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2)通过演示实验说出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芽结构(2)通过视频了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3)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4)小组合作探究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栽培植物(2)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认同合理施肥,领悟科学方法二指导思想:(一)教材分析: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器官的构成。
《种子的萌发》一课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与条件,通过本节课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无机盐。
为学习《开花与结果》《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是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植株的生长"这一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在生活也经常参与一些花木的栽培。
它对于既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的与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对亲自动手操作有浓烈的兴趣。
(三)设计思路: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运用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生应该从做中学,从问题中学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担任探究者,开拓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老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知识的来源不仅是课本而是生活,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知识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经验。
因此笔者找了些常见的树芽让学生动手观察其结构,也让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无机盐对植株生长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能力。
(四)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对探究结果无疑问,则形成知识,并拓展应用,在探究结果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疑问,则返回上一层继续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了新课。
预学:1、课前准备①提前3—4天各实验小组结合种子萌发的条件,培育小麦的幼根和根尖方法如下:取一支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小麦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向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一部分及种子的一部分浸入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②兴趣小组每人一份调查表,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到花卉市场、园林管理处或师院生物系或上网查询)2、张巧与李妙进行同品种大豆盆种比赛,光照和浇水情况基本相同,张巧的大豆生长正常,李妙的大豆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请你分析后者土壤中可能缺少的养料是A.含氮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钙的无机盐3、用以下三种水:①蒸馏水②河水③稻田中的浑水,分别培养同样大小的番茄幼苗,一个月后,幼苗的高度可能是()A、①、②、③中幼苗高度一样B、①中幼苗最高,②中次之,③中最矮C、①、②中幼苗一样,③中最矮D、③中幼苗最高,②中次之,①中最矮4、植物体内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含哪些元素( )A.硫、钾、铁 8.铁、磷、锌C.钼、铜、氮 D.氮、磷、钾5、农民为农作物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A.糖类 B.蛋白质 C.无机盐 D.土壤微生物6、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A.水和无机盐 B.有机物C.维生素 D.适宜的温度探究及精导: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两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切去其中一株的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另一株幼根却伸得很长。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二节。
主要讲述的是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根的生长,芽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之后来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认识,也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要活跃一些,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
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呢?根是怎样生长?枝条是怎样来的?”这些疑问。
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
把握学生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通过课件的展示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评价任务】1.通过实验观察根尖临时装片同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通过课件的展示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和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根靠根尖向前生长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初中生物七上3.2.2植株的生长习题训练一、选择题1.根尖的结构中,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区域是()A.分生区B.伸长区C.成熟区D.根冠【答案】A【解析】A、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A符合题意;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不符合题意;C、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C不符合题意;D、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D不符合题意;所以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2.谚语“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植物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答案】D【解析】A、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B、分生区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属于分生组织。
细胞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B不符合题意;C、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根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C不符合题意D、成熟区,也称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符合题意.3.陆生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A.叶B.导管C.茎D.根【答案】D【解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也称根毛区。
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
导管具有运输作用。
成熟区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大量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
植株的生长一、选择题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植物体哪一结构发育而来()A、根B、芽C、叶D、茎2、对下图所示枝条和枝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芽的着生位置划分,a为顶芽,b、c为侧芽B、枝条d的不断伸长,来自于枝芽中2的不断伸展C、着生在叶腋处的结构有b、cD、芽b的长势强于芽c的长势3、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是(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4、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A、叶片B、树皮C、花瓣D、根尖5、蚕豆幼苗的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6、水稻、小麦等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它们的茎中没有()A、形成层B、韧皮部C、木质部D、筛管7、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二、非选择题1、根尖中,伸长最快的部位是,植株生长的内在基础是有区的细胞使细胞数增多和区的细胞使细胞体积增大。
2、芽中也有组织,它可发育为、和,它们构成枝条,新芽又不断形成新的枝条,使植株的地上部分不断繁茂,形成“万千枝条”。
3、植株生长需要、和。
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
4、肥料(化肥或动物粪)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如需要量多的、、。
5、分析下面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1)该实验装置的实验目的是。
(2)装置细玻璃管的目的是。
参考答案一、B B D D A二、1、伸长区,分生区分裂,伸长区,生长2、分生组织茎叶芽3、水、无机盐、有机物4、无机盐。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植株的生长”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主要讲述的是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幼根的生长,芽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按照被子植物的一生,本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种子的萌发之后学习的,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认识,也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
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根尖及芽的结构较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幼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过程;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幼根和枝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幼根和芽的发育及合理施肥的学习,让学生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尖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尖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哪些?生回答:种子萌发有两个条件,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自身条件有:已度过休眠期,胚有活力,胚完整。
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师:种子萌发后会长出新植株,那么新植株是怎样生长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重难点师:根据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这节课有三个知识点,首先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
第一部分师:根尖的定义是什么?生:从根的顶端到生长根毛的部位,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材分析只主动生长是种子萌发后幼苗的生长。
本节内容从幼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
根是怎样生长的?这个问题可通过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解决。
通过实验明确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所以,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生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在观察了根的生长之后,利用教科书上关于茎发育成枝条的示意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茎的生长。
任何的生命形式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
植株的生长也不例外。
本节让同学们通过对照试验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芽发育成枝条”的示意图,了解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
2、通过实验明确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3、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教学难点: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复习导入:(1)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过渡: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萌发,种子萌发后,长成幼苗,幼苗又是如何变成参天大树的呢?那就要经过植株的生长了。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共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一个问题:植株生长主要是靠什么的变化来完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幼根的生长。
回答: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种子完整、胚是活的、度过休眠期的。
幼苗进行植株的生长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地上部分枝条的发育。
回顾旧知识,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使对知识的连接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