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针刺秩边穴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理论探讨原榕发布时间:2023-06-14T03:11:40.894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原榕[导读] 近年来,脊髓损伤引起的尿潴留发病率逐年增高[1]。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8摘要:近年来,脊髓损伤引起的尿潴留发病率逐年增高[1]。
本文将对针刺秩边穴对于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的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对于临床中针刺“秩边穴”治疗尿潴留疾病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补充,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尿潴留;秩边穴;脊髓损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2],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躯体感觉功能,还会导致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
尿潴留便是包括脊髓损伤后卧床患者在内,最易引起全身症状的并发症之一。
据统计,约 1/3 脊髓损伤患者认为排尿功能减退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而膀胱排泄不畅,尿潴留引起的全身感染及多脏器衰竭,均为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且同时为患者的照护者亦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为提高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照护者的工作负担[3],降低患者死亡率,对于尿潴留的治疗更需要有简便效廉的要求。
而目前西医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方式主要以留置导尿管导尿为主,尿管置入体内时间较长后,会提升泌尿系感染的风险,且置换尿管时,对尿道的损伤亦很大,亦可加重感染风险。
且目前亦尚无其它特效疗法。
因此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对治疗尿潴留,降低泌尿系感染风险,有明确的疗效及优点。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认识,现代医学对于形成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的原因,针刺秩边穴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中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认识脊髓损伤属中医学病名中“痿证”范畴,与脾肾相关。
脊髓损伤术后引起的尿潴留属中医学中“癃闭”的范畴,与肾及膀胱相关。
主要症状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细如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可伴有小腹坠胀疼痛等兼症,缓者为“癃”,急者为“闭”。
浅析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优势摘要:现代医学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主要为急性期推荐卧床姑息治疗,手术有创治疗,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炎治疗等,但以上手段均会带来较大的药物副作用或并发症,且经济负担及照护负担较大。
此外,坐骨神经痛的痛感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亦较大。
近年来,医者对于在临床中应用中医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对针刺秩边穴的疗效优势进行初步分析,以充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秩边穴;坐骨神经痛;中医痹症;1.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疼痛综合征,属于周围神经疾病【1】。
常表现为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支区内的持续性或阵发性、麻木及疼痛。
发病率在各种神经痛中排首位【2】,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病因主要分为脊柱原因和非脊柱原因两大类。
脊柱原因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由椎间盘突出及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占绝大多数,腰椎狭窄和肿瘤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而梨状肌综合征、无疹性带状疱疹、坐骨神经创伤性损伤、妇科疾病、椎间盘破裂等非脊柱原因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而坐骨神经痛也可引起神经性跛行等疾病。
坐骨神经痛可缓慢发生,也可有神经性尖锐疼痛,一般从臀中部或下部沿着神经向下放射【3】。
2.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于此病的论述,《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即是说风、寒、湿三种邪气相互搏结闭阻经脉,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阐释了疼痛的病因。
比如由于腰部闪挫、劳损、外伤等原因损伤筋脉,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或因久居湿地、涉水、冒雨风寒等致湿邪入侵,痹阻腰腿部而发病,经脉主要涉及足太阳、足少阳经脉【5】。
而患者病久可引起肝肾亏虚,产生虚实夹杂证候。
亦有学者认为,本病属中医“腰痛”范畴【6】。
其发病与受寒,潮湿,损伤以及感染等有关。
常见症为一侧下肢疼痛且疼痛较剧,咳嗽时疼痛放射至足跟部,尤以夜间痛甚,行走艰难等。
利用血液代谢组学研究关黄柏生物碱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孙晖;李先娜;张颖;李瑞芳;岳姝崎;张爱华;王喜军【摘要】目的:本研究应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关黄柏生物碱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的干预作用,从血液代谢组学角度阐释关黄柏生物碱对CNP模型大鼠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关黄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含量较高的关黄柏生物碱富集物,采用前列腺注射辣椒素的方法制备CNP模型大鼠,应用UPLC-Triple TOF-MS/MS联用技术建立CNP血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鉴定CNP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确定关黄柏生物碱对CNP干预作用的代谢途径.结果:确定了与CNP密切相关的18个生物标记物及14个代谢通路.关黄柏生物碱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的调节,可显著对各项指标及12个CNP生物标记物产生回调作用.结论:关黄柏生物碱可以有效干预CNP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为抗CNP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10【总页数】11页(P1709-1719)【关键词】关黄柏;生物碱;代谢组学;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作者】孙晖;李先娜;张颖;李瑞芳;岳姝崎;张爱华;王喜军【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近几年,中医药对疾病的诊疗效果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1-3],但由于缺少科学的实验数据阐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惫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影响的探究引言:运动性疲惫是指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活动后,肌肉出现疲惫、无法继续运动的状态。
