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4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假设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参与了一项利率互换交易。
该交易涉及未来的利率变动风险,银行作为利率的固定方,承担了固定利率支付的义务。
假设在交易过程中,利率出现了大幅波动,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
首先,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银行应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和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和审查,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建立合理的风险度量指标,如价值敞口、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等,对潜在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
在本案例中,银行应该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全面的风险度量和评估。
通过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风险度量指标,银行可以对利率波动对其持仓的影响进行估计,并及时获取固定方的亏损敞口。
其次,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对策。
一方面,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及时采取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利率互换交易而言,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利率风险对冲和风险传导控制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和监测机制。
银行应对风险度量和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内部和外部风险报告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对于本案例,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例如,可以通过与其他交易对手达成风险对冲交易,以降低潜在亏损。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利率互换交易的组合管理、风险传导控制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总之,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银行能够有效管理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降低潜在亏损风险,并确保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住友商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失敗案例——住友商事另一个与巴林银行事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是日本住友商事在伦敦铜期货市场上所遭受的灾难性巨亏。
住友事件之所以不如巴林事件那么有名,是因为巴林银行最终倒闭了,而住友商事则凭借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而延续了下来。
然而,从违规越权操作的角度来看,住友商事事件甚至更为恶劣。
住友商事在伦敦铜期货市场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Yasuo Hamanaka)不仅利用公司的名义为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定,而且,还漠视规范交易的条款及规定,试图利用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来操纵全球铜市,导致全球铜市一度低迷。
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金融市场的法规,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从而受到了监管故们及法律的严厉惩罚。
背景滨中泰男与住友财团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团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四大垄断财团。
如今,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第一劝业银行、三和等六大垄断财团掌握着日本的经济命脉,控制着日本的大量公司。
住友集团(すみともグループ)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
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
如今的住友财团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
在冶金方面,财团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在全球拥有众多矿山和冶炼厂。
住友商事是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是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
住友商事有着几百年做铜生意的经验,很早就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金属交易,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交易上有很大影响力。
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于187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主要的影响。
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成交价格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的基准价格。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企业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名称是一家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主要原材料为铜。
由于铜价波动较大,为了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该企业决定利用铜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在初始阶段,企业的决策看起来是明智的。
他们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相应数量的铜期货合约。
然而,市场的变化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套期保值期间,铜价不仅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上涨,反而大幅下跌。
由于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企业不得不不断追加保证金,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由于企业在现货市场上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下降,而在期货市场上却遭受了损失,套期保值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
这个案例表明,虽然套期保值的初衷是降低风险,但如果对市场走势判断失误,或者没有合理控制仓位和保证金,同样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案例二:个人投资者过度投资期权_____是一位热衷于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他在了解了期权的高杠杆特性后,决定大量投资期权。
起初,他通过购买期权获得了一些小的收益,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充满信心。
于是,他不断加大投资额度,甚至动用了大部分的个人资产。
然而,市场突然发生逆转,期权的标的资产价格走势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
由于期权的高杠杆性,他的损失迅速扩大,最终导致个人资产大幅缩水。
