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贞的六合心意内功手打编辑版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8
⼼意六合拳艺传真盘法总诀及注解引⾔: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
传统武术⾥有形意拳、太极拳、⼋卦掌、⼼意拳等等,但是站桩是⼤多数武术采⽤的⽅法。
⼤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桩功法。
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年打死⼈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的喜爱。
这简单的招式后⾯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
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
形意拳⾸先是要练明劲,之后就是练暗劲。
形意也罢,太极拳也罢,传统武术修炼⼤体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修正⾝法,换劲,练劲,⽤劲。
站桩,能解决修正⾝法和换劲的问题。
三体式和五⾏拳解决练劲和⽤劲的问题。
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是最核⼼的就是⾝法,很多⼈不懂,有些⼈懂但是没有⾜够的重视。
所以站桩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会站桩站的腰疼。
凌汉兴⼼意六合拳艺传真盘法总诀⼼与意合谓之神,意与⽓合谓之精;⽓与⼒合谓之劲,肩与胯合龙折⾝;(注释⼀)肘与膝合势乃正,⼿与⾜合顾打全。
(注释⼆)“形如”始得外三合,脚⼿齐到才为真;“神似”⽅符六合艺,周⾝合⼀势⽆伦。
(注释三)势势侧⾝膀领前,⼿⾜⿐尖照⼀线;头若顶天⾜践地,⽬视前⽅意⽆边。
(注释四)⾆舔上腭⾕道提,精⽓贯顶津液咽;含胸拔背左右分,⽓沉丹⽥稳重⼼;(注释五)搨肩垂肘护中线,松腰坠胯攒翻灵。
肩要摧肘肘摧⼿,胯要摧膝膝摧⾜;(注释六)虽然⼿⾜有前后,但须⼿⾜齐起落。
出⼿处处成弧形,迈步在在扣裆际;(注释七)⼿⾜运⾏⾝前驱,⾝动务必意在先。
(注释⼋)着点之顷刚呼息,运转之时柔吸⽓;柔⾮软弱攻不破,刚⾮⽣硬乃为坚。
虚运实发⼀⾔罄,呼吸束长即拳经;(注释九)学者欲知其中理,要在揣摩习艺勤!⼀九五三年⼗⼆⽉⼀⽇马胜利先⽣的注释——注释⼀:内肩内胯相合⼀线是“龙折⾝”,也就是螺旋拧裹。
《心意六合拳谱》备注:此谱(由浙江上虞启蒙恩师刘雪炎师傅根据其师:李青山,汪百盛师傅的手抄拳谱整理!李青山,汪百盛皆是卢嵩高弟子)(宋玉喜2018年3月根据2010年刘雪炎师傅赠送打印稿谱整理)如有误,请校正!题词心意六合勿乱传,无穷奥妙在其间;若教狂徒无知汉,惹祸招灾保身难。
--岳武穆题精养灵根气养神原武艺从来不轻传,无穷奥妙在其间;果如岳公师有道,真传自会对我言;武艺从来是黄金,师长跟前要殷勤;果如武诚忠目敬,哪怕师长不用心。
--姬隆丰题《心意六合拳》内名《守洞尘技》心意拳中的心是指人的大脑而言,所以说:人根朝上,树根朝下,意就是意识,唯心有所感想,意必至,动则心与意合,二者不能分离。
六合者:即内三合与外三合也;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指: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再具体地讲,就是部位相合,左右皆同,气力一致。
例如:左手与右脚合,右手与左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前与后合,六合互相联系,结为一体,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穿心意。
锻炼要则:三练三不练三练:冷冬!三伏天!精神愉悦!三不练:刚吃饱饭!肚子饿!睡眠不足!无论何时锻炼要理解人体之三节,四稍,五藏,六腑,奇经八脉,六经,三焦,营卫气血,脉络和身法。
理解这些项目的意义,功夫才能练好,又能健身治病救人。
分述如下:(一)所谓三节,是指人体各部位关节而言;这三节总的从全身来说分为:稍节,中节,根节。
这三节之中,又分为稍三节,中三节,根三节,三三分为九节。
头为稍节,胸为中节,腹部丹田为根节,这是身躯的三节,也就是总节的三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这是臂三节,也是稍三节;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这是腿三节,也就是根三节。
这九节必须合而为一与六合的精神完全一致。
这九节合而为一叫作相合一气,也就是练功时必须气贯全身,各节一贯的精神。
除去三节中的九节之外,还必须理解这九节之窍。
在练功时,运动哪节,以意想窍,既可以使骨节松开,而气涌过九节之窍。
秘传六合心意拳内功一、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
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
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后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
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后再练后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
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
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沈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
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庄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
”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二、丹田功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
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必须在炼内功的基本上练外功即练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
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
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
入静以后,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
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