运动性疲惫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针刺预处理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毁伤的治疗中。
然而,针刺预处理对肌肉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内的能量物质ATP含量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探究旨在探究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惫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ATP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试验动物: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比较组与试验组。
2.试验设计:试验组大鼠接受针刺预处理,比较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
3.运动负荷:大鼠在跑步机上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
4.取样:运动结束后,取股四头肌肌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分析。
5.超微结构观察:接受电子显微镜观察股四头肌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变化。
6.ATP含量测定:接受比色法测定股四头肌组织中ATP的含量。
结果:1.超微结构观察:试验组大鼠股四头肌肌纤维形态正常,无明显的断裂或毁伤;比较组大鼠股四头肌肌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毁伤和断裂。
2.ATP含量测定:试验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中ATP含量显著高于比较组。
谈论:针刺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卫运动性疲惫大鼠股四头肌的超微结构,减轻肌纤维的毁伤和断裂。
此外,针刺预处理还能提高股四头肌组织中ATP的含量,可能通过增进ATP的合成或缩减ATP的降解来改善细胞能量供应,从而延缓运动性疲惫的发生。
然而,详尽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
结论:针刺预处理能够通过保卫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和提高ATP含量的方式,对运动性疲惫产生乐观的影响。
这为运动毁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将来的探究可以进一步明确针刺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并探究其在其他肌肉和不同程度运动负荷下的效果针刺预处理通过保卫股四头肌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增加ATP含量的方式,对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引起的运动性疲惫产生乐观的影响。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近况慢性前列腺炎是以排尿刺激症状和膀胱生殖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于20岁~50岁,青春期前很少患病[1]。
对其治疗效果,无论是泌尿外科医师还是患者均不满意[2],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问题。
由于前列腺表面有一层致密坚硬的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包膜,药物不易渗透到腺体内,而影响疗效。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优势。
现就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该病的文献概述如下:1、针刺疗法张冰[3]采用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0例,选取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次髎、会阳、肾俞等穴,经治疗2-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7.5%。
郑欣等[4]对5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以选取关元、气海、中极、秩边等穴为主穴,同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分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阴虚火旺、肾阳虚损等不同证型,配以相应穴位,经治疗2-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4%。
王洪才等[5]根据中医辨证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型取阴陵泉、中极、膀胱俞等穴,气滞血瘀型取秩边、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穴,脾肾亏虚型取秩边、关元、脾俞、三焦经、肾俞等穴,并采用补泻手法,通过调节神经及刺激局部而起到治疗作用。
王琳[6]采用针刺秩边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7例,方法:采用秩边深刺,辅以中极、肾俞、三阴交、前列腺穴等穴,针刺治疗30次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4.1%。
2、温针灸法罗红昱[7]采用温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并与口服前列康、阿莫西林治疗60例作对照,经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治愈38例,显效18例,无效4例。
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8例,无效14例,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岳燕琼等[8]以温针灸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72例,取穴:次髎、肾俞、中极、归来、三阴交。
治疗4个疗程后,72例中,痊愈46例,占63.89%;显效18例,占25%;好转5例,占6.94%;无效3例,占4.17%。
针刺秩边穴治疗痛经*导读:【穴性特点】《诗经》云:左右秩秩。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诸穴排列整齐,其形秩秩,秩边穴作为膀胱经走行于……【穴性特点】《诗经》云:左右秩秩。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诸穴排列整齐,其形秩秩,秩边穴作为膀胱经走行于腰背部的最后一个穴,当其边际,故名秩边。
