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归去来兮辞》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一、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课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四、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瓶无储粟.(sù)求之靡.途(mí)田园将芜.胡不归(wú)舟遥遥以轻飏.〔yáng)引壶觞.以自酌(shāng)眄.庭柯以怡颜(miǎn)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xiá)云无心以出岫.(xiù)景翳翳...以将入(yǐngyì)将有事于西畴.(chóu)既窈窕..欲何之(huáng)或..以寻壑(yǎo tiǎo)胡为乎遑遑植杖而耘耔..(yúnzǐ)登东皋.以舒啸(gāo)2、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4、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1、知识: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自读课文,熟悉字音(将注音及生字写在练字本上)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自读新课堂P101 陶渊明资料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复述)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齐读初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问:这些文章诗歌的作者是(齐答:陶渊明),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什么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1.学生个读课文,其他学生纠正评价2.学生齐读课文(两遍)3.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文章诗歌,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复述新课堂P101中关于陶渊明的介绍三.整体把握《归去来兮辞》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章是如何逐层表达这种情感的。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
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
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课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归去来兮辞》学案(1)----dc5ddbc3-6ebe-11ec-baca-7cb59b590d7d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归去来兮辞》学案(1)博远学习计划2021-08-1118325d56b7b40102dr2j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的支持技巧;3.阐明文章的情感思考。
学习重点1.阐明本文的情感思考;2.学习本文的支持技巧。
学习方法指的是(-)学习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掌握全文的主题和表达主题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这篇文章写于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41岁。
由于家境贫寒,他担任了彭泽玲的职务。
他很快就感到累了。
80多天后,他终于离开了皇冠。
他决定退休时写了这首诗,但还没有旅行。
文章内容寓叙事与讨论、虚幻的风景与真挚的情感于一体,融为一体。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基于事物和愿望的抒情散文。
2.这篇文章遵循什么样的情感思维?本文的情感思考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加入世贸组织,继续从政,这与他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最后决定退休下乡。
②“舟遥遥以轻r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
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 《仆人欢迎爱抚顾松留恋》,写的是回家后幸福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 “当你回来时,请休息,放弃你的旅程或船”,写下你回家后的社交生活。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研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学生自主学习资料。
3. 合作学习讨论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归去来兮辞》。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性学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背诵《归去来兮辞》。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七、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归去来兮辞》,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2. 词语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归去”、“来兮”等,并解释相关的典故。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桃花源”、“田园”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创造。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解析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汇的解析。
2. 诗中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难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2. 学生准备《归去来兮辞》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理解诗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教师提供解答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合作学习(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主题思想。
(2)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课后)(1)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
(3)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的意境与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理想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意境与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
(2)深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理想的热爱和追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情感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积极人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利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3、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思路。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归去来兮辞》学案(1)
学案博苑
2011-08-11 1832
5d56b7b40102dr2j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归去来兮辞》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
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
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
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
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
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
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情感发展过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
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
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
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
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称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复驾言兮焉求()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这心情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近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
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
”学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表明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
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