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三煤矿十四采区煤炭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煤矿采煤工艺及适用条件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需求量,不断增加。
煤矿采煤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因此,提高煤矿的产能和生产工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改进相关生产工艺的同时,提高生产的安全系数,维持高效产出的状态和效果。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难煤炭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关键词:煤矿;采煤工艺;适用条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企业必须要优化采煤工艺,提高采煤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优化采煤技术时,要综合考虑煤矿的地质环境以及采煤工艺的适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采煤技术。
1采煤工艺技术1.1割煤。
其主要的工序有两道,即破煤和装煤。
运用最为普遍的割煤机有两种,一是刨煤机,二是滚筒式采煤机。
刨煤机集“采、装、运”功能于一身,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无人操控工作,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检修和成本较低等特点,但对地质条件适应能力不够强。
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中常使用双滚筒式采煤机,前滚筒和后滚筒在任何状态下都具备割煤的能力,而且滚筒螺旋叶片有旋转抛掷的作用,所以其工作效率高,在高效地割下煤炭的同时,还能够直接将其装入输送机中。
(2)运煤:其过程也由两个工艺组成,一是从工作面将切割下来的煤炭运输出来,二是将煤炭从综采工作面运输出来。
在工作面工作状况中,液压支架是其动力,也是起到对工作面顶板支撑的作用,在工作面支护方面,分为两类:一是及时支护,二是滞后支护,及时支护的优点是利于行人、运料和通风,而缺点是加大了控顶距宽度,不利于控制顶板。
滞后支护的优点在于控顶距较小,能适应周期来压及直接顶稳定性好的顶板,而缺点是不适合用于直接顶稳定性较差的情况。
1.2连采工艺。
房柱式采煤是连采工艺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破煤和装煤是煤房工作使用连续采煤机完成的,运煤采用的是梭车或者可伸缩输送机,锚杆用来支护顶板,搬运物料和清理工作面使用的是铲车,并且全部实现了在破、装、运、支等工艺上的机械化作业。
在应用本工艺方法对工作面煤炭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按照7.0m煤房划分开采区域煤层,形成若干个规则分布的煤柱,煤柱宽度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条件确定。
济三煤矿矿井开采系统的创新
张东峰
【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
【年(卷),期】2003(031)006
【摘要】济三煤矿在矿井开采设计和施工中,研究了井田分区域开拓方案,全煤倾斜大巷布置方式,以及采区巷道优化技术.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张东峰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济三煤矿,山东,济宁,2721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22.1
【相关文献】
1.地面集中降温系统在济三煤矿的应用 [J], 鄢利
2.济三煤矿副井提升机电控系统改造应用研究 [J], 孔明;董传德;陈振平
3.济三煤矿主井提升机润滑系统的研究及改造 [J], 韩宪明;孔明
4.济三煤矿"全煤巷"开拓布局的创新与实践 [J], 刘宝月
5.KKQ-1型煤矿安全考勤系统在济三煤矿的应用 [J], 张官斌;邵绪勇;王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宁三号矿井开拓设计的主要特点济南煤炭设计研究院 冯长松摘 要 根据济宁三号矿井煤层赋存特点,该矿井开拓设计采用分区竖井开拓;井口位置选择在初期开采条件最好的地段;利用中央风井加快矿井建设速度;沿煤层倾斜布置大巷;倾斜(走向)长壁式开采。
关键词 开拓设计 井口选择 倾斜(走向)长壁开采济宁三号矿井是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00万t 的特大型矿井,是我国现今竖井设计中最大的矿井,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矿井之一。
该矿井从1983年5月开始,先后进行了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修改初步设计、调整设计、优化设计。
根据原煤炭工业部的安排,该井原作为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984年3月向世界银行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作为利用日本第三批能源贷款项目又作了调整设计;根据原煤炭工业部的通知,1997年作了(最终版)优化设计。
该矿井历次阶段设计对矿井总的开拓布局和开拓方式都没有大的变化,而每次审查均对开拓布置作了肯定。
下面就济宁三号矿井开拓设计几个主要特点分述如下:1 分区竖井开拓济宁三号矿井南北走向长10k m,东西倾斜宽10~13km,而且深部-1000m 水平距济宁断层大约有3km 。
根据其走向相对较短、倾斜相对较长的特点,设计以八里铺西断层和C11-9断层连线为界,将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为东西两个分区。
东区南北走向长8~10km,东西倾斜宽5~6 5km 。
西区南北走向长10km,东西倾斜宽5 5km,两区的面积各约55km 2。
东区基本上为陆地,煤层埋藏较浅,上组煤都在-700m 水平以上,煤层厚度大,勘探程度高,地面建井条件比较好,根据井田上覆第四系冲积层比较厚(平均182m)的特点,前期以主、副、风三个竖井集中开发东区,见开拓方式平剖面图(图1、图2)。
图1 开拓方式平面图西区为湖区,煤层埋藏较深,约在-650m 水平以下,勘探程度较低,湖区建井条件比较差,后期拟在深部湖区内建立人工岛,再建一个副井和一个回风井来开发西区,煤由倾斜胶带输送机大巷运至东区主井提到地面。
