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3制备工艺3.1提取工艺:由于传统汤剂都是由水煎煮制备而得,因此不同提取溶剂的包括提取时间、溶剂浓度、溶剂用量等都对有效物质的含量和药效有一定的影响。
《伤寒论》中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服。
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
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聂凤等采用 B 型超声,实时观测家兔灌胃给二种茵陈蒿汤前、后胆囊声象图,计算胆囊扩张率和排出率,以形态学方法评价茵陈先煎或三药同煎二种方法煮取的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结果提示先煎茵陈,后下栀子、大黄的茵陈蒿汤煎剂,其利胆作用优于三药同煎[1]。
全方水煎后,栀子苷含量最高,且血浆中 6,7-二甲氧基香豆素 T1/2延长[2]。
另有研究认为组成茵陈蒿汤的三味药材各自含有构成复方的化学成分,茵陈蒿汤95%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可能是茵陈蒿、大黄、栀子三味药材所含成分的加合,尚未发现原成分的缺失和新成分的形成,认为茵陈蒿汤 95%醇提取合提与分提,两者无明显成分变化[3]。
王立强等以小鼠为受试对象,从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模型出发,通过测定肝体比、总胆固醇(CH)、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等指标,得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的抗肝损伤效果优于水提取物[4]。
苗立成等以菌陈篙汤中有效成分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DME)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溶剂用量、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行实验,用HPLC测定每个实验所得的有效成分含量,得用乙醇为溶剂取茵陈篙汤的有效成分DME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17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h[5]。
由以上文献得,可采用用17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茵陈蒿汤的合煎液3次,每次3h。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真空干燥,将干膏用粉碎机粉碎成14目颗粒。
制备样品的工艺流程为:组方药材→正交工艺→乙醇提取液→浓缩→稠膏→真空干燥→干膏→粉碎→细粉。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它主要由茵陈、蒿草等中药材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和煎煮而成。
下面是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材料:1. 茵陈(15克)2. 蒿草(15克)3. 生地(15克)4. 黄芩(10克)5. 黄连(10克)6. 石膏(10克)7. 甘草(5克)制作方法:1. 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煎药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 煎煮至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4. 关火,待汤剂冷却后,过滤出药液。
服用方法:1. 每次服用1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
2. 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以增加药效吸收。
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药材过敏者禁用。
3.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儿疳积等病症。
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湿热引起的黄疸症状。
蒿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毒素。
生地、黄芩、黄连等药材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协同茵陈和蒿草发挥最佳的疗效。
石膏则能够清热解毒、降火,有助于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在实际使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需要使用茵陈蒿汤治疗疾病,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保存,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材。
总之,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通过科学配伍和煎煮,可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等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茵陈蒿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茵陈蒿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且茵陈蒿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茵
中药方剂茵陈蒿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且茵陈蒿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茵陈蒿18克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药理作用】对中毒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山西医药杂志》1975(3):79~93,四氯化炭中毒性肝损伤的大白鼠,在接受茵陈蒿汤治疗后,肝脏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程度不等的减轻。
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下降,这就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
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茵陈减600毫升,纳二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复减,黄从小便去。
【备注】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摘录】《伤寒论》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尝试服用茵陈蒿汤,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除了对特定疾病的治疗,茵陈蒿汤还可以帮助增强记忆力,有效地增强身体某些
生活常识分享。
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苍术、茵陈、蒿花、陈皮等药材组成。
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活血的功效与作用。
1.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和蒿花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尿道发炎、尿频、尿急等。
茵陈蒿汤可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从而缓解湿热症状。
2. 健脾活血:茵陈蒿汤中的苍术和陈皮具有健脾活血的作用。
健脾可改善脾胃功能,加速湿气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
活血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茵陈蒿汤主要适用于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所致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口苦口干、胸胁痞闷等。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使用茵陈蒿汤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茵陈蒿汤】[⽅药]茵陈蒿六两(30克)栀⼦⼗四枚(擘)(15克)⼤黄⼆两(去⽪)(9克)[煎服]上三味,以⽔⼀⽃⼆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法:⽔煎⼆次温服)。
[原⽂]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汗,剂颈⽽还,⼩便不利,渴引⽔浆者,此为瘀热在⾥,⾝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伤寒七⼋⽇,⾝黄如橘⼦⾊,⼩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解说]湿热发黄,⾥有结滞。
临床以黄疸、⼩便不利、发热、⽆汗、腹满、便秘、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茵陈清热利湿,并疏利肝胆,为除黄之要药;栀⼦屈曲下⾏,清泄三焦;⼤黄通利⼤便,导热下⾏。
使湿热去,肝胆畅,三焦通⽽⼩便利。
以本⽅加减化裁,可⼴泛应⽤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者。