这个案例揭示了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金融衍生工具时,容易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高风险。
过度投资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三:金融机构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误判某知名金融机构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了大量投资。
他们认为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模型分析,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案例大鳄栽过的跟头1.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1995年3月,业务员李森投资日经25期货指数失利。
合计损失达13亿美元,相当于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
2.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
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的资产。
3.美国橘郡破产事件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
4.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1995年9月,因为交易员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大和银行1/7的资产。
德国MG集团石油事件潜在风险——从规避风险到制造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是应了市场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然而,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诞生的是其基因中携带的高风险性中航油事件是一起纯粹的金融投机事件。
有人把事件的根源归咎于目前愈发繁荣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出现是应了市场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
如果真要追究责任的话,进入操作阶段,不考虑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的不恰当操作手段才是最终导致风险出现的源头。
同时,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作为中航油的母公司,可以从德国MG集团吸取经验,同样是处理子公司的亏损问题,德国MG集团在对待美国子公司MGRM金融投机的问题上表现出的较强硬态度值得借鉴。
与前两起事件不同,德国MG集团美国子公司MGRM的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败本质上不是由于过度膨胀的利益欲望驱使,实际上,这是一起本意为规避风险最终却制造了风险的事件。
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性,更明确了金融衍生工具在起到规避风险作用的同时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
同时,促生了学界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中规避风险问题的讨论。
1992年,从事工程与化学品业务的德国MG集团美国子公司MGRM为了与客户维持长远的关系,签订了一份10年的远期供油合同,承诺在未来10年内以高于当时市价的固定价格定期提供给客户总量约1.6亿桶的石油商品。
我国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亏损缘故探析与启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回热,金融危机的碍事大概正在慢慢远往。
现在此刻,再往返忆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频频曝出的我国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事件,能够使我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以更理性、平和的心态往探寻咨询题的根源,并为今后我国企业更加娴熟地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提供有益借鉴。
一、全然情况回忆从企业角度来瞧,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零和博弈工具,其最全然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手段。
当前,我国企业对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动又十分频繁,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通过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能够较好地到达操纵原材料本钞票、锁定现货出售价格、对冲汇率和利率风险等套期保值目的。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企业非但没有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实现应有的套期保值目的,反而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时深陷巨额亏损的泥沼。
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68家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央企签订的合约市值1250亿元,形成了114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亿元,浮亏亿元)。
其中,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亿元,浮亏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亿元,形成了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亿元,浮亏亿元)。
从已披露的信息分析,造成企业亏损的要紧缘故,要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投机交易失败。
这局部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动机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如中国远洋签订的大量远期运费协议(FFA)合约。
中国远洋是运输效劳的提供者,其经营收益与国际海运市场景气程度正相关,即国际海运市场景气程度愈高,其收益愈高,反之亦然。
因此,从治理企业经营风险角度考虑,中国远洋应持有与国际海运市场景气程度负相关的衍生产品,以隐躲国际贸易减少、海运市场不景气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碍事。
然而,中国远洋却持有大量远期运费协议多头合约,导致在BDI~指数暴跌的情形下,在现货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出现双重亏损。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基于中信泰富事件的分析王艳芳杨爱义发布时间:2011-03-31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生企业因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而破产倒闭的事件。
从中航油豪赌原油期货巨亏5.5亿美金到雷曼兄弟次贷资产投资巨亏破产,再到红筹公司中信泰富外汇买卖合约巨亏,一时之间,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谈虎色变,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面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会计功能的双重呼唤,如何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如何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与监管、如何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与内部控制,推进会计在服务经济、防范风险、正确估量和预测未来中的功能拓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须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中信泰富的外汇买卖合约巨亏事件为例,探讨我国应如何有效地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