10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能源与环境济宁三号煤矿在生产实践中常揭露无煤区,而这些无煤区的特征、形态差异性很大,如果对无煤区判断失误,小则造成报废巷道,损失煤量;大则导致矿井开拓部署不合理。
按照煤厚变化的理论,对这些无煤进行分析,按地质成因将无煤区分为冲刷、构造运动影响、沉积盆地边缘沉降三种,以期根据其不同特点,开展矿井地质工作,事先预测和查明可能出现的无煤区。
1 煤层冲刷无煤区水流对煤化作用前的泥炭层或之后的煤层进行冲蚀造成煤层缺失,该种类型的无煤区主要受控于古河流。
在济宁煤田,石炭—二叠系发育的古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系统,因此,河道的分支、小型水道及决口水道比较发育。
河道总趋势是由北而南分布,河道的流向是从北往南。
从河道发育的特点看,北部主河道发育,南部支流和小型水道发育。
通过煤田及区域资料可以清楚地认识主河道的发育位置和特点。
因为古河道冲刷除了主河道外,还发育若干个分支河道或沟渠、冲决扇、冲溢沟等小型的水道,这些小型的水道对已经堆积的泥炭也有冲刷作用。
在钻井资料和测井曲线上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识别河道沉积(图1)。
因为钻孔之间的范围还比较大,钻探对无煤区的确定只是一种相对范围的“圈定”,在较小的区域圈定古河道在平面上的分布还是是比较困难的,无煤区界线只能做定性地推测。
在圈定较小的区域就要结合物探资料。
物探的测网比较密集,控制程度大大提高。
煤层缺失后,由于物性的改变,在时间剖面上,不再形成煤层反射波,即使形成煤层反射波,也是煤层相当层位的上、下岩性的微小物性差异形成的,一般比较弱。
从煤层正常区到冲刷点,煤层反射波突然消失或转换,频率变高,弱相位增多(图2)。
由此,利用反射波的这种信息关系,圈定了煤层冲刷缺失的范围。
由于地震勘探精度限制,无煤区边界在物探剖面上的反映不一定很明显。
十六采区三维物探中在十六采区与十四采区的交界处KF76断层中部新发现一冲刷带,在163下00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现场揭露该冲刷带。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摘要:现阶段,随着当今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种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企业想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就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的对煤矿开采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逐步的从以前粗放型的开采逐步向节约型开采进行相应的转变,安全管理,环保、节约开采,而且加紧自身的自动化、智能化开采技术的研究,降低开采的安全风险,环境友好型发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进而有效的推动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问题一、煤矿采煤技术原则 1.增强环保性能1.安全性原则目前,煤矿开采安全处于首要位置,这也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在煤矿开采作业开始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安全检查工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迅猛,在追求安全的同作,包括对煤巷的通风布置工作和防水防火检测工作,以及对各种技术设时,高效作业,合理控制,注重相应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可以保证备的检查工作;其次,在煤矿开采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树立安全作企业的经营效益,而通过不断的提高其技术的环保性能,才可以适应当今业的理念,谨慎进行各项采煤环节;最后,在采煤技术优化过程中,研发社会的发展潮流。
并且开采中,还要借助像数字勘查、噪声反馈等技术对人员应该从安全性原则出发,以技术安全为前提实现后续的发展和进步。
地质开采情况尽量做到实时了解,进而有效的规避危险区域,以确保我们2.经济适用性原则的煤矿开采工作能够顺利安全高效的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数据具体而言,对于优化作业过程这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遵循的首要前的比较选择最佳的开采技术,进而达到降低水资源破坏,保护生态,提升提是不会提高采煤成本,更不会造成煤矿企业的经营负担。
基于此,工作开采效率的最终发展目的。
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采煤技术及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并通过将这种先进 2.完善瓦斯处理系统工具投入使用,使得煤矿开采作业的安全性得以提高,且煤矿企业能够通煤矿开采中,瓦斯可以说是井下作业人员的噩梦,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过更加系统的运营提高整体作业效率,进而降低经营成本;对于优化结果为确保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保证顺利开采,完善的瓦斯处理系统就必不这一方面,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在煤矿开采作业中应用各种优化技可少。
浅析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发布时间:2021-04-12T01:56:13.318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33期作者:张辉马腾[导读] 煤矿行业的迅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工业产业的发展,且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由此体现出煤矿行业在我国工业经济的比例之重。
济宁矿业集团霄云煤矿山东济宁 272213摘要:煤矿行业的迅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工业产业的发展,且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由此体现出煤矿行业在我国工业经济的比例之重。
煤矿开采技术及采掘工艺决定了煤矿的质量和数量。