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沈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
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
心意六合拳功之悟:(一)无极桩
心意拳内功第一式,无极式:
晨,面向东方,立正于天朗气清之地,面微仰,目平视。
敛情摄念,心无所想,目无所视,鼻无所嗅,耳无所听,神将守形。
天下地上,身体所系,心意渐渐与天地混沌一体。
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
心静则神宁,神宁则清静无物,无物则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性灵,性灵则神充精凝,精凝则大道成,万象归根。
O,此圆即道之无极符号。
意谓虚空混沌。
此式为练功之预备式。
根据自身调息松体宁神之状况调整时间,或36息,49息,81息皆可,如单练此式,30分钟左右。
我练功之体验,调息,静心,宁神于性宫,(眉心后,枕骨前,两耳间),神意笼罩全身,当感觉身体不复存在时,神意已融化于自然之中,与天地混沌为一体。
心意六合拳功之悟系列功法揭密文章,均为作者自己原创,内容详实,别具一格。
合符道门医家之法理,又为拳武之精妙练法,欢迎关注。
《心意六合拳内功秘传方药》一九九九年秋,我在洛阳地下防空洞闭关,随藏密金刚上师旺求扎巴的掌门弟子们修炼藏密噶玛噶举观音法二十多天。
期间认识了武汉的吴天明大居士。
他是武汉心意六合拳买金魁系的传人。
出关后他将心意拳内功丹等方药传授给我。
此方原是南方武林素有"江南第一妙手"之誉的心意拳大家解铁夫老先生据其师传,武、道、医相结合形成的内服方药,为的是更好地修炼内功、增进功力,其组方对调节五脏六腑亦有佳效。
吴天明得之于解老后人,然后常施药予体弱多病者,效果极佳。
吾尝运用于临床,确有独到之处!今传出,愿武林秘技造福更多有缘人…黄芪100克,枸杞、人参各45克,黄精、核桃仁、熟地、去核红枣、蒲公英各30克,柴胡、桃仁、红花、川芎、三七、元胡、生白术、炙附片各20克,全当归、川断、干姜、阿胶、防风、葛根、仙鹤草、灵芝草、上肉桂、白荳蔻、麻黄、甘草、冬虫夏草各10克。
注:以上为原方,经师兄们验证,现在多以三十克西洋参代替人参,而避免了温补太过的弊端。
身体很弱者加紫河车50克。
(又:经实践,若用15克金蝉花代替冬虫夏草,其效堪比10克真品冬虫夏草!价廉效卓)。
晒干,粉碎成细末,或散剂或蜜丸。
每天服三次,每次九克(大蜜丸即9克)。
饭前一小时,淡盐水送服。
一到二个月为度。
该方配伍主要是调节五脏,补肾阳滋肾阴,补脾益中,温里散寒,调补先天后天,理顺中焦。
补心养血调肝,益肺培壮真气。
五行通调,阴阳平衡,元阳旺气血通,百脉畅身体壮!上方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冠心病、中风偏瘫、失眠、气虚、手脚麻木、关节疼痛、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老寒腿、妇科病、前列腺炎、男科及亚健康等,无论内科、外科、骨伤科的慢性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如能练习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或浑圆桩功则健身强身效果极其明显!练心意拳内功或丹道或易筋经或其他门派内功者,结合服此药精进神速妙用更多(过去很多的武功高手往往都精通骨伤科及中医药,他们的内功往往是结合了此类方药)…往昔有因练武功而落下一身伤病,或半途而废者极多!大都是因为或求速效或无内功技法或无方药调理肢体内腑而致气滞血瘀,劳命伤财,诚可叹可惜哉。
心意六合拳图文教学把者,拳也;拳者,势(式)也,山西、河南等地也有称作把势(式)和势(式)口。
四把即四种拳势(式)的打法。
姬龙峰祖师老年得道,方创的早期心意六合拳“十二大势,前后各六势”和“上四把捶”。
上四把捶,只是“头肩肘手”上四把打法,没有编人下三把(胯膝脚)意(气)。
故《姬氏墨本拳经》曰:“四把捶明练上四把,暗寓下三拳。
”经典上四把捶系根据《易》、《道》之“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一阴一阳……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之理,从简从易,不逐花架招式。
不过上四把捶说来说去,练来练去也就是“横拳、挑领、鹰捉、斩拳”阴阳二式,故“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一)熊出洞(侵扑站)震右脚出左脚。
右腿屈膝半蹲支撑身体重量,左腿屈置身前,脚尖上翘,脚跟点地;腰背一屈一伸,抖膀晃肩(二次),尔后两臂屈肘夹肋,两手自然下垂耷拉,一手在前护胸,一手在后护脘;头脸略上抬,眼睛下吊,谱曰:“熊似观天不看天”。
(如图1)劲意:熊出洞要体现熊的沉稳之态。
(二)虎扑右腿一蹬,提左膝上左脚,向前纵身猛一蹿,带动双掌向前推捉并寓以向下扑按之意。
左脚落定,左弓步,手心内含,掌根着力,拇指紧扣。
眼睛圆睁上翻,逼视前方,有虎视耽耽之意。
(如图2)上动不停,双掌推捉出去,立即收回,置于腹前。
两肘用力夹胁。
(如图3)劲意要点及说明:(1)推捉(扑)出手,先快速吸气下沉丹田,当推捉到极点,用鼻喷气,顿发雷声“嗯——”,声随势落,声势俱厉。
(2)推捉(扑)出击立即回收:第一,体现心意拳“打中有顾,顾中有打,打顾不分”。
第二,体现心意拳“不合不打”,即手足、肘膝、肩胯之合(后人所创“十字把”是也);第三,体现“虎不现爪”之意。
(3)《姬氏墨本拳经》记载着练秘传十二把“虎扑双把”和“雷声鹰捉把”,皆有“三心要实,三尖要照”之说。
即手心足心背心要实,和鼻尖肩尖膝尖脚尖要照(垂)直。
谱曰:心一颤,气贯四梢,五行封闭……可见心意拳出手定势,内(真)气充盈,方达坚实。
心意六合拳谱心意六合拳谱古手抄本心意六合拳拳谱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总纲,是武术前辈经过几代人的实战交流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结晶。
在旧时代,武技是一些习武之人的饭碗,他们往往将拳谱视如珍宝,不肯轻易传示外人,即使本门中也并不公开,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谱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现。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冷兵器时代的来临,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断渗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渐渐陌生起来,习武之风眼见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却有许多拳家仍抱残守缺,要么拿着祖宗留下的东西舍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别人抢去;要么故弄玄虚,有意增加拳术的神秘感,让想习者也望而却步,致使传统武术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鉴于此况,我师山西晋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义,为了能更好地将心意六合拳这一优秀拳种发扬光大,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心意六合拳谱》奉献给真正热爱心意六合拳的同道。
