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03.47 KB
- 文档页数:1
医院内科急性白血病的护理应急预案
(一)严格卧床,保持病室安静温暖,室温保持在18—22℃。
(二)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定期消毒,必要时入住层流病房(室)治疗。
(三)通知医生,密切观察出血征象,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抽送各种检验标本。
(四)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抗细菌感染、抗真菌感染等。
(五)遵医嘱积极止血,抗贫血治疗,注意有无血尿、黑便、血便及皮肤黏膜有无新鲜出血点和瘀斑。
(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进行治疗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注射结束时,局部应压迫3~5min,防止出血。
(八)做好护理记录。
模块十三任务十三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案例】张女士20岁。
不明原因的低热1月,刷牙时牙龈出血,伴皮肤散在出血点。
1周来高热、乏力、出血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
体检: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牙龈渗血,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胸骨下端压痛,肝肋下1cm。
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14×109/L,血小板22×109/L;涂片中有幼稚淋巴细胞;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以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为主,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思考:1.该患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依据是什么?2.该患者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护理要点是什么?【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无菌技术操作的能力;具备对化疗出现外渗行皮下注射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急性白血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急性白血病病人病情评估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急性白血病病人制定护理方案的能力。
(图片)【新课讲解】一、概念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本病以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及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为特征。
二、病因1.病毒感染。
2.放射:电离辐射可致白血病已被肯定。
3.化学因素。
(视频)4.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起病急,进展快,自然病程仅为数月。
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相应临床表现,主要表现: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和器官。
1.贫血(图片)常为首发症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贫血原因主要是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
2.发热(图片)是本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可低热也可高达39-40℃以上,常伴恶寒、出汗。
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发生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成熟粒细胞缺乏。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
杨玲
【期刊名称】《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M3,是急性白血病中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白血病,而感染和出血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6岁,初诊20例,复诊12例,2年内完全缓解未复发者2例,部分缓解者25例,死亡5例。
2 护理措施21 防治感染的护理21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均要戴好帽子、口罩,严格消毒,操作正规,在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时应重新更换。
212 室内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消毒前应保持灯管清洁,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时嘱患者戴上墨镜或用干净手帕盖住双眼,同时用【总页数】1页(P308-308)
【作者】杨玲
【作者单位】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05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90例护理体会 [J], 张静;季晓云;邵常岩
2.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合并DIC的观察护理 [J], 张兰兰;梁梅菊
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合并DIC的观察护理 [J], 张兰兰;梁梅菊
4.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护理体会 [J], 侯晓敏
5.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J], 程秋野;沈小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护理最重要措施和观察白血病,亦称作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患有白血病该怎么护理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推荐白血病护理最重要措施和观察的范文,欢迎阅读。
白血病护理最重要措施和观察篇1常见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潜在并发症:(1)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物及放疗的毒性作用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及化疗致食欲下降、营养消耗过多有关。
5. 有执行治疗方案:无效的危险(risk for in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rapeutic regimen)与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长、病人难以接受、以及家长缺乏白血病的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休息:白血病患儿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
长期卧床者。
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
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住。
以免交叉感染。
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置单人病室,有条件者置于超净单人病室、空气层流室或单人无菌层流床。
普通病室或单人病室需定期进行紫外光照射、戊二醛熏蒸。
限制探视者的人数及次数,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在接触患儿之前要认真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口泰液漱口。
宜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有粘膜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或依曲康唑涂擦患处。
勤换衣裤,每日沐浴有利于汗液排泄,减少发生毛囊炎和皮肤疖肿。
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或盐水清洁肛门,以防止肛周脓肿形成。
