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17.42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为非器质性病变,与情志、外感及个人体质等密切相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主要病机。
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中常用的针灸方法及主要穴位综述如下,寻求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途徑。
标签:针灸;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是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于月经前及行经期间出现腹部挛缩性疼痛、坠胀,可伴腰酸、恶心、肢冷或其他不适,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发病率高达65.6%[1],属祖国医学的“经行腹痛”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升高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造成的子宫缺氧缺血,从而引起痛经[2]。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受情志、起居或外感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干扰,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治疗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3]。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协调脏腑阴阳的作用,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1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常用方法针刺、艾灸、温针灸、耳穴贴压、穴位贴敷与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然而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应因人而异,不同的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甚或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叠加使用。
1.1 针刺疗法贾立新等[4]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辨证取穴: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寒湿阻滞型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髎、关元、足三里,总有效率100%。
陈仲新[5]将原发性痛经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
治疗组取关元、三阴交(双)、地机(双),用烧山火手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5%,对照组为81.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灸法杜冬青等[6]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脐组和针刺组:灸脐组脐疗药物选吴茱萸、生白芍、乳香、延胡索、冰片等,将药物超微粉碎混合,将面圈绕脐1周,取药末适量,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6~9壮,约2h,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针刺组选双侧三阴交,平补平泻。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
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
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随访疗效,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
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要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到达止痛之目的。
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的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的双穴处方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期出现严重腹痛、腰腹部不适及伴随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虽然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与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管理,中医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的证候研究尤为重要。
一、文献研究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及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由子宫内膜功能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周期性腹痛。
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及脱落所造成的子宫内膜的异位、子宫肌壁的异常收缩等。
这些异常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1.2 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以调整经血为重点,辅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办法。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丹、芪、苓、术茯中药方。
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
1.3 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不仅可以缓解经痛,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
而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表现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整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证候辨识的严谨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专家共识2.1 中医专家意见在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重视辨证施治。
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等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专家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增强疗效。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而原发性痛经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该类发病者占多数。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升高,有效防治原发性痛经病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笔者查阅近年来对原发性痛经研究的相关文献,概述了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以便为临床治疗与以后的病症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006-03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Tang Xiaping, Chen Huifen. Sanl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124, China 【Abstract】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disease of gynaecology, divided intotwo categories: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 has no obvious organic disease, majority of patients belong this categories. In recent years, as people life rhythm speeding up and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incidence of primary is higher dysmenorrhea. How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later research.【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 The pathogenesis of; Treatment; Review原发性痛经(PD)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腰部等痉挛性疼痛及下腹坠胀不适,而女性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刘 馨(辽宁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00)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813(2003)04-0065-02收稿日期:2003-06-10作者简介:刘 馨(1977~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医妇科。
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程度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
中医又称“经行腹痛”,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
青年妇女多见,痛经的发生率为33119%(包括原发和继发者),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106%,属妇科常见病。
1 中医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我国中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早有认识,《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气郁者、气结者。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痛经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与肝、肾、脾有关。