由于打印此谱需要时间,因此本论坛将分系列逐步推出。
又由于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错字,甚至有些还缺字,望有此谱者能对照补齐,也希望同道能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积极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戴龙邦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
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蒐、苗、狩各有其时。
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经,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
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智勇绝伦,当时名将无出其右者。
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
”此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
善以少击众,尝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熏门;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蒐军八百余。
故有胜无败,猝遇劲敌不为所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释秘一、盘法承上式左足收并右足,同时两手五指鸉开向下或握拳。
两手五指自然伸直鸉开,掌心内顶,除拇指外余四指端微内扣,掌心含空,虎口撑圆。
此掌可使全手贯气、指尖生力,形成气贯四梢之意。
同时以意开启上三节窍,从上丹田眉冲窍,至肩井穴、肘曲池穴,达掌劳宫穴,这样意到、气到、力到,内气在臂部鼓荡,骨节松开,两臂才能越盘劲越大,即心意门五指鸉开意就在此。
双手从下向上提过左肋,屈肘贴肋上提朝胸前钻出,左拳左前方与鼻尖相交,拳心朝内裹,右拳背或掌贴于右胯上部,两拳相同朝外拧劲,手向上时有向前的锉、扑、钻、挑、顶撑和向下的外裹、拔按、挂捋劲。
指尖也可前顶成掌时两肘相向裹劲,肘弯微屈,两手从下向上翻起,此为心门的起钻翻落劲,是梢节劲,惊起四梢劲功夫与肋的前撞劲,要以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催劲击出。
过胸前擦过肩前尖再经前腮,屈肘向前五指向上钻画圆而出。
在右手画圆同时左掌也从下向上画圆指前顶,肘尖向前同前手之劲,后手为暗手,其劲向前扑钻,有护前肘之意。
同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谷道上提,目向上翻视。
左足向前跨一大步脚摩胫而出,出时有前下方踩劲,膝也有踩劲,屈膝下蹲,左腿前伸右腿屈,两膝裹扣,两足尖相对,足尖朝右前斜,脚尖内扣15°,身重心坐于后腿上。
同时两拳向里翻变掌,掌心似轮而向下,蹲身塌双手向前拧翻至指尖向前,有塌微带抽捋意。
手腕宜直,掌根按劲,犹如拉绳,双手如天有环把它拉下一般,掌落如钩撕拽而下之意,如同鹰之捉物。
左足前挺,右肘后张,左掌根朝前,右掌根朝后而右拧,塌腰提肛,左肩领前,目前视。
继而两手握拳向胯收拢,左拳在前高与鼻尖齐,拳心向里,右掌在后背贴于左肱上部。
两拳相互拧翻转劲,同时展身而起,含胸拔背、提肛收腹,势如背锅,左足后抽退步,右足尖微滑进前过左足,两足一挺及胫互相碰击,骤然作声,足掌抓地,足趾踮起,足尖左扭成身腰左拢之势,而以右脚掌为轴向左并转如是两足尖原朝左前斜方起立并合后朝鼻前方两肩紧滚。
心意古拳谱四拳势论出手横拳无敌家侧身挑领阴阳法鹰捉拉绳决断动斩手四平染黄沙起峰落瑞势如狮跟步双把人打翻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转身挑领阴阳势鹰捉四平足下抛进步横拳龙出水翻背望眉虎登山六合相照挑领打进步鹰抓趋势难急步践窜出横拳龙身鹞膀虎收山六合相照挑领打进步鹰抓弓断弦来自山西平阳府,浦州人氏,居住均村,姓姬名宏,字隆峰,姬老先生留下谱论,传于习武君子,攒心玩味,以思其理,夫武艺者:言其和也,而和之中,智、仁、勇具焉。
而今世之演武者。
徒以钩打捉拿为凭封闪闭法而居于闹市之中,逞以跳跃名为艺士,然亦不过悦人耳目,罔取他们钱财耳,其于智乌乎有、其于仁乌乎有、其于勇乌乎有,勿论古人英锐之气、刚正之概、威武矫之不群者,尽为所失,而于作戏之辈大相同也而此论艺则曰:六合、五行、阴阳、动静进退、起落,变化无穷,是其智也;英雄过人是其勇也;苟入其中日就月将攀仙路之扉穷,则智无不尽勇无不生,得和平之源,会和平之理,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浩渺如四海、眩耀如电光,则尽乎其智、备乎其勇、全乎其和、以此而较技艺无不善矣。
武夫子曰: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作身法,名曰七锤,即是头、肩、肘、胯、手、膝、足,咎捷踝胯、挑领,去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
说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好妇,夺之如猛虎,步行候气,与神俱往;捷若腾兔,纵横往来,两臂眩曜如电光追形还影,目不及瞬,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气合多一力、心与意合多一精。
一事精,百事精,五行要明。
曰: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方为真;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刮地风。
五行一发响雷声,拳去雷动快如风,山林不能来阻隔,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清,墙侧容易顶,天塌最难擎。
曰:打法遍身是法,脚踏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脚,发脚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空;先打那里顾法,浑身是法,且打那里是本心,随机应变;手起莫要放空起,脚去莫在空里落;提防两边左右,强退者应当跟上连紧进,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为其方正。
心意六合拳内功王书文起源于河南古豫的心意六合拳,也如同它身边的黄河一样,悠远、神秘、莫测,时而平静如初,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迂回通幽,时而一泻千里;时漫若郎铛,时而炫耀如电,这是黄河的脾性,心意六合拳的特点也如这条如龙的大河。
譬如,它攻守合一,刚柔相济、全身松而四梢齐。
