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诗歌知识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23
论诗一、引言诗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灵感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歌就一直占据着文学的重要地位,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媒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诗歌类型、诗歌创作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诗的魅力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创作诗歌。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歌,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诗歌是文人学士的必修技能,也是社交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古代的诗歌将社会的风景、人们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文字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了当时文化的一张名片。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伟大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作品,则被誉为整个西方文学的起源。
三、诗歌类型诗歌的类型繁多,如抒情诗、叙事诗、写景诗、咏史诗等。
抒情诗是表达诗人内心感情、感受和思考的一种形式。
它既可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以抒发大众情感,寄托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而叙事诗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经历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写景诗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美丽世界中。
咏史诗则是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赞颂来传承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
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各有各自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诗歌创作方法诗歌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然而,无论是哪种创作方法,都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诗人借助自然界的美丽景色来启迪灵感,如大自然的美景、季节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精彩,诗人可以将这些美丽的画面融入诗歌中,让读者体验到诗歌带来的情感震撼。
还有的诗人选择以个人经历或思考为素材,将个人情感或哲思融入到诗歌中,达到情感宣泄和智慧传递的效果。
无论是借助自然还是个人经历,诗歌的创作都需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
五、诗的意义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它能够用寥寥数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赵翼:论诗导语:《论诗》作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翻译: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
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
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
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
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
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论诗》赵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论诗》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言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观点。
是诗人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而创作的。
其中可以看出唐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以及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的影响!作品原文:论诗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品注释:1、论诗:选自《瓯(ōu)北集》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论诗》五首,都是七言绝句。
本篇是第二首,传诵最广。
2、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3、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才人,有才华的人。
4、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品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如今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作品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诗人,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作品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古代论诗诗概论
古代论诗,简称论诗,是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朝代性文艺理
论诸学,是一种研究古代文艺的系统学说,是对古代诗歌的研究、编辑、收集、分类、论述、解释等诸方面的系统性过程和思想实践。
论诗的研究内容包括古代的诗歌的认识理论和文艺技术理论研究,以及诗歌的文艺特质、表现形式、季节特性、分类规则等等。
论诗诸
学在古代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从秦汉以来,已有许多著名的诸学家、论诗家针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韩愈、陆九渊、谢灵运等。
韩愈是古代论诗朝代诸学的开山鼻祖,他是秦汉六朝诗歌研究的
先驱,他部分研究内容如“好古、古本”,就是指古代诗歌的本质、
内涵,探讨当代诗歌的原有风格、情态等性质;“分类”,就是把古
代诗歌归入“山川”、“乐府”、“情怀”等不同的分类;“发愤”,就是激发当代诗歌编写的激情,研究古人的政治思想、文艺幅度的雅
乐等等;“略归”,就是把古代作品进行总体的归纳,让读者在有限
的时间内了解古代诗歌的核心内涵。
后来,陆九渊、谢灵运等人对古代论诗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
们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诗歌性质进行归类,论述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标
准和创作原则,并从诗歌的特征,如叙事性、描写性、思想性、形式
性等,把古代诗歌与其他文体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古代诗歌创作的新
理念,以及当代得作品应该遵循的新创作外法。
总而言之,古代论诗诸学是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学科,它包括古代诗歌认识理论和文艺技术理论研究,以及诗歌的特征,文艺,季节特性,分类,表现形式,等等。
古代论诗研究历史悠久,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古代文艺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词名:论诗三十首作者:元好问朝代:金体裁:七绝类型:--------------------------------------------------------------------------------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
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
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编辑本段《论诗三十首》的注解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
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
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论诗其二赵翼一、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作者简介赵翼(1727 - 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
他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三、诗句详解(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1. 字面意义-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千千万万的人传颂。
“万口传”极言李杜诗歌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赵翼所处的时代,他觉得这些诗篇已经不再有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了。
2. 深层含义- 这并不是在贬低李杜的诗歌成就。
李杜的诗歌在诗歌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赵翼这样说,是为了强调诗歌创作需要不断创新,不能一直停留在对前人的模仿上。
即使是像李杜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如果被后人不断重复模仿,也会失去那种独特的魅力。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 字面意义2. 深层含义- 这两句诗体现了赵翼的文学发展观。
他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代表作家。
新的时代会有新的诗人,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在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推动诗歌的发展。
这种观点鼓励了当时的诗人要勇于创新,不要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要在自己的时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辉煌。
四、艺术特色1. 对比手法- 诗的前两句将李杜诗篇的曾经辉煌(万口传)与现在的感觉(已觉不新鲜)进行对比,突出了时代变化对诗歌审美感受的影响。
后两句则是将不同时代的诗人进行对比,强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杰出诗人,形成一种时空上的对比,使诗歌的观点更加鲜明。
2. 议论性-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发展的看法。
这种议论性的诗风,简洁明快,直抒胸臆,能够让读者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赵翼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理性思考。
五、主题思想1. 诗歌创新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之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不断创新。
论诗其二清赵翼古诗
论诗五首·其二
朝代:清代作者:赵翼
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
(1)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2)才人:有才情的人。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初中语文文言文赵翼《论诗》原文、译文、赏析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者介绍: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翻译赏析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早年家境清贫。
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
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十五岁,父卒,迫于生计艰难,他接过父业,挑起生活重担。
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
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
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
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
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
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
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
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边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入直军机。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
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
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
授翰林院编修。
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会试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
地固边徼,虽民淳讼简,而仓谷出入,吏缘为奸;为痛革其弊,民大悦服。
寻奉特旨,令赴滇参军事,筹划与缅甸的战事。
说经略:大兵欲渡戛鸠河,则偏师宜由蛮暮老官屯进,庶两军可互为声援。
功卒以济。
一年后,复返镇安。
乾隆三十五年,调守广州。
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
初中语文文言文赵翼《论诗》原文、译文、赏析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者介绍: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