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食源性致病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致病因素,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不仅灵敏度高、特异性高,而且检测结果精确、微量、快速、检测成本较低,本文主要就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
标签: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1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当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包括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安全研究等方面,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达标[1]。
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约有二百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66%以上是由细菌性致病菌所致[2]。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采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确保流通于市场中的食品安全质量都已经达标,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食用。
2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分析PCR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基因探针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展开分析:2.1PCR检测技术PCR技术又称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DAN的体外扩增技术之一。
PCR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食源性致病菌及转基因成分[3],此种技术专业性要求高、技术含量大、操作也较为复杂,而且所需的检测仪器价格高昂,对PCR实验室的要求相当严格。
而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属,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占首位或第二位[4],目前共发现2541个血清型。
黄金林[5]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利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以及临床样品和环境中的沙门氏菌。
范宏英[6]等建立了沙门氏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和其他菌的多重PCR体系,但在特异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常用的目标基因主要包括毒素相关基因和特异性鉴别基因。
王韶等[7]利用nuc基因序列建立了葡萄球菌PCR检测体系。
PCR技术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食品安全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等,在实际检测中周期较长,步骤繁琐且工作量大,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监测。
因此,采用快速、准确而简便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方法已成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中重要问题。
随着分子细菌学研究的不断进行,人们对细菌的毒素、侵袭素和毒力岛等毒力因子的认识不断深入,使细菌检测也从表型特征鉴定逐渐向遗传特征鉴定。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PCR技术简介及原理PCR技术是1985由Mullis等人创立的一项体外核酸扩增技术。
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以单链DNA为模板,以人工设计与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利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按5’~3’方向掺入单核苷酸来特异性地扩增DNA片段。
2 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PCR研究进展2.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是肠杆菌科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属,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菌食物中毒常占首位或第二位[1],目前共发现2541个血清型。
很多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利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以及临床样品和环境中的沙门氏菌[2-3]。
目前,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invA、invB 、invC 、invD 、invE 、hilA、fimA、stn、rfb、agfA、viaB以及与质粒毒力相关的SPV基因等。
其中invA基因是毒力岛SP11基因之一,是产生致病性的关键因子,因此常用来作为PCR检测沙门氏菌的靶基因。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杭婧 淮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世界范围食源性疾病问题都普遍存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与食源性致病菌有关系。
因此,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体系。
本文基于此开展研究,对食源性致病菌最新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在我国国标中,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仍然是占有重要地位。
其检验检测的原理主要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然后利用划线分离,实施选择性培养,进而观察菌落特征,实现检测目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显色培养基投入到检测过程,有效提高了筛选效率。
在后续的生化鉴定过程中,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的使用可以简化试验步骤、缩短试验周期,并且能更高效地得出试验结果。
但是,该方法的弊端就在于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在一些应急情况下无法满足检测要求。
免疫学技术ELISA技术。
ELISA技术是基于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检测方法。
对于沙门氏菌检测有着较好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
使用该方法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也需要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
很多学者利用该方法针对多种细菌进行检测,发现WLISA技术可以在24小时内实现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例如,应用ELISA原理生产出的mini-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可在2天内完成对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空肠弯曲菌等细菌的筛选。
免疫荧光标记。
该方法属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一类新型免疫学检测法,原理上主要是基于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
在具体操作中,仅需要将实现进行增殖后的样品滴加到免疫色谱卡上,就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结果。
该方法在操作上十分便捷,无需其他设备辅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虽然同ELISA法一样需要进行样品的增殖,但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大概仅有10分钟。
PCR技术PCR法是基于核酸的一类检测方法,任何一类生物都有特异性的核酸片段,它们通过含有探针的补体核酸片段来进行检测,通常探针都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摘要:生牛奶是一种易受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其中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乳酸菌等。
为了确保生牛奶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牛奶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控制生牛奶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1.总生菌数测定法总生菌数是指生牛奶中所有的细菌数量,是一种评估生牛奶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总生菌数测定方法有平板计数法和膜过滤法。
平板计数法是将适量的生牛奶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的培养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面积的数量来估计总生菌数。
膜过滤法是将一定体积的生牛奶过滤到预先灭菌的膜上,然后将膜放置在富含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最后通过染色或直接观察菌落数量来估计总生菌数。
2.大肠杆菌检测大肠杆菌是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其存在于生牛奶中可能表明有肠道污染。
一种常用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是利用免疫学技术,例如PCR方法检测其特定基因的存在。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大肠杆菌培养基进行传统的培养和计数。
