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凯恩斯模型:劳动市场的均衡
- 格式:ppt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二、内容结构三、重点和难点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人(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
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量就取决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
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
把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力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
但是,由于西方学者各自依据的假设条件不同,因而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存在不同看法。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有完全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供求量会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国民收入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提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被称为古典的或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从而提出了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则成为一条垂线。
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将该曲线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巴罗和格罗斯曼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首次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建立了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
马兰沃德在《失业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把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种不同的宏观非均衡状态。
非均衡学派重点分析了以下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
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劳动量却少于家庭意愿实现的劳动供给量,所以,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比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商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
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
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
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
而企业生产不足又会进一步造成劳动市场上的供给不足。
这种恶性循环被格罗斯曼和巴罗等人称为“供给乘数”。
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在压力无法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释放出来、于是,物价上涨的潜在势能转化为强迫储蓄和闲暇替换,这种状状况被称之为抑制性通货膨胀。
而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改变过度需求状况。
3.古典型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供给,商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第一章导论填空1、英国经济学家的被公认是以现代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宏观经济分析一部代表作。
2、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对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其主要思想有:(1);(2);(3)。
3、西方宏观经济学诞生于年。
第二章国民经济流程与核算一、单项选择题:1、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2、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3、如果2000年底的物价指数是125,2001年底的物价指数是139,那么,2001年通货膨胀率是:()A、4.2%B、5.9%C、6.25%D、11.2%二、多项选择题1、GDP核算不反映以下()交易A、购买一幢别人以前拥有的房屋,支付给中介6%的中介费B、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C、与朋友打赌赢得100元D、大学生每月获得的生活补贴E、银行存款的利息2、今年的名义GDP大于去年的GDP,说明()A、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比去年多了C、今年物价水平和生产的产品及劳务的产量都比去年提高了D、A和B及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项E、若今年与去年相比,物价水平没有变,则表明今年生产的产品及劳务比去年提高了三、判断题:1、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2、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中,只计算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价值。
()3、无论是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4、平均物价水平向上运动称为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用物价指数来衡量。
()5、如果两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同,那么,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同。
()6、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有失业存在。
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模型凯恩斯模型是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均衡。
该模型主要关注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均衡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凯恩斯模型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总需求是指经济体内所有部门和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
总供给则是指经济体内所有部门和居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在凯恩斯模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了市场的均衡水平。
在凯恩斯模型中,总需求由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需求,它受到收入水平、利率、税收等因素的影响。
投资支出是指企业购买设备、建设厂房等方面的支出,它受到利率、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支出则是指政府在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它受到国际贸易条件的影响。
总供给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消费品和投资品。
消费品是指居民购买和使用的商品和服务,它受到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投资品则是指企业购买的设备、机器等资本品,它受到利率、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在凯恩斯模型中,市场的均衡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市场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市场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
只有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市场才能实现均衡。
凯恩斯模型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市场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市场的均衡。
当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来调整总需求,从而实现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模型是一种分析商品与服务市场均衡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市场出现的不均衡问题。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政府可以运用凯恩斯模型来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