现代中医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
认为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气血变化急骤,这时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可乘机侵入,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罗元恺[1]认为,痛经病因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
孙巍巍等[2]认为痛经以肝郁气滞型和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
观察35例,两者各占19/35和16/35,姜春莹等[3]认为痛经多由寒凝血运滞涩或热郁气滞不畅,或气滞血行不畅,或血瘀阻塞难行,或气虚冲任失养所致。
张嘉男[4]认为痛经的发生与肝关系密切,在临证中注意从肝论治,取得了满意效果。
王庆松[5]认为痛经产生有虚有实,然而虚实之证均不离乎滞和瘀,而滞和瘀的根源在于肾,从肾论治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2 现代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认识的进展现代医学认为,子宫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的增加是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前列腺素F 2α(PG F 2α)增高,前列腺素E 2(PG F 2)下降时疼痛加剧。
研究发现PG F 2α可刺激子宫收缩,而PGE 2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
乐杰[6]认为当PG F 2α异常升高时,子宫过度收缩,引起子宫血流不足,子宫肌肉组织缺血,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而发生痛经,这也符合中医“不荣则痛”的理论。
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也是引起痛经的原因之一,血管加压素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它又可被孕激素抵消。
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在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月经期血管加压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的2~5倍,造成子宫过度收缩及缺血。
实验证实,非孕子宫也存在催产素受体,它也能增加子宫收缩导致痛经[7]。
近年又有研究表明,痛经患者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发生改变,血中单核细胞,β-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他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增高也可造成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收缩而导致痛经。
韩蓁等[8]报道由于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运动等也可导致或加重本病的发生。
董秀梅等[9]调查结果显示,对机体最适合的相对湿度是20~60%,高温环境下作业可使机体的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且可通过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引起月经异常及痛经。
李京龙等[10]研究认为M 2+不足可能为痛经原因之一。
谢春光等[11]人的证明,痛经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均异常升高,血沉值降低,与无痛经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痛经患者微血流处于粘滞状态,说明患者体内确实存在气血阻滞的病理状态,即中医的“瘀血”状态。
3 痛经治疗进展311 传统方剂应用 刘锦荣[12]采用失笑四物加减(当归、熟地、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2g 、川芎10g )随证加减,体虚气弱者加黄芪、党参各15g ,腹痛明显者—56—加桑寄生、续断各12g,小腹恶寒者加桂枝、小茴香各10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各10g,月经量少,色暗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各12g,治疗54例,治愈39例,显效11例,好转4例。
312 自拟方治疗 陈衍军等[13]应用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216例。
气滞血瘀型给予痛经Ⅰ号方(柴胡、当归、红花、白芍、生蒲黄、枳壳、甘草),有效率为96122%,寒湿凝滞型给予痛经Ⅱ号方(即痛经Ⅰ号方加艾叶、肉桂),有效率为92198%。
李来平等[14]应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分为肾虚肝郁型和肾虚血瘀型。
主方为益肾调经汤(杜仲、川断、巴戟、当归、白芍、焦艾叶、台乌药),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以主方加山楂肉,总有效率为8112%。
寇惠英[15]应用调经止痛汤(丹参、元胡、川芎、白芍、红花、甘草)治疗原发性痛经92例,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血热挟瘀、气血亏虚、肾虚等型,随证加减,总有效率为9314%,认为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
金峰[16]用归芍棱乌萸草汤治疗150例痛经,气滞血瘀加香附、丹参、益母草、蒲黄;阴虚血滞去乌药加生地、牡丹皮、北沙参;阳虚寒凝加肉桂、巴戟天、红花;肝肾亏损加狗脊、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总有效率96166%。
313 中成药治疗痛经应用现状 中成药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用中成药治疗痛经,亦取得良好效果。
赵薇[17]应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106%,治愈率73153%。
王琼本[18]用痛经口服液治疗100例,其中气滞血瘀型65例,显效率90177%;肝肾虚损型35例,显效率6815%。
李以国等[19]观察用月月舒冲剂治疗本病106例,有效率达96123%,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好。
李海波等[20]应用妇科千金片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4例,总有效率9312%。
郑纯等[21]应用痛经停袋泡剂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80例,总有效率91163%,治愈率30%。
张玉珍[22]的田七痛经胶囊,临床治疗251例,总有效率达8912%,其中气滞血瘀型173例,寒凝血瘀型47例,计220例,总有效率为8716%。
用陈尚志等[23]经验方制成的痛经宁糖浆,治疗原发性痛经132例,总有效率8914%。
徐曼钰[24]用黄酒调痛经外敷散(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桂香、樟脑),赵之华[25]用麝香风湿油按摩气海、关元穴治疗痛经,也都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1]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1986.4.[2]孙巍巍,张俊学.辨证分型治疗痛经[J].山东中医杂志,2000,3(19):153~154.[3]姜春莹.中药针灸治疗痛经简介[J].农垦医学,1999,5(21):352.[4]张嘉男.痛经从肝论治举隅[J].四川中医,1999,9(17):42-43.[5]王庆松.痛经临证要义[J].新中医,1999,3(31):3-6.[6]乐 杰.妇产科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2001,4.[8]韩 蓁,张明慧.原发性痛经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1):1~2.[9]董秀梅,李希洲.冷藏加工间未婚女工月经情况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21(2):111~112.[10]李京龙,刘秀琴.维生素B6治疗原发性痛经31例[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5):836~837.[11]谢春光.当归芍药散对痛经患者血液流变性PG F2α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7):410~412.[12]刘锦荣.失笑四物汤加减治疗痛经[J].湖北中医杂志,1999,8(21):362.[13]陈衍军.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21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36.[14]李来平,孙家荣,高 云.益肾调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91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1996,9(2):73.[15]寇惠英.调经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92例[J].陕西中医,1999,20(5):205.[16]金 峰.归芍棱乌萸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50例[J].天津中医,1997,14(2):66.[17]赵 薇.归芍合剂经前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5,(6):23.[18]王琼本,盛燕红.痛经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J].中医杂志,1997,38(7):423.[19]李以国,周淑玲.月月舒冲剂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J].中医杂志,1997,38(7):423.[20]李海波,赵广兴,王林红.妇科千金片治疗气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44. [21]郑 纯,许 杰,徐华雄,等.痛经停袋泡剂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3(1):10.[22]张玉珍,罗颂平.田七痛经散治疗痛经251例小结[J].新中医,1985,(1):20.[23]陈尚志,施明仙,褚建平.痛经宁治疗痛经1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84,(6):279.[24]徐曼钰.痛经外敷散治疗痛经[J].上海中医杂志,1984,(3):21.[25]赵之华.麝香风湿油治疗痛经28例[J].北京中医,1985,(5):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