沾实一点,如同两兵相对,永远是以中正之气罩着你(罩意),像上了膛的枪一样对着你,不动则已,一动必灵。
传统文化是武术的根。
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像面对一个大的无法想象的网,至柔像水,一切都是隐喻的、意象的。
心意六合拳见其形,取其意,轻形而重意。
拳中所有的机智都是隐藏的,所有的一切也如同阴阳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鹰立如睡,病行似虎;走若绣女,坐如病郎;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
一切都在隐蔽中发生。
如猫伏、蛇行,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机而行,伺机而动。
“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遇敌好似火烧身。
”输赢就在电光之一瞬。
相传心意六合拳是抗金名将岳飞所创,用以训练将士,所以又称岳武穆王拳,后经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扬光大。
无论这一传说是真是假,但心意六合拳非常适合军队兵士训练及实战应用。
它如同拼刺刀,一共也没有几个动作,一拨一刺、一挑一刺、一压一刺、一拨一砸(枪托),一个士兵在他入伍期间,不断的练习,千百次的重复,千万次的重复,不断的加深记忆,熟能生巧,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
短兵相接,分外眼红,下意识的一拨一刺,你便会赢得生命。
据记载,心意六合拳最初的时候也只有前、后六式,前六式较硬,硬打硬上无遮拦;后六式较软,龙蛇缠身式更难。
后经历代传人的不断完善、补充发展到现在已有八大杂拳七十二小手,但核心的东西没变,而且在不断的强化——心意诚于中而形于外,理在周,讲究内三合、外三合。
敌我相视,先有杀人之心,后有动手之意,气势都弥漫在杀意里。
内三合使人神不断,外三合使人形不散,上下束一,沾实一点,放胆一决,“留意不留成”。
你有多大劲,就用多大的劲。
心意拳内功心法总诀: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谱》(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级内功心法之一,是习练形意拳必须的功法之一。
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归于一,终离不开呼吸。
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
形意拳之内功也采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
拳经亦云:武芝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得此不可妄传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导引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
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
丹书谓,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
任督二脉可分可合,分之为二,合而为一,周天法的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
道家练丹讲进阴符,退阳火。
肾之精气通过练功运至乾顶(泥丸宫)还精补脑,为进阴符。
心之精气沉至海底(下丹田)玉液还丹,为退阳火。
是谓人之真气升降之道。
人之身中有二窍,一曰玄关,二曰牝尸。
玉皇经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根深。
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
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
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故《六合拳谱》中只讲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
练此功法时,应清心寡欲,心内空空然,茫茫然,如无物一般,道家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砣砣,鹤胎龟息自绵绵。
盖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脉随气运转,乃天地自然盘旋。
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火烧身 pdf 本文由贡献邓州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火烧身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火烧身一式为南阳张志诚之徒李政传于南阳水观兰人称水四阿衡历代只在水氏家中秘传外人很难见到。
火烧身一式又称惊起四梢劲、六合劲、灵劲、整劲。
昔前贤心意六合拳大师买壮图根据自己多年练功心德曾做一首赞心意灵劲歌诀云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
”这四句歌诀是心意拳灵劲的真实写照。
《形意拳谱》宝显廷著山西意源书社出版一书中积建社形意拳师记中载“公李政这晚年河北有富翁水姓者酷嗜形意拳生四子曾延数师教之后慕公名聘至其家其故师某见公礼貌请瘦而年又老颇轻易之谓水翁曰李某虽负虚名观其壮貌不似有本领者以之为师徒误诸公子耳翁曰已延至将奈何师曰甚易、甚易长公子孙武有力技亦不恶使之佯为奉茶乘其接入猝不及防顺势骤击必可中伤欲为人师而先败人拳下能不引愧自去乎翁子果如师言甫欲击公公用火烧身式喝以雷声翁子乃跌出丈余外茶在公手涓滴未溢公复坐从容而啜若无事然水翁及其师皆警无悸人色阴询其子曰汝击彼彼仅一喝何以遂跌出耶曰此老身手似皆有眼吾手甫动彼忽抖擞一喝状若霹雳之触吾头顿失知觉吾亦不知如何被跌也师某咋舌而叹曰此老雷声之效至于此极是真神乎其技者矣。
”可见李政之火烧身一式已达出神入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境界。
李政晚年把心意六合拳及内功传于邓州市稂东镇阿衡水观兰。
据《水氏家传拳谱》《水氏家传武术谱》《水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及历史文献载水观兰河南镇平水沟人约生于嘉庆末道光初年—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年。
水氏有老五门堂弟兄、观兰排行老四、人称水四阿衡一生在邓州稂东清真寺任阿衡、精心意六合拳及唐氏枪法、医术。
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回民大都听说过南阳水四阿衡。
水观兰为把二子培养好邀请了心意拳师李礻真、洛阳心意拳师刘万仪河南八大枪手之一唐大用来邓传艺。
其长子水腾龙字少波咸丰初年年生自幼随父水观兰及李礻真、刘万仪、唐大用习艺当入痒时县试定案首试院拔第一固人称武秀才。
