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金黎希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对于英语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英语文化本身的重要性,英语文化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很少有人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地了解过他们对于英语文化内容的看法,以及它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选择性。
本论文对80位英语学习者做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问卷通过一系列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对80名受调查者对于英语文化习得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综合的了解。
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部分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文化本身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对于英语文化内容的习得具有选择性。
并且,在以下的正文中,对于英语学习者感兴趣的英语文化内容(包括目标语文化,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将有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英语文化习得目标语文化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34-03一、介绍(一)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要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必须先了解广义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和语言的紧密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已被不断地验证。
在英语语言研究领域,理论者和实践者对这个观点也无任何异议。
文化必有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文化涉及到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劳动的人。
在这个以国家为单位划分的世界里,不同的文化可以以国家的形式得以区分体现。
因此,我们才有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英国文化,等等。
这只是划分文化的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里,又会包含许许多多不同文化的集合。
它们通过不同的地域、种族和宗教等被划分为一个个文化的集合。
然而,不管有多少文化的集合,它们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使用一种语言,使这种语言成为它们文化表达的依托。
研究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永恒不变的大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及研究问题研究英语文化习得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只是这个大课题中一个小小的分支。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下面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
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ⅰ为例,其中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教师,您早!/ 早上好!)。
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
在汉语中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
因此,在上此课时,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mr,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还可以直呼其名。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的比较。
例如:在建议表达上,英国人说“let’s go!”(我们走吧!)美国人说:“ shall we le-ave?”(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let’s go!”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
因此,我们在讲授第二册 unit 6 “shall we go to thepark?”时,就应该让学生注意“shall we …”和“let’s …”作为两种不同建议的表达方法在使用上的区别。
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摘要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语言表达并包括了文化现实意义。
在交际中,不同国家的人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
而如果不了解他人的文化,那将会出现一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而且语言变化反映出文化变化。
今天人们把英语看作是一门世界性交际语言,了解它的文化至关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越来越重要,尤其在中学中。
然而在今日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文化导入总是被英语教师忽视,从而导致英语在交际中失败。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性的能力,从而实现交际,学习与研究。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显得相当必要。
通过这篇文章呈现出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一些在中学英语中介绍文化的实用性方法。
关键词: 语言、文化知识、交际、英语教学、文化渗透2001年全国中学教育英语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他们在学习语言的信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作技能,促进他们语言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思考,想象和创造,提高他们对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认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英语,作为一门学问,作为其最终目标,使学生通过教学和学习,真正实现英语交流,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的当前状态:教师们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基本知识,使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技能已经发展成为背诵或一次又一次地从内存中写入。
因此,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被忽略。
此外,英语变成了沉闷的课题,因为其作为通信手段的基本特征已经消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考反冲洗。
在全球化的现代世界,文化的误解比起语言的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和不可恢复的损坏要严重得多。
近年来,文化教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许多学者和教师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提出的文化引入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方法。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西方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语言点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
在课堂中,可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进行翻译。
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
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便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1、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方法
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
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下面结合jefc新教材,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
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
jefc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
“name,old , dog,pork,beef,look out ,breadfast,takeaway food, 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
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
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
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
差甚远。
“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
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
同的联想。
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
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
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 ”和“ fast”构成的。
在英语中“break ”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
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
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
义的词汇,我们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的掌握
英语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
由于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
能按jefc新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
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例如,在讲授第二册的unit 20 what do english people eat?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
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
所以象课本中出现的“hambur
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等 take -food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四、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
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
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
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
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
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
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
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
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