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事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发展综述20032003年中国海油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继续保持高速、高效发展态势。
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38.6亿元,利润149.8亿元,全年纳税67.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198.4亿元,净资产达684.7亿元。
中国海油各板块都在这一年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上游业务仍然是中国海油成长的支柱。
2003年,国内外油气总产量达3336万吨油当量,比2002年增长3.94%,其中国内产量2601万吨,海外权益产量735.4万吨。
中下游业务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全年共实现收入114亿元,比2002年增加121.4%,实现利润近13亿元。
专业公司赢利继续增加,共实现利润8亿元,比2002年增加20%。
新兴的金融板块已经开始呈现业绩增长的势头,全年赢利1.7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80%。
随着中下游业务和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新的产业架构正在迅速形成,中国海油的成长呈现出多元发展、良性互动的好局面。
为了向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迈进,2003年中国海油在系统内大力推进人事改革。
改革使公司的用工与薪酬制度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改革为公司解决困扰多年的人才瓶颈问题打下了一个好的制度基础;改革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改革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丰富了公司的文化内涵。
2003年2月,中国海油下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被著名金融杂志《资产》评获为中国公司最佳公司治理、最佳公司、最佳公司发债、最佳并购四项大奖。
10月中旬,国际权威资信评定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宣布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有限公司的资信评级由Baal调高至A2,等同于国家主权级。
上游业务中国海上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由中国海油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负责。
2003年,中海油及外国公司合作共采集二维地震18407公里和三维地震3403平方公里。
公司在中国近海共钻井47口,其中自营钻探井29口,其中预探井30口。
因为在西沙群岛的作业是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同时中国的船只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在这个海域进行作业,同时中方也是出示了地图,表示这个钻井作业的地点距离中国的三沙市管辖的这个中建岛17海里,距离越南的海岸150海里。
1.为什么中国和越南对“海洋石油981”所在地寸土必争?两国所“争”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两个国家都如此重视这个东西?
2.请说明我国在材料中做法的正确性(主权国家的权利)
3.请评论东盟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并说明理由。
海洋石油:从浅水到深水的跨越2011年06月16日09:06随着国际石油勘探转向深海大趋势的形成和南海深水资源的发现,进入21世纪,中国向深海进军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5月23日、24日,中国打造的深海利器“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的相继诞生,中国终于在世界深海油气开发阵营有了一席之地,也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海工领域自主研发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飞跃。
人们追踪陆地油田的脉络来到海边1896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海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从防波堤上向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
最初的海上勘探采用这种栈桥或人工岛的方式。
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1922年,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
1936年以后,美国又在墨西哥湾的海上开始钻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20世纪40-60年代,随着焊接技术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钢质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钻井装置。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首次用钢结构钻井平台钻出世界上第一口商业性油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石油开发的热潮。
1950年,出现了移动式海洋钻井装置,大大提高了钻井效率。
1951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0年,中国在莺歌海开钻了中国海上第一井——“英冲一井”,水深15米。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建成各种大型复杂的海上钻井、采集、储输设施,促进了海上油气开采的迅速发展。
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
墨西哥湾是世界上钻井最活跃的近海区域,正在作业的就有19000多口井。
在海湾地区作业的近海钻井船有120多艘。
美国路易斯安那娜州沿岸有钻机近百座。
挪威、巴西等国的海上石油钻探兴旺。
20世纪80年代,海上勘探的国家已逾100个,海上产油国超过40个。
案例四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两次上市的洗礼1999年10月20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一次特殊的最高管理层会议正在深圳举行,室内弥漫着沉重的气氛。
卫留成,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以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
与会的是中海油的核心管理人员,也是首次公开募股(IPO)路演团的主要成员。
5天前,距最终上市前55个小时,当主承销商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建议因定单不足而放弃IPO计划时,路演团成员在纽约四季饭店的房间中除了沉默就是啜泣。
所有人都懵了——大家太自信了,以至于谁也没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毕竟中海油被誉为中国“体型最佳”、“容貌最美”、“魅力最大”的大型国企。
而且从9月24日到10月15日,路演团在10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城市与130个机构投资者进行了一对一会面,并举行了15场推介会,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次失利,下一步如何走?”卫留成的问题让大家争论起来。
会议上的悲观论调甚至开始动摇卫留成靠着几年来的非凡业绩所积累起来的自信。
但卫留成告诉自己,作为公司的核心人物,自己必须冷静地分析形势,安抚员212'隋绪,尽快消除上市失利的阴影,并明确下一步的计划,否则公司长期以来的改革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想到这里,卫留成猛醒了,他拍着桌子说:“改革的路子要往前走,该走的、该做的绝对不能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2001年2月,卧薪尝胆14个月的中海油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结果大获成功:平均认购率5.3倍;首日收盘逆市劲升17.6%,为近年来中资股海外上市所罕见。
中海油上市被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评为首季全球IPO最佳表现第2名,被《国际股本资本市场》杂志评为“亚太地区本季最佳IPO"。
尽管股票市场低迷,但到2002年6月底,中海油股价累计升幅逾80%。
