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1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
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
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
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1)诗文:宋濂刘基,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
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
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杂记:徐渭《四声猿》4)散曲和民歌散曲略第⑦讲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3.章回体小说: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山西大学文学院李雪梅目录明清文化特点综述一、思想复杂,文化多元 ............................................................................................................................. - 8 -二、市民文学出现且日趋成熟 ..................................................................................................................... - 8 -三、传统文化重建 ......................................................................................................................................... - 8 -四、文学史特点 ............................................................................................................................................. - 8 -明代明代文学一、明代文学综论二、文学概况(一)明代诗文——前期“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 9 - 宋濂: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 - 10 - 刘基: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1.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他们倡导复古,[反对]台阁文学和理学风气,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在贬斥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他将民间创作与文人学子作品进行对比,以为“真诗乃在民间”。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3.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
2该文学派别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诗词、戏曲和小说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明清时期的诗词明清时期的诗词以清新、豪放、含蓄为主要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辛弃疾和清代的杨慎、袁枚等。
辛弃疾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国家忧患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杨慎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清新、含蓄的语言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诗,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袁枚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豪放的风格为主,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他的《七夕》一诗,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奇幻的场景,还融入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三、明清时期的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水浒传》和清代的《聊斋志异》。
《水浒传》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宋江等梁山英雄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命运。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明代部分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但这时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
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明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在开头引开场诗,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为世所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昆腔:嘉靖中期,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曲调,融汇了北曲的悠长。
在音乐伴奏上使用了弦索、箫管、鼓板等,这种经过改革的昆山腔轻柔婉转,富于变化,在明、清两代的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15分)、选择(单选5分、多选10分)1.“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章回小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2.“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戏曲)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3.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后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印了《熊龙峰小说四种》4.吴中四杰:高启、刘基、张羽、徐贲5.讽世杂剧:“狂人”徐渭《四声猿》6.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8.明代文言小说“三灯”:《剪灯新话》瞿佑、《剪灯馀话》李昌祺、《觅灯因话》邵景詹9.李贽“童心说”10.四大诗学流派: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牧的性灵说11.《醒世姻缘传》清初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原名《恶姻传》二、名词解释(四个、16/18分)1.前七子、后七子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作品主要拟古,也有重视时政题材,偶有佳作。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反拨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归有光、王慎中。
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以明道。
其代表人物归有光,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事和普通的人物,“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3.明传奇明传奇是早期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三国演义》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则目均为七言单句。
题签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序,次有嘉靖壬午(元年,1522)关中修髯子(即关中张尚德)序。
当刻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或稍后,为今见之最早版本,但未必是《三国》的祖本。
2、叶昼伪托李卓吾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不分卷,实为合嘉靖本二则为一回,易单句则目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
每回总评常有“梁溪叶仲子谑曰”的字样,叶仲子即叶昼,所谓李卓吾评语,实为叶昼伪托。
3、“毛本”:长洲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文辞,削除论赞,改换诗文,改写情节,删去旧评,而以己评代之,但仍托名为“圣叹外书”,并改称为“第一才子书”。
经毛氏父子修改,书中尊刘贬曹倾向更为突出,人物性格较前统一鲜明,回目对偶工整,文字更流畅。
二十余万言的评点文字在小说理论上有较高建树。
因此,“毛本”一出,就代替了所有的旧本,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
