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三十七人的“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4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5期/八九十年代“出走记”———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和《北去来辞》双论程光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是台湾作家三毛《橄榄树》里的一句歌词。
它深刻对应着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心理情绪,也揭示出林白两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 《花城》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和《北去来辞》( 《十月》二○一二年第五、六期,原名《北往》) 的价值诉求。
甘阳说: “通常所说的‘现代化’,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上讲,无非就是指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也就是心理结构变迁的一种特殊过程。
”这种变迁“比之通常的变迁来说是最彻底、最根本、最全面、最深刻的一种变迁。
”①李陀说: “八十年代一个特征,就是人人都有激情。
什么激情呢,不是一般的激情,是继往开来的激情,人人都有这么一个抱负。
这在今天青年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
”②陈超说: “所谓‘八十年代’的形成不光有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因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龄。
那会儿我们都很年轻,从精神到身体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所以我的体会是那时激情饱满。
人在年轻的时候相对来说是元气淋漓的”。
③毋容置疑的是,这些特定的时代元素影响着林白文学作品的形成。
在两部长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多米和海红离开南宁到大西南和北京游历,“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远方”是她们最茫然的青春激情,更是就她们过去生活而言一种最深刻的变迁。
在决定嫁给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史道良的一瞬间,三十岁的海红心中闪现的念头是: “能跟某一个人私奔就好了,远走天涯! 这念头使她精神一振。
火车站,是啊火车站。
”④①甘阳主编: 《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第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査建英: 《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对李陀的“访谈”,第252页,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③陈超、李建周: 《80年代有划痕的录像带———陈超访谈录》,《新诗评论》2009年第一辑。
④本文所依据的林白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版。
一根火柴的革命故事
在战场上有一个战士,他凭着一根火柴俘虏了400名敌人,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的特等功臣,战斗结束之后,他隐姓埋名50余年,没有跟其他人说过自己的英雄事迹,这个不求名利的战斗英雄,名叫平太信,他有一次在战场上因为腹痛难忍,去了一个角落解决身体问题,结果意外的发现了敌人的领导正在借火儿抽烟。
这个人当时还佩戴着国民政府的钢盔,平太信知道自己无意中发现了敌人的踪迹,非常的激动,不过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偷偷的回到了组织,跟领导汇报这个消息。
不久之后,平太信就在领导的允许下,跟随一些战士去了敌人所在的位置,发动突然袭击,将三四百名敌军全部抓起来。
后来,平太信又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他在战场上跟自己的战友,俘虏了十几个敌人,在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因为不小心踩中了照明弹,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当天晚上,他又被敌人的炮弹击伤,被领导送到了野战医院进行抢救,从这以后,他就跟原本的部队失去了联系,没有再次回归战场。
战斗结束之后,平太信因为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多次战功,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英雄,二级模范等荣誉称号,还得到了伟人的两次接见,据知情人透露说,平太信当时获得的各种军工奖章,加起来有20多枚。
1964年,他离开军队体系,去了县城的一个水利局,做基建工作,一直
兢兢业业。
1980年,他离职退休到民间隐姓埋名,没有再表露过自己的身份,2010年,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与世长辞,他的离去,让很多人痛心万分。
这位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后来被媒体报道,大家都对他当年的英勇行为特别敬佩,尤其是他仅凭一根火柴就判断敌人身份,并且及时采取行动,将敌人抓捕的功劳,更是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知道平太信当年的英雄事迹,对他还保持着崇高的敬意。
(9)《一个人的战争》:私人阅读我曾经、肯定是个乖女孩,因为十几年前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在《花城》首发的时候,还有引起巨大争议、震撼或者谩骂的时候,我对她一无所知。
我第一次知道林白和她的《一个人的战争》,是在王小波的杂文里。
那是《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一文,说到北大戴锦华教授盛赞此书,有人反驳,理由是如果戴教授有女儿也不会让她看林白的小说;于是王小波又来反驳此人,因为“该文作者的文艺观乃是以小孩子为准绳”,“假如谢(晋)导持有上述文章作者的想法,拍电影总以儿子能看为准,中国的电影观众就要吃点苦头。
大江健三郎也有个低智儿子,若他写文章以自己的儿子能看为准绳,那就是对读者的不敬”。
——王小波说得有趣,于是我就记住了林白和〈一个人的战争〉。
前几日,我在医院看这本小说,——医院搞体检,排的队太长,我穷极无聊,只有看小说,申明一下,不是我非要在那等嘈杂的环境下故做清高。
——我的旁边坐着同龄的同事L,她告诉我她十年前就看了这本书,当时觉得简直难看死了,一是看不懂,二是H。
我们就笑了,果然还是少女不宜。
不过现在我已经是个老女人了,所以再没有什么不宜。
我喜欢此书,虽然我断不象多米——小说主角,“我”的原型——那么早慧,她在5岁时就做了我现在也不大做的事,对此我还是深表佩服和有一点怀疑。
为什么性总成为对抗社会性的切入口?——比如《1984》里就是这样——其实很好理解,社会可以控制一切,总还有性,是最私人最原始也最本能的东西。
围绕《一个人的战争》的种种争议如今早已烟消云散,艺界已经公认此为中国女性自觉意识写作的发端之一和当代“女性小说”、“私人小说”的鼻祖。
前几年流行过美女作家,看了附在书中林白的黑白玉照,我看林白还当得起“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绝不含贬义)的大师姐吧。
林白自己说女人写作总是不沿着主线走,想到哪里就游荡到哪里。
这个小说有些象自传,也有些象散文,反正都是随性而走的。