更为难得的是,中海油上市仅5个月就被豁免上市两年的最低标准而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
中国石油发展史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
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事记中国海洋石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于20世纪50 年代末开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于南海。
1965年后,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北方的渤海海域。
在海洋石油工业开拓的初期,使用自制的简易设备,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上述两个海域均打出了油气发现井。
从1966年到1972 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了3 个含油构造,为海上石油勘探积累了经验。
1973年以后开始更新设备,在国内建造和从国外购进了一批自升式钻井船、三用(拖航、起抛锚、供应)工作船和地球物理勘探船等,在渤海进行勘探、开发试验。
1973年2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1978年8月石油工业部将渤海石油勘探业务从大港油田划出,在塘沽设立了海洋石油勘探局。
从1957年到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以前,在中国海洋石油发展20多年的艰苦创业期间,石油、地质单位陆续在南海、渤海、黄海等海区进行重力、磁力普查和部分地震普查。
石油工业部所属单位在渤海和南海的北部湾、海南岛附近海域钻探井111口,有30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在渤海开发了3 个小型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100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初期的艰苦创业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但海洋石油工业仍面临着发展瓶颈。
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特点,要求海洋石油工业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合作,吸收资金、引进技术、分散风险。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海油四十年十大成就》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公司历史与发展概述 (3)(一)公司成立背景及初期发展 (4)(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成就 (5)三、《中国海油四十年十大成就》主要成就分析 (6)(一)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 (8)(二)油气生产能力与储运体系建设 (9)(三)国际化战略实施及海外市场拓展 (10)(四)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11)(五)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3)(六)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担当 (14)四、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15)(一)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 (17)(二)未来发展战略及目标规划 (18)五、书中精彩观点摘录与心得体会 (19)(一)《中国海油四十年》书籍简介 (21)(二)十大成就精彩观点摘录 (22)(三)个人心得体会与感悟 (23)六、结语 (25)一、内容综述在阅读《中国海油四十年十大成就》我深感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本书详细回顾了中国海油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通过十大成就的展示,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海油的强大实力和卓越贡献。
从勘探开发方面来看,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功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实现了海域油气勘探的新突破,为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炼油化工方面,中国海油不断提升炼油化工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了炼油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中国海油还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行环保理念和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海油四十年十大成就》这本书全面展示了中国海油在过去四十年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海油的实力和地位,也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
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0年5月,开展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
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
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油依然缺乏互动。
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
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作。
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
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 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
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
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到1973年,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
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
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
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
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
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
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
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
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
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
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
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
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
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
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
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
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
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
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
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
【渤海湾康菲漏油事件始末】:6月21日微博首次出现关于此次渗油的消息,该条微博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
