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2.61 KB
- 文档页数:10
国科发计〔2012〕1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能源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附件: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一、形势——挑战与机遇(一)国际形势世界太阳能科技和应用发展迅猛,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日本、美国等纷纷调高发展目标。
预计太阳能发电将在2030年占到世界能源供给的10%,对世界的能源供给和能源结构调整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到2010年,世界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接近40GW,近十年平均年增长45%,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光伏电池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德国、西班牙等国为主要应用市场。
晶体硅太阳电池市场份额超过85%,其商业化最高效率已经达到22%,技术向着高效率和薄片化发展,未来10-20年内仍将是市场主流;薄膜太阳电池市场份额约占15%,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商业化最高效率达到13.6%,技术向着高效率、稳定和长寿命的方向发展。
—2—得益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下降,2015年光伏电价有望降至0.15美元/kWh。
太阳能热发电近年在欧美地区快速发展。
截至2011年4月,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26GW,在建的太阳能热发电站超过2.24GW,年平均效率超过12%。
面向承担基础电力负荷的“大容量—高参数—长周期储热”是国际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成本价格在0.2欧元/kWh,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0.05欧元/kWh。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6日正式发布。
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可再生能源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相结合、规模开发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2015年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指标是: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累计并网运行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绿色能源县、30个新能源微网示范工程建设,创建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
同时,还将积极推进地热能、海洋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1)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显著提高。
到2015年全部可再生能源的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2)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体系中上升为重要电源。
“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3)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料利用显著替代化石能源。
不断扩大太阳能热利用规模,推进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和热泵技术应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质热电联产,加快沼气等各类生物质燃气发展。
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供热和民用燃料总计年替代化石能源约1亿吨标准煤。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完整版(doc125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能源局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前言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安全、高效、低碳”集中体现了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也是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的主要方向。
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低、能源安全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总体上讱,我国能源工业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在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进。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丂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事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仍前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未来能源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对能源科技发展进行认真分析、提前部署、科学规划,使能源科技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形势,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分析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力量解决有限能源和资源的约束,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效率,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按照能源生产与供应产业链中技术的相近和相关性,《规划》划分了4 个重点技术领域:勘探与开采技术、加工与转化技术、发电与输配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将“提效优先”的原则贯穿至各重点技术领域的规划与实施之中。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完整版(doc125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能源局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前言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安全、高效、低碳”集中体现了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也是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的主要方向。
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低、能源安全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总体上讱,我国能源工业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在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进。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丂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事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仍前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未来能源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对能源科技发展进行认真分析、提前部署、科学规划,使能源科技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形势,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分析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力量解决有限能源和资源的约束,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效率,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按照能源生产与供应产业链中技术的相近和相关性,《规划》划分了4 个重点技术领域:勘探与开采技术、加工与转化技术、发电与输配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将“提效优先”的原则贯穿至各重点技术领域的规划与实施之中。
内蒙古自治区2013~2020年太阳能发电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前言为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局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成果,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2013~2020年太阳能发电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阐述了我区太阳能发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太阳能发电的发展目标、开发利用布局和建设重点,是我区“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基本依据。
目录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1)(一)发展基础 (1)(二)困难和问题 (9)二、电力需求预测 (11)(一)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预测 (12)(二)电力负荷增长预测 (15)(三)电力负荷特性预测 (19)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24)(一)指导思想 (24)(二)基本原则 (24)(三)规划目标 (26)四、重点发展领域 (26)(一)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 (26)(二)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 (27)(三)鼓励太阳能发电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相结合 (27)(四)拓展智能微网的建设开发 (28)五、太阳能发电规划发展布局 (28)(一)蒙西地区重点发展区域 (29)(二)蒙东地区重点发展区域 (33)六、促进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35)(一)国家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35)(二)电价和补贴政策 (36)(三)太阳能发电补贴资金拨付管理政策 (36)(四)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管理政策 (37)(五)太阳能发电土地使用管理政策 (37)(六)我区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 (38)七、环境及节能效益分析 (38)(一)环境效益分析 (38)(二)节能效益分析 (39)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1、太阳能发电发展背景随着全球性传统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政策扶持力度。
