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和白蒿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323.35 KB
- 文档页数:3
[键入文字]
茵陈是什么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别名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白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
也许很多人有见过茵陈,但不一定知道了解它。
其实茵陈既可入药又可外用,可以对众多病症有很好的疗效,是人们生活中可以长期使用,调理生息的良品。
那今天小编就来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茵陈是什么,茵陈有什么功效作用,一起去看看吧!
茵陈是什么
茵陈,俗称白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植物,是菊科的一份子,所以它也具有菊科植物特有的性质,性苦、味辛,清热解毒。
茵陈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不同时节采收的茵陈也有不同的叫法,春季采收的茵陈因其全体被白色绒毛覆盖,所以习惯叫做绵茵陈,而秋天采收的茵陈花蕾已经长成,所以习惯叫做花茵陈。
而在陕西省出产的茵陈称为西茵陈,是所有茵陈中质量最为上乘的。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华佗给人给一个身患黄痨病的病人治病,无论用什么药都办法治好,但是奇怪的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却奇迹般地突然痊愈了,华佗急忙问他病是怎么好的。
病人说他试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别的病人服用却毫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病人吃的是几月的青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茅塞顿开,三月百草发芽,或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
华佗又到来年三月采集了许多青蒿给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
但是一过三月青蒿又失去了这种效果,后来他发现,
1。
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松毛艾【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
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
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化学成分】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茵陈烯块、茵陈醇、茵陈色原酮、氯原酸等。
【药理作用】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茵陈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更,其抗菌主要成分为茵陈炔酮、对羟基苯乙酮。
茵陈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等及某些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另外,茵陈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2. 保肝作用茵陈具有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及良好的通透性、防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强肝脏解毒等功能。
茵陈生药材中含有丰富的锌、锰等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直接参与酶的合成,调节酶的活性,因而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细胞完整性的作用。
3. 利胆作用茵陈有松弛胆道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量等功效。
茵陈色原酮利胆作用最强,能通过抑制β-BD的活性降低葡萄糖醛酸分解率,从而加强肝脏解毒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还能使酒精肝损伤动物的食量及尿量增加,有利尿之功效。
茵陈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以及保肝杀菌作用,降低细菌代谢产物对肝的损害,从而治疗黄疸。
4. 抗肿瘤作用茵陈蒿能降低染色体畸变、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基因突变,对原癌基因的表达有抑制的抑制作用,对亚硝酸钠和N-甲基苄胺诱发的癌作用有阻断作用。
一种野菜治一种病白蒿可治风湿病---白蒿,大名叫茵陈,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味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风湿寒热邪气。
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还可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
通关节,去滞热和伤寒。
说明白蒿的药用价值是对人体肝脏很有好处,有护肝补肝的作用。
-----把白蒿洗净晾干,当茶叶用,每次冲水喝,还可以解酒。
对身患肝炎的人,多喝白蒿水,据说效果还不错。
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特效。
可见白蒿不仅是一种野菜,也是一味天然良药。
----白蒿可用开水炸过后凉拌,最好吃的做法是拌面蒸熟蘸蒜吃。
荠菜能补肾---又名菱角菜、麦地菜、枕头草、护生草等。
荠菜叶嫩根肥,具有诱人的清香和美味。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
是野菜中的上品。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荠菜的食法多种多样,炒食、做汤均可。
人们还常用荠菜做包子、春卷、饺子、馄饨、汤圆的馅料,荠菜又是一种“地道药材。
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性凉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功效,可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痢疾、肾炎等症。
马齿苋能治糖尿病---又名马齿菜、马齿草、五方草,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象倒卵形。
它含有蛋白质硫氨酸、核黄素、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资。
由于其中含酸类物质比较多,所以吃的时候会觉得稍有些酸味。
