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第2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3(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五)
- 格式:pdf
- 大小:18.16 KB
- 文档页数:11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能够理解和解读《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归去来兮辞》和《并序》的文本解读;•两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学重点•文本理解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学生对作品的个人感悟和体会的表达。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并进行表达。
5.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提问学生对这两篇作品有何了解。
(二)阅读理解1.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文本解读,注重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2.对《并序》进行文本解读,注重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三)主题分析1.分析《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2.探讨作品所要表达的哲理和意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知识体系。
(四)个人思考与表达1.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深入讲解,让学生自主感悟和思考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感;2.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批改学生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思考题答案的分析;•学生的个人手写或电子版作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的提高。
7. 课后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8. 其他说明•教学时长:2课时;•本节课适合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年级和其他人群的文学鉴赏教育。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 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人物对联】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3.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句与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和课文,鉴赏课文。
自学法,讲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境界,认识陶潜归隐原因,理解其所处社会环境及人才应有的理想环境。
【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手段】PPT课件,朗读音频。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你猜得出下列后人的评价是针对我国古代哪一个作家吗?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列其诗‘中品。
'”宋·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介绍作者:文人字号:羲皇上人:“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靖节先生轶事:1。
酒。
2。
《責子诗》白发被(pi,同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归纳归纳本文的5个疑
问代词、虚词而以
的用法。
学生归纳交流
合作探究-
陶渊明经典材料
运用
如何使用“经典
材料”?
A、首先分析这材
料的用途;
B、其次要学会变
换角度进行发散思
运用举例
(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
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
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
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思考
交流
陶渊明不善于写那种字句华丽的诗,与他
那个时代崇尚藻饰的诗歌风格格格不入。
他没
有铺陈华藻的才能,但他却善于开掘题材,开
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诗风。
他
的诗风质朴醇厚,这是另一种才能。
陶渊明很
明智,他没有忘记自我而去盲目模仿别人,因
了不求其同,反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
果天空上飞翔的都是捕捉小羊的鹰群,如果这
个世界上只有具有相同能力的一种生物,这个
单一的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课堂
检测
《新新学案》环节五
课后作业布置1、课时作业
2、对对联
预习
内容
布置
预习《滕王阁序》。
【目标·重点】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1.读准字音(1)瓶无储粟.(sù)(2)求之靡.途(mǐ)(3)田园将芜.(wú) (4)轻飏.(yánɡ)(5)觞.(shānɡ) (6)眄.(miǎn)(7)流憩.(qì) (8)矫.首(jiǎo)(9)遐.观(xiá) (10)出岫.(xiù)(11)翳.翳(yì) (12)西畴.(chóu)(13)窈窕..(yǎo tiǎo) (14)遑.遑(huánɡ)(15)耘耔..(yún zǐ) (16)东皋.(ɡāo)(17)心惮.远役(dàn) (18)犹望一稔.(rěn)2.理解词义A.一词多义(1)行xínɡ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③为吾子之将行.也(动词,离开,前往)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动词,运行)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实行,执行)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名词,行为,动作)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名词,品行)⑧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hánɡ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量词,排,行)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泛指军队)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辈)(2)引yǐn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取来)②丁壮者引.弦而战(动词,开弓,拉弓)③相如引.车避匿(动词,牵,拉,引)④乃设九宾迁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召请,召引)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避开,退却)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援引)(3)乘chénɡ①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着,顺随)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骑,坐,驾御)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凭借,趁着)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动词,交互,连接)⑤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动词,冒着,顶着)shènɡ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四”的代称)(4)策①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②执策.而临之(名词,竹制的马鞭)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册”,记录)④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名词,计策,计谋)(5)审①审.容膝之易安(动词,明白,知道)②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动词,考察,观察)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动词,审问,审判)(6)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随从,顺从)②如土委.地(动词,卸落)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动词,交付)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动词,丢下,舍弃)(7)怀①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②则有去国怀.乡(动词,怀念,想念)③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名词,心情)④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动词,心中藏着)⑤汝姊在吾怀.(名词,胸前)⑥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揣着)(8)而①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②风飘飘而.吹衣(表修饰)③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④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⑤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⑥抚孤松而.盘桓(表并列)⑦世与我而.相违(表转折)⑧亦崎岖而.经丘(表修饰)⑨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⑩或植杖而.耘耔(表并列)B.词类活用(1)携幼.入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2)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3)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4)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有时(6)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7)乐.琴书以消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8)乐琴书..以消忧: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9)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C.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农事今义:有事情(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特殊句式(1)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宇内”前省略介词“于”(2)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于西畴有事(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4)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1.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回去来兮辞》教课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术: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概括文中“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认识“辞”的特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句,意会“田园”之乐。
教课要点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教课难点文中浸显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果断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今日,我们学习《回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崇高节操伟大人品的崇敬评论。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没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爱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现的境界。
教师总结。
陶渊明家境贫穷,迫于生计,出门务官,但心向自然,不肯受约束,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
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
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唾弃显贵遭受挫折后的坦率,扔掉荣华回归田园的安逸,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日,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医生挣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碉堡。
这堂课,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觉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拟老师朗诵。
要求松开勇敢。
教师指导学生朗诵。