煤矿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类型,煤矿资源与我国的国民生活、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为了使煤矿发展更加迅速且稳定,在开采技术上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在采掘工艺上提供有力的措施,且要改进和创新相关技术,从而促进整个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开采方式;掘进工艺引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保证煤炭资源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煤矿现代化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
但是,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有很多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如何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煤矿开采方法选择不当,不仅会导致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降低,还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与此同时,采煤方法还应该与所采用的掘进技术配套,否则会出现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
因此,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掘进工艺对于煤矿的高产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煤矿开采技术及采掘工艺的概念和重要性煤矿开采技术一般就是采用先进技术对煤矿资源进行挖掘和收集的过程,而采掘工艺一般指在岩土掘进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工序和达到所要求的技艺水平。
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性分为三点:①煤矿开采技术在对煤矿进行挖掘、再分配以及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这也说明了开采技术在煤矿挖掘过程中的重要性。
②效率高、创新性强的开采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③新型的开采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开采效率,还节省了矿物资源,这也实现了可持续理念。
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煤矿采矿工程是煤炭资源开采的基础,采矿工艺与技术是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煤炭品质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采矿方法、采煤设备及矿山交通运输等方面对煤矿采矿工艺与技术进行分析。
一、采矿方法1.普通综放采煤法普通综放采煤法是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之一,其特点是人工掘进,煤炭暴露后手工装车运出。
这种采矿方法对劳动强度要求高,且效率低下、安全性差。
目前,普通综放采煤法已逐渐被新型采矿方法取代。
2.连续采煤法连续采煤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煤矿开采的一种现代化采煤方法,其采矿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预掘、煤层开采和支护。
这种采矿方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矿效率和安全生产能力。
3.液压掘进采煤法液压掘进采煤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煤炭采矿方法,通过液压控制,实现了煤层掘进、支护和运输等一系列作业,同时还可以对煤炭进行全程控制,提高了采炭品质。
4.智能采煤法智能采煤法是现代煤炭开采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采矿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采煤,实现了自动掘进、自动支护和自动运输等一系列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还有效地减轻了劳动强度。
5.无烟煤采矿法无烟煤采矿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煤炭开采方法,主要采用真空吸尘技术,将煤粉在采煤机内分离,无烟煤可直接被采出。
这种采矿方法不仅对环境污染小,还可以减少煤尘危害,提高煤炭品质。
二、采煤设备采煤设备是采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种类繁多,应根据煤炭类型、地质条件和采矿方法等综合因素来选择。
1.采煤机采煤机是煤炭开采中主要的设备之一,其根据采煤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剪切式采煤机、滚筒式采煤机、摇臂式采煤机等多种类型。
采煤机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采煤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但也存在着设备能耗高、煤炭损失大等问题。
2.矿用车矿用车是煤矿采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将采出的煤炭运送到井口或其它地方。
目前矿用车主要分为机械式和电动式两种,机械式矿用车主要采用内燃机,需要定期维护;电动式矿用车使用更为简单,但成本较高,需要注意电池电量和充电等问题。
第五章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根据该矿生产资料、钻孔及周边生产矿井资料,对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分分述如下。
一、开采方法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5号、9号和11号等3层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井田原各矿井主要开采5号煤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矿井生产系统。
根据煤层赋存现状和矿井生产系统的实际情况,本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建议首先开采5号煤层,井型和采煤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技术比选。
