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0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贡税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必须向国家缴纳物品、劳务或货币等形式的税款来维持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权的运转。
税收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形式和目的的税收。
税收的历史可以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讲起。
在这些文明中,国家通过收取农产品的一部分作为税款来维持国家的运作。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税收的性质逐渐多样化,包括土地税、贸易税、奴隶税等。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崩溃。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的时代,国王和贵族统治着各自的领地,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和公共领地的收入维持政权。
此外,教会也有权力征收教会税。
然而,在这个时期,征税的形式并不公平,通常是由贫穷人负担大部分税收,而富裕人可以借助特权免税。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税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到了17世纪,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来维持国家军队、行政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此,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税收制度,如英国的窖税、酒税和消费税等。
这些税收主要是为了提供国防和国家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
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学中的"税赋应当通过能够缴税的人民所能接受并公平地分摊负担"这一观点,形成了现代税收理论的基础。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为通过收取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直接税来提供经过审慎考虑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20世纪后期,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更多的税收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等领域。
现代社会的税收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政府的运作,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实现而存在。
近年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税收制度带来了挑战。
跨国公司和个人往往通过避税和逃税手段来减少税负,这导致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和税收不公平的问题。
因此,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加强税收监管和国际税收合作,以确保税收制度的公正和有效性。
第二节税收的起源税收既是一个分配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税收并不是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
它的产生取决于互相制约的两个条件。
一是社会条件(国家的产生);二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财产私有制的确立)。
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财产私有制的确立。
即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才有可征税的物质基础。
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
而私有制的产生和存在,导致社会阵营的分裂,出现阶级。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本身的属性决定它不能直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有必要运用税收这种分配方式参与分配。
所以,当社会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以后,才有可能征税。
剩余产品的产生与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充分条件。
税收产生的社会条件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只有出现国家,才有必要征税。
其次,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的特定分配,只有产生了国家,才有了征税的主体和征税的依据,从而使税收产生成为可能。
没有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就没有税收。
因此,国家的产生与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
同时,部落之间战争的发生,需要由臣民提供劳务和贡献实物。
虽然在此期间提供的劳务和实物是无偿的,但它还不具备税收特征。
(一)税收的雏形阶段一般认为,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为夏、商至西周这一时期。
夏朝的“贡”、商朝的“助”、周朝的“彻”等是我国最原始的税收形式。
“贡”,是夏朝统治者凭借军事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课征,要求所属部落及臣民以当地的土特产纳贡。
“助”,是建立在商朝土地井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国家将统治范围内的耕地划分为若干“井”字形方块田,中央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每个农户耕种一块私田,八家共同耕种中央一块公田,公田上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私田则不纳税。
税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税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古以来,税收的征收和管理一直是统治者的重点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中,税收制度不断经历着变革和完善,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税制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税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
起源税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以耕种、狩猎和渔业为生,因此需要进行一些工具、器具、兵器等的制造。
同时,由于采取了部落制度的方式进行生活,各部落之间也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换。
但是由于当时的商品生产力极其低下,极少出现纯直接交换的情况,多数交换是通过分享和互惠的方式进行的。
而与此相反的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也需要进行一些限制和规范。
中国古代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的奴隶主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拥有土地和财富。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征了土地赋税,并由官吏对赋税进行征收和管理。
演变在汉代之前,中国的税收仍然以土地赋税为主。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官府也逐渐开征了其他税种。
在三国时期,孙权开征了船税、耕税和市舶税,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税收机构,即州县库。
在唐朝,税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开征了节度使、居民和商业领域的税赋,并成立了专门的税务机构——户部。
在明清时期,税收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清朝初期开始实行建州厢制度,对土地进行再分配,并开征畿辅易幕税和关税等税种。
到了清朝的中后期,税收的负担已经逐渐转向了商业领域,其贡献率逐渐提高,而对几乎一直以来的土地赋税却逐渐降低。
至此,中国古代税收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现代才逐渐发生改变。
影响税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民生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通过征收和重新分配税收财富,统治者可以借此来扩大生产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同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税收是一种国家通过征收税款来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时候,税收的发展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税收的起源、税种的演变以及税收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组织,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同时,也诞生了对人民财产的征税的行为。
最早的一种税收形式是劳动交换制,即人民通过劳动来供养国家,这种形式也是最早的国家征税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交换制被货币交换制所取代,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税收也从劳动转变为金钱。
在古代社会,税收的主要形式为地租、贸易税和人头税等。
地租是国家从土地所有者那里收取的租金,贸易税是对商品进行交易时征收的税款,人头税则是对每个公民收取的一定数量的税金。
随着社会的发展,税种也不断变得复杂多样化。
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了更多的税种,如进出口关税、契约税、业务税等。
这些税种的征收方法也逐渐变得更加严格和复杂,税务机构也逐渐形成。
现代税收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建立而兴起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对财政收入的需求越来越大,税收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税收的征收对象也从个人扩大到了企业、机关团体等,税种的数量更是大幅增加,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
税收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税制的合理化与简化。
在税收发展的过程中,税制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税制的合理化和简化是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税收公平性和公正性。
其次是税收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税收政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和投资。
因此,税收的国际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各国需要加强税收合作,制定国际税收规则,以避免税收竞争和税收逃避。
最后是税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税收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国家对公民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税收的起源税收,历史上又称租税、捐税或赋税,是国家的产物。
税收的形成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故曰“起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税收是伴随国家的起源而起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税收和国家一样,是个历史的范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一、税收的起源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起源而起源。
夏王朝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夏代开始就有了税收的雏形。
