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2
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1. 血浆中有强大抗凝作用的是()A. 白蛋白B. 肝素C. 球蛋白D. 葡萄糖2. 内环境是指()A. 机体的生活环境B. 细胞外液C. 细胞内液D. 胃肠道内3.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生物电表现为()A. 内正外负B. 内负外正C. 内负外负D. 内正外正4. 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A. KHCO3/ H2CO3B. NaHCO3/H2CO3C. K2HPO4/KH2PO4D. Na2HPO4/NaH2PO45.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A. 脑桥B. 丘脑C. 中桥D. 延髓6. 呼吸的基本节律产生于()A. 延髓B. 脑桥C. 中桥D. 丘脑7.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哪种器官中产生()A. 肝脏B. 心脏C. 骨骼肌D. 肾脏8. 催产素在以下哪个部位合成()A. 下丘脑B. 神经垂体C. 腺垂体D. 卵巢9. 盐酸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A. 胃腺的主细胞B. 胃腺的粘液细胞|C. 胃腺的壁细胞D. 幽门腺的G细胞10. 小肠的运动形式不包括()A. 容受性舒张B. 紧张性收缩C. 分节运动D. 蠕动11. 以下哪个选项不利于血液凝固()A. 注射维生素KB. 与粗糙面接触C. 提高温度D. 与光滑面接触12. 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将出现()A. 去大脑僵直B. 上肢肌紧张下降C. 下肢肌紧张下降D. 死亡13. 下列对激素描述中错误的是()A. 在血液中含量极微但却有高度生物活性B. 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C. 激素过多或过少可出现疾病D. 激素本身可给靶细胞提供能量14. 产生T3/T4激素的内分泌腺是()A. 甲状腺B. 甲状旁腺C. 肾上腺皮质D. 胰岛15. 使胰岛素分泌增加的是()A. 血钙浓度升高B. 血钙浓度降低C. 血糖浓度升高D. 血糖浓度降低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格0.5分,共10分)1. 常用的研究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总论1.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及功能的发生机制;2.熟悉主要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及各有关功能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3.理解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论绪论重点掌握动物生理学的概念、内环境稳态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概念,反馈性控制系统.熟悉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生命现象的物质属性及其生理功能的调控系统的基本概念。
了解《动物生理学》研究过程中的还原论和整合生理学及学习目的。
第1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重点掌握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中的各种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机制;2.由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3.生物电的种类、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学说)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4.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熟悉1. 细胞膜镶嵌蛋白的生理功能;2. 膜物质转运和跨膜信号转导作用间的相互关系;3.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及其与离子通道的状态与通透性之间的关系;4. 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了解1.物质的出胞与入胞过程;2.受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及功能差异性;3.G蛋白结构及其效应器种类、功能;4.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特征;5.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伴随生物电变化出现的细胞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各种肌细胞动作电位特征;6..突触的结构;7.骨骼肌肌丝滑行的超微结构基础、心肌、平滑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特征.第2章血液重点掌握1. 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几个方面的作用: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及其机制(红细胞生成调节);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3.红细胞生成调节;4。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1。
血液的功能;2.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了解1.了解人类ABO血型及动物的血型;2。
输血原则。
第3章血液循环重点掌握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心力储备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2.心脏工作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电生理学特性;3.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影响血压的因素;4.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过程与机制;5。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3:34 | #2楼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现象(机能)和机体个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稳态。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linked receptor):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特异结合的独立蛋白质分子,结合后能激活膜内的G-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配体将细胞外信号带到了受体,被称作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
相对第一信使而言,细胞内能将配体带来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其它效应器的物质叫第二信使。
极化状态(polarization): (-70mv):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70mv~0mv):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称局部电位。
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T):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整合生理学:将整体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分子生物学现象解释2.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过程。
3.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4.适应性:指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求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5.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6.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8.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原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10.继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能量不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形成的储备势能完成1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
13.反极化:除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14.锋电位:快速除极化和快速复极化总共不超过0.5ms,形成一个短促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15.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6.阈刺激:维持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17.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18.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
19.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0.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1.血液凝固:指血液中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2.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23.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即可自动去极化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24.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各章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1)细胞和分子水平(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4)整体水平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1)神经调节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2)体液调节: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方式是激素.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①主动运输: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②被动运输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cAMP-PKA途径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酪氨酸激酶受体②鸟甘酸环化酶受体(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细胞膜动作电位:(1)相关概念:①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②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2021农学门类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纲2021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纲动物生理学i.考试性质农学门类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就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生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备甄选性质的全国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就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与否具有稳步修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须要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建议,评价的标准就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杰出本科毕业生所能够达至的不及格或不及格以上水平,以利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遴选甄选,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录取质量。
ii.考查目标动物生理学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生物化学1.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
2.能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本质和规律,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八十分成150分后,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动物生理学50%生物化学50%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后,共30分后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8分后,共48分后实验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后,共20分后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3分后,共52分后iv.考查范围动物生理学一、动物生理学概述(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二)机体与内环境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前馈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中转功能(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3.动作电位的引发和激动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四)激动在细胞间的传达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2.电突触(五)骨骼肌的膨胀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2.骨骼肌的膨胀机制和激动-膨胀偶联3.影响骨骼肌膨胀的因素(六)实验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2.提振强度、提振频率与肌肉膨胀的关系三、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组成和血量2.血液的主要机能3.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细胞及功能1.红细胞生理2.白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熔化1.血液凝固2.抗凝系统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四)血型1.红细胞HGPRT与血型2.造血原则及交叉配血3.动物血型(五)实验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2.红细胞沉降率测量3.血红蛋白测量4.红细胞脆性实验5.血细胞计数6.血液凝固四、血液循环(一)心脏生理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脏泵血功能(二)血管生理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3.血压及影响因素4.微循环与物质交换5.组织液和淋巴的分解成与流入(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体液因素(四)实验1.离体蛙心灌流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3.蛙心起搏点观察4.蛙的微循环观察5.动脉血压的测定五、呼吸(一)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理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五)实验1.呼吸运动的调节2.胸内压测定六、消化(一)消化概述1.消化与吸收2.消化方式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口腔消化1.摄食方式、饮水、吞咽和咀嚼2.唾液的性质、共同组成和生理促进作用3.唾液排泄及其调节(三)单胃消化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2.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3.胃的运动及其调节4.胃的排空(四)复胃消化1.前胃运动及其调节2.咀嚼及其机制3.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4.瓣胃消化5.皱胃消化(五)小肠消化1.胰液的生理促进作用及其排泄调节2.胆汁的生理促进作用及其排泄调节3.小肠运动及其调节大肠的消化功能及排粪反射。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动物生理学在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动物生产学、水产增养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免疫学、动物疾病学、动物繁殖的生产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展和如何终结的。
二、课程目标要求认识和了解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从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以及细胞和分子的研究水平来解释各种生理现象;从比较的观点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调控的活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有效地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体的健康和动物资源,特别是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促进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动物生理学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概念。
熟悉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生理功能的调控系统的基本概念。
了解研究方法和学习目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生理调控方式之间的联系,难点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及其相互调制作用。
1.1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时)1.1.1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1.1.2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1.1.3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2 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控(1学时)1.2.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2.2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2.3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机制,由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生物电的种类、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熟悉细胞膜镶嵌蛋白的生理功能,膜物质转运和跨膜信号转导作用间的相互关系,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及其与离子通道的状态与通透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