二、顶底板条件(一)煤层顶底板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5号煤层顶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偶尔相变为粉砂岩,厚0.46 m-3.98 m;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偶尔相变为细粒砂岩,厚0.40 m-2.20 m。
顶板一般不稳定,易发生冒落;底板时有底鼓现象。
顶、底板泥岩饱和抗压强度10.0 Mpa-56.4 Mpa,属次软-次硬岩石;抗拉强度0.8 Mpa-1.4 Mpa,平均1.2 Mpa;内摩擦角32.82°-35.73°;凝聚力系数4.6-6.2,平均5.2;其软化系数为0.40-0.85,平均值<0.75,一般属易软化岩石。
由于该类岩石顶底板稳定性差,开采时,应及时支护,以防发生顶板冒落事故。
2、 9号煤层老顶为石灰岩,伪顶为泥岩,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
泥岩伪顶厚0~0.75 m,平均厚度0.45 m。
老顶K2石灰岩厚2.40 m-3.50 m,局部较为破碎,饱和抗压强度32.8 Mpa-86.8 Mpa,从试验指标看,属次硬-极硬岩石;抗拉强度2.2 Mpa-6.1 Mpa,平均4.1 Mpa;内摩擦角39.33°-42.53°;凝聚力系数9.2-13.9,平均11.1;软化系数0.71-0.92,平均值0.84,属不易软化岩石。
底板泥岩厚0.37 m-4.61 m,饱和抗压强度28.0 Mpa-80.0 Mpa。
属次软-极硬岩石;抗拉强度1.5 Mpa-5.0 Mpa,平均2.8 Mpa;内摩擦角35.48°-43.85°;凝聚力系数6.2-15.2,平均9.2;软化系数0.64-0.88,平均值0.75,属易软化岩石和不易软化岩石。
《济宁三号煤矿沿空掘巷留设煤柱双向加固技术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济宁三号煤矿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沿空掘巷留设煤柱的双向加固技术。
文章首先分析了该矿区地质条件与开采现状,然后阐述了双向加固技术的原理与重要性,接着通过实例研究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加固技术的应用与效果,最后对加固技术的实施及优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一、引言济宁三号煤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其开采条件复杂,安全风险较高。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支撑巷道顶板,保障矿井安全。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开采深度的增加,传统的单向加固技术已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
因此,研究并应用双向加固技术成为该矿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济宁三号煤矿地质条件与开采现状分析济宁三号煤矿地处特定地质构造区域,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矿井内应力分布不均。
在开采过程中,巷道稳定性问题突出,煤柱的留设与加固成为保障矿井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该矿区已采用多种加固技术手段,但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双向加固技术原理与重要性双向加固技术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对煤柱进行加固,包括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个方面。
物理加固主要通过支护、锚杆等手段增强煤柱的稳定性;化学加固则通过注浆、锚注一体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煤柱的承载能力。
双向加固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煤柱的支撑能力和巷道稳定性,有效预防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双向加固技术在济宁三号煤矿的应用与效果(一)应用实例以济宁三号煤矿某采区为例,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巷道稳定性差。
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双向加固技术进行煤柱加固。
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强度锚杆进行物理支护,同时进行注浆化学加固。
(二)应用效果经过双向加固技术的应用,该采区煤柱的支撑能力和巷道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比传统单向加固技术,双向加固技术更加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实践证明,该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技术实施与优化建议(一)技术实施在实施双向加固技术时,需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发布时间:2023-02-01T03:03:22.06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18期作者:何峻源王凯姚文江[导读] 开采煤矿过程中,完善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何峻源王凯姚文江山西忻州神达望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忻州 036600摘要:开采煤矿过程中,完善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应用针对性地采掘工艺对整个煤矿采掘工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掘进工作面施工主要与掘进工艺技术、支护成效、相关机械配套设备等因素相关。
煤矿所在区域不同,其地质、水文、岩层等条件也具有差异性。
因此想要顺利推进工程整体开展,所选取的技术工艺、支护手段以及相关配套机械设备也有所不同。
