十年,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几年来,笔者对如何把信息化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本文拟以笔者自身的实践为基础,从微观操作与宏观把握两个层面,就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使音乐教学更丰富、更生动,更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正于专家与同行。 1 音乐教学信息化的微观操作 1.1教师文化自觉是搞好音乐教学信息化的前提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度又决定工作的准度和力度。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把信息化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传统的音乐教学一以贯之,形成了一套规范和模式,一般教师,特别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可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任何教材,上起来都可以得心应手。而运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上音乐课,走的却是一条全新的路,甚至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不仅要化大力气,下大工夫,而且还可能走弯路,不成功。那为什么还要搞信息化呢?如果是上级要求搞、提倡搞我就搞,那是被动的,很难搞好。如果只是因为社会上信息化流行,或者大家都搞我也搞,那是赶时髦、随大流,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的报告的精神实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信息化进课堂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音乐教学信息化而言则是从音乐教学自身特点出发、使之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感性”的,丰富的、有“声”有“色”的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毫无疑问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具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力,因此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也更符合当今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接受习惯,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几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笔者的一堂“苏州评弹”课,丰富多彩的音像材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虽然就在自己身边,平时却很少关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都非常投入,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映也都觉得“有意思”。所以,从根本上说,当音乐教学信息化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那么搞好音乐教学信息化才有了内驱力,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地去收集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学习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制作能够很好体现教育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课件。 1.2充分占有资源是搞好音乐教学信息化的基础 如果把上一堂信息化的音乐教学课比作建造一座大楼,那么各种信息化资源无疑就是建造大楼所必需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本事再大的建筑师也不可能两手空空平地造起高楼来。占有信息化资源越全面、越丰富、越多样就越好,这样在制作课件时才有选择与整合的余地。应该说充分占有资源是搞好音乐教学信息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很具体,甚至很繁琐,但我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基础”扎实了,“大楼”才能巍然屹立。以笔者的这堂“苏州评弹”课为例,我在构思这堂课和制作课件时,因为笔者父亲是个苏州评弹的“粉丝”,通过长期收集,他积累了较丰富的有关苏州评弹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如几乎所有流派唱腔的音带他都有,这样笔者在选择资料时就能“挑精拣肥”,运用资料时就能“游刃有余”。从这一堂课的成功中也让笔者懂得了充分占有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积累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我们平时就多长一个心眼,做收集采撷资源的有心人。董国锁在《多媒体音视频素材的采撷、整理与运用》(《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9期)一文中,总结了从书店及音像市场购买、从互联网下载、从电视上录制、与同行、同学、网友交流共享等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方法,值得学习推广。同时还要知道,资料收集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许多需要的资料往往求之难得,所以要有孜孜以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韧劲。 1.3精心整合资源是搞好音乐教学信息化的关键 通过长期收集积累,占有了大量的资料,在备课、制作课件中如何选择、整合、运用这些资料就成了能否成功的关键。资料占有是多多益善,但运用时并非多多益善,必须要有甄别,有选择,有取舍,既要深入进去,又要跳得出来,不能被诸多资料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用写作的术语来说,所有资料只是写作的素材,而用于写作中的才是题材,选择、整合资料的过程就是要实现素材到题材的飞跃。笔者的体会是,具体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取舍资料的标尺,也就是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资料就取,反之就毫不犹豫地舍去。二是要有总体设计。一堂课如何起、承、转、合都要安排好,做到有章有法,特别是要明确什么是重点,必须加以突出。三是坚持少而精原则。用一个资料能说明问题就决不用两个,更不能简单化地处理,成为资料的堆砌,以致杂乱无章。仍以“苏州评弹”课为例,笔者设定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苏州评弹这门说唱艺术,引起他们对家乡传统艺术的关注。为此我对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制作课件时又对资料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整合,课从提问什么是评弹、让学生学说苏州话起,然后形象化地展示评弹相关知识(评话、弹词、表演形式、伴奏乐器等),重点突出吴侬软语的说表与流丽优美的唱腔,使学生对苏州评弹既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又对其艺术特点有较深刻的印象。最后,课在笔者为学生演唱以苏州弹词音乐谱写的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高潮中结束。整堂课显得完整、流畅、重点突出,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