子路太极:胡耀贞论拳功修炼2016-10-24 天地虚怀x... 来源阅 339 转 45保健功这步气功,主要作用于保持身体健康,是前章治疗功的继续,当患者疾病痊愈后,体力基本恢复,然后练保键功,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应当说明,练这步功,不论病愈后为了增强体力,抑或专为保健养生,都必须经过练好治疗功中的基本功,特别是掌握了意守丹田法以后,才能进行。
治疗功的外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这一规律完全出于自发:保健功的外动,是在前步气功基础上,事先学会符合本气功特点的一定的动作姿势,而后运用本气功,以意气发动肢体,将既定姿势表现出来。
因此,保健功较治疗功是更深了一步。
保健功的内容包括:太极、华佗五禽术、六合心意拳内功三种。
这三种,各有其特点,其中以太极为主。
可单练太极,选练另外两种或三种全练也可。
第一节太极太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拳术。
一般传说,太极创始于宋末张三峰,是由练气功(静功)发展而来的。
“静者为道(即练功的方法),动者为拳”,说明太极就是动静相兼的功。
以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变化,在姿势方面,有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等区别,故而有陈派(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杨派(以杨班候为代表)、武派(以武禹襄为代表)等不同派别。
但是对太极拳的原本练法,有些人未得真传,致练拳的只练拳,练气功的只练功,二者分开,失去了太极的真义。
本节只介绍太极中有关主要的练法要诀,以及另一种太极——子路太极的演练方法,至于太极的姿势,可以根据所熟悉的某一派太极先练,这里不作一一介绍。
重要的是,无论练哪一种太极,都必须先练一个时期站桩功中的无极式以后,根据本节所介绍的一些练功方法演练即可。
一、练法要诀练太极除了既定的姿势之外,最重要的是演练方法,全部太极练法要诀很多,现只谈其中七个主要方面,就能练好太极。
(一)十三势凡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太极有十三总势的十三个字,其实是十三种方法,不是十三种姿势。
这十三个字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心意六合拳谱壹:拳有五门,枪有四教,而有万样传法不同,而有能出入、动静之法,而有神仙不测之妙。
熊在束,鹰在长。
勇、猛、疾、毒、狠、快、稳。
出手横捶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望眉展加反背见如虎搜山斩手炮身形如风,鹰捉四平, 足下存身. 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抢下十字蹬剪子股,步法精势如擒拿莫放松出手横捶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转身挑领阴阳势虎捕鹰捉足下抛出手横捶无敌家转身挑领甚可夸鹞子入林加反背四把鹰捉染黄沙练拳轻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陆合相聚人难躲遇人好似弓断弦与人相战,须明三前:眼前、手前、脚前,踩定中门夺位置如虎扑食。
贰:姬先生六合拳谱叙先生姓姬名际可,字龙峰,来自山西平阳府,蒲州人氏,居住尊村。
姬老先生留下谱论,传于习武君子,潜心玩味,以思其理。
夫武艺者:言其法式之和也,而和之中,智、仁、勇具焉。
观晚世之演武艺者。
徒以钩、打、捉、拿为凭,封、闭、闪、展为据。
于闹市之中逞以跳跃,名为艺士,然亦不过悦人耳目,罔取他人钱财耳,其于智焉乎有?其于仁焉乎有?其于勇焉乎有?勿论古人英锐之气、刚正之概,威武矫矫之不群者,尽为所失,且于作戏之辈同也。
吾今而论之艺则曰:六合、五行、阴阳、动静、进退、起落。
变化无穷,是其智也;英气过人,是其勇也。
唯吾心意六合者,苟入其中,曰就月将,攀跻之无穷。
则智无不周,勇无不生,得和平之理,会和平之情。
能往、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
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
则尽乎其智、备乎其勇、全乎其和,以此而较技艺,无不取胜,以此视世之习武者,异乎?同乎?叁:姬夫子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做身法。
此捶(四把捶,也即心意六合拳)名曰七捶:咎(斩)、捷(截)、踝(裹)、胯(挎)、挑领,去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捉。
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妇,动之如虎。
猛虎步行,候气与神俱佳,捷若腾兔,纵横往来,迢形随影,目不及瞬。
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胡耀贞前辈的心意内功————转贴胡耀贞前辈的心意内功————转贴卧式:(略)上面介绍的几种坐,卧姿势,可以根据练功时的具体情况自行变换。
如采用卧式时,仰卧一段时间感到需要侧卧即行侧卧,手脚的位置需要移动,就移动移动。
在采用坐式练功时,先是双脚落于地面上,过些时候想两腿前伸两脚交叉,可将一脚放在另一脚上也可以。
或者今天两脚落于地面,明天如愿意改变脚的姿势也可以。
总之一句话,练功的姿势越自然越好,不要把姿势看成清规戒律,应当灵活运用。
如练功时采用某一姿势并无不适,当然也不要为了灵活而随便变换姿势。
{3}站式:站式,必须在由静坐发展到肢体自发运动并已能站起来运动时,才采取这一姿势,如果在初学练功时,功底浅元气不足,采用站式不如坐式舒服,特别是提弱有病的人,再练功还没有一定基础的时候,站式更不相宜。
站式,一般地我们采取自由站式:两脚分开,其宽度与肩宽相似,全身放松直立于地面上,按照一定的方法练功。
由坐式发展到站式,所需要的时间,如练之得法,又能入静,一两天就可以站起来,有的需要十天半月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也哟的因为某些原因,练功二三个月只有内动没有外动的,对于这些情况,当然以坐式为宜。
初学练功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卧床不起,最好用坐式,待将来有了一定的功夫,坐卧均可以活用。
总之,练功的姿势,由练功的人自行选择,觉得怎样舒服就怎么来练(不过最好以坐式为宜)。
不使身体有任何强制的感觉。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呼吸:一般的气功,在谈到练功方法时,主要谈呼吸法,如自然呼吸,潜呼吸,调息,息调,喉头呼吸,内呼吸,生理呼吸,吐纳法等等,这些方法,一般是提倡口鼻呼吸并配合一定的要求,是有意的,人为的呼吸法,我们称之为后天呼吸。
如能经常练之,能收医疗保健之功效。
本气功的呼吸发与一般气功的呼吸不同,是先天呼吸。
是不以人为方式调整的口鼻呼吸和腹式呼吸,饿是入静时,将口轻闭,舌头自然伸平,鼻子的呼吸以意封闭。
呼吸的部位,是在守窍。
心意六合小谱冲天炮意纵火烧身,外振随朴份,一变尽妙规。
