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 格式:pptx
- 大小:19.46 MB
- 文档页数:6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大类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掌握意象艺术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和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播放课件《诗经·蒹葭》)哪位同学起来朗诵一下?好,朗诵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以蒹葭为题材构思一幅画,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
你觉得画面要有哪些景物,怎样安排和表现才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出诗人这种思念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构思。
你们构思的这幅画是一幅承载了你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作品,这就叫意象艺术。
(揭示课题)二.讲授新课1.欣赏意象艺术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画(课件展示图片),仔细观察左右两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幅?为什么?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右边的画得不像,看不懂,那是因为我们对意象艺术还不了解的缘故。
(展示意象作品及画家的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画家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作品。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塞尚,保罗·塞尚(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并初步掌握分辨意象艺术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我试讲的课题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下面我开始今天的讲课。
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形容帅哥的词语有哪些吗?那形容美女的词语呢?同学们,这些词语不管用在我们班的哪一位帅哥或美女身上,我想你们都不会介意吧?如果把我们班的某位同学比喻成“鹌鹑”,有谁会愿意?【课件出示:鹌鹑图片】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偏偏以鹌鹑自喻,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鹌鹑呢?【课件出示:《鹌鹑图》中国画•朱耷】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同学们,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 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同学们,请欣赏《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作品。
【课件出示:《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同学们,请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分享?总结:同学们,这是两幅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意象美术是美术作品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并能认识并了解意象美术。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举例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喜爱意象美术作品中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的概念、特点、表达手段。
理解三种基本美术语言的形态。
难点:根据意象艺术的形态特征正确认识、辨别意象艺术作品。
3、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图片便于学生课堂查阅。
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策略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出示图片,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答: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提问法、观察法提问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疑惑,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
引导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得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形象怪异出示图片《向日葵》问:1.是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2.是不是艺术家主观加工处理了的?思考:画中的景象和真实的景象一样吗?如果不同,请说出哪里不同?思考:1.画中表现了什么?2.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的?演示画中的场景,分组讨论:此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朱耷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表现呢?这样表现的意图是什么? 欣赏:星月夜》 梵高(荷兰),问:是不是真实的客观再现,是不是真实的心理感受? 再次欣赏《呐喊》,问:和真实的照片作对比,那个更能体现画家想表达的目的? 欣赏:《内战的预感》达利(西班牙),思考: 这张作品有没有受到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得出蒙克的名言—我并不按照自然绘画,我要从自然中拿取、吸收。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表述。
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
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不大的原因。
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占主体地位,但考虑到直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因而我主要还是用直观展示。
三、教学重点:1.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2.使学生分清意象与具象艺术的区别。
3.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四、难点探究:1.如何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五、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学习欲望1、温故与导入(1)多媒体展示:达·芬奇《蒙娜丽莎》等油画作品,提问:属于哪类艺术?再展示:《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2)让学生谈谈这两幅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3)学生回答:(略)(4)老师引导、归纳:相同点:题材相同,都是人物肖像画。
不同点:《蒙娜丽莎》是具象艺术,是达芬奇用他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世界真实的形象。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明白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教学重点:分清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的整合教法学法:1:在教法上采用分析讲解,提问,引导观察和总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情趣2: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或图片,便于学生课后查阅:多媒体教学过程:温故和导入多媒体出示马蒂斯作品(女人像),请同学们欣赏这幅作品并谈谈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艺术语言1:教师活动:出示几组图片,分别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和赏析,回忆具象艺术,引出意象艺术2:赏析马蒂斯的《女人像》教师活动:女士:难道我们女人都像你画得那样子吗?马蒂斯: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马蒂斯画的是他想象中的女人教师总结:对,艺术家画的不是现实中的女人,是想象中的女人。
可见意象艺术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他可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3:那么这些表现主观情感的意象艺术作品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怪异的”,“不真实的”,“不像”教师导入: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美术作品就是要画得“像”否则就会觉得“不真实”,“像不像”就成为这些人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所以当看到不像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无法理解。
尤其是对那些变形的、夸张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意象艺术。
板书:意象艺术一、意象艺术的定义赏析蒙克《呐喊》教师提问1:同学们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感受?感到恐惧、紧张和害怕2:画中表现了什么,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血红色的天空,一个骷髅般的人在大声呐喊3:那再问下同学们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介绍爱德华、蒙克的身世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归纳:画面中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居然被如此强烈的表现出来,连蒙克自己都说,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可见这幅作品真实的再现了蒙克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
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
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
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
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效果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
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
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三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另外,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
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象”,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