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_
- 格式:ppt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31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原文赏析【作者小传】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浙江崇德(今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
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着名,其漫画风格独树一帜,流传极广。
丰子恺皈依佛门后与弘一法师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戒杀护生思想的佛教奇书。
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等。
【题目解析】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多才多艺,其书法号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正如丰子恺所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是近代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原文欣赏】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丰子恺散文之怀李叔同先生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创,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
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 , 最先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 , 即以后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 , 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 , 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 严肃,摇过预备铃 , 我们走向音乐教室 , 推动门去 , 先吃一惊 : 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认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意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动门去的同学, 惊讶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叫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线而突然消灭 , 接着是低着头 , 红着脸 , 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开端来看看 , 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衣着整齐的黑布马褂 , 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 , 以及他的授课笔录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 , 琴盖开着 , 谱表摆着 , 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 , 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 上块盖着下块, 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部署的讲台上, 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以后我们知道他这牌气 , 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 , 同学早已到齐) , 他站起身来 , 深深地一鞠躬 , 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 , 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其他书 ,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 , 认为李先生不看见的 , 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马上责怪 , 比及下课后 , 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 “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其他同学都出去了 , 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随和地说 :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其他书。
”或者: “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 ”说过之个后他轻轻一鞠躬 , 示意“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多数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 , 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 , 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其他学校里 , 这三门的老师最有威望; 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 , 音乐老师最有威望 , 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怀李叔同先生》,我仿佛跟着作者一同经历了与李叔同先生相处的那些岁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李叔同先生,在丰子恺的笔下,是那样一个独特而令人敬仰的存在。
他的多才多艺,他的认真专注,他的慈悲心怀,都让我为之触动。
文中描述李先生做老师时的认真劲儿,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教图画、音乐,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一丝不苟。
他会关心学生的画具是否齐备,会耐心地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份专注和用心,让人感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位老师。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数学的王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看起来很严肃,一开始我们都有点怕他。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他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让我们自己思考解答。
我盯着那道题,抓耳挠腮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王老师在教室里慢慢地踱步,观察着我们的情况。
当他走到我身边的时候,停了下来,看了看我空白的作业本,轻轻地问:“怎么,没思路?”我红着脸点了点头。
王老师没有责怪我,而是弯下腰,拿起我的笔,开始给我讲解。
“你看啊,这道题我们要从这个条件入手……”他的声音很温和,边说边在我的本子上写写画画。
我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心里的紧张慢慢消失了。
他讲得特别细致,每一个步骤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也听得格外认真,突然之间,就好像有一道光划过我的脑海,我明白了!“老师,我懂了!”我兴奋地叫了出来。
王老师直起身子,微笑着看着我,“懂了就好,自己再做一遍。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只要用心去钻研,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就像李叔同先生一样,王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们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那份专注和执着。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的修行生活,也让我感慨万千。
他能够舍弃尘世的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种勇气和决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抬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
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文学类文本阅读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
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1.李叔同是谁?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李叔同是谁?李叔同(1881年-1942年),字伯心,号楞山,以字行,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教育家和译者之一。
李叔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系,在成为作家前从事过古籍整理、编辑与教书工作。
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文学革新,主张以自由自在的创作风格来表现个人感受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是中国最早的自由体散文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联系欧美文学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李叔同认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真实、自由和创新,应该表达个人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李叔同的作品涉及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我的母亲》、《催眠术》、《绣像》等散文以及《满园春色关不住》、《荷马史诗》等译作。
《我的母亲》是李叔同最著名的散文之一,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展示了家庭与爱的温暖。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满园春色关不住》是李叔同的长篇小说,以鸦片战争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善恶对比。
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教育和翻译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思考。
他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性善良和温暖的坚信。
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他的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启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社会,并为未来的发展激发了无限的希望。
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
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
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
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着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
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
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
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
