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63
光电效应在近代物理学中,光电效应验证了光的量子性。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基础上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约十年后密立根以精确的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
今天光电效应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科技领域。
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如光电管、光电池、光电倍增管等已成为生产和科技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器件。
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光量子性的理解。
2. 了解光电管的结构和性能,并测定其基本特性曲线。
3. 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测定普朗克常数。
二. 实验仪器光电管、光源、滤色片、微电流计、电压表、滑线电阻、直流电源、开关和导线等。
三. 实验原理1. 光电效应及其规律在一定频率的光的照射下,电子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表面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3-19-1所示。
实验表明光电效应有如下规律:(1)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大于某一定值时,才会有光电子产生,若光的频率低于这个值,则无论光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不会有光电子产生。
即光电效应存在一个频率阈值υ0,称为截止频率。
(2)光电子的多少与光的强度有关,即饱和光电流I H 与入射光的光强成正比。
如图3-19-2所示,I ~U 曲线称为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曲线(2)的光强是曲线(1)光强的一半。
(3) 光电子的动能(221mv )与入射光的频率υ成正比,与光强无关。
实验中反映初动能大小的是遏止电位差U a 。
在图3-19-1电路中,将光电管阳极与阴极连线对调,即在光电管两极间加反向电压,则K 、A 间的电场将对阴极逸出的电子起减速作用,若反向电压增加,则光电流I 减小,当反向电压达到U a 时,光电流为零(如图3-19-2所示),此时电场力对光电子所作的功eU a 等于光电子的初动能221mv ,即221mv eU a ,U a 称为遏止电位差。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光电效应与光电器件一、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外光电效应(2)光电导效应(3)光生伏特效应.(1)外光电效应在光的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叫外光电效应。
只有当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即时,才有电子发射出来,即有光电效应,当光子的能量等于逸出功时,即时,逸出的电子初速度为0,此时光子的频率为该物质产生外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称为红限频率。
利用外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有真空光电管、充气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2)光电导效应.在光的作用下,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从键合状态过渡到自由状态,引起物体电阻率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光电导效应。
.由于这里没有电子自物体向外发射,仅改变物体内部的电阻或电导,有时也称为内光电效应。
与外光电效应一样,要产生光电导效应,也要受到红限频率限制。
利用光电导效应可制成半导体光敏电阻。
(3)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的作用下,能够使物体内部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叫光生伏特效应。
.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有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和光电池等。
二、光电器件的特性(1)光电流光敏元件的两端加一定偏置电压后,在某种光源的特定照度下产生或增加的电流称为光电流。
(2)暗电流光敏元件在无光照时,两端加电压后产生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3)光照特性当光敏元件加一定电压时,光电流I与光敏元件上光照度E之间的关系,称为光照特性。
一般可表示为。
(4)光谱特性.当光敏元件加一定电压时,如果照射在光敏元件上的是一单色光,当入射光功率不变时,光电流随入射光波长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光谱特性。
.光谱特性对选择光电器件和光源有重要意义,当光电器件的光谱特性与光源的光谱分布协调一致时,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较好,效率也高。
在检测中,应选择最大灵敏度在需要测量的光谱范围内的光敏元件,才有可能获得最高灵敏度。
(5)伏安特性在一定照度下,光电流I与光敏元件两端的电压U的关系称为伏安特性。
第八章习题答案1.什么是光电效应,依其表现形式如何分类,并予以解释。
解:光电效应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通过光电转换元件变换成电信号,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两大类:a)在光线作用下,能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b)受光照的物体导电率1R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效应叫内光电效应。
2.分别列举属于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器件。
解:外光电效应,如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
内光电效应,如光敏电阻、光电池和光敏晶体管等。
3.简述CCD 的工作原理。
解:CCD 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构成CCD 的基本单元是MOS 电容器,如果MOS 电容器中的半导体是P 型硅,当在金属电极上施加一个正电压时,在其电极下形成所谓耗尽层,由于电子在那里势能较低,形成了电子的势阱,成为蓄积电荷的场所。