·81·白血病是极其严重的一种血液疾病,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出现,而急性白血病恶化速度较快,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蛋白尿增多,引发肠胃系统功能紊乱、皮肤出血、发热不退,甚至有生命危险,临床上采用化疗为主要手段,其过程中会引发副反应以及各种并发症[1-2]。
本文通过对30例子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进行分析,以研讨急性白血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期的临床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9年8月-2020年8月急性白血病化疗造成粒细胞缺乏患者为30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42.0±3.8)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3例。
2护理内容2.1…卫生及环境护理……将患者进行单间无菌室隔离,对无菌室病房进行全面无死角消毒,为了给患者营造无菌、舒适的环境,要求护理人员定期定时对病房内床单、被套、枕套进行消毒更换,对病房进行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严格要求医务、护理人员进出隔离室必须佩带口罩,医用手套,打造无菌环境。
2.2…心理疏导护理……由于患者入住单间进行隔离,家属不能探望,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患者对该疾病缺乏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发放健康宣传手册,方便患者浏览,提高健康知识知晓度,护理人员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讲述白血病相关知识,如发病情况、疾病特点等,让患者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化疗疗效以及注意事项有更深入了解,使患者能够安心治病。
护理人员对患者身心发展状况及心理情况进行了解,每天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舒缓心情,多鼓励患者看一些喜剧类的节目,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多讲述一些成功案例,以此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化疗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3…饮食指导护理………对于患者每天的饮食要严格控制,营养搭配,尽量给予新鲜的、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每天补充多种维生素,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对于一些自主进食有障碍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静脉注射,补充营养,以保证每天身体正常需求,提高机体免疫。
急性白血病的护理一、概述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造血组织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进入血流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关节疼痛。
三、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大量白细胞细胞浸润、坏死或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有感染的危险与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
5.恐惧与病情重、侵入性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有关。
四、治疗要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法,其原则是: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严格区分患儿的白血病类型,按照类型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早期予连续强烈化疗;要长期治疗,交替使用多种药物;同时要早起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注意支持疗法;连续完全缓解2.5-3.5年者方可停止治疗。
五、护理评估1.了解有无引发白血病的原因,如感染、接受电离辐射、化学药物苯及抗肿瘤药物等、有无家族史及其他血液病。
2.评估其主要表现如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
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承受能力、对疾病认识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等。
六、护理措施1.维持正常体温,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如有高热时,遵医嘱给予降温药,观察降温效果,防止感染。
2.休息,患儿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
长期卧床者,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3.加强营养,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鼓励进食,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补充。
4.防止感染,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房间每日消毒。
限制探视者人数和探视次数,感染者禁止探视。
接触患儿前后认真洗手,必要时以消毒液洗手。
5.注意个人卫生,教会家长及年长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以温开水或漱口液漱口;宜用软毛牙刷或海绵,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导致岀血和继发感染。
6.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每周更换床单、被套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注意患儿卫生,勤更换服。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护理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血液病,对小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护理是小儿ALL患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
一、了解小儿ALL病情护士首先要对小儿ALL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包括病因、病变过程、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等。
这样护士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患者入院护理小儿ALL患者一般要长期住院治疗,入院时护士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首先要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然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同时,给予患者和家属关于病情、治疗过程、并发症等方面的详细解释,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三、护理计划制定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护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目标包括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病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应包括:1.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营养均衡,无刺激性,易于消化吸收。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和喜好提供一些可口的食物,增加患者的食欲。