一、中信泰富巨亏案例简介中信泰富注册成立于香港,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中信泰富的最大股东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即中国国际信托投资盾港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磁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洲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当前的16亿澳元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一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
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
杠杆式外汇合同被普遍认为是投机性很强的高风险产品,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正是变种Accumulator(累股证),其不是股份,而是汇价。
从促销对象来看,Accumulator会集中出售给个人投资者,而累股证主要以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为对象。
累股证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
Accumulator因其杠杆效应,既在牛市中放大收益,又在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lyoulater”(我迟些杀你)。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巴林银行20世纪80-90年代,金融衍生品市场飞快发展引发了多起震撼国际金融界的衍生品交易巨亏的灾难性事件,以致一时在业界谈论金融衍生品而色变。
其中,最着名的失败案例非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莫属。
1、里森与巴林银行巴林银行建立于1763年,是一家具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
但是,由于一个名叫尼克.里森(Nicholas Leeson)的年轻交易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违规交易而造成12.5亿美元的巨大亏损,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布破产。
里森也因此而锒铛入狱,后被新加坡法庭判处6年半的有期徒刑。
在出事之前,里森可谓是巴林银行的一颗迅速上升的明星。
1992年之前,他只是巴林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
1992年被巴林银行派到新成立的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分部工作,并很快升为该分部的主管。
期间业绩令人瞩目:1993年,他所创造利润为当年巴林银行全球总利润的20%;1994年上半年,他所创造的收益为巴林总收益的50%。
辉煌的业绩也为里森赢得了丰厚的奖金和响亮的名声。
除了5万英镑的年薪之外,1993年和1994年他的奖金分别达到了130000英镑和450000英镑。
那幺,里森的辉煌业绩又是如何获得的呢?2、里森的交易策略根据巴林银行的授权,里森的职责只是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和日本大阪期货交易所进行低风险、回报适度的套利交易。
但是,里森的交易却远远超过了其授权范围。
里森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日本股市指数--Nikkei225的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期货之上,尤其是以前者为重。
我们知道,进行期货交易除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之外,不需要初始投资,因而具有很大的放大效果(即"财务杠杆作用")。
比如说,买卖一手Nikker225期货的合同只需要缴纳大约300000日元或3000美元(为了描述方便,本文全都假设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100)的保证金。
如果Nikkei225指数上升一个点,买家就会有500日元的盈利,而卖家则会有500日元的亏损。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中国的期货市场能否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国际性定价中心常清经常引用一句话"不做期货是傻子,胡做期货是疯子."2034年,东莞商人花6千万元建了一家大豆加工厂,买了5万吨大豆,正赶上价格暴跌,装运过程中一吨跌了1千多元,还没生产就把钱赔光了.当时那场"大豆地震"——大豆狂跌一个多月(从每吨4300元跌至31∞元)——导致中国大豆加工行业90~~o亏损,很多企业感受到期货避险的重要性.衍生品交易的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莫兆鸿说,企业利用衍生品交易把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了.使利润稳定下来,即使没赚钱,也是成功案例.何听向《中国企业家》提及了江西铜业的例子:江西铜业的母公司江铜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六大产铜企业,十几年做套保,被主管部门誉为一面旗帜.2005年,江西铜业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铜期货,损失了2.48亿元,尽管如此,他认为这却是好的运作.要不然一旦铜价下跌,其现货损失将以十亿计."衍生品吃小亏实际上是占大便宜.这是值得赞赏的态度."虽然出现了中航油及国储铜事件,但中国企业不应该因噎废食.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中谷等十几家获准从事境外期货.据称,国航近几年盈利就是因为做了燃油期货.中石化也曾成功买卖原油期货应对油价高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个智囊团.研究汇率避险,成为国际化的另一利器(比如马来西亚放弃紧盯美元政策).在衍生品行业,"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否则就是出事了.常清说.中国企业做套期保值成功的例子很多,做投机成功的也一定有,"但他赚了钱不会告诉别人".惟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中盛粮油做套保失败了,该公司前几年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操作都很有效,但2005年内地大豆油下跌,CBOT 豆油期货走强,结果现货和期货都赔了.此事也反映了国内缺乏金融工具——大连期货交易所只有大豆和豆粕期货,豆油期货尚未上市.做了12年衍生品业务的莫兆鸿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知道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很想用金融工具,如果用得好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相信这个过程会越走越快."欢迎来到虚拟而真实的衍生品世界!口编辑杜亮电子邮箱editordu@cnemagco 圜巴林事件: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明星代理人尼克?利森,大肆狂炒高风险的日经指数期货.造成巴林银行14亿美元亏损,因此破产.利森被判入狱6年半,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流氓交易员》.住友事件: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押注铜价走高,控制了全球铜交易量的5%,结果损失了26亿美元.株冶事件:1998年,湖南省株洲冶炼厂未经批准违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空量超过其年产量,最后被迫平仓亏损达146亿元.中储棉事件:从2003年10月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进口棉花多达2O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棉价不涨反跌.使其逐利失败.巨亏近10亿元.中航油事件: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做石油衍生品投机,由于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仅从10月26日至11月9日亏损已达39亿美元, 到2004年,加上其余交易盘口约1 6亿美元,累计亏损5.5亿美元,成为新加坡1995年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国储铜事件:2005年11月,国家储备局下属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负责人刘其兵.押注铜价下挫.但伦敦期铜不断上扬.导致上亿美元亏损.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lII饵企业.采-2006年第10朋101。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纠纷案例分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纠纷案例分析引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纠纷案件在金融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由于此类交易涉及多个主体、复杂的交易机制和风险管理,容易产生争议。
