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语文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导学案(配有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9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能够正确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五个词语,分别是:津津有味、随心所欲、千奇百怪、五颜六色、自言自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五个词语的正确意义及用法。
2. 难点: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词语。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词语,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词:介绍本节课的五个新词语,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3. 实例演示: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新词语。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新词。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心得。
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正确运用新学词语。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新词语的认知。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新学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新学词语的运用能力。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课后作业:1. 抄写本节课的五个新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五遍。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一天。
3. 选择一个新词语,查找一个例句,明天在课堂上分享。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反应能力。
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的把握1.2.3.4.5.根据具体语境,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体色彩以及语意轻重、大小范围和虚实需要等,命题方向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中考考查的必考内容。
对“词语”这一考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词语的积累,有在具体语境中对多义词、同义词、关联词语的辨析,有对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等。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仍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纵观各地中考试题的走势,可以预见,其内第二,对成语,现在延伸至熟语的考查,近年来有固本求新的态势,要注意对报刊上一些语第三,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近年也有不少地区的试卷涉及,考查的重点是运用,这一点我们第四,对考试重点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造句单位。
词是语音、语意的结合体。
学习现代汉语的词语,重在理解和运用。
对初中语文教材基础篇目中(现代文)的重要词语必须做到会1.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手无寸铁(指刀枪等)”。
比喻义是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如“铁证如山(比喻确定不移)”。
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
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里的“心脏”是比喻,“心脏”并没有转化出固定的“首都”这一新义。
2.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
如:演讲—讲演、维他命—维生素、玉米—包米—包谷—棒子。
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
又如:优秀—优良、企图—打算、迎合—逢迎—阿谀—奉承—谄媚—阿附等,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如:浪费—节约、吝啬—慷慨、谦虚—(1从构词成分上辨析:如“周密、严密、精密”,都含有“密”字,含有“事物的组织和结构紧密、完备”的意思,三个词的区别就在“周”“严”“精”上,结合这三个字的含义,从词义的轻重不同上辨析:如“请求”“恳求”都有“要求”的意思,区别主要在语意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上辨析:如“事件”“事情”“事故”同义,但所指的范围大小不从词的使用上辨析:如“树”和“树木”,“书”和“书籍”,前者指具体的、个别的,后者则用于指概括的。
又如“爱护”和“爱戴”意义相同,后者只用于人,一般指下级对上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辨析:如“结果”“成果”“后果”都有表示事物结局的意思,但三个死—死了(一般)—老了(讳饰)—长眠(敬仰)—报销(轻蔑)—永别(婉言)—千古(庄重)—牺牲—就义—献身(褒扬)看—瞥—瞅—瞧—瞄—望—注视—环视—扫视—俯视—仰视—远望、远眺、遥望、展望、叫—(龙)吟—(虎)啸—(狮)吼—(马)嘶—(猿)啼—(犬)吠—笑—微笑—哄堂大笑—莞尔一笑—开怀大笑—嬉笑—狂笑—傻笑—窃笑—冷笑—奸笑(2恰当地运用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充分,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含羞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阴冷的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这段话运用一系巧妙地使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精辟含蓄,寓意深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正确地使用反义词,可以形成对比、映衬,达到正话反说的效果。
如“实在标致极了”(实际上就是“反语”)。
3.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
包括褒义词、贬义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如:忠诚、伟大、公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叫贬义词,如:奸诈、诡计、渺小、贪生怕死、好高骛远等。
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口头语词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如“虚脱—休克、红药水—红汞、肺结核—痨病、紫药水—书面语词庄重典雅、确切严谨,词的语体色彩,重在辨识词语的使用对象、场合及分寸,看看所使用的词语是否得体才是关键。
4.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
它有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拆(1)了解成语的来源:大多是从古代神话故事传说、古诗文、寓言中逐渐演化而来的。
(2)辨析成语中的字音和字形:如“不求甚(不能写成“深”)解”“不省(xǐnɡ)(3)弄懂成语的意义:有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它的字面意义是一致的,只要了解它的字面意义及相互关系,就能理解其义,如“唯利是图”“发号施令”。
有的成语的实际意义跟字面意义不一致,用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如“缘木求鱼”字面义是“爬到树上去求鱼”,其比喻义是“做事情的方向、方法不正确”。
有的成语中的字,古今意义不一样,不能用今(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来是指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是褒义;现在则是指因为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而对原则问题不置可否的自由主义态度,是贬义。
5.(1)定义法: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术语类词语注释或说明。
如“自然力”就是可以用(2)比喻形容法:有些词不好下定义,就用形容和比喻加以说明。
如“褴褛”形容衣(3)合成法:先逐词解释,后综合概括。
如,谨严:谨慎严密。
肆虐:任意地干残暴(4)对换法:用熟悉的、已懂的词语来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解释。
(5)探源法:指出词的来源,说明它的原义,进而辨明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注意古(6)意符法: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意符来释词。
如“门可罗雀”的“罗”字义符为“四”无论哪一种释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最好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准确释义,又能正音辨形。
6.(1)同义词的运用:一般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配备一组同义(近义)词,要求将这些(2)词语的释义及辨误: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某个词,或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3)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要放在准确的位置上,注意虚词的搭配,防止滥用和残缺,(4(5(6(7)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不能生造词语,更不能随意拆成语,应遵循各类词的固有(8)要辨明每个词语中的字的音、形、义,不要将词语中的字写错了、音读错了、义辨错了。
7.“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
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多下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主要是留同存异。
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筛选其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
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
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
又如根据词性和句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
如“阻碍”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
但“阻碍”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
对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因为这是我们恰当运用它的前提;(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
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
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1等);(2)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3)关联词语是否完整;(4)关联词语位置是否适当;(5)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
第四,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备考期间以课文下面的重点注释【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2(3(4A.依托排遣映衬B.依赖排放陪衬C.依托排放陪衬D.依赖排遣映衬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依赖”是依靠别的人和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依托”是依靠本身的条件。
“排遣”是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排放”是排出(废弃物)。
“映衬”是“映照、衬托”的意思。
“征收”是政府依法向人民或所属机构收取(公款、税款等)。
答案:A【例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C.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
解析:B项中“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显然与句意矛盾。
答案:B【例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清晨,我走在校园中,一阵阵(2)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3)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4)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A.清晰水落石出烧毁B.清脆山穷水尽烧毁C.清晰山穷水尽销毁D.清脆水落石出销毁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清晰”是清楚,而“清脆”多指声音清楚悦耳;“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销毁”是熔化毁掉;“胸有成竹”比喻做答案:D历年真题1.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国际、国内、两岸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A.和平和谐B.和平和谐C.和平和气D.和气和谐和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能力。
“和平”是没有战争;“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解”是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2)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3)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A.结果丰厚B.后果丰厚C.后果丰富D.结果丰富冷静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丰富”指物资财富数量大,“冷峻”是“冷酷严峻、沉着严肃”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
A句中“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使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B句中“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多含贬义;D句中“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活泼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B.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D.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