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之茵陈蒿汤
- 格式:docx
- 大小:12.59 KB
- 文档页数:1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它主要由茵陈、蒿草等中药材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和煎煮而成。
下面是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材料:1. 茵陈(15克)2. 蒿草(15克)3. 生地(15克)4. 黄芩(10克)5. 黄连(10克)6. 石膏(10克)7. 甘草(5克)制作方法:1. 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煎药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 煎煮至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4. 关火,待汤剂冷却后,过滤出药液。
服用方法:1. 每次服用1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
2. 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以增加药效吸收。
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药材过敏者禁用。
3.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儿疳积等病症。
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湿热引起的黄疸症状。
蒿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毒素。
生地、黄芩、黄连等药材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协同茵陈和蒿草发挥最佳的疗效。
石膏则能够清热解毒、降火,有助于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在实际使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需要使用茵陈蒿汤治疗疾病,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保存,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材。
总之,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通过科学配伍和煎煮,可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等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苍术、茵陈、蒿花、陈皮等药材组成。
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活血的功效与作用。
1.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和蒿花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尿道发炎、尿频、尿急等。
茵陈蒿汤可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从而缓解湿热症状。
2. 健脾活血:茵陈蒿汤中的苍术和陈皮具有健脾活血的作用。
健脾可改善脾胃功能,加速湿气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
活血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茵陈蒿汤主要适用于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所致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口苦口干、胸胁痞闷等。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使用茵陈蒿汤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第二节清热祛湿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证。
常用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薏苡仁等,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柏、黄芩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等。
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 茵陈六两(18克)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6克)[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解]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
本方为治湿热黄疽之主方,《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匮要略》用治谷疸,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
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治宜清热利湿,逐瘀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三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换热得下,则黄疸自退。
黄疸之发生与消退,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云:“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
”本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从而说明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运用]1.本方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乃治疗阳黄最为得效之方。
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证治要点。
不论有无腹满及大便秘结与否,均可用之。
2.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 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以疏肝理气。
3.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钧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茵陈蒿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化学成分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别名处方来源汉·《伤寒论》。
剂型汤剂药物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加减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治主治湿热黄疸,症见全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桔子,腹微满,口中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胆道感染,蚕豆黄,高脂血症及肿瘤等。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用药禁忌 1.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2.孕妇慎用。
不良反应临床应用1.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用本方加减:茵陈、败酱草、金钱草、白茅根各30g,大黄、栀子、黄柏、龙胆草、郁金各12g,甘草9g。
本剂量为成人量,年龄在15岁以下者用2/3量;10岁以下用1/2量;5岁以下用1/3量。
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煎至300-900ml(按药量大小而增减)为1日量,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用药期间少进或不进油腻食物。
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247例,男156例,女91例;年龄在1-21岁以上。