秩边穴具有壮腰补肾、疏通经络之功效,主治腰脊疼痛、二便不利、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
《针灸甲乙经》载: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
该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下焦的作用,不仅能治大小便不利、痔疮、腰骶痛、下肢痿痹、痛经、经闭、湿热带下等内、妇科疾病,在配合手法治疗的前提下,对坐骨神经痛、尿道炎、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等也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对针刺秩边穴在深度、方向、手法及针感传导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使其治疗范围更为广泛,秩边穴已成为治疗腰脊疾患、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及妇科病症的重要腧穴。
笔者临床运用该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良好疗效。
【操作技法】以毫针深刺双侧秩边穴约4寸,针尖斜向内上方,使针感放射至子宫及少腹部,同时大幅度捻转行针1分钟,用滞针手法加强针感。
留针10分钟后,将针提至天部,改针尖斜向外下方深刺,使针感向腿及足趾放射,做小幅度捻转行针1分钟后即可出针。
【诊疗现场】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指妇女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痉挛或持续性疼痛、坠痛、腰背部酸痛及下腹至肛门不适等一系列症状。
约50%的妇女有痛经,其中10%痛经严重,严重者除疼痛外,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痛经一般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针刺秩边穴治疗痛经,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疗效好、不易复发等特点,临床值得推广。
案例:张某,女,22岁,痛经9年。
患者13岁月经初潮时少腹微感疼痛,此后每次经行前即出现少腹胀痛,并持续到经期结束才消失。
近年来,患者痛势加重,并伴有乳房胀痛,经色紫黯,有血块,月经周期正常。
经多方医治,效不甚显。
针刺天枢穴对结肠慢传输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1-11T11:02:57.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作者:孙明明陈映辉[导读] 苏州市中医医院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的一种,以结肠运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推进缓慢为主要表现。
孙明明陈映辉(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江苏苏州 215003)【摘要】目的:从肠传输功能方面,观察针刺天枢穴对结肠慢传输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4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组、针刺组、麻仁丸组,每组各10只。
对空白组、针刺组和麻仁丸组大鼠进行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造模。
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非经非穴针刺;针刺组针刺单侧天枢;麻仁丸组按7.5ml/Kg给予浓缩中药灌胃。
五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两个疗程后观察指标收集数据。
结果:治疗组较空白组经治疗后传输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针刺组较麻仁丸组经治疗后传输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针刺天枢穴可治疗大鼠的慢传输型便秘,经针刺天枢穴治疗后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针刺;慢传输型便秘;大黄;大鼠便秘模型;天枢穴;口-肛传输时间【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307-02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的一种,以结肠运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推进缓慢为主要表现[1],发病机制不明。
临床治疗多以刺激性泻剂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但副作用较大,容易形成依赖。
我科近来通过针刺天枢观察大鼠结肠传输功能的改变,进一步验证针刺天枢对结肠传输的促进作用,为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 实验使用大鼠为苏州大学研究所提供,选取40只成年大鼠(200~220g),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组、针刺组、麻仁丸组,每组各10只。
按照许海尘[2]的方法对空白组、针刺组和麻仁丸组大鼠进行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造模。
“三维一体”针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寻求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7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维一体”针法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内服舍尼通片)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三维一体”针法针刺组的有效率为97.2%,愈显率为91.5%。
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74.3%,愈显率为31.4%;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愈显效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三维一体”针法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
【关键词】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针灸疗法/“三维一体”针法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6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32-02前列腺炎是男性成年人常见病,可分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4类,其中非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率最高,至少占所有前列腺炎的90%[l],其病因学、病理学仍未明了,亦尚无特别有效的防治手段。
近年来,我们以“三维一体”针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大胆革新腧穴的针刺配伍方法及针刺取穴理念,强调针刺时腧穴的三维配伍和针感的相应量化指标,强调腧穴合理配伍在治疗中的作用。
在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病人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和泌尿科,多数患者在接受中、西药物及多种物理疗法疗效不满意后前来就诊。