---马齿菜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能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对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
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炸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陷都可以。
如大蒜拌马齿菜、马齿菜炒鸡蛋、马齿菜陷包子、马齿菜粥等。
婆婆丁对肝有好处---又名蒲公英,它的花粉含有维生素、亚油酸,枝叶中则含胆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婆婆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尿,具有抗菌的作用,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
---婆婆丁炸过后生吃、炒食或做汤都可以,可拌海蜇皮、炒肉丝;还能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一杯能够清热解毒、消肿的婆婆丁绿茶。
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
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达1米,多分枝。
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无毛。
根繁殖,全草有香气。
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风湿寒热邪气。
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面白长年。
白兔食之仙。
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
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附方:茵陈羹。
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
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
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
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
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茵陈又称白蒿,属菊科类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多为野生,现在也有人工栽培,为常用中药。
【药名】:茵陈【拼音】:YINCHEN【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
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
茵陈蒿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简介茵陈蒿,学名白萁,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茵陈蒿的药用部分是其全草,常用于中医药的制剂中。
茵陈蒿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
作用与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茵陈蒿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咽喉炎等。
它能够清热燥湿,消肿解毒,有助于消除体内的热毒物质,促进伤口的愈合。
2.利尿通淋:茵陈蒿还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排出,有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它常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3.凉血止血:茵陈蒿对于凉血止血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因热盛而引起的出血症状。
它可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适用于痛经、崩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4.消肿利水:茵陈蒿具有消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由于湿热引起的浮肿症状,如丹毒、瘰疬等。
它能够凉血解毒,消肿利水,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热毒素。
5.抗菌消炎:茵陈蒿还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内服:将茵陈蒿煎煮后,口服服用。
一般建议每次服用10-15克,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用量。
•外用:将茵陈蒿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每日2-3次,直至症状缓解。
注意事项: 1. 孕妇禁用:茵陈蒿具有一定的药性,孕妇应慎用,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
2. 过敏者慎用:对于对本品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茵陈蒿制剂,以免触发过敏反应。
3. 儿童慎用:对于儿童来说,茵陈蒿的用法和剂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不能随意使用。
参考资料1.《中国药典》2.《中药学》3.《中草药指南》茵陈蒿作为中药材的一种,在中医药治疗中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
通过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消肿利水、抗菌消炎等作用,茵陈蒿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多种疾病的不适症状。
农村小白蒿,有人叫做茵陈,大人小儿喝了都好在农村有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叫做小白蒿,长的非常矮小,但是作用却特别的大,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好的良药。
我家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出了满月孩子的黄疸还没有完全退完,回到娘家的时候,姑姑说这孩子的鼻子两边还有黄疸呢,你们咋不给孩子治一下,我说这一点没有去看,医生说过一段时间自己就会退完了。
大姑告诉我村子里有一种好东西,煎水喝能退掉孩子脸上的黄疸。
我赶紧问是什么,她告诉我是村子里一种小野草,叫做小白蒿。
小白蒿,我知道,到了正月暖和以后万物复苏,小白蒿就会在很多植物复苏之前抢先露出地面,所以很多农村人都说正月的小白蒿有补气的作用,过了正月十五六之后,就会有很多人农村的大爷大娘们到地边挖小白蒿。