[运⽤]⼀、瘅热刘渡⾈医案:孙某某,男,55岁,1992年4⽉21⽇初诊。
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及鸡鸭鱼⾁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不能饮热⽔。
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医治⽆效,专程由东北来京请刘⽼诊治。
经询问,患者素⽇⼝⼲咽燥,腹胀,⼩便短黄,⼤便⼲,数⽇⼀⾏。
视其⾆质红绛苔⽩腻,切其脉弦⽽滑。
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匮》则谓¨⾕疸"。
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疏⽅:柴胡茵陈蒿汤。
为病。
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
疏⽅:柴胡茵陈蒿汤。
柴胡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栀⼦10克,⼤黄4克。
服药7剂,⾃觉胃中舒适,⼤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
⼝渴欲饮冷⽔,⾆红、苔⽩腻,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芳⾹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栀⼦10克。
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方茵陈蒿汤方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中药方剂,它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
在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配伍及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功能作用、主治病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的重要性。
茵陈蒿汤方由茵陈、蒿芩、黄芩、栀子、枳壳、芒硝等药物组成。
其中,茵陈为君药,蒿芩和黄芩为臣药,栀子、枳壳和芒硝为佐药。
这些药物的搭配相互协同,能够发挥最佳的疗效。
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药茵陈,味苦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蒿芩和黄芩为臣药,味苦寒,归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的功效。
栀子、枳壳和芒硝作为佐药,味苦寒,归胃、大肠、小肠经,能够增强君臣药的功效,促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茵陈蒿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方面。
湿热黄疸是由湿热邪气侵袭脾胃所致,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茵陈蒿汤方剂通过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热邪气,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茵陈蒿汤方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八纲辩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等八个方面。
六经辩证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六经理论进行的辩证,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个方面。
通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茵陈蒿汤方剂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治疗湿热黄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协同作用,能够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汤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经典方剂,为湿热黄疸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支持。
•628 •第 44 卷第 3 期2〇21年 3 月考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Vol. 44 No. 3 March 2021【综述】茵陈蒿汤防治肝脏疾病的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研究进展王晶”,欧阳冰琢2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210001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
药理研宄发现其对多种类型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用 于胆汁淤积、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肝保护机制为调节胆红素胆汁酸代谢、降脂降 糖、抗氧化、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抑制肝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肠道菌群。
对茵陈蒿汤的药动学研究日渐增多,肝损伤对其药动学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综述茵陈蒿汤在肝脏疾病防治中的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特征,为该方剂的开发应用和 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茵陈蒿汤:肝保护;药理作用;药动学中图分类号:R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376(2021)03-0628-10D O I:10.7501/j.is s n. 1674-6376.2021.03.026Advances in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Yinchenhao Decotion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 ise a se sW A N G Jing', O U Y A N G B i n g c h e n21. D e p a r tm e n t o f P h a r m a c y, N a n jin g H o s p ita l o f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A f f ilia te d to N a n jin g U n iv e r s ity o f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N a n jin g210001, C h in a2. D e p a r tm e n t o f C lin ic a l P h a r m a c o lo g y, A f f ilia te d H o s p ita l o f N a n jin g U n iv e r s ity o f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N a n jin g 210029, C h in aAbstract: Y in c h e n h a o D e c o tio n is o r ig in a lly d e s c r ib e d in s h a n g h a n lu n, w h ic h is a c la s s ic p r e s c r ip tio n f o r th e tr e a tm e n t o f d a m p a n d h o t ja u n d ic e. It h a s b e e n c o n f ir m e d fo r th e th e r a p e u tic e f f e c ts in v a r io u s liv e r in ju r ie s, in c lu d in g c h o le s ta s is, n o n a lc o h o lic f a tty liv e r, a lc o h o lic fa tty liv e r, liv e r f ib r o s is, c ir rh o s is. T h e h e p a to p r o te c tiv e m e c h a n is m is r e la te d to th e r e g u la tio n o f b ile a c id a n d b ilir u b in m e ta b o lis m, lip id a n d g lu c o s e lo w e r in g, a n ti-o x id a tio n, in h ib itio n o f a c tiv a tio n a n d p r o lif e r a tio n o f h e p a tic s te lla te c e lls, in h ib itio n o f a p o p to s is o f h e p a tic c e lls, a n ti-in f la m m a to r y a n d r e g u la tio n o f in te s tin a l flo ra. S tu d ie s o n th e p h a r m a c o k in e tic s o f Y in c h e n h a o D e c o tio n a re in c r e a s in g, a n d liv e r in ju ry m a y in f lu e n c e its p h a r