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辖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
- 格式:xls
- 大小:35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2015年3月9日)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日报评论称:“这部法律的修订,对于构建法治政府,推动治理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新《预算法》出台的背景新《预算法》的出台,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修改过程。
原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规范预算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原《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尤其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有必要全面修改。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新《预算法》修订的认识关于《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预算关系的法律。
现行《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是我国第一部财政基本法律,是我国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性大法。
此后,历经四次审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201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并决议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一、上半年收入情况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786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同比下降%。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614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基金收入完成172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5,59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的%,下降%,其中,增值税完成772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所得税完成1,232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营业税完成1,453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增长%;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385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资源税完成136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77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房产税完成347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增长%;土地增值税完成425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增长%;其他零散税种完成564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增长%。
非税收入完成4,023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其中,专项收入完成351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行政性收费与罚没收入完成2581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完成1,091万元,完成预期目标的%,下降%。
二、上半年支出情况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0,632万元。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221万元,完成预算的%;基金支出411万元,完成预算的%。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33万元,完成预算的%;公共安全支出2,008万元,完成预算的%;教育支出10,864万元,完成预算的%;科学技术支出618万元,完成预算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84万元,完成预算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24万元,完成预算的%;医疗卫生支出5,600万元,完成预算的%;节能环保支出658万元,完成预算的%;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526万元,完成预算的%;农林水事务支出2,089万元,完成预算的%;交通运输支出1058万元,完成预算的%;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282万元,完成预算的%;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3万元,完成预算的%;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260万元,完成预算的%;住房保障支出2,487万元,完成预算的%;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257万元,完成预算的%。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公布日期】2021.04.14•【字号】•【施行日期】2021.04.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经渝中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收入情况。
本级收入方面。
年初人代会批复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25,000万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完成440,904万元,增长5.2%,超收15,904万元,按规定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税收收入方面,虽然受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减税政策翘尾以及疫情期间新增减免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税收收入一度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但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达能达产进度加快,市城投补缴企业所得税等因素拉动,税收收入降幅逐月收窄,总体降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完成328,850万元,较年初人代会批复税收收入短收25,650万元,比上年下降3.9%。
非税收入方面,完成112,054万元,较年初人代会批复非税收入超收4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45.6%,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转让国有股权收入入库。
转移性收入方面。
年初人代会批复上级补助收入292,130万元,年终关账上级补助收入429,773万元,较年初增加137,643万元。
执行中,新增市级下达特殊转移支付20,000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市级预留机动资金20,000万元、灾后恢复重建财力补助资金12,930万元,合计52,930万元,已报经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使用。
其余新增84,713万元,主要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专项44,116万元、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中央试点城市奖励资金5,000万元以及困难群众补助、退役安置等专项上级补助35,597万元,按要求列支相应项目。
关于黄岩区2018年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及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区财政局局长苏忠阳(2018年12月26日)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18年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及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和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十三届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深化管理改革,全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有力,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收支执行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1-11月,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08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4%,同比增长14.5%(以下简称增长)。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78605万元,增长17.4%,非税收入完成62228万元,同比下降0.6%(以下简称下降),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下降48.9%,较去年同期减收13695万元。
1-11月,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696万元,增长19.5%,完成年度预算的93.7%。
2、政府性基金预算1-11月,全区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8002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4%,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6397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8.7%。
1-11月,全区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707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7.2%,进度滞后的原因是1 / 5土地出让金成本集中在12月份结算,截至目前已完成年度预算的95%。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1-11月,全区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0.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6%,进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截至11月份我区失土农民转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收入4.5亿元,较年初预算增加1.5亿元。