施功毒最甚。
此势属硬打硬要之法。
拳从心出,敢行无度。
身力催助,诡变多端。
右拳收左拳发,势势连贯,其势猛烈,甚难抵挡。
若佐以膝打相助,无人能敌。
卧地炮师直为壮我武扬,蓄之益久益练发强。
乘时使气定乾坤,炮打七星知肺肠。
此势乃求易简有心得之学。
主练下盘捶击法,故功夫贵通贵纯。
一般适用于偷袭,专取敌之腹裆,灵若蝙蝠落地,须因势而用,倒行而逆施之。
趟腿炮阻敌奔身有根底。
催败随我心力支。
不束不展对影日,正是形神得意时。
此拳属强攻手法,源出二把半,是于化龙老师所传。
有打人若走路之妙。
凡具十大形扎实基础者,一点即通,易学、易练、易用,有立竿见影之效。
裹鞭炮身效豺虎道尤高,孑然随影气尚豪。
出入纷纭精神稳,信脚直前无别巧。
无为微妙,周以密矣;滑淖安静,无不制矣。
此势塞兑袭常,为鞭劲乘隙击敌之法。
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而我先动。
非时不动,一动如风,后发必先至矣。
谚云:“打来勿许见,见时不足算”,即此之谓也。
中节炮吾心勇作鼍龙游,屈伸筋力从朽凋。
功成变化无踪迹,手把吴钩斩敌头。
经云:“和气致祥,乖气致戾,”中节炮由中节而发。
外崇六合之义,内顺不调之息,简其招式,纯用阳刚,是亦强干弱枝之法也。
追风炮博综古拳践钻裹,虎豹筋力莫可当。
安得身驰如电光,愤时一闪至君旁。
此势以速战为统帅,故侵掠敌身要先决于心,详查敌之五行本末,形疾意毒,内外相应时,方可图功,如此自然攻守处理得宜。
连珠炮七星争崩俱猖狂,一气混元存慨慷。
连珠犹想生虑微,遥知造化在圆方。
夫连珠炮者,乃古人连环破敌之法,有极盛之势,非今人单势连环演习之说也。
起连珠,随连珠。
落连珠,顾连珠,截连珠……七拳连珠继起,无论诸势打法皆可连环而出,由钝人锐,然后浩乎沛然,仰不愧,俯不诈,大起大落,方是古人连珠正法。
提手单把一击能令百枝摇,瑟瑟叶落秋风扫。
风旋雷激熊挥臂,硬打巧进势难招。
卢传河南心意,崛起于上世纪30年代,“单把”为其最擅长之技,“提手单把”暗寓“落肘”之术,可以增益原传“单把”变化之不足,今之习者多用此。
全本手打:心意六合拳拳艺传真拳术修炼之根本:参拳悟性,洞悉本能;超脱束缚,体现灵机;会心循道,服务人生。
拳近乎道,不可以求知之心求道,故亦不可以求知之心求拳。
拳在自性之中,无需他求。
老师只是指月之指,拳术的功能还要自己证悟,未经体认的一切都是不实之辞,无论老师、师祖之言还是拳经、圣论。
你要成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老师、师祖,你要用你的身体体现拳术的作用,而不是证明拳经、圣论的高明。
没有老师、师祖不行,没有拳经、圣论也不行,但是你必须知道,老师、师祖是给你超越的准则,拳经、圣论是给你批判的标本。
不要把成就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从古到今任何有成者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
“人迷《法华》转,人悟转《法华》”——“超师越祖、批经判圣”,这就是我们成就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真传的拳术精神,这才不枉前贤的教诲、祖师的苦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拳术走向兴旺的金光大道。
拳术之路,就是自我求证之路,自己的价值靠自己确定,不假他人之手。
以智慧之心去体贴心的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生,真实不虚的自信才会降临,勇猛精进的勇气才会迸发。
山河大地,都是你用心的道场;古今龙象,无非你比肩的群伦。
如此境界,什么拳不是信手拈来?什么功不是蹬高云梯?故曰:修拳术必先修境界,拳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拳。
什么是境界?放下就是境界。
怎么才能放下?无我就能放下。
怎样才是无我?不犯我执就是无我。
拳本无常,法本无我,无常无我,即是无相。
拳本无相,法即无法,无相无法,真拳乃生。
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就是“练意成劲,聚劲为功,运功为用。
”所谓“意”,就是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意念假借(即劲意)的方法;所谓“劲”,就是通过“意”的作用而产生的符合拳术运动规律的、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即所谓“拳劲”;所谓“功”,就是通过“劲”的积累而产生的良好的体能状态(即实力)与本能反应能力;所谓“用”,就是通过“功”的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战术意识与超人的实战能力;——“意、劲、功、用”是心意六合拳的核心,“劲”则是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劲”的“生、养、蓄、用”的求取过程,其别具一格的求取的方法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
五禽戏综合版五禽戏内功和要领这套五禽戏必须先练内功,内功练到一定程度,肢体能自发地动起来,再经一个时期,才可开始练此戏。
有了内功基础以后,即可仿效五禽的神态和动作进行缎拣。
做动作时,要求做到神形合一,用意不用力,贵在从容,不可急迫,贵在自然,不可免强,以便使身体关节灵活,内部轻松,筋络舒畅,谷气易消,病不得生。
这套五禽戏的动作不限,只求仿效五禽动作随意活动。
但为了便于学习,介绍了几十个基本姿势,以便练时参考。
如果不练内功,只练这些动诈,也能起一定保健作用。
内功时而长短,因人而异,决不可急于求成。
一般,在练功之后,应感到精力充沛,全身舒适。
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同,对内功要顿的理解也不同,所以练功中如果出现不舒适的感觉,即应停练。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先练动作,或内外功同时俱练,以免发生偏差。
无内功基础练动作,只求仿效五禽的神态和动作,守着中丹田,自然放松地练,不必配合内功,对健康也是有效的。
本内功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相兼,绝大部分都要求静中求动。
因此,练功时必须循序渐进地练下去,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追求某些感应;无论呼吸或动作,均应顺其自然,不可加意强求,以免发生偏差,损害健康。
本内功的另一特点,是口鼻呼吸任其自然,不加“干涉”,不加理会,而只注意守窍。
守的窍或穴,主要有中丹田(肚脐)、夹脊(第十二胸椎下)和命门(位于与肚脐相对处)。
一般所说的丹田,均指中丹田。
气功的气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口鼻的气,也称为后天气,一种是从母体中继承下来的气,也叫做先天气或元气。
本内功所练的气,就是先天气,因此切不可注意口鼻呼吸之气。
练先天气时,所守的窍位似有“呼吸”之成,而且练到一定程度肢体还可以自发地动起来。
因此,本书中未指明是口鼻呼吸之气者,均指先天之气;末指明口鼻之呼吸者,均指窍位的“呼吸”。
两者切不可连在一起,必须分辩清楚。