m a c o k in e tic b e h a v io r. T h is r e v ie w a im s to s u m m a r iz e th e p h a r m a c o lo g ic a l m e c h a n is m a n d p h a r m a c o k in e tic c h a r a c te r is tic s o f Y in c h e n h a o D e c o tio n in th e p r e v e n tio n a n d tr e a tm e n t o f liv e r d is e a s e s, s o a s to p r o v id e a b a s is f o r its f u r th e r e x p lo r a tio n a n d c lin ic a l a p p lic a tio n.K e y wo rds: Y in c h e n h a o D e c o tio n; liv e r p r o te c tio n; p h a r m a c o lo g y; p h a r m a c o k in e tic s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物 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茵陈蒿汤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诸病的经典方,对梗阻性黄疸、胆汁瘀积、脂肪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部分皮肤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确优势。
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对茵陈蒿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茵陈蒿汤;临床研究;综述Abstract:Yin Chen Hao Decoction is a classic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It has a clear advantage on obstructive jaundice,bile stasis,fatty liver,chronic viral hepatitis,liver cirrhosis and partial dermatosis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ing liver fun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Yin Chen Hao decoction.Keywords:Yin Chen Hao Decoction;Clinical Research;Review茵陈蒿汤首载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记载:“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为瘀热黄疸之常用方。
依其变裁的栀子柏皮汤用治阳黄之热重于湿型,茵陈四逆散用治阴黄,但均在用治黄疸之范畴。
经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在茵陈蒿汤用治湿热黄疸的背景下将其适应症范围进行了扩展。
现综述如下。
1 梗阻型黄疸梗阻型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胆管系统机械性梗阻,造成胆汁流通不畅,导致皮肤、体液、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
第二节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
淋`痢疾`泄泻`痿痹等证。
常用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薏苡仁等,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柏、黄芩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等。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克)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6克)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
沉数等。
[方解]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
本方为治湿热黄疽之
主方,《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匮要略》用治谷疸,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
湿不得下泄。
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治宜清热利湿,逐瘀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三药合用,
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换热得下,则黄疸自退。
黄疸之发生与消退,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云:“脉沉,渴欲饮水,小
便不利,皆发黄。
”本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
也。
”从而说明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
自退。
[运用]
1.本方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乃治疗阳黄最为得效之方。
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证治要点。
不论有无腹满及大便秘结与否,均可用之。
2.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 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以疏肝理气。
3.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钧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
湿热内蕴者。
[附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十五枚(9克)甘草一两炙(3克)黄柏二两(6克)上三味,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2.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干姜一两半(6克)甘草炙二两(6克)附子炮,一枚,去
皮,破八片(9克)茵陈六两(18克克)水煎凉服。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黄色晦暗,
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能清热利湿。
而治湿热黄疸,前者茵陈配以栀子,清热利湿并重;故主治湿热供盛之黄疸;后者栀子伍以黄柏,清热之力大于利湿,故适用于热重于湿之黄疸。
茵陈四逆汤则茵陈与附子` 干姜合用,而温阳利湿退黄,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文献摘要]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一“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
然黄有不同,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
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桅于柏皮汤,乃清火法。
证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
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桅于以通水源,
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
奇法也。
”
临床报道: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有明显黄疸者20例,黄疸消退最短者5天,最长者 21天平均为 1 4天服药最少为H剂,最多为43剂,平均 2 1剂上海中医药杂
志,19 57;8:19. 实验研究表明:茵陈蒿汤能明显地引起胆囊收缩,具有利胆作用,还可使
血清胆汁酸J脂质含量改变。
而这三个单味生药,除桅于略有缩胆囊作用外,余均无明显
利胆效能。
但当茵陈和大黄合用,即能利胆。
桅于和大黄相配,呈轻度催胆作用。
加入大黄是必要条件,似具起·催胆效能的触媒作用。
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黄疸型肝炎等疾患时,若方中不用大黄会有损该汤的效能(大津〈科技简讯〉,1 976 1. 用大白鼠1次口服大剂量异硫氨酸阿尔法-茶酯(ANIT,1 00mg/kg)作为急性黄疸模型,研究茵陈蒿汤复方中的
有效成分对肝损伤的防治效应。
实验结果证明:茵陈蒿汤能非常显著地降低血清谷丙转氨
酶(***l和谷草转氨酶(SGOT)(P<0.001),对血清记红素(SB)的作用则较轻微。
此夕,山栀子的乙醇正丁醇和三氯甲烷甲醇三种溶剂的提取物,具有良好地降低血清胆红素,
SGPT 和SGOT 的作用。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亦发现有一定的疗效。
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加大
黄没有明显效应,单味的陈蒿加倍剂量亦未见明显作用。
实验中还观察到SGOT/SGPT比
值的变化,呈现疗效愈好其比值愈大的趋向(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6:356~360).
[方歌]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