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 格式:pdf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0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个策略,践行“千人指标+时空行为”新范式——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模型建设与应用何莲娜,黄晓春,吴兰若,孙道胜,崔真真,高娜,周志强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是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科学的配置与选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决策支持是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分析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是对应单一的设施类型或特定的设施层级。
以“千人指标”为代表,忽略城市社会分异和空间分异,使用统一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将带来设施供需错配等问题,已是研究学者的共识,但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立足于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新视角,提出四个策略以实现“千人指标+时空行为”范式下的公共设施配置,即在理论上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的模型框架体系;在技术上利用时空行为地理学理论方法,设计充分兼顾供给均等性和需求差异性的模型算法;在数据上整合城市物质空间和公众时空行为数据作为支撑;在实践上研发模型系统,普及和推动规划支持技术应用,实现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整合发展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公共设施,决策支持,千人指标,时空行为,人口模拟,地理信息系统1研究背景与相关探索公共设施是承载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在配置模式、配置标准、现状评价、规划选址等方面,受到政府、学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公共设施配置是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系统地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进而得到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主要研究各类公共设施的位置选择、空间布局、项目配备及其管理问题。
(Melkote S,1996)图1城市公共设施配置学科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图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设施配置的关注,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领域。
国土资源利用与规划之城乡结合部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
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
2、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
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1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
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
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2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
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
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3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
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一一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丨杨迪李广斌秦晴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097-09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解构及其演进机制研—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517783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苏南新型究—农村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51578352);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苏南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舒适度营造——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KYCX18_2563)O作者简介:杨迪,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理论;李广斌,通信作者,博士,硕士生导师,苏州科技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空间及其治理;秦晴,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理论。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Based on Capital to the Countryside:A Case Study of Lebainian Town in Qiuhu Village,Nantong City杨迪李广斌秦晴YANG Di LI Guangbin QIN Qing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化取向的土地制度改革为“资本下乡”提供了体制通道,也为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经营城市”到“经营乡村”,“资本下乡”推动了乡村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吸引了大批城市中产阶层“消费下乡”,乡村绅士化渐显端倪。
文章在阐释乡村绅士化内涵基础上,从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和物质景观3个层面建构了“资本下乡”与乡村绅士化关联分析框架,并以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详细剖析了乡村绅士化机制。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石诗源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 以ArcView G IS、E xcel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将江苏省1996、2000、20043年的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相结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996~2004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净增加了205066.8hm2,年变化率为2.13%。
其中,工矿用地年变化率速度最快,达9.22%;城镇用地年变化率为6.05%;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最小,年变化率为0.33%。
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及其结构变化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县(市)级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的增长,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关键词 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江苏省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7-02023-03A nalysis on Dynamic Ch ange of the R ural2urb an Construction Land U se in JiangsuSHI Shi2yu an (Departm ent of G 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 orm 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Abstract W ith ArcView G IS,E xcel and SPSS s oftware as analyzing tools,based on the detailed survey data of land use of Jiangsu province in1996, 2000and2004and the m eth od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spatial2tem 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 factors of the rural2urban construc2 tion land use change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Results sh ow that during1996~2004the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Jiangsu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205066.8hm2,w ith the annual change rate of2.13%,in which,the ex pansion speed of the industry land use has been accel2 erated w ith the change per year of9.22%,town land use change per year is6.05%and countryside land use change is2.13%.T he sub2land use changes of the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are characteristics by conspicu ou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m ong the three m ain regions and am ong the65 counties of Jiangsu.T he force of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changes in Jiangsu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 ent and s ocial and econ om ic con2 ditions,which is m ain in the population increasing,G DP developm en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K ey w ords Land use;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Dynam ic change;Jiangsu province 近年来,针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巨大问题,国内开展了大量区域性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利⽤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9卷第1期2014年1⽉V ol.69,No.1January,2014收稿⽇期:2013-07-29;修订⽇期:2013-11-08基⾦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2010CB950900;2014CB954302);国家科技⽀撑计划项⽬(2013BAC03B00);中国科学院重点战略部署课题(KSZD-EW-Z-021-02)[Foundation: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China,No.2010CB950900;No.2014CB954302;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No.2013BAC03B00;The Ke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KSZD-EW-Z-021-02]作者简介:刘纪远(1947-),男,研究员,博⼠⽣导师,中国⾃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5M),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地利⽤/覆盖变化及其宏观⽣态效应研究。
E-mail:liujy@/doc/8e9ac008fe4733687e21aac9.html03-14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利⽤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刘纪远1,匡⽂慧1,张增祥2,徐新良1,秦元伟1,3,宁佳1,3,周万村4,张树⽂5,李仁东6,颜长珍7,吴世新8,史学正9,江南10,于东升9,潘贤章9,迟⽂峰1,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学,北京100049;4.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5.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态研究所,长春130012;6.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430077;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程研究所,兰州730000;8.中国科学院新疆⽣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齐830011;9.中国科学院南京⼟壤研究所,南京210008;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地利⽤/⼟地覆被变化(LUCC)是⼈类活动与⾃然环境相互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采⽤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地利⽤变化数据进⾏定期更新。