3.沙门氏菌检测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存在于生牛奶中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和分离方法,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传统的培养方法是将生牛奶进行适当稀释,然后接种到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最后通过染色和形态学特点来鉴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PCR技术可以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达到高度准确和快速检测的目的。
二、控制生牛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产卫生生产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包括对设备、材料、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生产环境无细菌污染。
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2.采用高温短时间灭菌技术高温短时间灭菌技术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同时尽量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该技术一般将生牛奶在超高温下加热至70-90℃,然后迅速冷却,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3.冷链运输和储存生牛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冷链,保持低温,以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食品科技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感染食源性致病菌所致,因此该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准确且高效的检测技术控制食源性疾病流行至关重要。
1 细菌培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作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一项传统技术,该技术主要的检测原理为对食品样品内的微生物实施培养,再采用划线分离,进行选择性培养,对菌落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检测并鉴别致病菌的种类。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色培养基因特异性强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应用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极大地提高了筛选的效率。
在今后的生化鉴定中,借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便可以达到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缩短实验周期的目的,同时还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最大的缺陷在于操作流程多,所需时间长,因此不适合一些应急情况下的检测[1]。
2 免疫学技术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是通过酶标抗体或者抗原催化底物显色来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待检食物。
大量试验结果表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可以在24 h 内将食物中的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出来。
mini-Vidas作为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便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制造出来的,该仪器可以在1~2 d内迅速地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菌与沙门氏菌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2.2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作为一类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手段,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进行检测。
在检测时,先将增殖培养后的样品滴加至免疫色谱卡上,无需仪器只需肉眼便可以对结果进行观察。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其他设备的优点,并且适应性较强,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只需10 min左右。
2.3 免疫磁珠技术检测法免疫磁珠技术也叫免疫磁珠分离技术,该检测技术主要结合了免疫反应和磁性分离两项技术,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抗体包裹在磁珠表层上,将其和特定的抗原发生反应后,再识别分离检测物,因此该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特征。
乳制品中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其品质与安全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是衡量乳制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参数。
然而,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不仅耗时,而且操作繁琐,难以满足现代乳制品生产快速、准确的检测需求。
因此,研究乳制品中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乳制品中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比较,以及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和实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乳制品行业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微生物检测手段,以提高乳制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用的乳制品样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等多种类型,均采自市场及乳制品生产企业,确保样品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所用培养基包括营养肉汤、孟加拉红培养基等,用于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
试剂包括生理盐水、无菌水、无菌棉签等,均为实验室常用试剂。
研究所用仪器包括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菌落计数器、无菌操作台等,设备齐全,满足实验需求。
将采集的乳制品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均质化、稀释等步骤,以便后续的检测操作。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恒温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数菌落数,以CFU/mL表示。
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恒温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数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数,以CFU/mL表示。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差异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乳制品中的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为乳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通过对不同乳制品样品的检测,可以了解各类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乳制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PCR和ELIS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阐述了PCR和ELISA这两种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并对这两种方法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PCR;ELISA;致病菌检测中图分类号TS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9-0182-03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性食物中毒占居首位,高达39.62%[1]。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分析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食品检测的需要,迫切需要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
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其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检测谱广等特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PCR技术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也称无细胞克隆系统,是1985年诞生的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
目前在食品工程领域中致病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
1.1PCR技术原理PCR是在体外合适条件下,以单链DNA为模板,以1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在热稳定DNA聚合酶作用下特异性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整个反应过程通常由20~40个PCR循环组成,每个PCR循环包括高温变性―低温复性―适温延伸3个步骤。
方法是:首先将靶DNA双链加热变性为单链,然后加入2段人工合成的与靶DNA 两端邻近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引物,即左端引物和右端引物;该对引物与互补的DNA单链碱基互补结合后,在有DNA聚合酶和4种dNTPs底物存在的情况下,引物沿模板DNA链(靶DNA单链)按5′末端向3′末端方向延伸,自动合成新的DNA双链,新合成的DNA双链又可作为扩增的模板,继续重复以上的DNA聚合酶反应。