需要依据实际工程中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整体工程建设效率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采掘工艺 1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1.1电气设备系统问题当前我国煤矿企业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煤矿开采现场中多数以机械开采为主的,开采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保证了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
机械设备开采技术已经在煤矿产业中普及,煤矿开采现场的机械设备对于电气系统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一定的动力,但是电路安装上容易出现问题。
由于井下环境相对复杂,在此过程中容易导致电线分布比较杂乱的情况,这不仅仅会影响井下环境的正常照明和动力问题,也变成井下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所以这就对电力系统安装人员的专业能力做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当下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信息化手段就能够让当前的煤矿开采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更加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控技术,将我国当下发展迅猛的5G技术应用进来,但是显然许多煤矿在此方面上存在一定空缺。
1.2生态环境问题煤矿产业的发展能够给我国发展提供动力,但是煤矿开采事业的发展同样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我国现在的煤矿开采现场环境相对复杂,以井下开矿和露天采矿为主,所以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破坏。
煤矿开采中常见采煤工艺适用条件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3T05:34:29.77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月第4期作者:孙明[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人们对于能孙明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头窑煤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0170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开采煤矿方面逐渐加大开采力度,随之而来对煤矿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想要提升开采煤矿的效益及效率,首先要以保证开采工人的安全为前提,尽量降低发生安全危险事故的概率,因此在进行煤矿开采申请工作时,首先要对采煤工艺进行改进,不断优化煤矿开采流程,保障煤矿开采难度系数维持在稳定。
关键词:煤矿开采;常见采煤工艺;适用条件引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加速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
从目前煤炭开采情况来讲,煤矿开采工作中存在开采效率低、开采深度和难度加大、开采危险系数提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采矿作业的顺利进行。
为了改善这种开采情况,应加大对采煤工艺技术的研究力度,升级改造采煤工艺,并结合各类采煤工艺的特点与适用条件合理运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1采煤技术现状煤炭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煤炭行业的发展水平极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的能源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因此在采煤技术并不完善和先进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较高的煤炭产量。
随着环保问题及资源枯竭问题的出现,深层煤矿的高效采掘成为必须,这一要求迫使我们要提高开采技术的电气化、机械化水平。
经过长期的发展研究开采技术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以井下安全为例,我国深层矿藏下的主要支撑物得到了统一规范,液压顶替代了原始木梁搭建的简易支撑结构,使得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虽然我国采矿工业有所进步,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及可以改进的空间。
济三煤矿十四采区煤炭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济三煤矿主材每层的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帽落带与导水裂隙带发育及地表移动情况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对矿山压力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开采技术条件;帽落带;矿山压力;工程地质条件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济三煤矿为设计年生产能力500万吨的大型矿井,3上、3下煤层是前期主要开采煤层。
采用竖井分区开拓方式,主要水平大巷分区式开拓,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开采3下煤层,采用长壁式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开采3上煤层。
1、3下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
顶板以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为主,厚26.30~39.72m。
粉砂岩顶板和泥岩顶板的分布范围较小,其余较大面积顶板均为砂岩。
伪顶分布较零散,主要为泥岩和炭质泥岩伪顶,厚0.15~0.56m,伪顶之上的直接顶板主要为中、细砂岩,厚1.86~6.32m。
底板以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
据测试成果,各类顶底板岩石的抗压强度平均值:泥岩为
35.3mpa,粉砂岩为54mpa,细砂岩为77.2mpa,中砂岩为67.6mpa。