"多家媒体此后联系中海油集团公司新闻处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均未获得回复。
7月1日中海油首次正式作出回应:据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康菲中国)报告,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7月3日据中海油内部人士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
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5日国家海洋局7月5日通报中海油6月4日漏油事故,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7月14日康菲石油公司首度披露事故数据,溢油量达1500桶。
以1吨石油约等于7.3桶计算,漏油量约205吨。
7月16日蓬莱19-3漏油事故海域出现赤潮,长约2海里。
7月30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
其中,要求其要尽快确定并封堵B平台附近溢油源,同时抓紧时间将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清理完毕,上述工作应在今年8月31日前完成。
8月12日中海油除协助并督促康菲公司做好蓬莱19—3溢油处置相关工作外,还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事故进行反思。
8月13日康菲公司表示,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周边海底进行潜水探查时,发现还有剩余的来自6月17日井涌事故所溢出的矿物油油基泥浆,这使得矿物油油基泥浆溢出总量增加到400立方米(2500桶),远超此前240立方米(1500桶)的预期。
8月20日为彻底查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原因,对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评估,国家海洋局牵头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
中国海油拓荒一带一路的文化印记作者:杨彬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13期199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以“向海外发展”为首的五大发展战略,开启了“走出去”的征程。
25年之后,中国海油的海外业务拓展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产占比近四成。
2016年,公司海外原油产量3142万吨,天然气产量115.7亿立方米。
同时,“中海油36-1”沥青、“海疆”润滑油、“阿沃德”涂料等多种产品享誉国际市场。
从海外业务布局来看。
中国海油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和拓荒者之一。
在“一带一路”上辛勤耕耘,中国海油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架起了一张覆盖五大洲的能源合作网,不但促进了众多资源国的油气开发,而且显著提升了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以开放、创新、包容为主要特质的企业文化促进了民心相通,不仅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企业形象,而且丰富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
探寻中国海油拓荒“一带一路”的文化印记,有助于我们充分感受中国大型能源企业的文化魅力,更好地思考如何强化“一带一路”的文化影响力。
一、敢为人先:先行者勇闯新路“敢为人先”是中国海油的重要文化特质。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从零开始,海油人所做的多是开创性的工作,中国海油在许多方面都是中国企业的先行者。
作为先行者在“一带一路”上耕耘,中国海油闯出的一条条新路。
无不彰显着其“敢为人先”的文化特质。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在发展之初全方位地落后于国际同行。
面对与国际同行的巨大差距,海油人要想后来居上,就不能跟在国际同行后面亦步亦趋。
那样,仅仅能做到跟随和不掉队,而没有办法实现追赶和超越。
要想做到后者,海油人只能敢为人先,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从引进学习到消化吸收,再到创新发展,海油人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模式。
2010年,中国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建成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用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的百年发展历程。
中海油:应对外开放而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肇始的对外开放大潮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应运而生。
中海油成立的背后,究竟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又要被写入具有法律效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口述 | 秦文彩 文 | 本刊记者 沈小波史话HISTORY1978年3月26日,中国石油代表团赴美考察归来,在人民大会堂面向国家决策者作考察报告,最终引出了石油行业尤其是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率先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对外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
四年之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应运而生,并被写入具有法律效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也自此步入了对外合作的新阶段,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充足的资金给中国的万里海疆吹来了西方的新风,沉睡亿年的石油被发现开采出来。
以1982年作为分水岭,此前的数十年自主摸索阶段,我国海洋石油年产量尚未突破10万吨。
1982年往后,30年时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一个新的“大庆”,年产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
从中国石油代表团第一次出国考察起,秦文彩就介入到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事业中。
秦文彩历任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生产司司长、副部长兼外事局局长,及第一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秦文彩是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见证人、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奠基人,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秦文彩说,“国家把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一个缝,我们努力把它推得更大”。
中海油挂牌成立的时候,没有敲锣打鼓、没有放鞭炮、没有领导人到场。
1982年2月15日,在北京王府井北京饭店东侧的那栋三层小楼,我让尤德华带一些人去大门把写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匾牌挂上。
那时人事已经确定,我已经收到了国务院的任命书,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总经理,尤德华是副总经理。
我在面向大门的二楼办公室,最后审批第二天就要发布的招标公告,挂牌、刻章这些琐事我都没有时间去关注,第一轮有四个海上区块对外招标,我看完一个区块的文件就签上我的名字,然后摁一下,防止墨水流散,“秦文彩”三个字走水失样。
中国石油发展简史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952年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
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2.历史性转变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
在此期间,扩建和合并了一系列炼油厂,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