她写到好几个神神叨叨的女人,比如那个阴间河流边的美丽女人,要买多米29岁那一年的老女人,还有家里满是镜子的独身女人梅琚,和独居深山的可能早已死去的朱凉,甚至包括那些可能真的存在过的女人,北诺、琼、南丹,这些虚构出来的女性在小说中显得丰满独特,眉深目秀;而那些男性人物,包括一般意义上应该是生命中重要角色的男人,比如第一个生理意义上的男人,大学时遇到的强暴者,30岁时爱慕过的电影导演,全都是面目模糊,无名无姓,他们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出现的意义只是多米的初夜、多米的偶遇、多米的爱恋,只是多米私人生活中的对应物。
战争故事-特务迷城登报复仇抗战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太原局势混乱,民不聊生。
时任特务机构第三局的局长叫徐明,此人素来心狠手辣,且狡诈多疑,曾残害过无数共产党人。
1947年6月的一天,徐明亲率手下,在迎泽门大街上将一名秘密回乡探亲的共产党高级军官当众枪杀,此事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有个叫刘一刀的人公然登报声称,他也会选择在迎泽门大街上,亲手结果了徐明。
这个刘一刀在太原城可谓赫赫有名,此人出身草莽,武艺奇高,曾在抗战时期暗杀了日军驻太原宪兵队的队长山本太郎。
两年前,阎锡山手下的一名副官因为强抢民女,也惨死在他的手上。
此后,刘一刀为躲避抓捕,在太原销声匿迹了。
徐明没想到自己杀了一个共产党的军官,竟将这煞星给招惹出来了。
刘一刀在报纸上说:徐明,你恶贯满盈,配不上一颗子弹,我要在迎泽门大街亲手用大刀砍下你的脑袋。
刘一刀还说:请太原的父老乡亲做个证,若不诛杀此贼,我枉做一回人!他敢公然登报挑衅,显然是志在必得,否则岂不惹来太原民众的耻笑?在太原民众心里,刘一刀可是个大英雄!因此,徐明不敢大意,寸步不离戒备森严的第三局,连吃饭睡觉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解决。
刘一刀要防,但局里潜伏的内奸也得抓。
局里的机要情报频频外泄,徐明虽然一直都知道有内奸存在,却始终查不出是谁。
但最近,他怀疑上了行动队队长薛大山。
因为这段时间薛大山总是一个人偷偷跑去迎泽门大街,去见一间杂货店的老板娘。
而那老板娘的丈夫就是共产党,不过在抗战时已经被日军杀害了。
这让徐明不得不去想:老板娘会不会也是地下党?杂货店就是地下党的交通站?薛大山经常跟她见面,会不会是在商量配合刘一刀的“砍头”行动?这天,徐明的司机兼贴身保镖王强来报,说昨天傍晚,薛大山又独自去了迎泽门的那间杂货店。
王强说:“按照您的指示,我一直在暗中盯着他。
他先是在旱西关那儿给了一个黄包车夫两块钱,换上车夫的衣服,然后那女人坐上黄包车,他拉着她在旱西关一带走街串巷地转悠,也不知在干什么。
形容一个人对抗好几个人的经典故事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八万将士击溃百万之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威风总是让人愉悦,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
可怜英雄一世的秦王苻坚,就只剩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张与胆怯了。
其实正如人的复杂内心,战场上短兵相接、兵戈相向的真实景象,也并不就是漫画中定格的画面,总是一副表情、一个动作。
也就是说,传奇和真实总是有差距的。
诚然,淝水之战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
更重要的,它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还可以说,它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意义着实不小。
然而就战争本身而言,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一个人的战争赏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赏析。
《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的一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
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年代里的生存与奋斗,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小说中,林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煎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争爆发后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中。
在战争的洪流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细腻,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塑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年代里的生存与奋斗,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主人公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细腻动人,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煎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二战历史事件有哪些_二战历史事件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法西斯纳粹战败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惩罚。
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二战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战历史事件一:苏芬战争苏芬战争又叫冬季战争(芬兰语:Talvisota,瑞典语:Vinterkriget,俄语: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结束。
最终苏联付出巨大军事损失打败了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份领土。
冬季战争中,苏联国家声誉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冬季战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次大战的进程。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
1938年4月纳粹德国合并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谈判彻底破裂。
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
11月30日,苏联红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V.库西宁(1881~1964)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
芬兰军队凭借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寒和沼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苏联红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展开交战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兰军队主阵地久攻不克。
1940年1月苏联红军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狂轰猛炸,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军队于2月26日退守维堡一线。