根据上述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分析认为:3下煤层为中等稳定~稳定顶板, 3下煤层底板以粉砂岩、泥岩为主,为中等稳定底板。
2、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析、预测
(1) 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因素
据兴隆庄煤矿的研究成果,冒落带与裂隙带发育高度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系:
开采厚度:覆岩破坏范围的最大高度一般与开采厚度呈正比关系,但破坏高度与采厚的比值随着采厚的增加而减小。
据兴隆庄煤矿实测资料,全煤厚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与采厚比的实测值为7.7~11.3,其拟合关系式为:。
采煤方法:对比全煤厚综放、网下综放两种条件下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可知,网下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冒高与裂高均小于全煤厚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因而可用网下综放采煤法控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开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一般情况下,岩柱厚度较大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也较大。
采厚越大,裂高随岩柱厚度减小而降低的幅度也越大,这主要是采厚越大岩柱厚度越小时,导水裂隙带进入基岩风化带的比例就越高,而基岩风化带对裂高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使其裂高降低。
时间因素:煤层开采引起岩体原始应力场发生变化,随之导致覆岩发生变形、位移、冒落及开裂破坏,由于煤层开采是逐步进行的,因而覆岩破坏的发生与发展也是逐步完成的,其与回采工作面的位置变化有直接的联系。
实际情况表明,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是在工作面后方一定范围内发育、生成的,并于岩层变形与移动的剧烈活动期内很快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岩层变形与移动的终止,冒高与裂高将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据兴隆庄煤矿实测资料,冒落
带和裂隙带形成最大高度的时间,在回采工作面以70m/月推进时,全煤厚综放开采约为工作面推过60~100m,即约为1个月。
(2) 十四采区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分析、预测
按上述拟合关系式预测十四采区冒落带高度小于30m,导水裂隙带高度小于75m。
根据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对比本采区与兴隆庄煤矿在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煤层顶板上覆基岩柱厚度、上覆基岩岩性组合等方面,本采区与兴隆庄煤矿在煤层厚度、上覆基岩岩性组合方面相似,但在煤层埋藏深度、上覆基岩柱厚度方面有所不同,实际回采时,冒高与裂高可能会比此预计值偏大。
3、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析、预测
邻区兴隆庄煤矿5306为倾斜长壁工作面,面宽160m,倾向长度400m,煤层厚6~8.5m,平均厚7.83m。
采煤机割煤高度约2.76m,放煤高度为3.16~6.34m,获得的主要观测成果为:最大下沉
3292mm;最大水平移动走向为1303mm,倾向为1145mm;最大下沉速度47.3mm/d。
4314综放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开采,面长160m ,沿走向推进1579.2m,煤层平均厚8.22m。
割煤高度2.8m,放煤高度5.42m,最大水平移动走向为1125mm,倾向为1356mm,最大下沉速度(工作面推进速度3.6m/d)116mm/d。
观测成果表明,综放开采与分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相比,下沉速度明显大,但是其移动盆地范围小;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大;最终下沉量小;水平移动系数小,对地表变形控制较为有利。
十四采区首采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工作面,预计采面宽约250m,走向长约2300m,煤层一般为4.74m。
工作面与兴隆庄煤矿4314面条件基本类似,只是煤层厚度小、煤层埋藏深度大,因而开采时所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的幅度要比兴隆庄煤矿4314工作面小。
4、地压特点
济三煤矿已采工作面开采3下煤层的顶煤初跨步距、直接顶初跨步距、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顶板来压显现强度。
本矿的矿山压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顶煤的厚度越大,顶煤初跨步距越大;顶煤的完整性越好,顶煤初跨步距越大;顶煤的硬度越大,顶煤初跨步距越大。
(2)煤层的厚度越大,直接顶的垮落越充分,老顶的范围也越大,支架的工作阻力也随之增高。
(3)工作面内的断层对顶板的垮落步距和来压步距有很大影响。
(4)超前支承压力对沿空顺槽有很大影响,一般会造成很大的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时达到1215mm,有时会造成巷道底鼓,给正常生产带来困难。
(5)由于工作面内岩石的厚度、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造成工作面内来压的不一致性。
有的区域来压早一些,有的区域来压晚一些,有的区域来压步距稍大一些,有的区域来压步距稍小一些。
(6)来压过程一般持续1~2天,周期来压步距在20~30m之间,工作面每天的进尺在10m以上时,整个工作面内的来压阶段与相对稳定阶段区分不明显。
十四采区3下煤层埋藏深度、上覆基岩厚度及岩性组合等同邻区相似,因此矿压对回采工作面和回采巷道的影响可以参考邻区实际参数。
5、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3下煤层为中等稳定~稳定顶板, 3下煤层底板以粉砂岩、泥岩为主,为中等稳定底板;在综采过程中对造成的地表移动及变形较小;根据矿山压力的特点认为,本区在回采时,应参照邻区实际参数,以保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