至于口鼻的呼吸,虽不可加意和理会,实际上也在自然地呼吸,可是它又不同于平时的呼吸,对健康大有好处。
六合心意内功主要是丹田功与四把。
一般在练“静动气功”恢复健康后,或健康的人练好站桩中的三体式之后,再锻炼丹田功与四把。
此功相传由明末清初姬隆风所创,于1959年胡耀贞进行整理。
六合心意内功,又名守洞尘技。
心意是指脑与意念,六合即指内三合与外气合二内三合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口有意即有气,有气即有力。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概括地说,就是上与下合,左与右合,前与后合。
六合心意,互为联系,结为一起,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串心意。
三体式姿式身体正立,双足并拢,右足尖向外45度角,左足向前迈步约2尺左右着地。
身体向下坐,使双腿屈曲,要求左膝骸骨与左足跟,右膝与右肩,一百会与会阴穴呈三条直线口双肩下沉,两前臂上伸,两肘下垂夹肋之两侧,左手食指尖与肩平,其余四指屈曲呈弧形。
左手食指尖、左足尖、鼻尖三点呈一平面与背部垂直,亦即使眼观鼻,鼻对脐。
左手指尖在身体之前正中向上与肩平。
当左臂定势之后,右手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手心斜向下,拇指尖正对肚脐。
亦可变换为右足右手向前,左足在后。
三体式站桩练法先练开合劲,次练伸缩劲,再练收放劲。
(l)开合劲::站好只体式,放松,人静,气沉丹田,自感丹田吸指肚脐内有气感,意视脐内之气向命门,稍定,以候丹田之气到达命门,在命门与两肾的中间有两个窍位,用意念将命门之气向外开放至两窍,然后两窍之气向命门会合。
这样一开一合多次,约5~10分钟,然后缓缓散步。
(2)伸缩劲::站好三体式,放松,人静,气沉丹田,意念手足之气往回收缩至中丹田(肚脐内),中丹田之气向外呼出,这时用意念将丹田之气,运伸至手指尖与足趾尖。
这样一伸一缩多次,约5~10分钟。
(3)收放劲::站好三体式,放松,入静,气沉丹田,用意念使上丹田与下丹田之气收归人中丹田,再用意念将中丹田之气放至上丹田与下丹田,约5一10分钟。
这三种方法呼吸,用在练意拳中的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的时候,当出手时,由丹田呼气,回手时往丹田吸气,这样一开一合、一伸一缩、一收一放,是六合心意内功中的基本功法。
丹田功共有七种,即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
练六合心意内功,全在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
所以,必须在练内功的基础上去练拳术,这七种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论练那一种,开始站立,先放松、人静、气沉丹田,采用心意贯气法,在周身运气之后,再进行练丹田功为好。
四把是六合心意内功的基本姿势,这四把是鹰抓、鸡行、熊膀、双把。
其特点是出手回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凡进步、回步,如鸡行路的步法;专取熊用膀力之势;练单,双掌为双把。
一、要則无論练功、练拳,首先必须知道人体之三节、四梢、五行、脉絡和身法。
理解了这些项目的意义,才能练好功夫。
玆分述如下:1.三节:三节是指人身各部位之分节而言。
这三节从全身来说,总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而这三节中又各分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三三共为九节。
头为梢节,胸为中节,下丹田为根节,这是身軀的三节,也就是中节的三节。
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这是臂三节,也就是梢三节。
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这是腿三节,也就是根三节。
这九节必须合而为一,与六合的内三合、外三合,完全一致。
这九种合一,也叫“相合一气”或“和合一气”。
也就是练功时必须气贯全身各节,精神贯一。
除了三节中的九节之外,还必須知道这九节之窍,在练功时哪节运动,以意想窍,即可使骨节松开而气通。
这九节的窍是:(1)中(身)节三窍:上丹田为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窍,下丹田为根节窍。
(2)梢(臂)节三窍:肩井是根节窍,曲池是中(肘)节窍,劳宫是梢(手)节窍。
(8)根(腿)节三窍:环跳是根(胯)节窍,阳陵泉是中(膝)节窍,涌泉是梢(脚)节窍。
这九窍中前三窍为主窍,是总管全身练法的三窍(也可說是身法三窍),即上丹田练手法,中丹田练身法,下丹田练步法。
后六窍各管本节并相互連貫。
练功时的运用方法,概括地說,哪节(指总的三节)运动,意由其主窍出发通达相关各节,气即随之而到,骨节开放,气就通行。
具体地地讲,譬如自发运动时,重点在上肢动作,那既要意守上丹田,并由上丹田出发,经左右肩井、曲池到劳宫,再复返上丹田,守一会再想两臂之各窍,意到气到,如是反复傅运,越练越勁大。
如果重点轉到腿上,意即轉守下丹田,并由下丹田出发經环跳、阳陵泉到涌泉,亦反复傅运。
如果重点轉为身躯运动,则静守中丹田。
总之,在运动的过程中,身躯与四肢大都是相互配合,但必须善于选择重点,以便运气(也叫贯气)。
换句話说,就是练功时要分清某一姿势动作,以哪节运动为主,哪节是配合。
在运动起来以后,其要点不外乎起、随、追三字。
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
如臂动,身随,腿追;手动,肘随,肩追;脚动,膝随,胯追。
必须浑身上、中、下一气贯注,这样在练功时才不至于有长短、曲直、俯仰的毛病。
2.四梢:四梢就是人身的四个末梢,即发(指毛孔)、指(手指、足趾之筋)、舌、齿。
发为血梢,指为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
四梢能一齐发动起来,才是内功真正练得有了功夫。
四梢齐发的具体表现是:发欲冲冠,指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金。
除此之外,心、胆(胆力)、气必须在内配合,心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四梢即齐发动,胆力能稳定,而五行必和。
《原谱》说:“气自丹田而去,如虎之恨,如龙之警,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齐则鬼神惊。
”这就是说四梢能发动,完全是练气功有了功夫时内劲在发动的表现。
3.五行:五行内对人之脏腑,外应人之五官。
《原谱》说:“心属火,心功火焰升;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急似箭;肺属金,肺动陈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
”说明五行存于内脏各经络,练功时,气在各经络之发动,表现于肢体动作之不同情况。
如气发动于心经,表现在肢体为怒气如火焰之高升,而不能制熄;气发动于脾经,则体力之攻劲大:气发于肝经,动作急促如同射箭;气发于肺经,身体动作之响声似雷鸣一般;气发于肾经,其动作之快如同风行。
