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什么是知识分子
- 格式:ppt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33
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较强思想活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
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和探索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是社会改革的先行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知识分子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他们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智慧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引领社会发展。
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智慧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三是发挥社会影响力。
知识分子是社会影响力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智慧发挥社会影响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骆驼祥子》是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
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
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
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简短第一章: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进城来拉车。
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买到了自己的一辆新车,成了北平城一流的洋车夫。
第二章: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
第三章: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亮的时候来到一个村庄,他把三匹骆驼卖给一位养骆驼的老人,得到三十五元钱。
第四章: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天。
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从此他便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他强打精神,回到人和车厂。
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有个女儿叫虎妞。
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三十元寄存在刘四爷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第五章:祥子仍然省吃俭用,但他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在杨家拉上“包月”只四天就被折磨得不得不辞掉了。
第六章:离开杨家回到人和车厂,虎妞请祥子喝酒。
酒后,在迷迷糊糊中祥子被虎妞骗上了床。
事后,祥子心里万分矛盾,对虎妞既愤恨又想念,同时还夹杂着害怕。
第七章: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
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第八章:同在曹家帮佣的高妈劝祥子把钱拿去放高利息贷款或者存进银行来生利息,祥子都不敢;高妈劝祥子起会,他也不敢。
年关将到,祥子打算买点礼物去探望刘四爷并要回寄存在那里的钱,这时虎妞却找上门来。
什么是知识分子(2)康菲诺综合出来的五点,大体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符,特别在责任感和关心世事方面。
从曾参的“仁以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都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任感。
谈到关心世事,更有到明末东林党顾宪成的一副对联的下句为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关心”的传统精神仍然跃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之中。
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便写过一篇“事事关心”的杂文。
他在一首名为“歌唱太湖”的诗中更写道:“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延绵不绝的明证。
代表“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无论在西方社会或中国社会都是存在的。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传统在西方是一个现代的现象。
一般地说,其形成不早于十七、十八世纪。
西欧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识分子的原型;俄国的intellegentsia的远源也只能上溯到18世纪。
与西方相对照,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可算是源远流长,至少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算起,足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中断过。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一群为数不多、基本上是处理文字的人,即通常所说的“读书人”或“士”,他们在儒学的熏陶下具有一套传统。
根据钱穆的意见,早期的“士”由习礼而至批评当时贵族的一切非礼,孔子是典型的代表。
诸子百家可说是第一次最明显地表现出“士”在思想上对社会对贵族的不满。
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的“士”在制度化的晋升渠道引诱与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高压下,显得十分软弱无力。
在这种情况下,“士”的特性在于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内发式的个人道德成就为基础,讲求个人修养,以成就普遍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而推演到政治设施,而不以成就知识为主题。
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在精神追求上始终忘不了政治,即使是老子和庄子,著书讲学也对政治抱有很大的兴趣。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作者:雅克·勒戈夫[法]张弘译卫茂平校译者序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
本书在这方面具有开拓之功,50年代出版后曾在西欧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史学界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热潮。
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概念,主要指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从事精神劳动、以教学为职业的教士。
全书考察了这一特殊类型的“手工劳动者”的产生、演变、分化及最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结合有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尤其是大学的发展情况,叙述脉络清晰,文笔要而不繁,被公认为西方当代优秀的史学著作。
1985年又由原来出版该书的巴黎索伊尔出版社发行新版。
新版在内容上未作修改,由作者在“后记”里回顾总结了近30年来西方中世纪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增附了一份包括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各文字的有关论着的详细书目,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全书对深化我们关于知识分子的观念也有启示。
作者雅克·勒戈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法国著名史学家,著述宏富,是“新史学派”在欧洲的代表,现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院长。
中译本据德译本译出,德译本所根据的即是上述1985年索伊尔出版社的新版。
书中少数拉丁词语的翻译,得到了历史学博士王乃新副教授的帮助,译文经上海外语学院卫茂平副教授仔细校订,译着的问世还得到了商务编辑部始终如一的关怀,并此谨致谢忱。
张弘1990年12月引言一场惊心动魄的轮舞,在中世纪末期把人世间的不同等级,也就是社会上的各阶层,拉入虚无境界,这是没落时期的感伤主义所赞赏的事,除了拉着国王、贵族、僧侣、市民和平民百姓之外,还使一些对事物的看法跟修士和神甫不尽一致的教士卷入。
这些教士是西方中世纪国家一个独立世系的后裔,知识分子世系。
为什么本书使用这个名称作为标题(这同一个词“知识分子”)?这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知识分子的定义
知识分子,是指拥有良好的素质、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的高智商的人。
其主要特征有:
①良好的道德修养:拥有聪明才智,心地善良、行动规矩,不贪心、
朴实勤奋,德高望重,有责任心,能够担负社会责任。
②智慧精深: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看清问题的实质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有系统的思维、科学的见解、高明的处理能力,能综合
运用理论和实践,深入分析各种复杂的问题,有能力推进社会发展。
③思想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只是容纳国外的新思想,更要
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能够看待全球性的复杂问题,乐于同异观
者探讨、交流理念,更好地为国家站位。
④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有良