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
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
怀念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怀李叔同先生阅读及答案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第一次见到李叔同先生。
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后来的弘毅大师。
李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
一方面,如果他不做,他必须做得彻底。
他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摔倒在地后,他的父亲失去了生命。
家庭变故,他年轻时跟随生母南下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一个著名的上海学会,李先生向上海学会征文,名字屡次排在第一位。
当时的他在上海:一顶丝绒碗帽,正中白玉,一件弧形背心,一件缎袍,后面一条肥辫子,下边一条缎带,一双厚底鞋,昂首挺胸,两眼之间透露出帅气的精神。
那时候他是上海第一等帅哥。
这是他的特点的最初表现:凡事认真。
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风度翩翩的儿子,所以他是一个十足的风度翩翩的儿子。
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回国后,他在上海太平洋报社担任编辑。
不久,我被南京师范大学邀请去教美术和音乐。
后来被杭州师范大学录用,在两所学校任教。
我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由鲁迅所撰写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怀念之情,也是对李叔同先生的赞扬和敬仰之情。
李叔同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刻理解,向读者展示了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品德和风范。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先生就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说,“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鲁迅先生还特别提到了李叔同先生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他说,“李叔同先生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他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和《唐宋文论》都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认为李叔同先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位巨匠,他的著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对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外,鲁迅先生还对李叔同先生的品德和风范给予了充分的赞美。
他说,“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对学问和人生都有着崇高的追求。
”鲁迅先生还特别提到了李叔同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他说,“李叔同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是无微不至的,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品德和风范给予了充分的赞美,他认为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和风范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总的来说,《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了对李叔同先生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的文章,它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也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李叔同先生的学识和成就,也可以了解到他的品德和风范,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字翁卿,号嘉泰,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以李叔同为主题的传记,由梁实秋撰写。
这本书通过对李叔同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叔同先生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也深深地被他的一生所感动。
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浪漫的人,他喜欢文学,喜欢书法,喜欢旅行,喜欢与人交往。
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充满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被誉为“李氏法帖”,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书法一样,充满了激情和浪漫,充满了坎坷和辉煌。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却在少年时期失去了父母,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曾经历过沉沦和挣扎,也曾经历过辉煌和成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我深深地被李叔同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他对文学和书法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和钦佩。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他的坚韧不拔和执着追求,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他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更是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博学多才”的重要性。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叔同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这本书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叔同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了丰子恺先生怀念李叔同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在听一个老友娓娓道来他心中崇敬之人的点点滴滴,那感觉很奇妙,又特别让人感动。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李叔同先生到底是啥样的人啊,能让丰子恺这么用心地去怀念?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这李叔同先生简直就像个超级“宝藏”。
你看啊,他做啥像啥。
当老师的时候,那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他的认真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而是能让学生打心底里尊重学问、热爱艺术。
就像他给学生上音乐课,那严谨的态度,感觉每一个音符都是有生命的,他把音乐当成了一件无比神圣的事儿,也让学生们看到了艺术的尊严。
我就在想,要是我上学的时候能碰到这样的老师,估计我也能变成个艺术小达人呢!而且这李叔同先生的生活态度特别酷。
他做事情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
就说他从富家公子变成一个苦行僧这件事吧,一般人哪有这勇气啊。
他就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在不同的生活角色里穿梭,每一种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穿漂亮衣服的公子哥,到青灯古佛相伴的弘一法师,这跨度简直比火箭还大。
可他却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坚定,就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走这么一条奇特的路。
再说说他对丰子恺的影响吧。
那简直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丰子恺的人生道路啊。
在丰子恺的眼里,李叔同先生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不管什么时候抬头看,都能给他力量和方向。
我觉得这种师徒情分可太珍贵了,不是那种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一种灵魂上的指引。
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感慨。
这世上能有几个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的人呢?活得那么纯粹,那么有力量。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即使已经远去,但是他的光芒还在照耀着后来的人,让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能从他的故事里汲取点力量,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在生活里活得更认真、更洒脱一点呢?反正我是觉得,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一个特别的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敬意。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怀李叔同先生》是丰子恺写的一本文字朴实,突出了李叔同认真的性格特点。
读者在读书时有何感想?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一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
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
“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
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二读了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可以作的那么好?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的只有2个字“认真”。
这也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
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彻底不可。
不是严肃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只有对学生和蔼却有威严,严肃又可亲,上课认真而轻松的老师才能真正地得到学生由心而发的敬佩。
尽管我不是一个老师,但我身为一个学生,更能体会到怎样的老师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佩服之心。
我想如果能有一个老师可以像李叔同先生这般,那他的学生我想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就像丰子恺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他不就是李叔捅先生的学生么?再如果一个老师能幽默点,那就会深得学生爱戴。
李叔同先生又称弘一法师,后半辈子在虎跑寺出家,而且他修的佛法又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宗。
但李叔同先生却能将它修出个名号叫做“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正所谓一位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荀子所著《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