CCD 的最基本结构是一系列彼此非常靠近的MOS 电容器,这些电容器用同一半导体衬底制成,衬底上面覆盖一层氧化层,并在其上制作许多金属电极,各电极按三相(也有二相和四相)配线方式连接。
CCD 的基本功能是存储与转移信息电荷,为了实现信号电荷的转换:必须使MOS 电容阵列的排列足够紧密,以致相邻MOS 电容的势阱相互沟通,即相互耦合;控制相邻MOC 电容栅极电压高低来调节势阱深浅,使信号电荷由势阱浅的地方流向势阱深处;在CCD 中电荷的转移必须按照确定的方向。
4.说明光纤传输的原理。
解:光在空间是直线传播的。
在光纤中,光的传输限制在光纤中,并随光纤能传送到很远的距离,光纤的传输是基于光的全内反射。
当光纤的直径比光的波长大很多时,可以用几何光学的方法来说明光在光纤内的传播。
设有一段圆柱形光纤,它的两个端面均为光滑的平面。
当光线射入一个端面并与圆柱的轴线成θi 角时,根据斯涅耳(Snell )光的折射定律,在光纤内折射成θj ,然后以θk 角入射至纤芯与包层的界面。
若要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则纤芯与界面的光线入射角θk 应大于临界角φc (处于临界状态时,θr =90º),即:21arcsin k c n n θϕ≥=且在光纤内部以同样的角度反复逐次反射,直至传播到另一端面。
光电效应的研究与光电器件的应用近代物理学领域中,光电效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它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光子的理解,而且带来了众多光电器件的应用。
本文将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机制以及光电器件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光电效应的研究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或其他特定材料表面时,会引起电子的发射。
光电效应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但最为重要的突破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光的粒子性理论。
他认为光在特定条件下可被看作由粒子组成的光子,光子能量与光波的频率成正比。
根据其理论,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将传递能量给电子,当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金属中某个电子的束缚能时,这个电子将脱离原子束缚,导致光电子的发射。
在光电效应的研究中,实验结果显示,光电子的发射不仅与光的强度相关,还与光的频率有关。
当光频率低于某个特定值时,即使光强度很大,也无法引起光电子的发射。
这一频率被称为截止频率,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通过测量截止频率与材料类型、光子能级等参数的关系,科学家们得以深入研究光电效应的机制。
二、光电效应的机制光电效应涉及到能带结构、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等复杂的物理过程。
在晶体材料中,能带结构对光电效应起着重要的影响。
晶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决定了电子的分布状态与运动规律。
在光电效应的过程中,当光照射到金属或半导体表面时,能量较高的光子被吸收,而光子的能量转化为电子的动能。
如果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电子的束缚能,那么电子将克服束缚力逃离原子或晶体,并形成光电子。
光电子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有最大的发射速率,这一波长与光子的能量相对应,符合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
三、光电器件的应用光电效应的深入研究为光电器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光电器件被广泛应用于通讯、能源、医学等领域。
1. 光电池:光电池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光电池的应用包括太阳能发电、电力站的备用电源以及空间探测器的能源供应等。
2. 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能够将光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测量、控制等用途。
光电效应与光电器件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材料表面时,材料中的电子受到光的激发而发生电子跃迁,从而产生电流现象。
这个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光电器件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光电效应的原理以及应用的光电器件。
一、光电效应的原理光电效应的原理可以用光子学和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
光子学认为,光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当光子能量大于材料表面的束缚能时,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使得电子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跃迁至导带中,形成电流。
量子力学则从波粒二象性的角度解释了光电效应。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光既可以被看作电磁波,也可以被看作光子粒子。
当光照射物质时,光子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如果光子的能量大于物质中的电子束缚能,那么光子能够被吸收,电子获得能量跃迁至导带中,形成电流。
二、光电器件的种类与应用1. 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
它使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其中的p-n结在光照射下会产生光电效应,从而产生电流。
光电二极管广泛应用于光电通信、光电测量等领域。
2. 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是一种能够将弱光信号放大的器件。
它利用了光电效应,在弱光信号照射下,光电倍增管中的光电子经过多次二次发射,使得电流得到显著放大。
光电倍增管在夜视仪、光电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光电导管光电导管是一种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器件。
它利用了光电效应,在光照射下,光电导管中的光电子受到光的激发而发生电子跃迁,形成电流信号。
光电导管在光电通信、高速光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4.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