山东省“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打造太阳能产业强省,促进节能减排,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用量居全国首位,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据调查,2010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太阳能企业5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亿元,同比增长33.4%;利税74.8亿元,增长34.2%。
其中,太阳能光热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0 亿元,增长35.1%,热水器产量530万台,增长31.2%,集热面积突破1700万平方米,增长30.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十一五”全省累计推广应用太阳能集热面积50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 亿元,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到560兆瓦,同比分别增长51.3%和56.3%。
(二)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各个企业不断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太阳能行业品牌、规模优势进一步显现。
力诺、皇明、桑乐等企业通过异地扩张、设备升级、提升服务等手段,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2010年,力诺、皇明、桑乐等骨干企业热水器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左右。
黄金太阳、阳光博士、中科蓝天、天丰、澳华、福德、小鸭等一批品牌异军突起,发展迅猛,逐步成为我省太阳能光热行业的重要力量。
(三)光热产业发展较快。
太阳能光热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成为推动我省太阳能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名牌产品多。
我省太阳能行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占全国的43%。
二是产业链完整。
拥有全国唯一的从石英砂、毛坯管、镀膜管到集热器、热水器和热水工程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热水器产能大。
2010年热水器产量占全国的34.7%,比“十五”末提高11.8个百分点。
四是下乡中标企业多。
我省拥有太阳能下乡中标企业84家,占全国中标企业总数的17%,累计太阳能热水器家电下乡76.4万台,销售额18.3亿元。
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袁鑫
【期刊名称】《节能》
【年(卷),期】2012(31)2
【摘要】(一)推动工艺技术进步,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
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规模化生产,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行业节能减排。
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加强技术研发。
【总页数】1页(P58-58)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规模化生产;规划;技术进步;生产技术;综合利用率;核心竞争力
【作者】袁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4.4
【相关文献】
1.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J],
2.“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光伏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J], 张凤玲;李义
3.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2月24日发布) [J],
4.《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 [J],
5.工信部公布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本刊讯国家能源局日前正式印发《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万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
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
【总页数】1页(P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615
【相关文献】
1.工信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子规划同期发布 [J],
2.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出版业“十二五”规划暨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 [J], 韩阳
3.《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 [J],
4.《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 [J],
5.《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前言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
当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实现2015年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和15%的目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培育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包括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阐述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及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1、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完善价格政策、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进步,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巳步入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水电开发有序推进,装机规模快速增加。
水电是目前技术成熟和最具有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在“十一五”时期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三峡、拉西瓦、龙滩等大型水电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五年投产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
到2010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6亿千瓦,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
2010年水电发电量686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2%,折合2.3亿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太阳能发电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近几年,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很快,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在全球已实现较大规模应用。
在国际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光伏技术和成本上均已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从发展趋势看,太阳能发电即将成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具备规模化发展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对我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为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述了太阳能发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太阳能发电的发展目标、开发利用布局和建设重点,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1、国际发展状况(1)发展现状太阳能发电是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电池组件模块化、安装维护方便、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是太阳能发电应用最多的技术。
太阳能光热发电通过聚光集热系统加热介质,再利用传统蒸汽发电设备发电,近年来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始增多。
光伏发电。
近10 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增长约6 倍,年均增长50%以上。
2010 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1600 万千瓦,其中我国年产量1000 万千瓦。
并网光伏电站和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光伏发电的主要利用方式。
到2010 年,全球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 万千瓦,主要应用市场在德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其中德国2010 年新增装机容量700 万千瓦。
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转换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全产业链的成本快速下降。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已经从2000 年每瓦4.5 美元下降到2010 年的1.5 美元以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经济性明显提高。
光热发电。
光热发电也称太阳能热发电,尚未实现大规模发展,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试验运行,开始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
目前,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阿联酋、印度等国已经建成或在建多座光热电站。
到2010 年底,全球已实现并网运行的光热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10 万千瓦,在建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200 万千瓦。
(2)发展趋势太阳能发电技术经济性明显改善。
目前,太阳能发电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5~10 年,太阳能发电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应用规模将逐步扩大,太阳能发电成本将不断下降,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太阳能发电有望加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太阳能发电技术多元化发展。
