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第八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20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牢固”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而不是首要问题。
B项,日的和手段颠倒,原文第三段“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是策略,而“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是目的。
C项,省略条件根据原文第4段“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应当是“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结果。
2.A A项,材料一第四段引用戈尔纳的观点,意在指出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异化为种族中心主义。
3.D D项强加因果,原文所说的“同”是指“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材料二第2段),这种“同”带来的后果是“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材料二第2段),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而是要学习借鉴与本国不同的文明,即达到能“容异”的“和”的状态。
4.①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分)②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1分);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
(1分)③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
(2分)5.①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休”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②中国制定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
(每点2分)6.D A.“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是为了表现他因内心痛苦而逞强。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许多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神经学家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在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意识可否通过人工智能再造。
1980年,持不可造观念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
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传进来一串用汉语字符提出的问题,这个人可以根据手中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表,排出一串包含有该问题答案的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
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但是对房间里的人而言,问题和答案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
所以说,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借由“汉语房间”理论,希尔勒加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攻击。
他坚持认为,既然说意识是由非程序、非计算机的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那么人工装置得到意识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但是,希尔勒的观点看来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
就像从理论上、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且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时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也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还要组建新的规则。
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
古代诗歌阅读西南地区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陆游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
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②徂岁:言岁月流逝。
下阪轮:下坡的车轮。
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表述错误。
“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很多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
故选B。
15.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
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湖北省襄阳五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2.黄冈市2020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天津市新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统练(一模)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语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攻讦.(jié)蹿.红(cuān)应.用题(yìng)质疑问难.(nàn)B. 凯.觎(jì)治.裁(zhì)节.骨眼(jié)泥.古不化(nì)C. 斐.然(fěi)侪.辈(chái)文绉绉.(zhōu)教.学相长(jiāo)D. 症.候(zhèng)秸.秆(jié)身份.证(fèn)攻城掠.地(1uè)【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题中B项,凯觎——觊觎,治裁——制裁,节骨眼(jiē);C项,教学相长(jiào);秸D项,秆(j iē),攻城掠地——攻城略地。
故选A。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津五大道集中成片的西式建筑见证了百年沧桑,________的名人旧居诉说着风云过往。
以外墙凹凸参差而闻名、具有________意大利风味的“疙瘩楼”,砖墙红瓦、________多种建筑风格的先农大院,英式建筑的代表、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体育场民园广场……姿态万千的近现代建筑,现存之多,保存之好,在全国各城市各街区中________。
A. 比肩接踵浓烈展现无独有偶B. 触目皆是浓厚会聚凤毛麟角C. 鳞次栉比浓郁融合绝无仅有D. 星罗棋布浓重集中独一无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今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热播,影片中“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令人震撼。
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每个攀登者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
攀登精神早已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试题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答案解析】例文:传承攀登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中国两代登山队员在冰天雪地中前行,遇风雪,闯天险,挑战人类极限和历史不可能的经历,但其传达的并不只是攀登过程的艰苦,而是为完成国家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外的勇气,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一腔热血与永远的赤忱。
是啊,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一种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义不容辞、且无上骄傲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
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共16分)是考查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现代文阅读题。
两道选择题中,第6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侧重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
两道简答题会涉及到鉴赏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赏析文章构思、探究类试题等问题,(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现在我要回城去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别了我的小母鸡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别了我的老公鹅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在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