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表法将病人分为“三维一体”针法治疗组(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
最后分入针刺组35例,药物对照组35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体重等资料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及其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2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前列腺病学》[2]拟定慢性非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
针刺水沟、风府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影响黄乃好;吴生兵;杨帆;李曌;史晓丽;汪洋【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6【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水沟-风府穴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沟-风府组(针刺大鼠水沟、风府穴)、非经非穴组(针刺大鼠臀部两处非经非穴点),每组10只。
采用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72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血清-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水沟-风府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非经非穴组无明显变化(P〉0.05)。
与模型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水沟-风府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针刺水沟-风府穴组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含量有关。
【总页数】3页(P70-72)【作者】黄乃好;吴生兵;杨帆;李曌;史晓丽;汪洋【作者单位】[1]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100072;[2]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相关文献】1.针刺水沟、风府穴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后前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2.滋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内皮素、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3.清利活血汤配合三黄生肌纱条对糖尿病足溃疡大鼠血浆及肉芽组织中白介素-1、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4.针刺水沟、风府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影响5.脑脉舒康胶囊对大鼠血瘀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模型血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14期 -53-中药针刺结合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在估计中的作用Efficacy of TCM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on prostatitis赵琳琳尹磊*(红旗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中图分类号:R69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18)14-0053-02【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针刺结合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前列腺炎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环丙沙星和前列康片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痊愈有27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痊愈有14例,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疗效相比,P<0.05,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前列腺压痛及质地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联合针刺在治疗前列腺炎时效果较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中药针刺;联合;前列腺炎;效果【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CM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on prostatitis. Methods: 9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iprofloxacin and forefro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CM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5.5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1.1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prostate tenderness and texture score betwee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thos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CM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on prostatitis shows a significant effect.【Keywords】TCM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Integration; Prostatitis; The effect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14.023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岁以下中占首位[1]。
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
[摘要]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
结果,模型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
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
提示,针刺治疗NBP取效与加快血循环有关。
[主题词]前列腺炎/针灸疗法;穴,秩边;前列腺/血液供给
微循环的改善是炎症、水肿减轻或消除的重要途径。
以往形态学研究[1]证明,针刺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NBP模型鼠前列腺的炎症、水肿,并初步提出了针刺消肿抗炎的微循环机制。