有无早于“夏贡”的税收雏形!《史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可追溯至高辛氏时代。
高辛氏即帝喾,为‘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曾孙,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21世纪之间。
帝喾果有其人!据《中国历代食货典》卷一百一十赋役部记载上古时代赋役二则,其中之一就是“帝喾[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
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高辛氏正畛均赋”(畛同畎,即深圳的圳),将“均赋”列入“赋役部”,可见帝喾时代就有每种税收的雏形,距今已逾4000多年。
有人质疑,上古时代没有文字,有了文字记载税收的也少见。
孟子关于税收的论述也是后来追记。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289年间,是东周战国时代,距夏代1500多年,论述的依据和准确性如何!更何况三代历经1500多年,其税收负担“其实皆什一也”,百分之十的税率一直没有变化?可信呼!试从社会发展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从此有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出现贫富差距,直至产生阶级。
为了把阶级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需要有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出现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雏形。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推动社会变革,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发展。
税收发展历程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税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复杂课题。
本文将从税收的起源开始,梳理税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一、税收的起源和发展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早在古代,各国家就开始对人民实行赋税,以维持国家及其官员的开销。
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赋税制度。
汉代朝廷开始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并建立了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税种也日益丰富。
在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从封建时代的赋税制度到现代完整的税收体系的漫长过程。
二、税收的主要功能税收的主要功能包括经济调节、社会公平和财政收入。
税收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可以引导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可以用于国家建设、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方面,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税收的发展历程中国税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税收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改革开放初期的税收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行了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一般性商品税,全面实行了经济计划指导下的税收制度,实施了以商品和服务税为主要税种的税收制度。
这一阶段的税收制度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税收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了税收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税收法制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3. 税收政策的改革与优化中国不断改革税收政策,逐步实施了多项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也加大了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了税收的公平和合法性。
第一章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产品分配。
早在奴隶社会,税收就已经产生,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都始终存在着。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税收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政权为了行使它的职能,维持它的正常活动,必须耗用一定的物质资财,因而必须根据具体经济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
历史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采用多种方式取得财政收入。
奴隶制国家有王室土地收入;封建制国家有官产收入、特权收入、专卖收入;资本主义国家有债务收入、发行纸币收入;社会主义国家有国有企业利润收入……等等。
除这些财政收入方式以外,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还普遍采用税收方式,而且一般均以税收为主。
因此,税收在各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均占重要地位。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又说:“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
官吏和僧侣、士兵和女舞蹈家、教师和警察、希腊式的博物馆和哥特式的尖塔、王室费用和官阶表这一切童话般的存在物于胚胎时期就已安睡在一个共同的种子——捐税之中了。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要使一部分社会产品发生所有权或支配权的转移,因而任何一种财政收入方式都必须凭借国家的某种权力。
国家凭以取得财政收入的权力主要有两种,即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
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政治权力即国家政权的权力。
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一般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所有者的权力。
因为国家对属于自己所有的产品,不需要征税,只有对国家不能直接占有的产品才需要以征税的方式转变为国家所有。
因此,税收是一种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的财政收入。
税收同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特征:(一)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税收的法律和法令,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一、夏、商、周时期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
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 ) 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
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
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
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 ,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 ,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
即“摊丁入地” 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 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2011 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 亿元。
“税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起源在中国文字史上,“税”字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没有明确的记载。
据史学家初步考证,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没有发觉税字。
它的最早运用,当推《春秋》所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的“初税亩”,嗣后是《左传·哀公二年》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
二者均发生在春秋中期以后,彼此相隔一百年,一在鲁国,一在晋国。
税字的原始意义相当于“脱”,引申为“舍”、“释”、“遗人”之义,用在征敛上确实是疏送、给人一份财物。
后来与贡、赋混用,释为赋、敛、租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税字的意义不断简化,在现代汉语中差不多上成为税收的简称。
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作为国家参与分配的要紧形式,大致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产生的。
这一时期的社会条件是:①生产力的进展使剩余产品成为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能提供数量不等的剩余产品,使国家征税具有了经济基础;②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土地国有制,奴隶主的国家经济逐步演变为封建的地主经济,使国家行使职能的物质需要难以靠国有土地的产出来满足,只能采取税收形式参与私有经济或非国有经济的收入分配;③国家的社会职能与经济单位及个人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分离并趋向稳固,相应地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有力量组织较大规模的征税活动;④商品交换有了较大进展,使税收分配的形式比较规范。
随着这些条件的成熟,税收也逐步显现。
在中国,较为规范的税收形式始于春秋后期鲁宣公十五年实行的初税亩。
在欧洲,显现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
在此之前,奴隶主国家的收入要紧来自国有土地,如中国古代的贡助彻,即所谓“相地宜所有以贡”。
当时的商品交换尚不发达,且官营占主导地位,因而“市廛而不税,关讥不征”。
在欧洲,征税往常也存在官产收入、特权收入等形式。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税收产生的条件差不多成熟。
贡助彻制及官产收入和特权收入等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税收。
中国税收发展史一、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
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一)税收产生的条件概括地说,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历史上,私有制先于国家形成,但对税收而言,是同时存在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产生。
可以说,税收是私有财产制度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
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
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
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
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一、夏、商、周时期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
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
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
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
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
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
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