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与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9.22 KB
- 文档页数:7
2024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写简单汉字。
2. 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学会运用词语造句。
3. 能理解并运用简单的句子,培养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拼音与汉字的认读、句子构造、阅读理解。
2. 教学重点:词语积累、句子练习、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与生活相关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拼音与汉字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学习汉字。
采用歌曲、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以句子为例,讲解词语搭配和句子构造,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阅读与写作:选取合适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指导写作技巧。
6. 品德教育: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件2. 内容:分模块列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今天学习的汉字,每个字写5遍。
(2)用今天学习的词语造句。
a. 文章中有哪些动物?b. 小兔子为什么能逃脱大灰狼的追捕?2. 答案:(1)略(2)例: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
(3)a. 小兔子、大灰狼、小鸟、松鼠等。
b. 因为小兔子机智勇敢,懂得寻求帮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性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设计。
6.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怀念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过程与方法: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方法感悟和细读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小学语文优秀课件教案范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汉字,理解基本的语法结构,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以及理解简单的语法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设计书、教学实物(纸、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物品,并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汉字名称。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通过PPT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汉字,并进行解读和讲解。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写,并且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3. 活动设计(15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巩固新掌握的知识。
比如“找朋友”游戏,让学生通过图片找到对应的汉字。
4. 拓展应用(1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流。
5.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比如,在介绍新知识时,可以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设计环节,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反思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拓展应用环节,可以设置一些课外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此外,语文课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操。
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积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导入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交流反馈1、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重点指导“婀娜、粼粼、点缀”的写法。
2、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⑴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描写景物)⑵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⑴我的家→(舒适温馨)描写、介绍⑵村民生活→(恬淡闲适)概括介绍○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⑴抓鱼、虾、蟹⑵丢野花⑶摘茶叶⑷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1、积累语言:⑴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美文朗诵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水鸟歌唱人们守望相助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六、整体总结师生共同总结课文: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小学语文教案与课件
导语:小学语文教案与课件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语文教案与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同时用小段优美简洁的话引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导入语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绮美而瑰丽品读《诗经》就是聆听三千年华夏先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在营造气氛时不忘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回顾诗经六义
生齐答: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紧接着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边塞诗的开山之作——《采薇》
二、解题
教师出示薇草图片介绍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图文结合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三、朗读诗歌通过三个场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归之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要多读反复读在读中逐步领悟其内蕴教师安排了三读诗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用词与句式读时形式多样读准字音时叫个别学生读另叫学生纠正字音感受句式节奏时则要求齐
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让学生总结句式节奏上的特点即有音乐感、节奏感、句式相似反复吟唱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最后总结这种句式叫做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重章反复)
二读诗歌要求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并掌握赋比兴的用法首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PPT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从戍守边
疆的将士“思归”这个思路来讲解全诗根据行文思路分析出三个场景不同的“思归”之情
首先第一场景是“采薇思归”诗经开篇定题起兴用“采薇”起兴让学生思考为何用“采薇”起兴并让学生找出写薇菜变化的字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体会到用“采薇”起兴的原因是近似联想因为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艰苦采薇菜充饥是常有之事而且对将士家乡的贫苦百姓来说采薇也是家乡常有的充
饥方式因此以采薇起兴有两种深意:一是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辛二是写出了将士们的乡愁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前面提到了重章叠句学生已经了解到重章叠句的特点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换个别字句以丰富表达的内
容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写薇菜变化
的字为:作、柔、刚作即薇菜刚长出地面柔即薇菜叶面大而润泽的样子刚是指薇菜茎叶开始变老从这三个字的字义学生很快悟出了随着
薇菜的变化时间在不断地推移时间已经由春至夏进而到秋将士们戍
守边疆的时间不断增长时间长久戍守又很艰辛苦将士们乡愁也就自
然日益加深教师表扬学生感悟到位并趁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将士
们乡愁日益加深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紧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有了先前的感悟从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对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个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加深的词语分析完“采薇思归”这一场景之后教师不忘要求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再一次整体感受将士们那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第二个场景是“疆场思归”同样用到了起兴手法因为棠棣花花开三朵为一缀后多用棠棣花来比喻兄弟情谊而战士们共同为了抵御外侮并肩作战此处用棠棣之花起兴表达了将士们与子同袍、奋勇杀敌的决心四五章对战车、战马、弓箭有着细致地描写:战车是路、戎车非常高大;战马是业业、骙骙、翼翼又高大又强壮又整齐;弓箭是象弭鱼服非常精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些特点后发问这种对军队全方位细致的描写的手法同学生回顾诗经六义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赋呼应开头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后学生总结这是一支“强大之师、威武之师”最后男生齐读读出了将士们浴血彊场、斗志高昂、满怀爱国热情、自豪而必信的战斗信念
最后一个场景是“归家悲哀”教师用一句很巧妙的话引出这一场景:将士们满怀战斗豪情想打胜仗打完胜仗后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回家此时教师用PPT显示出一个思考题: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诗人会在最后一章归家途中道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处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同学们似乎有了些许感悟学生们有的答道:将士怕物是人非将士满身伤痛将士们的战友可能一个个的在彊场
上在自己身边死去??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首先表扬学生想象丰富
想象有道理同时用PPT展示两首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也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情感并用诗意化的语言总结愈近
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
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
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让学生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此时有一位学生又举起手他说道:“老师我觉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刚才同学生讲的之外
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这位学生的这一举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教师意外之余马上平静下来并显露出期待的眼神于是学生继续说道:“这位将士在外征战因为这场战争是抵御外侮对抗猃狁是一场正义之战所
以抒情主人公在杨柳依依之时虽对亲人、家乡有万千不舍但仍然是兴然离开家乡走向战场这是他的义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场上将士们斗志高昴奋勇杀敌周王朝也很重视装备精良在冷冰器
时代这可看出是必胜之战然而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
战争虽然胜利了胜利是属于国家的对于每个战士而言对于每个百姓
而言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途中悲哀内心是
非常痛苦而复杂的应该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听完这位学生的讲述整个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好!教师对此学生大家赞扬并借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吃透了已经讲过的内容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没错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
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
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
命的戕害!这首诗是千古反战诗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来教师满怀情感地诵读末章读完后营造一种意境:此时此
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将士在风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艰难满心伤痛末章运用了些艺术手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下面请
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展示讨论结果讨
论时间四分钟
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说出艺术手法并
具体分析里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是如何运用的每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
好教师也给予了及时准确的表扬和总结最后成果如下: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虚实结合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最后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为末章之美作结:“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讲解透彻之后教师又巧妙地过渡:这首诗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们通过三读诗歌再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吧!
三读诗歌要求:准确地把握情感从采薇思归的忧伤焦急到彊场思归的慷慨雄壮再到归家悲哀的痛苦悲伤情感波澜起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怨的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诗诵读时要求注意音调的变化三个场景语调由低缓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全诗最后诵读效果让人震撼
最后教师让学生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再次感受《诗经》的绮美瑰丽文字为:《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诗经就如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平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蕴
六、课堂练习
整首诗讲到这里基本圆满结束最后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找出《芣苢》一诗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题目如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这种手法是运用的
七、布置课后作业并推荐阅读两本书:安意如:《思无邪》、鲍鹏:《第三只眼看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