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晶体硅光伏电池、薄膜光伏电池技术,以及塔式、槽式、碟式等光热发电技术,都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太阳能发电将呈现出多元化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
有效的市场竞争将会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并形成各类太阳能发电技术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太阳能发电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太阳能发电技术经济性的明显改善,太阳能发电已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2010 年欧盟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太阳能发电首次超过风电,成为欧盟新增发电装机最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随着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太阳能发电即将成为继水电、风电之后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经验长期目标引导。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都将太阳能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重要领域,制定了2020 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根据欧盟及成员国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到2020年,欧盟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9000 万千瓦,其中德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100 万千瓦,西班牙光热发电将达到1000 万千瓦。
欧盟启动了“欧洲沙漠行动”,计划在撒哈拉沙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电站向欧洲电力负荷中心输电。
法律政策保障。
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均制定专门法律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欧盟各国普遍通过优惠上网电价政策支持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美国通过税收减免和初投资补贴等政策支持太阳能发电发展,各国对电网企业均明确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优先接入电网的要求。
2、我国发展现状在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带动下,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快速成长,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产业基础,在技术和成本上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
已经启动了大型光伏电站、光热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及离网光伏系统等多元化的太阳能发电市场。
初步建立了有利于成本下降的市场竞争机制,太阳能发电成本实现了快速下降,具备了在国内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1)资源潜力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太阳能发电的国土面积和建筑物受光面积也很大,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冀北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占到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的资源潜力。
东北地区、河南、湖北和江西等中部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可供太阳能利用的建筑物面积很大。
在四川、重庆、贵州、安徽、湖南等太阳能资源总体一般的区域,也有许多局部地区适宜开发利用太阳能。
(2)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产业体系快速形成,生产能力迅速扩大,技术经济优势明显提高。
光伏电池制造产业基本形成。
2010 年,我国大陆地区光伏电池产量达1000 万千瓦,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其中5 家企业光伏电池产量居全球前10 位。
我国光伏电池技术和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已掌握千吨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硅材料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先进企业能耗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可生产50%的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包括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开方机、多线切割机等。
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已从2000年的每瓦40 元下降到2010 年的每瓦7~8 元,太阳能发电的上网电价从2009 年以前的每千瓦时4 元下降到2010 年的每千瓦时1元左右。
太阳能光热发电的重大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首座商业化光热电站特许权项目已开工建设,有效带动了光热发电的关键设备及电站系统设计与集成等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光热发电发展初步奠定了技术和产业基础。
多元化国内市场快速启动。
近年来,为积极培育我国太阳能发电市场,结合太阳能发电的技术类型,启动了多元化的国内应用市场。
在西部地区组织了共计30 万千瓦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组织了5 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
国家制定了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在西部太阳能资源优势地区建成了一批并网光伏电站。
组织实施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利用财政补贴资金支持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建设。
同时,光伏发电系统在无电地区供电、太阳能交通信号、太阳能路灯,以及在通信、气象、铁路、石油等领域也得到普遍利用。
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光伏电池安装量总计86 万千瓦,其中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共计45 万千瓦,与建筑结合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共计26 万千瓦。
产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大型太阳能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推进了太阳能发电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初步建立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基本具备了光伏发电系统及平衡部件的测试能力,国家太阳能发电公共技术研发和测试平台建设正在实施。
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信息统计和咨询服务体系,一些大学设置了太阳能发电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专业。
建立了太阳能热发电主要材料与装备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
(二)发展形势与常规电力相比,太阳能发电无论在技术经济性方面,还是在与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性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
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仍然较差,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 倍左右。
光热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电站开发建设还处于示范阶段,发电成本比光伏发电略高。
在目前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下,经济性差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重要应用方式,但我国尚未形成适应分布式发电发展的电力体制和价格机制。
特别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分布式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优势,极大影响了分布式能源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发展。
三是促进太阳能发电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促进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土地、价格、财税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和电网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政策还不够完善,适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力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完善太阳能发电政策体系、促进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迫切。
四是光伏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我国光伏产品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
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建立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把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举措,以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创新为主线,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将太阳能发电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实现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途径。
(二)基本原则规模发展与提高竞争力相结合。
逐步扩大太阳能发电的应用规模,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为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同时,继续坚持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
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相结合。
在太阳能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在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东部地区,优先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实现集中开发、分散开发和分布式利用共同发展。
市场培育与发展方式创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