它利用了光电效应,将光子能量转化为电子能量,从而产生电流。
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利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光电效应与现代科学光电效应的发现和研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光电效应的解释需要运用到光子学和量子力学的知识,推动了这两个领域的发展。
光电器件的原理一、引言光电器件是指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或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器件,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光电器件的原理。
二、光电效应1.定义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或半导体表面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物理现象,即从材料表面发射出带有动能的电子。
2.原理当金属或半导体表面受到一定频率的光照射时,会激发出材料内部的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具有一定动能,如果它们在材料表面遇到一个势垒(如金属表面),就可以跃出材料并形成一个外部的电流。
这就是光电效应。
三、常见的光电器件1. 光敏二极管(1)定义:光敏二极管是利用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通性和内部载流子浓度随外界可见光照射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
(2)原理:当可见光照射到PN结上时,会产生内部载流子,并且PN结的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因此就可以检测到光信号。
2. 光电二极管(1)定义:光电二极管是利用PN结的单向导通性和内部载流子浓度随外界光照射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
(2)原理: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会产生内部载流子,并且PN结的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因此就可以检测到光信号。
3. 光电探测器(1)定义:光电探测器是一种能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
(2)原理:当可见光照射到探测器上时,会产生内部载流子,并且探测器的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因此就可以检测到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四、应用1. 通讯领域在通讯领域中,光敏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接收和发送端。
例如,在光纤通讯中,通过将信息转换为脉冲光信号进行传输。
2.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中,利用激光和其他光源对组织进行切割和治疗。
同时,光电探测器也被用于医学成像,例如X光、MRI等。
3.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中,利用激光器对金属进行切割和焊接。
同时,利用光电器件检测和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五、总结本文介绍了光电效应的原理,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光电器件及其原理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光电器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光电特性原理分析光电特性指的是材料在光照和光电激励下产生的各种电流、电压及光谱等反应。
在光电器件和光电子技术中,深入了解光电特性的原理对于设计和优化各种光电器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光电效应、半导体物理和光电器件三个方面进行原理分析。
一、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物质表面时,物质释放出电子的现象。
它是光电特性的基础,也是理解光电子技术中其他现象的核心。
根据光电效应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形式:逆光电效应、正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
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材料表面时,光子的能量被吸收并激励了物质表面的电子,使其跃迁到导带。
通过电场作用,这些电子形成电流,从而转化为电能。
逆光电效应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正光电效应相对于逆光电效应来说,是指光照射到某些材料表面时,光子能量被吸收并激发了物质表面的电子,使其从导带跃迁到价带。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材料的发光特性,例如荧光材料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等。
内光电效应是指在半导体材料中,受光照射的电子和空穴对由于建立电场而在器件内部进行分离并形成电流。
它是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之一,也是研究半导体器件光伏特性的重要基础。
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空穴和能带等特性的一门学科。
在光电特性的原理分析中,半导体物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光电器件中经常使用到半导体材料。
下面将介绍半导体物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能带和载流子。
能带是指在晶体中,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级结构。
根据能带结构,将能带分为价带和导带。
价带是填满电子的能带,而导带则是半满或者未填满电子的能带。
光电器件中的电子和空穴主要通过激发和跃迁在能带之间进行能量转化。
载流子是指在半导体材料中携带电荷的粒子,包括电子和空穴两种。
光电器件中的电流主要来源于载流子的运动和输运。
当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中时,光子的能量激发了部分价带中的电子,形成电子-空穴对。
这些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并形成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