4、“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创作方法:“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云: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多纪实事;《西游》、《金瓶》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
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故演义之属……但须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
《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为历史演义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在重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历史、传说与想象融为一体,适量的虚构依附于作为主体的史实而存在,大致把握一种“七实三虚”的比例,即在遵从时间、地点、人物及重大事件不随意改变的前提下,适量地虚构,更能合情合理,真切动人。
明代文学所依附的经济背景1、明代社会明代建国前后的一个短暂时期,政策比较开明。
但在政局趋于稳定后,政策即有变更。
严刑峻法,专制独裁,超过历朝历代。
文化统治日益严密。
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因素萌芽(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文人士子世俗平民化和商人们的附庸风雅,形成新的读者群;(3)、文学作品的面貌为之一变:人们的兴趣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蕴藉深长”的意境,转向了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的世俗人情;(4)、创作的商品化。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头绪避免纷繁,尽量不用倒叙手法,用第三人称叙述。
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
其中韵文的安排大致有几个情况:1)全书开场与收尾有诗或词作结2)每回开场大都无诗词,但每回结尾多有诗。
3)正文中或插入诗或词。
3、叙事特征:因讲史太长,一部小说遂分为若干章回,每回用单句或偶句作回目,用以概括本回主题。
1)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有入话。
2)保存讲说的痕迹。
3)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
章回小说的渊源(1)初级阶段:平话。
“评”主要体现在各卷首尾紧要处之开场诗,平话是杂揉历史和传说而成;平话的体制已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全书分卷,每卷分细目,已有章回的意思。
(2)中级阶段:累积型小说如《三国》、《水浒》。
题材从俗到雅,思想由浅入深,文学描写从粗略到丰满。
(3)高级阶段:独创型小说如《金瓶梅》成书方式:完全由作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按照作家的人生观和美学理想对素材进行提炼和编排,文人的独创。
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
明初诗歌高启、刘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刘基的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
袁凯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
刘基其作品中的寓言故事颇有特点,《郁离子》是他的寓言散文集。
台阁体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茶陵派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前后七子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
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
归有光的散文特点:他的散文长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Eg)《项脊轩志》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文章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公安派作家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但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
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竟陵派与公安派:竟陵派一方面继承了公安的派文学主张,另一方面,纠正了公安派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戏谑嘲笑,间杂俚语”极端,但是竟陵派偏执的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寂”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又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的另一个极端。
晚明小品文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袁宏道、张岱的作品较好。
Eg《满井游记》(袁宏道)《湖心亭看雪》(张岱)夏完淳: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
几社创始人夏允彝之子。
代表诗歌有《别云间》。
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兴亡之感,及立志复国而不甘屈服的坚毅志向。
代表文章有《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历史演义)、《水浒传》(英雄传奇)、《三国演义》成书来源:1、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2、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3、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
《三国演义》作者:“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罗贯中的其他著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版本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
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
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2、人格上重“忠义”3、才能上尚“智勇”(二)“拥刘反曹”倾向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三)道德悲剧意识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三绝”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智绝),关云长一绝也(义绝),曹操亦一绝也(奸绝)。
艺术成就1、既尊重历史,又不受史实限制的“七三”实虚比例关系,开创了历史演义的体式范例,影响了后代所有的同类小说的创作体式。
2、出色的战争描写——全景军事文学(1)以斗智为主展开战争描写——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斗智斗勇的结合。
把战争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2)全景军事文学A、描写的是长达百年间的混战局面;战役的全景鸟瞰,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B、有魄力地直接描写了战争的人员构成;C、着眼于政治写战争,战争的进程始终受政治斗争、外交活动的牵动,不自觉地表现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思想,这正是这部军事文学的厚度所在。
D、举凡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轶事秘闻、风情民俗等,都结合战争绘制出来,从而使这部军事文学在文化意义上有了深度。
(3)从史实、从实际出发,写出战争的复杂性,而不把战争简单模式化(4)叙写战争中,善于将刻画人物与挖掘诗意结合起来,以中和之美跻身于名著。
A、善于写出人物的气质神韵。
B、善于运用造型美来塑造人物。
C、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特性。
D、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烘托人物的精神状态,达到传神的地步。
E、注意英雄勇武气概的前后照应,左右交织,彼此之间相映生辉。
F、对比手法。
3、结构错落有致,章法变通严谨三国演义叙百年之事,头绪繁多,人事错杂,其叙事章法之妙,组织安排之巧,实属罕见。
4、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浅显的文言,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明快。
这是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水浒传》的版本繁本、简本。
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
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
(金圣叹腰斩水浒)属繁本系统。
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忠义”说、“发愤”说、“诲盗”说、“农民起义”说、“投降主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描写的中心事件,是官逼民反。
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起来造反。
着力歌颂了梁山英雄们的“全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