《原谱》说:“眼通肝属木,耳通肾属水,鼻通肺属金,口通脾属土,舌通心属火”。
说明五行应于人之五官。
在练功时,必须肾起心落,水升火降,神向下走,精向上行,以调和五行。
如《原谱》说:“要得真法在用心,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舌合多一精,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意合多一艺,心与气合多一攻。
”总起来说,就是练功时必须五行分明。
4.脉络:这里所说的脉络,是周身脉络,即人之身躯一周的脉络,前为任脉,后为督脉,不包括全身所有的脉络。
任脉起于承浆(下唇下之凹处)直至阴前高骨处。
督脉由尾闾直上经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鼻下正中处),任、督二脉之起止点,上被嘴、下被肛門所隔断而未能相连,通过气功,能使任督二脉接通,可使周身气行滚滚。
血脉通畅。
5.身法:在拳术方面最重视身法。
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要为了保健,虽不必严格讲究身法,但对有关基本身法,还是应该知道的。
主要的是:①要塌腰,便于阳气从督脉上升;②要抱肩(往后抱)、束胯、弓背、凹胸,这是随塌腰而必须具有的身势;③要呼吸自然,使气顺任脉下降;④要用顶劲,即头向上顶,舌顶上颚,手心外顶;⑤要提气,是指提内气,并随之提肛。
总起来说,一举一动必须有抱肩、束胯与内外三合。
二、方法六合心意拳,按其特点总称有四把之势。
这四把是:①鹰抓,双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拳中大部分姿势都有鹰抓,故有“把把不离鹰抓”的说法;②鸡行,练拳时凡迈步前进,双腿必在一条线上,如同鸡走路一样,步步不离此势;③熊膀,专取熊用膀力之势;④双把,是指练单双掌而言。
另外,身体的姿势,又分两种练法:①前六势硬手,后六势软手;②前后廿四散手:即前十二势硬手,后十二势軟手。
就其各种姿势的特点,又有全身十二形象:①鷹勁視下属阴(鹰勁出于额颈以高視低),②熊勁望高属阳(熊的力气放于膀背,常为以低望高之势),③手似药箭,④身比弓,⑤消息全凭后脚蹬。
⑥把把似鹰抓,⑦步步似鸡行,⑧收纵似猛虎扑人,⑨轉侧似蚊如龙,⑩烏牛摆头,⑨猩猩竪身,猿之纵灵,⑩野猫縮项。
以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內容。
其中有关拳术的內容略而不述,演练六合心意拳內功主要是四把及丹田功两項,玆先将丹田功练法介紹如下:1、丹田功:练六合心意拳,全在乎丹田之功。
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所以,必須在练內功的基础上去练外功(拳术)。
练六合心意拳內功,同样如此。
一般地在练治疗功之后,特別是练好站桩功中的三体式之后,才能演练。
丹田功有七种,即竪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閘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
这七种互为結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論练哪一种,开始站立,两脚与肩平,先行入静。
(古人称定心,并說:“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絕象,絕象則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
)入靜以后,先在周身运气(也叫贯气)。
运气的方法是:两眼閉上,视力集中于视窍(古人称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視,至囟門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
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經玉枕、大椎、大抒、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閭回收經下丹田順两腿內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按,两膝微屈而稍下蹲。
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順两腿外侧上行,腿身亦随之而起,恢复原状。
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內縮。
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
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璣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
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內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窩至絳官,經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閭,同时要提肛,經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經口內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并提肛),經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
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
然后靜守丹田,准备进行要练之丹田功。
1、竪丹田:按上法运气毕(或靜守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攏,手背向前(外)(如图42)。
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之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勁(如图43)。
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換升降。
无論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稍下蹲,如骑马势(如图44、45)。
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2)搂丹田:搂丹田是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亦随之而回。
同时鈎手指如拳状用搂勁。
共摟法是:从上往下搂(如图46)、从左右直搂(如图47)或两臂外伸轉圈回搂(如图48),或从前面向回搂均可(如图49)。
练上往下搂,可和竖丹田相辅合而练。
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竪,降落为搂,身亦下蹲。
与练竪丹田不同的地方,就是手要摟至中丹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