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
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
海洋石油发展史题库1、目前世界石油产量约为(39 )亿吨,海洋石油产量占总产量的(35 )%;世界天然气产量约为( 2.8 )万亿方,海洋天然气产量占总产量的(30 )%。
2、世界四大油气富集区为(中东)、(西西伯利亚)、(里海)和(玻利瓦尔)。
3、海洋石油金三角是指的(墨西哥湾)、(西非)和(巴西)三个地区构成的几何形状,三者的共有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深海油气资源),目前海洋勘探开发投资最多的地区是(西非)。
4、世界上第一口陆上商业井是(1859 )年钻成,第一口海上商业井是(1947 )年钻成。
5、深海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70 )年代。
6、目前世界上七大海洋石油产区为(波斯湾)、(马拉开波湖)、(北海)、(里海)、(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
7、(1891)年英国石油公司在波斯湾的(伊朗)国家钻了第一口井,而波斯湾最大的海上油田是(1951 )年在(沙特阿拉伯)国家发现的。
8、(1964 )年英国开始开发北海油田,(1975)年正式开采投产,(1978)年首次达到5000万吨产量,(1982)年产量达1.03亿吨,次于苏联、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墨西哥,成为世界第五产油大国,(1992)年挪威产量也超过1亿吨,超过英国居欧洲第二石油生产国。
9、(20世纪70)年代巴西首次在海洋发现石油资源。
10、(1917 )年在马拉开波湖打出第一口生产井,(1922 )年起在马拉开波湖大规模开采石油,由此,在(20世纪60)年代委内瑞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到(1971)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生产地区,目前马拉开波湖原油产量占委内瑞拉总产量的约(75 )%。
11、(1960)年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总部设在(日内瓦),1965年迁到维也纳。
12、中东地区探明原油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1)%、探明天然气储量约占(40)%、原油产量约占(40)%、原油出口量约占(2/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事记
中国海洋石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于20世纪50 年代末开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于南海。
1965年后,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北方的渤海海域。
在海洋石油工业开拓的初期,使用自制的简易设备,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上述两个海域均打出了油气发现井。
从1966年到1972 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了3 个含油构造,为海上石油勘探积累了经验。
1973年以后开始更新设备,在国内建造和从国外购进了一批自升式钻井船、三用(拖航、起抛锚、供应)工作船和地球物理勘探船等,在渤海进行勘探、开发试验。
1973年2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1978年8月石油工业部将渤海石油勘探业务从大港油田划出,在塘沽设立了海洋石油勘探局。
从1957年到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以前,在中国海洋石油发展20多年的艰苦创业期间,石油、地质单位陆续在南海、渤海、黄海等海区进行重力、磁力普查和部分地震普查。
石油工业部所属单位在渤海和南海的北部湾、海南岛附近海域钻探井111口,有30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在渤海开发了3 个小型油气田,累计
生产原油100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初期的艰苦创业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但海洋石油工业仍面临着发展瓶颈。
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特点,要求海洋石油工业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合作,吸收资金、引进技术、分散风险。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成立之初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相当国务院直属局级,归口石油工业部领导,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秦文彩担任总经理。
当年3月在天津塘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基础上成立渤海石油公司;6月在广州成立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在湛江石油工业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南海西部石油公司。
7月在上海成立南黄海石油公司。
这四个下属地区公司成立后分别负责各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1988年7月,石油工业部撤消后由能源部行使有关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政府管理职能。
1996年能源部撤消后,由国家计委负责联系。
1998年以后改由国家经贸委负责联系。
自总公司成立至今,经历了五届领导班子,五任总经理分别为秦文彩、钟一鸣、王彦、卫留成、傅成玉。
第一届领导班子在康世恩副总理和石油部领导下,制订对外合作模式,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成功地开始了国际招标,打
开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局面。
第二届领导班子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开发并举,开展东海对外开放和下游石化项目研究,控制职工人数,进行企业体制改革。
第三届领导班子建立“油公司”体制,启动下游项目,制订和实施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实现了海洋石油高速高效发展。
第四届领导班子为了提高公司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能力,立足于长远发展,于1999 年开始实施资本运营战略,进行较大规模的企业重组,经营油气资产境外上市。
成功地完成了以境外上市为中心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彻底解体原地区公司“大而全”体制,为新世纪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2004 年,以傅成玉为总经理的第五届领导班子确立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公司要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发展质量全面建成现代企业制度。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
公司全力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以全面创新推动公司的高速高效发展。
28年间,中国海油的油气产量从9万吨上升至4766万吨油当量,炼油及化工品产量达3200万吨。
销售额从3.94亿元上升至2096亿元,利润从4000万元(1986年)上升至524亿元,资产总值从28亿元上升至5183亿元,对国家的贡献不断提高。
公司于2007年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08年名列第409位,较2007
年上升60位,2009年名列第318位,较2008年上升91位,2010年名列第252位,较去年的318位上升66位。
28年间,中国海油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了从上游到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跨越;在发展能力上,实现了从浅水到深水的跨越;在市场范围上,实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
在公司管理上,中国海油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国企成功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全球经济竞争需要的新国企。
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在向创建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