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18
【课题】八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构成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重点)3、运用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比较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特点。
(难点)4、以耕地资源为例,说明珍惜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通过土地资源利用中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追问:看完之后你有什么谈感受与启示?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动漫视频。
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1、鸟儿失去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因为土地资源遭到破坏;2、全国土地日:6月25日;3、鸟儿有了自己的新家,那里的人们知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意识。
过渡语鸟儿有了自己幸福温馨的家,我们是否也想要一个幸福温馨的家?(生答:“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请同学们打开课标P56页。
展示目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师提问: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我们的土地被利用为哪些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所见、所听的土地利用类型,再结合图文,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小组代表回通过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与发现型?教师追问:2、我们的生活与生产能不能离开土地资源?友情提示:(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是生产之基;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没有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概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外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旨在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内土地利用研究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涵盖了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如西部开发区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评估与监测、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等。
同时,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分析、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等。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关注的对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林地利用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覆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多样,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管理模式、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模型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涵盖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土地管理政策的效果评估等。
这些成果为全球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1. 数据质量与时空尺度:土地利用研究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支持,但目前数据质量和时空尺度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
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
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
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
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
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小编推荐:高考成绩不理想,专科成绩也能上本科!→详情可关注微信:yybkxy★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土地是指可供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利用的由岩石、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调节和控制,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木的生产资料。
我国地大、人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的国情,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我国土地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1.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国土辽阔,陆地而积达960万平方公里。
由于各地区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在气候上具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不同的热量带和干早、半干旱、半湿润、湿润等不同的干湿地区:各地区水文、植被状况也互有差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从事不同的经济生产活动,因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通常所采用的划分方法,全国可分为19种土地利用类型除约占19%的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山地等不能或基木不能作为农业用地及约7%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外,其余74%的土地己利用或可利用于农业生产。
我国的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2.农林用地比重偏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耕地仅占土地而积的1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如与美国、苏联、加拿大等国相比,差距更为显著。
现有宜农荒地资源仅约5亿亩,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也很有限。
若干年来,由于基木建设、城市建设和农村建房等大量占地,加上多年来不重视保护土地资源,致使水土流失有增无减,沙漠化而积不断扩大,损失了大量农田。
作业:对您所在村得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就是自然客观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得结果。
它得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得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得影响、不同得社会经济环境与不同得社会需求以及不同得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得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得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得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得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ﻫ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ﻫ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ﻫ一、土地利用得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得动态变化分析ﻫ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ﻫ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ﻫ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六、土地利用存在得问题一、土地利用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ﻫ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得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得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与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与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得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得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得影响。
ﻫ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就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与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得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得分布就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得特点与规律、ﻫ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ﻫ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ﻫ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ﻫ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ﻫ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ﻫ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ﻫ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ﻫ2、土地生产率分析:ﻫ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ﻫ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建立有人工调控得自然、社会与经济复合得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得利用效益、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分析(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原因何在?比较人工生态系统得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