根据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判定。
结果:7日治愈者83例,15日治愈者158例,20日治愈者6例。
平均疗程为14日。
2.脂溢性皮炎:用本方加减:茵陈蒿15g,栀子10g,生大黄10g,蛇舌草15g,苦参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2次。
外用苦参齿苋汤(苦参30g,马齿苋30g,硫磺粉30g,野菊花20g,百部20g),加水1kg,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脂溢性皮炎128例。
同时设立对照组57例,口服维生素B6、B2、止痒镇静剂,外用消炎止痒去脂杀菌剂。
在185例患者中,男108例,女77例;发病年龄15-68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3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进行期有不同程度的红斑、丘疹、结痂、糠疵样鳞屑等皮肤损害,均系单纯性脂溢性皮炎。
【茵陈蒿汤】[⽅药]茵陈蒿六两(30克)栀⼦⼗四枚(擘)(15克)⼤黄⼆两(去⽪)(9克)[煎服]上三味,以⽔⼀⽃⼆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法:⽔煎⼆次温服)。
[原⽂]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汗,剂颈⽽还,⼩便不利,渴引⽔浆者,此为瘀热在⾥,⾝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伤寒七⼋⽇,⾝黄如橘⼦⾊,⼩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解说]湿热发黄,⾥有结滞。
临床以黄疸、⼩便不利、发热、⽆汗、腹满、便秘、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茵陈清热利湿,并疏利肝胆,为除黄之要药;栀⼦屈曲下⾏,清泄三焦;⼤黄通利⼤便,导热下⾏。
使湿热去,肝胆畅,三焦通⽽⼩便利。
以本⽅加减化裁,可⼴泛应⽤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者。
[运⽤]⼀、瘅热刘渡⾈医案:孙某某,男,55岁,1992年4⽉21⽇初诊。
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及鸡鸭鱼⾁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不能饮热⽔。
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医治⽆效,专程由东北来京请刘⽼诊治。
经询问,患者素⽇⼝⼲咽燥,腹胀,⼩便短黄,⼤便⼲,数⽇⼀⾏。
视其⾆质红绛苔⽩腻,切其脉弦⽽滑。
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匮》则谓¨⾕疸"。
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疏⽅:柴胡茵陈蒿汤。
为病。
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
疏⽅:柴胡茵陈蒿汤。
柴胡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栀⼦10克,⼤黄4克。
服药7剂,⾃觉胃中舒适,⼤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
⼝渴欲饮冷⽔,⾆红、苔⽩腻,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栀⼦10克。
胡希恕大柴胡合茵陈蒿汤医案【组成】柴胡24g,半夏12g,黄芩9g,白芍9g,枳实9g,大黄6g,栀子9g,茵陈蒿18g,生姜9g,大枣4枚。
【加减法】若上证又见心中懊恼、发热者,上方再加豆豉18g;若大实满、小便不通者,加黄柏9g,硝石12g。
【功用】利湿、清热、疏肝。
【适应证】急性黄疸型肝炎。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胡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治疗了大量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并多次作学术报告,其经验和学术思想也多次刊登于报刊、杂志。
他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特点:第一,不是用一方统治一病,而是据症状特点辨方证,用相应的方药治疗;第二,多用经方治疗。
其论治主要为三大法: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大法;无黄疸型慢性肝炎以疏肝、祛瘀、和胃为大法;肝硬化、肝腹水以益气、淡渗、祛瘀为大法。
【解读赏析】用大柴胡汤辨证治疗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等,效果可靠。
肝胆相为表里,胆与肝同属于木,不仅于病理上可互相影响,且治法与谴方用药亦多相通之处。
如大柴胡汤治黄疸型肝炎,其利胆退黄之力恒在诸方之上。
乃因黄疸型肝炎不仅热郁肝胆,且兼肠胃湿浊蕴结。
木土同病。
或竟缘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反侮其所不胜而成病,故治法亦宜兼顾肝胆脾胃,既行清肝解郁,亦泻阳明里实。
据于此种机制,则大柴胡汤自属不易之方。
有关黄疸型肝炎的论治:黄疸多见于急性肝炎,病因主为湿热。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即是说,黄疸的形成,主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
肝炎其治,无不以理湿为之重点。
有症状不明显,由化验而确诊之肝炎患者,四诊亦无明显湿浊,以清化湿热为治多能获效。
无黄疸型所蕴湿浊,虽亦不离于肝,然多关乎脾胃。
茵陈蒿汤,则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
茵陈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和茵陈的两款汤谱不时不食。
这句话不是只针对食物,放在药材身上,也是一样的理儿。
佘自强药师还记得那句歌词:“3月因陈补,4月当柴烧”,说的正是“农历3月是绵茵陈最佳时期”。
3月是广东最湿气的时候,华佗大叔早早就把绵茵陈封为最有用、最有名的祛湿物。
绵茵陈又叫茵陈、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它的嫩茎叶可供食用。
清明节之际,正是绵茵陈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绵茵陈治病或解馋。
绵茵陈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将绵茵陈的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
既能入食,又能防病治病。
棉茵陈蜜枣煲鲫鱼效果:清热祛湿利水,适宜湿气重的时候吃,特别适合不思饮食、犯春困的人。
材料:棉茵陈20~25g、蜜枣3个、炒薏米30g、鲫鱼1条、猪瘦肉80g,生姜3片。
烹调:将绵茵陈洗净,炒薏米稍微浸泡,用专用的煲汤袋装好绵茵陈,免得散开;蜜枣去核,鲫鱼洗净后斩件,煎一煎,撞入少许清水。
之后再加2000毫升水(大约8碗量),武火滚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左右。
汤煲好后丢去药渣,加入盐即可。
分量:3~4人用绵茵陈蜜枣煲清蛹效果:健脾胃,起药膳作用。
现在是肝炎病高峰期,对于因肝病而全身发黄的人来说能退黄疸,对于南方人来说能够祛疳积。
清蛹是青蛙的一种。
材料:绵茵陈20~25g,蜜枣3个、清蛹2只、猪瘦肉150g、生姜3片。
烹调:绵茵陈洗净,放入煲汤袋;蜜枣去核;请售卖者将清蛹斩件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放入8碗水,武火滚后改文火煲1个半小时。
分量:2~3人用。
茵陈蒿祛湿消炎的良药茵陈蒿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具有强大的祛湿消炎作用。
自古以来,茵陈蒿便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用于治疗各类湿疾和炎症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茵陈蒿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茵陈蒿的功效茵陈蒿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茯苓酚、苦参碱等有效成分,具有祛湿消炎的功效。
茵陈蒿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此外,茵陈蒿还含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有效缓解各种炎症。
二、茵陈蒿的使用方法1. 茵陈蒿煎剂:将适量的茵陈蒿研磨成粉末,加入开水中煮沸,待汤中的成分溶解后,过滤出茵陈蒿煎剂。
每日饭前饭后饮用一次,可缓解湿疾和炎症。
2. 茵陈蒿药膳:将新鲜的茵陈蒿与猪肉一同煲汤,加入适量的调料炖煮片刻即可。