为了进一步从微循环角度阐明针刺的作用机理,本实验借助激光多普勒原理,将直接观察NBP大鼠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及针刺的效应。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与分组雄性Wistar大鼠70只,购自天津药物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
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针刺组(30只),后2组再分为3,6,9天3个小组,每小组10只。
1.2造模1%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麻醉,半无菌条件下下腹正中切口,暴露膀胱及精囊。
以裹有消毒棉花的眼科小镊从顶部提起左侧精囊,向囊内均匀缓慢地注入1%角叉菜胶生理水溶液0.05 ml,见精囊呈饱满状态视为注射成功,最后逐层缝合肌肉、皮肤,分笼喂养。
1.3处理方法针刺组取秩边穴模拟临床深刺。
于第4荐椎棘突外侧凹陷中针尖指向下腹部刺入0.5~0.8寸,觉有落空感进入腹腔为度。
行捻转泻法,于造模后即刻及之后每日1次,每次10 min。
模型组造模后经抓取、固定等针刺组全过程,但不予针刺处理。
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4观察方法
(1)?实验仪器系统本实验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JI-200型,天津津科公司生产,包括LDM 软件系统)监测大鼠前列腺腹叶表面微循环状态。
该仪器获得的信号强度与其激光探头下半径为1 mm的球体生物组织的红细胞流量呈直线关系。
血流仪增益使用1/12 K 2档,时间常数为0.2秒,时间延迟100 ms。
采用数字式
温度计监测大鼠体温及室温, 整个实验过程保持室温23 ℃±2 ℃,动物体温34 ℃±0.5 ℃。
(2)?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每只鼠于规定时间麻醉,开腹后立即将激光探头固定于前列腺腹叶表面进行研究,各记录10 min,选取较为稳定的3 min进行数据采集,主要指标有平均血流量、血细胞浓度、血流速率。
2结果
2.1各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量观测(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量平均为11.55±1.88。
实验进一步对模型组、针刺组动物血流量进行了动态观测。
造模后血流量减少,有自然恢复的趋势,但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2.2各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与血细胞浓度观测(见表2)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为 2.69±0.34,红细胞浓度为4.3±0.28。
模型组动物与正常组相比,血细胞浓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血流速度则显著减慢,与正常组相比P值分别小于0.001或0.01。
同时亦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流速自然恢复的趋势。
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细胞浓度亦始终未见变化(P>0.05),且均在正常组水平,血流速度则明显加快,与模型组比P值分别小于0.001或0.05,均回升到了正常组水平。
3讨论
3.1正常大鼠前列腺的解剖学特点及血液供应大鼠的前列腺解剖特点与人类不同,是相互分散的多叶状,分为腹叶、背叶、侧叶,侧叶又叫凝固腺[2]。
实验中
所见,背叶从背侧两面围绕尿道,此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有后尿道、输精管开口、精囊开口及前列腺各叶之开口等,所以此处的血液供应也较为复杂。
侧叶(凝固腺)直接位于精囊下面,并和精囊共同被包围在一个腹膜鞘内,共同接受膀胱下动脉分支的血供。
腹叶位于尿道腹面,是两个独立的梨样结构,单独接受血供。
三叶相比,惟有检测腹叶的血供情况,才能较为准确反映前列腺的血供情况,而且腹叶位置直观,部位较大,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激光探头易于固定,便于操作。
所以,本实验检测了大鼠前列腺腹叶的微循环情况,借以反映前列腺的血液循环状态。
3.2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减慢是本实验NBP模型一个重要的病理环节实验动态观察了造模后3天、6天、9天模型组动物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情况。
结果表明,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流量有自然改善的趋势,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动物,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检测分析得知,这种血流量的减低,主要缘于血流速度的减慢。
很显然,从实验过程可以排除血源动力障碍及血管梗塞的可能。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的减慢呢?徐淑云教授等进行药理实验研
究时,指出角叉菜致炎的机制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即由PGE 2等引起的局部血
管扩张和由补体系统激活等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加强,最终导致局部白细胞浸润,水肿形成[3]。
前文实验形态学观察亦见,本模型前列腺间质中血管呈高度扩张、充血状态,间质中严重水肿,炎细胞浸润。
如此,血管管径增粗,同时管壁通透性加强、渗出增多,势必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小,代谢低下。
这又不利于炎症的吸收。
所以,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代谢降低是NBP模型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环节。
3.3改善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是针刺治疗NBP取效的途径之一实验所见,针刺组各小组动物的前列腺局部血循环比模型组明显加快,表现为局部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增多,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组动物的水平。
结合前文实验形态学观察可知,针刺后同时可见模型病理损伤高效逆转,表现为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或消失;并且针刺可使前列腺分泌功能加强,逐渐呈旺盛状态。
这种针刺效应的产生,正是针刺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组织代谢而得以实现的。
至于针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又涉及到诸如神经、递质等因素。
联系前文[1]解剖学部分可知,深刺秩边穴直接涉及到了支配前列腺会阴等区域的盆内脏神经丛、骶丛神经等。
说明本针法正是直接刺激了这些神经,从而加快了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了组织代谢,这正是针刺对NBP模型消肿抗炎、促进修复、增加分泌等的重要途径。
4参考文献
1冀来喜,等.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形态学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2):87
2杨安峰.大鼠解剖组织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91
3卞如濂.抗炎免疫药理学与临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