3月13日两国签定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抗战以少胜多的战役抗战期间我军浴血奋战,最终以顽强的意志解放了全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战以少胜多的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以少胜多的战役仁安羌战役仁安羌战役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
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
中国远征军第五及第六军分别担任正面及左翼作战,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
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
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
4月19日,新38师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
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这场战役中孙立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不少光彩。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斋郎村战役斋郎位于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248米,山高地险。
1935年4月底,红军挺进师由闽入浙到达庆元斋郎村,遭到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围追。
红军在占据斋郎屋后山有利地形打击敌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斋郎战斗是红军挺进师进浙闽边后的关键一仗,它的胜利不仅鼓舞了红军士气、沉重打击了敌人,而且为挺进师获得了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有利时机,胜利完成了进军浙江以来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
岱崮保卫战岱崮保卫战是1943年,八路军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指战员,为捍卫民族尊严,在这里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血战18天,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模范战例。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了1万余兵力开始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岱崮山区处于敌人进犯沂蒙腹地的咽喉地位,为粉碎日军的扫荡企图,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日军主力,掩护我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
14则关于战争小故事小故事一、《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相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9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故事二、《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小故事三、《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实行抗日宣传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实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
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实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实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小故事四、《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很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很多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被世人传诵,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活动中,可以朗诵哪些经典的诗歌呢?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欢迎阅读: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水调歌头·赵尚志林海雪原上,星月冷刀枪。
任凭几度风起,猎猎大旗扬。
不悔征程坎坷,无憾年华舛错,默默对松江。
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
百余战,仇未泯,恨犹长。
抛头洒血,浇我国土不彷徨。
江水悲歌未没,甲子匆匆已过,小丑又跳梁。
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
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沁园春·杨靖宇雪漫殘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
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
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
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
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
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沁园春·赵一曼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
想珠河铁北,纵横驰骋;暴风骤雨,白马红枪。
剑阵横眉,刀丛冷对,烈烈英风正气扬!尤难忘,将红旗高唱,生命华章!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
幸故国已复,家园正旺,白山黑水,鸟唱花香。
处处丰碑,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
春风里,看宁儿代代,正沐阳光。
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水调歌头·左权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
才华横溢谁属,更胆赤心丹。
九路围攻化解,敌寇诡谋又灭,捷报四方传。
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
战辽县,炮火烈,斗凶顽。
将星忽殒,飞雨如泪晋东南。
多少青春换取,华夏全新天地,青史记左权。
但愿蓝天下,春灿百花妍。
水调歌头·彭雪枫战迹壮山色,风雨慰忠魂。
气吞万里如虎,叱咤皖南云。
左右挥戈沙场,南北驱驰骁将,功绩两淮闻。
一师制十万,巧力打千钧。
战芒砀,攻夏邑,史诗存。
三十七载,别样精彩耀星辰。
有报曾名《拂晓》,探索人间正道,今日忆何人?但看新红日,正照满园春。
一个人和三十七人的“战争”
洛河镇中心小学李晓玲
前言:无所谓对错,只是心里的语言。
不计较成败,只是真实的表达。
未知篇
初识
一直以来都想把我和自己第一届一年级的学生的故事写一写,可是由于我的浅薄和笨拙一都无法开始!借这个教育趣事,今天就算随意说说了!有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届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当然这就为我的战斗胜利大大加大了难度,但我会一往无前的努力!争取我们师生都能取得这此战斗的胜利!