古文重申朗诵,朗诵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表此刻什么地方?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留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诵第一自然段,鼓舞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诵状况作出评论。
设问:如何才能读出感情来?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下手,理清层次,掌握感情。
二、从节拍、音韵下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
辞,一种文体,拥有以下特色。
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好意思。
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睦,拥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诵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下手,理清层次,掌握感情。
回去来兮辞并序【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要点词句与培育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诵课文,理解词句和课文,鉴赏课文。
自学法,讲读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陶潜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境地,认识陶潜归隐原由,理解其所处社会环境及人材应有的理想环境。
【教课要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课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数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课手段】 PPT 课件,朗诵音频。
【教课安排】 2 课时。
【教课过程】预习准备1.明确朗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认识背景资料(含作者平生),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说明,疏导课文,认识粗心。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课文你猜得出以下后代的评论是针对我国古代哪一个作家吗?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列其诗‘中品。
’”宋·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介绍作者:文人字号:羲皇上人:“北窗下卧,遇冷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认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念书,囫囵吞枣,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
” 靖节先生逸闻: 1.酒。
2.《責子诗》鹤发被( pi,同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散故無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这样,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 45 岁,已经是两鬓鹤发,肌肉废弛,五个儿子,都不喜爱学习,老大16 岁,又懒惰又调皮(固 =顽),老二快15 岁了(孔子:我十五而志于学),却不喜爱念书。
老三、老四都是 13 岁(双胞胎?),连六和七都数不到,老五快9 岁了,成天光知道吃,因此陶渊明特别烦恼。
其实,这是陶渊明酒后使老婆怀胎,种下的苦果。
他却说——“既然这是天意,我仍是喝我的杯中酒吧” 。
⼈教版⾼中语⽂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全国⼀等奖)教学设计中学语⽂题⽬:《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反复朗读课⽂,熟读成诵;2、能⼒⽬标理清全⽂的⾏⽂脉络,梳理作者归⽥的情感变化;3、情感⽬标体会作者⾼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情感和作者返璞归真的⼈⽣志趣与⼈⽣境界。
【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落花⽆⾔,⼈淡如菊”有⼈⽤这两句话来形容陶渊明的作品和他的⼈格,同学们,你们觉得恰切吗?陶渊明所形成的独特的⼈⽣状态与精神对后来⼈产⽣了⾮常重要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后来⽂⼈的作品⾥⾯也经常出现。
同学们,你有没有与作品产⽣⼀些共鸣呢?今天我们来品读它。
⼆、预习检测(⼀)通过翻译序⽂,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第1⼩组⼝头展⽰)明确:有三点理由。
1、“质性⾃然,⾮矫厉所得”,也就是说⾃⼰本性⾃然,不会扭曲⾃我,不会强迫⾃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我性情会⾝⼼“交病”,那⽐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条是根本的。
⾃⼰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崇尚⾃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背诵⽂章的⼀、⼆段。
三、整体感知课⽂聆听《归去来兮辞》配乐诗朗诵,注意节拍和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课⽂,组内解决以下问题。
(第2、3、4、5组对应回答,第6组点评并加以打分)1.在第⼀段,作者是怎样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的?明确:开头⼀句,开门见⼭地喊出久郁⼼中之志。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闷⽓,顿觉⾃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为形役”,为⾐⾷所迫⽽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2.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走进作家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又称“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4.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5.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学习难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学法指导】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书下注解和相关工具书来翻译课文。
2、小组协作,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难点问题第一课时一、简介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二、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 4 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题目是的眼睛,一篇好,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
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造的,形式自由,整散结合,多用“兮”字,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
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
似乎是一种召唤。
四、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五、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形式结合预习纲要六、学习小序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3)古今异义①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②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③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④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⑤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②遂见用于小邑(见,被)被动句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七、齐读第一段,分析此段内容并背诵: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2)古今异义①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②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
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
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
“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作业:背诵第一段;练习册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二段1、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3、内容分析:(1)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三.学习第三段1、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悦亲戚之情话①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②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③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④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①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②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③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2、内容分析:(1)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2)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教参39页第二题答案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
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
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4、内容分析(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
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作业:背诵2------4段第三课时三、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词性例句释义代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之子于归这、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②以词性例句释义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王语暴以好乐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余船以次俱进按照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连词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同“而”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同“而” ,表并列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中丞匿溷潘以免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④而词性例句释义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⑤来虚词,可当助词讲。
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 寓形宇内复几时?B. 将有事于西畴.C. 复驾言兮焉求?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例句出处释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琵琶行古诗一种体裁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háng)行列②引例句出处释义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3 乘例句出处释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 (shèng)数词,四4 策例句出处释义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孙宇[人教版必修5第2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 3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五)]相关:1.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2.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3.必修2英语第二单元课件4.大学英语3第5单元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7.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课件9.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1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