吴鹏,孙雅和,朱旭丽,等.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5):426−437.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60053WU Peng, SUN Yahe, ZHU Xu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4, 45(5): 426−43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60053· 专题综述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吴 鹏1,孙雅和1,朱旭丽1,周树华1, *,张成云2,*(1.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金砖国家标准化(浙江)研究中心,之江标准化智库,国家市场监管数字化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杭州 310007;2.文成县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浙江温州 325399)摘 要: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
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
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
乳品中4种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苗小草;陈万义;施春雷;张娟;余水静【摘要】建立同时快速检测乳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属(原阪崎肠杆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四重PCR 方法.采用针对沙门氏菌ompC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克罗诺杆菌属gyrB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多重PCR体系,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并用建立的体系检测实际样品.该体系具有特异性,对混合模板中沙门氏菌模板的灵敏度达10-6 ng/μL,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克罗诺杆菌属的灵敏度达10-3 ng/μ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达10-2 ng/μL.可有效检出经过增菌后初始菌浓度为1 CFU/mL的4种菌.本多重PCR方法能够特异、高效、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属4种食源性致病菌.%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multiplex PCR assay that can simultaneously detect Salmonella spp.,Staphylococcus aureus,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Cronobacter spp.which with high detection rate in dairy products.Species-specific PCR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ompC gene for Salmonella spp.,hly gene for Listeria monocytogenes,nuc gene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gyrB gene for Cronobacter spp..Developing and optimizing the multiplex PCR reaction system.The system were applied in the actual sample analysis after evaluating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The detection limit of Salmonella spp.template was 10-6 ng/μL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Cronobacter spp.template were 10-3 ng/μL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template was 10-2 ng/μL.1 CFU/mL bacteria could be identified after pre-enrichmentstep.The multiple PCR method is specific,efficient and relia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Staphylococcus aureus,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Cronobacter spp.,and have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9页(P63-71)【关键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乳品安全;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者】苗小草;陈万义;施春雷;张娟;余水静【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梅里埃营养科学(中国),诺安实力可商品检验(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23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2.10 引言乳品营养丰富,易被人体吸收,价格适中,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的消费量。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对于人类来说,食物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食物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是指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存在于食物中,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感染。
因此,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快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菌落计数和形态学特征来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然而,传统培养法需要比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有一些致病菌可能无法在培养条件下生长,这导致了潜在的误差。
快速培养法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培养法的一些缺点。
这些方法利用快速生长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但有时也容易产生误报。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些方法使用核酸提取和PCR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与传统培养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
二、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除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至关重要。
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都应遵守相关的卫生规范,确保食品生产的环境和设施符合卫生标准。
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致病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温度,确保食品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加工。
此外,合理存储和运输也是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措施。
食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可能导致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食品科技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危害研究进展韩 乔,刘 悦,潘路路(新乡工程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常常以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生长形态存活在食品或加工器械表面,使其具有更强的致病性、感染性和耐药性,从而引发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
本文系统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BF形成的3个阶段,即黏附阶段(包括可逆黏附和不可逆黏附)、成熟阶段、解体与传播阶段。
此外,本文总结了食源性致病菌BF对食品的危害,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BF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食品工业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危害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Formation and Hazard of Biofilms Formed by Foodborne PathogensHAN Qiao, LIU Yue, PAN Lulu(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Xinx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In food processing, foodborne pathogens often survive on the surface of food or process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biofilms (BF), making them more pathogenic, infectious, and resistant, causing potential food safety hazards and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three stages of BF formation in foodborne pathogens: adhesion stage (including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adhesion), mature stage and exfoliation stag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harm of BF formed by foodborne pathogens to food,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BF formed by foodborne pathogens,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Keywords: foodborne pathogens; biofilm; formation; hazard食源性致病菌是指以食物为载体进行传播感染,造成人们食物中毒的一大类细菌。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乳制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2. 了解PCR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PCR技术检测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
