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1019.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七章解构主义批评第一节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叶的《一篇论文的时间》一文中曾谈到,“解构”主要不是一个哲学、诗、神学或者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术语,而是牵涉到意义、惯例、法律、权威、价值等等最终有没有可能的问题。
在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三部著作中,德里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思想。
之后,在他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解构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展,波及哲学、神学、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对人类的思维模式、观念、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一波影响全球的思想文化潮流。
在文论界,它同后期罗兰•巴尔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成为当代西方又一重要批评模式。
其中美国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保罗・德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解构批评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欧美文学分析,把解构主义理论推向了鼎盛,他们四人也被戏称为“耶鲁四人帮”。
解构主义的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倾向迎合了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们对于模式化、规范化的普遍厌恶心理。
对于所谓恒定不变的结构、中心,以及终极意义的全盘否定,对于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突出强调,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新走向。
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的过渡,解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批评、接受美学等的兴起和演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构主义文论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文论由现代形式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雅克•德里达(1930-),法国哲学家、文论家,公认的解构理论的开创者。
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岁获学士学位后到法国,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I960年起,先后在巴黎大学、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哲学和哲学史。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字数:2787来源:金田2016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解构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在文学批评领域,解构最简便的定义为对构成西方思想按等级划分的各种对立关系的批评。
这种解构是一种手段,它在解构的同时往往通过解构行动有意无意地产生新的意义置换。
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的《忏悔录》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进行解构主义的文本分析,从而反证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二元论;异延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理论主张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和哲学思潮,其思想主要源自“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的指引”(黄勇,2004)。
在文学批评领域,主要集中在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尔·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人身上。
解构最简便的定义为对构成西方思想按等级划分的各种对立关系的批评,要解构这种对立关系目的在于显现它不是自然的和无法避免的,更是一种建构,是由依赖于这种对立关系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并且还要显现它是存在于力图拆解和重新描述它的解构作品之中的结构。
解构试图消解结构主义提倡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话语,而以思想和语言游戏对“中心化”的结构主义加以拆解。
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以解除“在场”为其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的理论做出了推演展开。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独立存在的、非先天的,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样就能把语言、符号和文本从逻各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叛”解读《忏悔录》《忏悔录》中,卢梭在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当仆人时,偷了一条“玫瑰色和银色相间的小丝带。
”当他被人们发觉时,他说是一个年轻的女仆把丝带给他的,言外之意她试图勾引他。
解构批评名词解释
解构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关系和逻辑运作方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解构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作品的解构,批评家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语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意义。
解构批评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包括标题、段落、句子、词语等。
2. 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叙述和描写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结构。
4. 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探究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解构批评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遗产。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作者:梁红艳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0期梁红艳(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广东东莞523808)[摘要]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
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关键词]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3 )10 -0025 -02 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法国以德里达(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传人到了美国,这种以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激情和思想偏执为特点的后结构主义思潮理论,在以实用主义为特点的美国文化的浸染下,很快便被同化了。
特别是被以哈特曼、布鲁姆、米勒和保尔·德·曼为代表的“耶鲁四人帮”的发扬光大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以致我国有学者说:“解构主义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集团的理论,它是在总结了人类政治、文化、思想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它的主旨在于突破以虚幻的理想主义封闭人们思维的哲学论域中的形而上学困境,促使人类从几千年的先验幻想的自欺欺人得以解放出来。
”一、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误读”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是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个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认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模糊了哲学与文学相对明确的界限,他对哲学文本进行文学意义上的修辞解构探索,进而从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藩篱中寻找各种哲学形而上的对立意义。
1971年,保尔·德·曼(Paul de Man)在出版的《盲视与洞见——论当代批评之修辞》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模式,即探寻文本中所存在的“盲视”与“洞见”的张力关系。
解构主义责备举例【篇一:解构主义责备举例】①解构主义是整个后构造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流行于60 年月末流行于70 年月,整体上表现出对构造主义的不满和绝望以致责备否定。
60 年月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构造主义的旗帜,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公司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亲密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责备长久以来的支配地位,特别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责备享有盛名,80 年月后半期解构主义渐渐退潮。
②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⑴尼采和非理性主义: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亲密,他主张文字超越全部看法形态,真谛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构成的军队,哲学和全部观念形态都第一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必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⑵海德格尔: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像,其语言第一的看法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挽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⑶巴尔特: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构造主义,建构了独到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⒈能指群与复数的文本: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下手,以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其实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好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不是一个看法即所指,而是一个能指群,这就以致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动还未达到其所指前就已经转向了其余的能指,能指最后只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有限的能指符号所折射的是一个能指大海。
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任何文本真实成为文本时,其周围已经是一片无形的文本大海,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余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文本,这类复数特色以致文本义义的不停播散和变换,文本自己不过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可是是这个活动中快速生成而又快速消逝的东西,这是对构造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解构主义批评之批评——从希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谈起【原文出处】文艺理论研究【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95【原刊页号】74~80【分类号】J4【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002【英文标题】Hillis Miller’s Fiction and Repetition:A Critic ism of Deconstructionist Criticism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号:07JHQ0032)“意识批评、话语分析、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肖锦龙【作者简介】肖锦龙(1960-),男,甘肃定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专业,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
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摘要题】理论撷英【关键词】重复/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话语模式近年,国内的解构主义研究取得了极丰硕的成果。
理论界讨论解构主义的论著数不胜数,批评界尝试用解构主义方法解读中外文学作品的论作更是层出不穷。
尽管如此,一旦涉及解构主义批评的原理、方法、成就和局限等根本性问题时,很多人依然语焉不详。
究其原因,过去人们对它的探讨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概念阐释的层面上,很少触及到它的批评实践。
鉴于此,本文想换个角度,从解构主义批评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之进行阐述。
解构主义批评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并同后期罗兰·巴尔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最后在美国形成的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保罗·德·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成为当代西方又一重要批评模式。
德里达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他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评开始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声称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
他对文学二元对立进行彻底解构则标志了他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认为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
德·曼最富创造性的见解,是他继承并发扬了尼采的修辞理论,使之成为重要的解构策略。
他指出,修辞并不是雄辩和劝说的点缀,也不是文本中可有可无的成分。
实际上,修辞是语言本身特有的、必不可少的本质。
它的特性就在于怀疑、拒绝并否认外在真理的存在。
哈特曼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继德里达之后彻底消除了文学与哲学的界限,进而把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同样看待。
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并不是一种被动工作,它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鲜明的思考性和创造性。
正是这种创造性,使得文学与批评相互沟通,融为一体。
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打动人类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至于米勒的解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他对具体小说的阅读分析中。
在米勒看来,语义扩散的结果揭示了文本层出不穷的解释可能。
他的解构主义策略,就是仔细挑选某些重复出现的关键修辞、概念或文章主旨,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况下重复时所释放出来的破坏性力量,从而瓦解文本所依赖的等级秩序与权威经典,暴露它对边缘思想和“非法”传统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