第37卷 第5期2023年5月Vol.37 No.5May,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耕地“非农化”传统认识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竞争引发的土地资源配置过程[1-2],其核心是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用途转换。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增加的态 势[3-4],建设占用成为耕地“非农化”主要因素[5-6]对国家粮食安全及耕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非农化”的管理政策[7]。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提出了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管控的重点类型;2021年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遏制耕地“非农化”的要求,并推出了全新的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耕地保护话题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倾向,耕地“非农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与丰富,有必要探讨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及多元组态路径。
耕地“非农化”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时空演变方面,已有研究基于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地块统计数据和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数据,探讨了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性[1]、演变格局[8]、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9]、空间自相关性[10]以及空间非均衡发展与扩散路径[11-12],较全面揭示出中国省域、市域、都市圈等尺度的耕地“非农化”演变特征,也针对耕地“非农化”类型复杂多样问题,构建了耕地“非农化”遥感解译样本分类体系[13-14]。
在驱动因素方面,研究认为耕地“非农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15]。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中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非农化”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空间距离位置、气候和地形等存在一定影响[16],且影响作用往往通过社会经济条件才会表现出来。
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收稿日期:2022-11-25;修稿日期:2023-03-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124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地理通道是一定的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
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五次南迁中,前四次都选择赣江为必经通道,逐渐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向四周山区定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客家聚落。
图示意主要客家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客家先民选择沿赣江水系迁徙南下和选择定居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交通、土地资源B.经济、气候C.战乱、水资源D.资源、政策2.龙川县佗城村仅有2500多人,但姓氏有140个,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交流B.人口迁移C.民族通婚D.地形阻隔(2024·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1可知()A.城市建设用地广阔B.河流制约道路布局C.地形影响城市形态D.居住地分布较均衡4.目前该市最大商业中心最可能接近()A.①B.②C.③D.④5.今后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之间的片区最适合发展为()A.中心商务区B.高级住宅区C.科技产业园D.城市森林公园(2024·辽宁·模拟预测)乾州古城地处湘西万溶江(沅江上游)北岸,与鄂、渝、黔三省相邻,历史上主要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
1513年,乾州成为与凤凰镇、花垣老卫城并列的湘西三大重镇。
古城四面环山,厅署位于城中心,街巷众多且以“丁”字形为主,回环曲折,其中位于城墙外万溶江畔的河街一直是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
下图示意乾州古城街巷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6.乾州古城内街巷以“丁”字形为主的目的是()A.方便确定方向B.便于军事防御C.节省土地资源D.减少交通拥堵7.河街成为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主要得益于()A.地形平坦开阔B.居住人口多C.水路运输便利D.手工作坊众多(2024·广西南宁·二模)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老旧建筑,如何利用这些老旧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难题。
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葛松;张刚;刘群;赵刚【摘要】依托海陆域钻孔岩芯资料,结合南通通州湾区域地质、工程勘察资料,分析了南通通州湾基础地质条件、各土层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与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讨论了地面沉降、潮流通道稳定性等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指出通州湾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地面沉降影响,并注意软土及易液化砂土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和局部砂土液化;潮流通道基本保持稳定,但围堤、引桥建设可能改变局部冲淤平衡,建议加强冲淤监测.【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8(042)002【总页数】5页(P323-327)【关键词】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通州湾;江苏南通【作者】葛松;张刚;刘群;赵刚【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引言南通通州湾位于辐射沙脊群南翼,规划中通州湾港区包括腰沙、冷家沙、三沙洪水道和小庙洪水道。
南通具有“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两大资源优势,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大开发两大国家级发展战略的交会点,通州湾港区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而稀缺的深水港口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杨伟等,2015)。
通州湾港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基于对腰沙的围垦和小庙洪等水道的长期稳定(曹祖德等,2003;黄志扬等,2015)。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积累了大量工程勘察和地质勘查资料,利用江苏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取得的海陆域钻孔岩芯资料,综合地质勘查及港口工程勘察资料,对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重点讨论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为港区综合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
城市研究| 9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s from Compact City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周新刚 傅韵同 郎 嵬 李默涵 ZHOU Xingang, FU Yuntong, LANG Wei, LI Mohan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
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s to utilize land use properly andimplement the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developing compact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urban problems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duced by urban spraw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through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hanghai from 1995 to 2015.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a compactness index system is examined to quantify th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mpactness is explored. First, the compactness of urban built-up areas in Shanghai declin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compactness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urbs. Second, the compactness of Shanghai's main urban areas and suburb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ome measures of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responses are proposed.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作者简介周新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傅韵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郎 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默涵(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国土空间规划;紧凑城市;时空演变;土地利用扩展;上海市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act cit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nd use expansion; Shanghai文章编号 1673-8985(2021)01-0091-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10114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0 引言紧凑城市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控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1]。
专题08乡村和城镇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024·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2024·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2024·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024·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2024·北京卷,11~12题,城市空间结构2024·全国甲,1~3题,城镇空间结构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乡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为主。
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及影响主要在大题中进行考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多以特色民居的形式考查。
考向二城镇化2024·广东卷,7~8题,都市圈的形成,大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2024·湖北卷,17题,灌溉工程对城镇化的影响2024·浙江卷1月,28题,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考向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4·湖北卷,7~9题,上海、夏洛特、温哥华、迪拜城市道路不同的特征命题分析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题型比较灵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从考查内容看,联系乡村和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判断功能区布局;结合乡村和城市规划计划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重视。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考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如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