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体外条件下,模拟DNA复制过程的技术,通过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乳制品样品- 沙门氏菌DNA提取试剂盒- PCR试剂- DNA模板2. 实验仪器:- PCR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电泳仪- 凝胶成像系统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 取适量乳制品样品,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振荡混匀。
-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10倍梯度稀释。
2. DNA提取:-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乳制品样品中的DNA。
3. PCR反应:- 设计针对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的引物。
- 将提取的DNA模板与PCR试剂混合,进行PCR反应。
4. 电泳检测:- 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 观察电泳结果,分析目标微生物的存在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DNA提取:- 成功提取出乳制品样品中的DNA。
2. PCR反应:- 扩增出目标基因片段,大小约为500bp。
3. 电泳检测:- 在琼脂糖凝胶上观察到目标基因片段,与阳性对照一致。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PCR技术成功检测出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
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乳制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PCR技术检测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具有以下优点:- 灵敏度高:可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目标微生物。
- 特异性强:针对特定基因序列进行扩增,避免了假阳性的产生。
- 操作简便:实验步骤简单,易于掌握。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 控制PCR反应条件,确保扩增效果。
- 电泳结果分析时,应结合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进行判断。
3. 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PCR反应条件,提高检测灵敏度。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娜周靖娜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5期
摘要从整体结构来分析,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包括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一旦乳制品内这五种病菌超标,必然会诱发严重的乳品安全问题。
对此,需要运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所有病菌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
本文将综合探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检测工作人员
近年来,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发,进而引起了国家政府与广大国民对乳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的高度重视。
目前,最常用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有三种,分别是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培养法检测技术,这三大技术各具优势,对检测和控制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至关重要。
1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immunology)原本是研究身体对致病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以及防御能力失调的科学。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1796年,E.詹纳使用疫苗预防天花之后,免疫学研究才开始全面深入认知和研究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抗体和反抗原细胞的形成、动员、作用和相互作用所扮演的角色。
免疫学的范围涵盖了变态反应的治疗、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以避免排异反应,同时,包括对自体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的研究。
对于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来讲,免疫学技术是在依托免疫学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免疫磁珠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酶联荧光技术。
其中,免疫磁珠技术的全称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免疫磁珠表面偶联特异性抗体,等到被测样品和磁珠产生特异性结合,并经过磁场作用之后,复合物会滞留,实现抗原抗体磁珠和其他成分的有机分离,最终病菌也会被分离与浓缩。
在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中,免疫磁珠技术能够精确检测脱脂乳、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主要是运用不同的PCR技术来确定循环数和检出限,并精确检测幼儿奶粉中的阪崎肠杆菌。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根据被酶催化后的样品颜色来判断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所占比例。
酶联荧光技术原理是抗体或者抗原和酶以交联剂相结合后生成酶标抗体或者抗原,同时,和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产生特异反应后进而形成能保持活性的免疫复合物。
而且,酶联荧光技术兼具免疫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的优势,特异性和灵敏度极高,检测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大量的样品。
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现象的化学结构和化学过程。
这一学科从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蛋白质、核酸和酶。
20世纪50年代初,对蛋白质结构的知识不断增长,使得科学家有可能描述脱氧核糖核酸结构。
70年代发现了某些能将细菌染色体内DAN的片段切开并重新连接的酶,使得重组体-DAN技术成为可能,目前,分子生物学家会利用这一技术来分离和修改某些特定基因。
在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中,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依托普通PCR 技术所形成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可细分为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多重 PCR 技术、DNA 指纹图谱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这四种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沙门氏菌。
据调查了解,第一次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乳制品就发现了630 株沙门氏菌,检测率高达99.4%。
由此可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率极高,而沙门氏菌也是乳制品中的主要病菌之一。
3 培養法检测技术
培养法检测技术则是通过人工培养病菌来检测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同时借助PCR 技术来控制污染,检测牛奶样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乳制品中的抑制剂对检测结果精确度的负面影响。
据调查了解,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菌类为阴性,检测结果则更为准确。
此外,需要对不同血清型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有效检测,并通过磁分离富集处理来分离和控制乳制品中的病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运用检测技术做好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控制乳制品污染问题,检测工作人员应正确使用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培养法检测技术精确检测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所占比例,并对各种病菌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世庆,刘亚男. 污染奶粉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J]. 中国公共卫生,1986,
5(2): 17.
[2] 周少君. 2010 年-2013 年广东省婴幼儿食品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5): 2248-2251.
[3] 张亚红,王娉. 预测微生物学在乳及乳制品中的应用[J]. 检验检疫学刊, 2015, 25(6):62-65.
[4] 栗建永,赵琢,贾晓川,等.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18): 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