回家以后有的是晒干用来泡水喝,有的是直接洗干净了就做成菜吃了,还有的放在家里保鲜起来,荷包鸡蛋的时候用小白蒿煎的水荷包鸡蛋,说是补气最好了。
之前我我的记忆中小白蒿还有一种作用是用来下奶的,家里的羊如果下了小羊羔,父亲就会采一些小白蒿回来给羊吃,吃了以后羊奶就会很充足。
没有想到现在小白蒿还能治疗孩子脸上的黄疸,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又问了一下一个做医生的朋友。
才了解了更多关于小白蒿的知识。
小白蒿也叫做茵陈,这个名字还有个小故事呢,说的是这种野草在冬天也冻不死,一到春天的时候它复苏的最快,也是因为之前的旧苗才生长的更多,所以叫做茵陈。
它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绒毛,所以也叫做白蒿,还有的地方叫做冷蒿。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新生儿黄疸,其实它的作用还是非常多的,也是治疗胆囊炎的一种利器,更是治蛔虫的一种好东西。
而且还能当作一种美味的野菜来吃,它真是一种宝贝啊!看到它的作用这么多,我就给孩子煎了一点水喝了几天,果然好多了!农村真的是有很多宝贝关键是看我们如何进行利用了!。
白蒿的药用价值白蒿在中药中叫茵陈。
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
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
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
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茵陈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 Herb别名:白蒿、松毛艾、田耐里(客家话)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
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
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等配伍。
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
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茵陈的作用: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茵陈汤)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3]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茵陈野草白蒿是茼蒿近亲,3月鲜嫩好吃,6月只能用来烧火随着科学水平的越发先进,人们在吃的方面也更加的随意,以前的应季水果蔬菜在任何的季节都有了食用的可能,不过人们还是更喜欢当季的蔬菜水果。
其实不同季节的蔬菜有着不同的营养,它们有着差异的外貌,味道,在不同的时间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农村的蔬菜种类更是丰富,有谢野菜虽然外形上较为随意,但是营养价值以及味道却很丰富和鲜美。
就拿白蒿来说,一些老人家对它可是赞不绝口。
白蒿生长在初春,万物复苏,鲜嫩无比,不但好吃,而且经常食用还能够清热解毒,对身体的健康十分有宜。
也许有些朋友对白蒿较为陌生,但是提到茼蒿想必没有人不知道了,作为下火锅的必备青菜,茼蒿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羊肉。
而茼蒿正是白蒿的近亲,同属于蒿类植物。
只是外形上以及功效上略有差异。
白蒿并非通体白色,而是它叶片有着白色的绒毛,远远看去似是白色,并且白蒿的手感也因为这层层绒毛而变得柔软,亲切。
白蒿的叶片颜色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越发的大白。
春季的白蒿更加稚嫩,新鲜,夏季的白蒿更加茁壮也更有了“白”的特点,越发的能够让人们区分出它的颜色。
白蒿的食用方法与茼蒿类似,因为鲜美的特点,两者都不需要太过浓稠的烹饪,只需要采摘之后清洗,清炒就可以。
一般我们还会在清炒之前用热水焯一下,这样不但会去除土味,还能让白蒿更为鲜嫩。
多多食用白蒿能够让人清热止血,还能养肝护肝,所以,白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在营养蔬菜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即将迎来三四月份,正是食用白蒿的好季节,这时候的白蒿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十分鲜嫩,如果再晚一些,等到五六月份,白蒿可就“不值钱”了,你可以对比一下,那时候的白蒿一定是又柴又老,败光你对白蒿美好的印象。
怎么样,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对白蒿很感兴趣了呢,不如在踏青之时选择一处栽有白蒿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品味了白蒿的鲜美,视觉与感官的享受一定能让你此次春游受益良多!。
茵陈蒿和白蒿的区别
一、叶子区别
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把它的叶子展平后叶片呈1到3回羽状分裂,叶子长1到3厘米,宽大约1厘米,小裂片呈线形、卵形或是倒披针形,全缘。
白蒿的下部和中部叶为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长有柔软的短毛,长大约4到8厘米,宽大于3到6厘米。
叶片有羽状分裂,小裂片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二、花朵区别
茵陈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卵球形或接近球形,花朵多数,直径在1.5到2毫米。
白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形状接近半球形或球形,直径在4到6毫米之间。
茵陈蒿和白蒿的区别
叶子区别: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小裂片呈线形或倒披针形;白蒿的叶子为宽卵圆形或宽卵形,叶子表面有绒毛,叶片有羽状分裂。
花朵区别:茵陈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卵球形或接近球形;白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形状接近半球形或球形。
一、叶子区别
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把它的叶子展平后叶片呈1到3回羽状分裂,叶子长1到3厘米,宽大约1厘米,小裂片呈线形、卵形或是倒披针形,全缘。
白蒿的下部和中部叶为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长有柔软的短毛,长大约4到8厘米,宽大于3到6厘米。
叶片有羽状分裂,小裂片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二、花朵区别
茵陈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卵球形或接近球形,花朵多数,直径在1.5到2毫米。
白蒿的花朵呈头状花序,形状接近半球形或球形,直径在4到6毫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