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322植株的生长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2)通过演示实验说出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芽结构(2)通过视频了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3)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4)小组合作探究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栽培植物(2)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认同合理施肥,领悟科学方法二指导思想:(一)教材分析: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器官的构成。
《种子的萌发》一课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与条件,通过本节课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无机盐。
为学习《开花与结果》《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是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植株的生长"这一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在生活也经常参与一些花木的栽培。
它对于既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的与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对亲自动手操作有浓烈的兴趣。
(三)设计思路: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运用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生应该从做中学,从问题中学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担任探究者,开拓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老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知识的来源不仅是课本而是生活,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知识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经验。
因此笔者找了些常见的树芽让学生动手观察其结构,也让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无机盐对植株生长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能力。
(四)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对探究结果无疑问,则形成知识,并拓展应用,在探究结果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疑问,则返回上一层继续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在合适的条件下,幼苗将继续长大,因此,本节接着“种子的萌发”,继续阐述“植株的生长”。
要完整理解种子发芽后是怎样形成植株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本节主要阐述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和地上部分芽怎样发育成枝条,接着还阐述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的根多数长在地下,学生未必清楚植物根系的庞大,因此,教材“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中安排的内容,就利用黑麦根的数目这一生物学事实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植物根的作用,由此开始这一节的学习。
关于“幼根的生长”,教材先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幼根的外形,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特点,来推断根尖是如何生长的,同时,了解根的功能。
之后,教材再总结幼根是如何生长的。
这样,学生能够将根的生长与前面所学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建立联系,因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植株生长的内在机理。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教材安排的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由于可行性不强,且实验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在教材修订时进行了修改:原实验教材中“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在教材修订时整合到本节,原来本节安排的“观察与思考·观察幼根”的活动,修订时做了扩充,作为现教材中本节的实验。
关于“枝条是中芽发育成的”,教材结合“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示意图,描述了枝条各部分是中芽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之后,教材再简明扼要地指出芽的发育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在这里还简要描述了顶芽和侧芽的概念。
植株的生长既有纵向的延伸,也有横向的加粗:考虑到植株的根的加粗生长比较复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会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教材中没有提到。
要对茎的加粗生长做全面的叙述也会占据很多篇幅,而且也不一定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教材中仅以树干的加粗为例来做说明,且安排为本节课选学内容。
植株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物质,本节教材接下来就安排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在这部分内容里,教材主要阐述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对水分和有机物的需要则只用一句话带过了,因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生长需要有机物的内容,在后面的章节还要进一步学习。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芽发育的过程。
2.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
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教学难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3.发芽率如何计算?(PPT2)
我们把菜豆的种子种下去,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形成一株小的幼苗,幼苗逐渐长大直至参天大树,如图,这一过程通过生物体的哪些活动实现的?(PPT3)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6~98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8~10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学案导学、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问题(1)
①根的生长与哪些方面原因有关?
②枝条中的叶、芽、茎由芽中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
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情况
问题(2)
①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的区别是什么? ② 植物生长从土壤中获得的主要是哪些成分?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根尖的结构。
(2)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3)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3.师生互动
问题:1.根尖包括哪些结构?2.根尖的这些结构各有什么特点?(PPT4)
教师点拨、讲解: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PPT5~7)
教师点拨、讲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
芽尖、根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都是分生组织。
(PPT8~11)
引申:茎中的形成层与年轮。
(PPT12~14)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需求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
(PPT15~21)
引申:环境保护教育。
合理的使用化肥,保护环境。
(PPT19~2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科学·技术·社会教学——无土栽培(PPT25~27) 四、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根尖的结构是什么? (2)植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PPT22)
植株
的生长⎩
⎪⎪⎪⎨⎪⎪⎪⎧幼根的生长(根尖)⎩⎪⎨⎪⎧根冠分生区伸长区
成熟区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枝芽)
⎩⎪⎨⎪
⎧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芽芽轴——发育成茎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
⎧水无机盐(主要的是含氮、磷、钾的)有机物
五、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PPT23~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