1-11月,全区完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6.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1%。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1-11月,全区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41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5%。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财政决算情况汇报会,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财政工作,分析当前财政形势,并对新一年的财政工作进行部署。
在此,我代表财政部门,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汇报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
一、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1.公共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2023年,中央公共预算收入为九万九千五百六十六点七亿元,占预算的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公共预算支出完成情况。
2023年,中央公共预算支出为十四万一千零五十五点八亿元,完成了调整后预算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九。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
3.财政政策调控成效。
通过加强财政政策的调控,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入,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强化了财政风险防控,确保了财政安全。
4.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情况。
2023年,我们完成了预算的批复,并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八点八四万亿元。
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我们坚持“保基本、保民生、保运转”的原则,确保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当前财政形势分析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2.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
3.财政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防控压力较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工作。
三、2024年财政工作部署1.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
2.加强财政政策调控,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强化财政风险防控,严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2024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预算报告中的术语和名词解释全口径预算:指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建立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指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开展、维护国家平安、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税收返还:指1994年分税制改革、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21年成品油税费改革、2021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改革后,对原属于地方的收入划为中央收入局部,给予地方的补偿。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以及营改增税收返还。
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给予下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政府性基金预算: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开展的收支预算,包括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彩票公益金、城市根底设施配套费等收支工程。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主要包括国有资本利润、股利、股息和产权转让等收入,并安排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本钱、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和政策性补贴等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财政通过超收收入和支出预算结余安排的具有储藏性质的基金,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下年度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或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基金的安排使用承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视。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处理好政府间财政关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建立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就是要根据各级政府“谁该干什么事〞决定“谁掏钱〞,再通过收入划分、转移支付,让“钱〞与“事〞相匹配,让办事与花钱、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一、报告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现将我单位2023年度预决算公开情况报告如下:一、预决算公开原则1. 公开透明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预决算公开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 依法依规原则:遵循预决算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预决算公开的合规性。
3. 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关注民生支出、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等方面,提高预决算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预决算公开范围1. 预算公开:包括2023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
2. 决算公开:包括2022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
三、预决算公开内容1. 预算公开内容:(1)预算编制依据和原则;(2)预算收支总体情况;(3)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类支出项目的安排和使用情况;(4)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纳的意见和建议。
2. 决算公开内容:(1)决算编制依据和原则;(2)决算收支总体情况;(3)决算编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类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4)决算编制过程中采纳的意见和建议。
四、预决算公开形式1. 网络公开:通过我单位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预决算信息。
2. 纸质公开:在单位公告栏、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张贴预决算信息。
3. 主动公开: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提供预决算信息。
五、预决算公开效果1.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力度。
2. 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 增强了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质量。
4. 优化了财政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预算编制和决算编制不够细化,公开内容仍有待完善。
2. 改进措施:(1)加强预算编制和决算编制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预算编制和决算编制质量;(2)进一步丰富公开内容,提高公开信息的详实度;(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公众对预决算公开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辖区内会计财务工作的规定》的通知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辖区内会计财务工作的规定》的通知(银发〔1999〕141号199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根据国发〔1998〕33号文件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辖区内金融监管办事处和中心支行的人事、财务工作”的有关精神,总行制订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辖区内会计财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分行要认真履行《规定》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能,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切实负起责任,抓好辖区内会计工作。
当前,特别要贯彻勤俭办行、增收节支的财务工作方针,加强对管辖机构的财务管理,坚持防止和纠正一切铺张浪费行为。
同时要做好有关预算编报、报表汇总等业务的衔接工作。
二、各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要按照《规定》中的管辖范围,重新编制1999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于5月15日前上报总行。
并从第二季度起,按新的管辖范围汇总上报财务收支季报。
三、各分行、营业管理部从1999年5月起报送辖区汇总会计报表。
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从该月起停止向总行报送会计报表。
四、《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辖区内会计财务工作的规定一、管理范围(一)分行、营业管理部负责组织对辖区内金融机构的会计监管工作;管理辖区内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支行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分行负责管辖区内下列机构(以下简称管辖机构)的财务、基建和固定资产工作:1.金融监管办事处;2.分行营业管理部;3.中心支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除外〕;4.管理干部学院、银行学校;5.分行所在地的总行重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