成功篇
首次交锋
从我们相识的那一天算起来,二千多日子就这样匆匆而过了!
记得我们初次相见,我还仅仅是一个刚踏出校门、一身学生气的新老师!没有任何与学生相处的经验,说实话我当时是充满期待和恐惧的!
这是六年级的孩子,应该说都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了。
记得我一踏进教室,顿时心跳加快,脸霎时的红到了脖子后!我都不记得的是如何跟他们开始交流的了!但是应该说他们对我还是不错的,跟我想象和别的老师描述的还是好的多了!我突然感觉肩上的胆子好重好重!也许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吧!我好想让他们都成为人人竖大拇指的好孩子,而不再是一说起来就不好的孩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真的在一步一步践习我的诺言,虽然有太多的委屈,但也有感动,所以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他们期中考试侥幸考了第一!
我所剩的却是无尽的担忧!
失败篇
乐极生悲
事实与我的担忧不谋合。
真的的没有走出我的预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依旧用一贯的态度来等待他们的挑战!而现实也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很快期末考试在无尽的期待和不情愿中到来了!当然,这将会是一个残酷的时刻,不是我的预言失效就是他们一败涂地!我倒宁愿破坏我在他们心中的权威,让他们成功的令我折服一次!可是现实的残酷总是不能逃避的,真如我所预言的,他们失败了!只有第三!
对于这次的失败,我没有发表自己任何的态度,只记得有且仅有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也许将可以作为他们向上的一个不竭动力,我用心如此努力的希望!
在接下来要分开的日子里,我真的希望他们可以明白点什么!
寒假到了,该做一个休整了!
散乱的回归
过完了一个寒假,他们都一个不少的回来了,虽说并不是一起。
学校有个惯例,每个学期开学都要检查作业,这次更是重视,还评出了等级。
他们的成绩很不理想,只有几个获奖,并且还不是头等奖,可见他们的假期作业做得如何了!
新的学期,我们又来了一个校长,可以说我们的规矩更多,要求更严了!想当然的我们的任务也就更重了!对此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但是我们还是慢慢的开始由懒散变得努力了!
新学期的第一轮公开课开始了!我也要跟着和太们一起再紧张一回了!《北京的春节》由于我们都刚刚度过春节,对于这节课比较好把握,随意整堂课我们“战”成了平局,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表扬。
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毕竟他们都在努力,也都在进步。
可是接下来的有一堂课就以我们的彻底失败告终了!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都不过关,失败失败啊!我们两败俱伤的失败!
我们38个人又一次的握手言和,平静的坐了下来,决定共同努力找出我们失败的原因,我们做的很真实也很平等!
一个人在自我反思,三十七个人在自我反思;
一个人在自我批评,三十七个人在自我批评;
一个人在找对方的闪光点,三十七个人在找对方的闪光点;
一个人在进步,三十七个人在进步,所有的人在进步!
38篇自我反思,轮番在教室里被读出,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凝聚的力量,我们坚信,我们可以!
努力篇
重整旗鼓,再“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不断向对方提出挑战,不断突破对方的防线,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困难,都在我们不断的交锋中变得支离破碎,被我们分分收入囊中。
一个人斩获了人生的一次次经验,三十七个人斩获了他们人生中源源不断的知识。
我们知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找到了方向了。
一个人给予她那三十七个“对手”尊重、理解和支持。
三十七个人给予他们那一个“对手”信任、支持和尊重。
他们用最平等合作的的身份在作战,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
他们在继续努力!
结局篇
此结局非彼结局
一个人和三十七个人的战争还在继续……
短短的一个六年级,就在这三十八个人不断升级的战争中结束了!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这三十八个人的收获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开始的一点点,到多一点,再到很多,渐渐地导许许多多,到后来的无法计算,我们都知足、很幸福。
这一切都随着三十七个人的毕业考试划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当然也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个人的成绩都有不小的进步,虽说不能全部变成优秀,但是百分之91.8的优秀率还是很让人欣慰的。
我们哭着、笑着、激动着为这场“战争”完成了一个还算完美的结局。
这是一场互为胜者的“战争”,这是一场未完待续的“战争”。
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相互扶持的走下去。
只有向自己不断地提出挑战,才会有不断的
一个人和三十七个人的“战争”还在继续……
几个人和很多人的“战争”还在继续……
后记:
此战争非彼战争。
这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方式的比喻,在这战争里没有对立,只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