本文将以一起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探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纠纷的起因、争议以及法律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2010年,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作为自然人乙先生(以下简称乙先生)的资金委托管理人,执行衍生产品交易策略。
甲公司向乙先生解释,此策略将通过购买名义为敞口的交易产品来增加投资收益。
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按照乙先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目标收益制定交易策略,并定期向乙先生报告交易情况。
2011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甲公司决定增加购买过往不曾交易过的衍生产品。
与此同时,乙先生的目标收益率发生变化,希望减少风险敞口。
然而,甲公司未告知乙先生新交易策略带来的风险增加,也未根据乙先生的意愿减少风险敞口。
2012年,市场突发事件使得甲公司持有的衍生产品出现巨额亏损,乙先生的投资本金几乎全部损失。
乙先生认为甲公司未尽到咨询和警示义务,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损失并支付相应赔偿。
争议点:1.甲公司是否在交易过程中未尽到咨询义务?2.甲公司是否擅自改变了交易策略?3.甲公司是否违反了风险警示义务?4.甲公司是否应承担损失并支付赔偿?法律分析:1.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向其提供风险评估和咨询服务。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对委托事项及时报告并保持联系,甲公司未向乙先生咨询新交易策略的风险,可能违反了此义务。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6条和第53条的规定,证券公司应当根据委托人的意愿进行交易,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改变交易策略。
甲公司未征得乙先生同意即改变交易策略,可能构成违约。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79条,甲公司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风险进行标准提示和警示,确保乙先生对交易风险有明确的了解。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同纠纷案例分析案例名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同纠纷案例分析一、案件背景及事件经过事件背景: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逐渐普及。
A 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地产开发,为了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决定参与原油期货投资。
B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服务。
2010年5月,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原油期货交易合同。
事件经过:1. 2010年5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原油期货交易合同》,约定交易数量为1000手原油合约,合约期限为3个月。
交易起始日为合同签订日,到期日为三个月后的同一日。
合同约定以NYMEX期货交易所报价为准。
2. 2010年5月2日,A公司向B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
3. 2010年5月15日,原油期货价格发生大幅波动,A公司遭受巨大亏损。
A公司随后向B公司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保证金。
4. 2010年5月20日,B公司拒绝了A公司的要求,称根据合同约定,亏损应由A公司承担。
并指出,A公司未能及时了解和控制市场风险,造成损失应由其自行负责。
5. 2010年6月1日,A公司将B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保证金,并主张B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法律分析1.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的合同,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各自以书面形式表示的,合同成立。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确定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原油期货交易合同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
2.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损害了对方利益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鉴于A公司与B公司的合同约定,原油期货市场发生波动不属于B公司的违约行为,A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保证金的主张可能会受到法院的质疑。
3.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中信泰富外汇衍⽣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中信泰富外汇衍⽣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Js1007220 10级⾦融2班马兰【摘要】2008年在国⼈不断关注来⾃⼤洋彼岸的⾦融危机及其惊⼈的救市措施时,10⽉22⽇公开的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品导致巨额亏损的消息终于让国⼈将视线拉向国内。
本⽂将简要回顾中信泰富外会衍⽣品投资亏损案,并分析其产⽣的外部原因,间接原因。
同时,并且对其中的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做简单讲解。
最后,从套期保值的⾓度来阐述中信泰富事件对其他从【关键字】中信泰富、外汇、衍⽣品交易、风险控制(⼀)案例背景中信泰富是港交所蓝筹股列表内的⼤型上市公司,并且其⼤股东是央企中信集团,业内⼈⼠纷纷称其为“紫”筹股,可见其综合实⼒之雄厚。
在中央政府的⼤⼒⽀持下,中信泰富获得了澳⼤利亚的SINO-IRON 铁矿投资项⽬。
整个项⽬的资本开⽀,除确定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进⾏期间,还将每年投⼊10亿澳元,作为后续⼯程开发的费⽤,保证设备⼈员的及时进场。
但是由于国内并没有外汇的⾦融衍⽣品市场,因此中信泰富的该项交易就暴露在汇率变动的风险之下。
考虑当时的澳元兑美元的强势上涨的趋势,要锁定外汇的风险,必然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衍⽣品市场,包括远期、期权、互换甚⾄是相关的组合物。
(⼆)合约内容根据2008年10⽉20⽇,中信泰富发布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盈利警告》(以下简称《盈利警告》),在2008年7⽉,中信泰富为避免汇率风险,同花旗银⾏、渣打银⾏等13家国际⾦融机构签订了4⼤类的外汇衍⽣合约,分别是AUD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contracts(澳元累积⽬标可赎回远期合约),AUD daily accrual,Dual currency targetredemption forward和RMB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其中以澳元累积⽬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损失最为巨⼤,也是本⽂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