2.药物管理:护士要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的药物,并进行记录。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同时,要仔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心理护理:小儿ALL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要给予他们良好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态度。
可以采用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康复。
4.基础护理:包括体温测量、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
特别要注意预防感染,采取洁净措施,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5.安全护理:小儿ALL患者由于治疗药物和疾病本身的原因,易出现出血、感染和贫血等问题。
护士要保持患者的安全,减少潜在的危害。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出血指标,避免擦伤及剧烈活动,避免生活中的事故发生。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3-05-14T15:40:4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杜金梅管翠霞
[导读] 多数病人有出血表现,但出血程度不同,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合并DIC。
杜金梅管翠霞(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295-02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护理措施
白血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是人体受上述各种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对恶性细胞不能识别及消灭,反而得以繁殖,最终导致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增殖大量白血病细胞并浸润各种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贫血、发热、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等表现。
1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或明显出血倾向;也可有疲乏、低热、伤口出血不止等缓慢起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及各种器官和组织浸润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现分述如下:
1.1 发热
发热为半数患者早期常见症状,可高热也可低热,较高发热常说明有继发感染。
发生感染最主要原因是成熟粒细胞缺乏,其次人体免疫力低下。
感染部位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较常见,还有肺部感染及肛周炎、肛周脓肿。
严重时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
最多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茵、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等,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
疾病后期常伴真菌感染,这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有关。
还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
1.2 出血
多数病人有出血表现,但出血程度不同,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合并DIC,出血可更严重。
常见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血肿、子宫出血。
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颅内出血最为严重,常表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多随之昏迷而死亡。
出血最主要原因是正常血小板减少。
1.3 白血病细胞浸润器官和组织的表现
1.3.1 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端局部压痛,提示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过度增生。
四肢骨骼、关节可有疼痛,常以儿童多见。
1.3.2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多发生在肝、脾及淋巴结,一般肝、脾轻度至中度肿大。
淋巴结肿大以急淋白血病较多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T细胞急淋白血病。
1.3.3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被白血病细胞浸润时,多发生在缓解期,轻者表现头痛、头晕,重者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甚至抽搐、昏迷,但不发热,脑脊液压力增高。
发生原因是由于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伤,与化疗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询问病人进食情况及有无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感有无改善。
观察体温、脉率、口腔、鼻腔、皮肤有无出血,血象、骨髓象变化,记出入量。
2.2 保证休息、睡眠、适量活动:根据病人体力,活动与休息可以交替进行,体力差应以休息为主,化疗静点后可下床活动10~15分钟,卧床休息30分钟再下床活动,病人若无不适,可以每天室内活动3~4次,逐渐增加活动时间。
保证每天睡眠7~9小时。
2.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向病人、家属说明化疗期间保证足够营养,可帮助化疗顺利进行。
让家属带给病人平日喜爱的饭菜,对恶心、呕吐者,应在停止呕吐后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意识吞咽,以减轻恶心症状,少量多次进食,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同时保证每天饮水量。
2.4 化疗的护理:①遵医嘱静注化疗药,药物静注速度要慢,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化疗药物可损伤皮下组织,故药物不可注射在血管外或向血管外渗。
②某些化疗药如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等易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镇吐剂。
③静点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时,注意听心率、心律,病人出现胸闷心悸,应做心电图,及时通知医生。
④甲氨蝶呤引起口腔溃疡时,可用0.5%普鲁卡因含漱,减轻疼痛,便于进食和休息。
⑤长春新碱引起末梢神经炎、手足麻木感,嘱患者拿物品时,要非常小心,不拿过热过冷物品、不要用暖水袋暖手,以免烫伤。
告诉患者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2.5 输血或输血浆护理:病人全血减少或贫血明显,遵医嘱输血或血浆,以恢复抵抗力及体力。
输血前严格核对血型、姓名、床号,输血后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3 健康教育
3.1 预防宣教:长期接触放射核素或苯类等化学物质的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劳动保护制度,不可在工作忙碌时忽略防护措施。
另外,定期查血象,平日要加强营养和重视休息。
3.2 坚持缓解后治疗并建立养病生活方式:病人获得完全缓解后,需在院外巩固、维持治疗。
出院时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白血病是难治病,并进一步说明坚持每1~2月维持治疗是争取长期缓解或治愈的重要手段,使病人主动坚持治疗。
3.3 预后:急性白血病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近些年白血病治疗进展快,使疗效明显提高,病人生存期大大延长。
决定预后因素除治疗方法外,还与患者年龄有关,1~9岁患者预后较好,1岁以下及9岁以上儿童、中青年、成年预后较差,60岁以上更差。
参考文献
[1]林丽.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评估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350-351.
[2]井坤娟,张琳华,赵勤俭.白血病病人家属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3,10(18):73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