茵陈蒿药膳可不仅口感鲜美,还能消除湿气,帮助消炎。
3. 茵陈蒿泡脚:将适量的茵陈蒿放入热水中,浸泡双脚约20分钟。
茵陈蒿的药性可经由足底的穴位吸收,对缓解湿气和炎症有显著效果。
三、茵陈蒿的注意事项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 茵陈蒿性寒凉,体虚者、脾胃寒凉者不宜大量食用,以免造成体寒症状加重。
3. 如果服用茵陈蒿后出现过敏现象或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4. 茵陈蒿虽然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疾病,对于严重的湿疾和炎症性疾病,应该请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茵陈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祛湿消炎的良好效果。
通过茵陈蒿的使用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湿疾和炎症,改善身体的不适症状。
然而,在使用茵陈蒿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
在服用茵陈蒿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使用。
虽然茵陈蒿在中医中被广泛认可为祛湿消炎的良药,但对于严重的湿疾和炎症性疾病,我们仍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以及适度的运动等。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茵陈蒿的祛湿消炎功效,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汤,药理作用竟如此强大茵陈蒿是一味中药,做成汤的话药理作用会非常强,对肝脏解毒功能和干扰素诱生作用的影响,茵陈挥发油对肝炎病毒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茵陈蒿汤加白茅根能抑制乙肝肝炎抗原。
1、观察了茵陈蒿汤醇提物中氯仿萃取部位的五个薄层区带对D-GalN诱导的离体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用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水=3:1:0.2:0.5:0.5作为展开剂,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分离茵陈蒿汤醇提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得到5个薄层区带,R-f 值分别为0.90、0.82、0.48、0.41、0.20,观察其对D-GalN诱导的离体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结果:薄层层析区带4(R-f0.4)和5(R-f0.2)有降低ALT活性的作用,未观察到区带1(R-f0.9)、2(R-f0.82)和3(R-f0.48)有抗离体肝细胞的化学损伤作用。
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薄层层析区带R-f值分别为0.41及0.20,提示该两个区带属于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成分及成分群。
2、用75%乙醇分别提取茵陈蒿、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观察其对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茵陈蒿醇提物对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ALT升高的降低作用优于茵陈蒿醇提物、栀子醇提物及大黄醇提物。
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可能是茵陈蒿、栀子、大黄共同作用的结果。
3、探讨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物质基础。
用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茵陈蒿汤醇提物得到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乙醇提取物,观察其对CCl-4、D-GalN+LpS和BCG+LpS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氯仿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有降低ALT 活性的作用,茵陈蒿汤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优于乙酸乙酯及醇提部位。
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物质可能富集在醇提物的氯仿萃取部位。
4、比较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对CCl-4导致的肝损伤小鼠的保肝效果以CCL-4造小鼠肝损伤模型,用比色法检测两者对肝体比、总胆固醇(CH)、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的抑制作用。
祛湿剂之茵陈蒿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30g) 栀子十四枚(15g)大黄二两,去皮(9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
[方解] 本方为治湿热黄痘之第一要方。
湿热黄疸,病由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所致。
湿邪与瘀热郁蒸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湿郁不行,则小便不利而腹微满,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内郁之象。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蒿为君,以其最善清利湿热、退黄疸;以栀子为臣,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以大黄为佐,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黄痘自退。
正如《伤寒论》原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
黄痘有阴阳之分,本方所治是属于阳黄,以一身面目俱黄,色鲜如橘子色为特点。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附方] (1)梔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个(15g) 甘草一两,炙(6g) 黄柏二两(9g) 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2)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茵陈蒿炮姜名一钱五分(各9g)附子甘草各一钱(各6g)水煎服。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栀子柏皮汤与茵陈蒿汤均治湿热黄疽。
栀子柏皮汤清热之力大于利湿,故适用于黄疽病属热多湿少者;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重,适用于黄疽病属湿热俱盛者。
茵陈四逆汤则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文献摘录]
(1)方论柯韵伯:“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
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
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
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梔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伤寒来苏集》) (2)实验研究茵陈蒿汤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能明显地引起胆囊收缩,具有利湿作用,还可使血清胆汁酸、胆脂质含量改变,而这三个单味生药,除栀子略有缩胆囊作用外,余均无明显利胆效能。
但当茵陈和大黄合用,即能利胆。
栀子和大黄相配,呈轻度催胆作用,加入大黄是必要条件,似具起催胆效能的触媒作用。
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黄疸型肝炎等疾患时,若方中不用大黄会有损该汤的效能。
(天津<科技简讯》(1)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