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异议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原则,有宽广
的视野,思路开阔,避免依赖他人,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有
关问题,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标。
⑤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色:知识分子要有勇气和精神面貌,有在社会压
力下坚持自我信念,坚守理想和使命的毅力,具备勇于探索、勇于思
考、勇于尝试的胆识,能够不畏惧失败,征服困难拓展路径。
⑥有足够的坚强意志和知识渊博:要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有强烈的认知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宽广的世间视野,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能与抗争,不畏艰苦,勇于接受挑战,能够迅速地寻找问题的原因,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不因外行而跟着外行。
读书笔记《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著摘录:知识分子就是社会中那些繁琐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理解的人。
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无非就是创造或传播抽象的价值符号的一群人。
(第一章,第8页)心得: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必须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才能加以讨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所以我认为当下的教育者不全是知识分子,只能说是相对的‘知识分子’。
摘录: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更加突出了知识分子存在的合理性。
到了当代社会,有一个问题正在日益突出,那就是所谓的“公共性”丧失的问题。
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完全是由各种局部的共同体构成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真正的多元化虽然不一定有元话语,但共同体之间、局部之间一定是有交流的,彼此是可以对话的。
(第一章,第19页)心得:我认为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社会之中,已经被不同的文化同化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知识分子有了自己的时代意义。
摘录:知识体制的专业化是从9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的。
随着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加大,大学这些年不仅在学生人数和教学规模上大大扩张,而且在管理方式上也逐渐靠拢企业化的科层管理模式,知识按照严格的学科分工建制进行生产和流通,并且以一套严格的学科规范对教授的知识成果进行专业评估。
(第二章,第37页)心得:我们思考一下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背景今日的教育,明日的事业。
大学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教学制度是专业工作者,教学工作是一种复杂的专业劳动。
摘录:一方面,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上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政治活动中,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
他们必须做专职的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政客。
尽管自主和入世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对立,但仍有可能同时得到发展。
知识分子的类型一、学者型知识分子学者型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人群。
他们热爱知识,追求学术真理,以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为主要特点。
学者型知识分子通常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熟悉并精通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对于该领域中的问题和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理解。
学者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大学教授和研究员。
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推动着学术界的发展。
他们通常拥有博士学位,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艺术家型知识分子艺术家型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艺术领域有着杰出才华和创造力的人群。
他们以创作和表演艺术为主要方式,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家型知识分子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能力,他们善于察觉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的内涵,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观众。
艺术家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包括作家、音乐家、演员、导演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表达,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活动家型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型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社会领域有着积极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群。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社会。
社会活动家型知识分子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擅长倡导和组织社会运动,通过集体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社会活动家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包括人权活动家、环保志愿者、公益组织创始人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社会问题发声,争取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科技创新型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型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和创新能力的人群。
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科技创新型知识分子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科技手段来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技创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等。
知识分子的定义郑也夫 一个概念被千百人亿万次地使用,并不说明这一概念已经具备了明确、公认的定义。
概念形成是抽象思维的起点。
不断重复一个不甚了然、含混模糊的概念,可以掩盖无知,但久而久之也使自己误以为认识了尚未认清的事物,从而陷于思维混乱,无法明确乃至深入地认识这一概念所包容和旁及的角色、事物和现象。
相反,对概念作出科学定义本身就反映出对这一角色、事物或现象的一定深度的认识,同时定义的形成又促进这一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几乎在每一天的报刊上都可以十次、百次地见到它。
但如果我们问问每一位读者、甚至使用者(无论是报刊撰稿人,还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政府官员):什么是知识分子,恐怕未必都能得到确定的答复,更不会得到一致的答复。
更为遗憾的是,我国学者至今没有对之作出深入的探讨。
多数人似乎觉得这不是问题。
只有当他企图精确地定义它时,才会发现存在着那么多歧义、矛盾和混乱。
有知识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吗?显然不是。
知识人人都有。
就自然知识而论,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些生产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是无法从事任何一项简单的生产活动的。
就社会知识而论,习俗、礼节、法律、规范是每个人都懂得一些的,否则一个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能从事任何社会交往,享受任何社会生活。
如果不从知识而从职业角度考虑,可以提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吗?从我国社会现状看,也不是。
比如,干部阶层是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
即使某些时期宣传上强调“干部参加劳动,”也不过是为了提高他们对基层的认识,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便于组织管理。
从根本上说,干部的工作是需要更多知识的职业,其性质是劳心而非劳力的。
但若把我国目前的干部都视为知识分子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难于赞同的。
至少,干部阶层中相当比例的初中、高小文化程度者是难于算作知识分子的。
那么,具备了一些书本知识,即读书人,是否都是知识分子呢?在古代读书识字机会难得,读了书往往使一个人在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大大地有别于不识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