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8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
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摘编自《历史学习》夏、商、西周史的研究,与国家起源、文明演进等重大史学理论密切相关,又受到一系列考古成果的推动,故特别引人注目。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规划”重中之重的历史年代学攻关项目。
它酝酿于l995年,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各个专题研究完成于1999年9月,2000年9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验收工作顺利通过,标志着它的完全结束。
《夏商周断代工程l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的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把工程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数据公布于世。
断代工程的任务,是为夏商周三代确立一份可信的历史年表。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
但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
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载的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自此以下有逐年记事之文,自此而上的《三代世表》有世而无年。
古史渺茫无从稽考的困惑,因年代不明而更加显著。
这是我国上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为夏商周确立年代学标尺,具备多方面的意义。
“工程”设计了九个大课题39个专题,几年间直接参加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余人,涉及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
它是多学科相结合、集中了全国学术精华的世纪工程。
根据各历史阶段研究条件的差异,“工程”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商王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经过四年的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以上设定的目标都已达到。
在《成果报告》中开列了三代年表的主要数据: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2070~1600年;商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前l600~1046年,其中作为划分前后期界标的“盘庚迁殷”,被定为前l300年,盘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牧野之战”的年代确定为前1046年,武王以下各王在位年代全部列出。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设计二、重要概念分析●遗址:考古学术语,指古代的人类群体赖以生存、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村落、洞穴、墓地等。
遗址往往保存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考古学就是通过发掘,获取有关遗迹和遗物的资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几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庙底沟遗址就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遗物:遗物是人们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考古发现中,遗物一般是遗留或放置在某个遗迹中。
例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穴内的储存物,文化堆积中的残损器物等。
●文化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
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
发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风俗及墓葬形制;同时通过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艺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种遗迹及遗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陶器系类: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可看作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陶器。
为了简明的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和硬陶系等。
●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四千米的二里头村而得名。
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中,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划分的节点一般是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
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学术实践中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区分,并没有证据显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截然可分的界限。
如果从千年尺度上的社会和文化变化来看,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也不无共同的时代背景,这就是中国以及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地缘关系的改变。
这种变化涉及历史的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大者有三: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的衰落,二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三是青铜时代全球化开始形成。
这三个"事件"应当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使得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可以一并作为划时代的历史阶段。
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的衰落一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的文化核心区域一直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最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了一南一北的稻作和旱作两个农业区,此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子岭文化和崧泽—凌家滩文化时期,出现了像晋陕豫邻境地区那样的中心文化区以及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此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又出现了陶寺早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高度繁荣期。
社会文化的开展一直是不断增长升级并且逐渐向外扩张的趋势。
但在随后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这个核心区域的东南部地区普遍发生了文化和社会衰落的现象。
目前资料显示的衰落过程是渐次出现的,最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后出现在豫中以东的河南大局部地区以及海岱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最为兴旺的区域在江汉平原的北部和洞庭湖西部,这里从屈家岭文化开始逐渐出现了密集的聚落和大型的城址,其中江汉平原北部地区大洪山南麓的大型城址以及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尤多,每隔10~20 公里就有一处。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编者按: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国家形成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延伸中国历史轴线、增强中国历史可靠性、丰富中华文明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准确阐释中华文明的本质和基因谱系,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编辑部邀请四位学者就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头的文化渊源和宗族等与中国早期文明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二里头遗址和夏历史的发掘,二里头和中国青铜文明的诞生,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贡献。
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
这一地区不仅孕育了三代灿烂的文明,还先后发展了秦、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
中原中心的形成是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一个大问题。
自百年前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它已成为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考古发现的出现,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仍在探索之中。
一、王朝乃中原中心之始的基本认识由古典文献记载与地下出土文字材料对证,进而得到确认的最早的中国古代王朝遗存,是商代后期的殷墟遗址。
至20世纪50年代,发现早于殷墟而文化特征与之相似的二里岗文化及其中心都邑郑州商城,把考古学上的商文化又往前推了一步。
但一旦脱离“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互证,郑州商城究竟属商王朝中期抑或早期都邑,学术界聚讼纷纭。
显然,殷墟文化与二里岗文化之间,是中原地区“历史”时代与更早的“原史”时代的分界点。
1959年,徐旭生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率队踏查“夏墟”,又发现了位于中原腹心地区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熟谙古典文献的徐旭生却推断该遗址应为商王朝的开国君王汤所都。
此后学术界围绕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至今仍莫衷一是,从中可以显见考古学参与狭义史学探讨的局限性。
但缺乏或全无当时确切文字材料的“原史”时代,恰恰是考古学可以扬长避短、大显身手的研究领域。
二里头文化研究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独特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
本文旨在探讨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二里头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逐渐揭示了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内涵和起源。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族群属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来探讨二里头文化。
其中,内容分析主要是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整理,以揭示其文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二里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实地考察则主要是对二里头文化的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以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其族群属性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同时,二里头文化具有独特的考古学特征,如石器、陶器和骨骼等文物,这些特征为其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未来发展中,二里头文化研究应更加重视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便更好地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本文对二里头文化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
未来研究应更加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里头文化的起源、演变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和影响。
加强保护和传承二里头文化遗产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辉煌阶段,也是夏商两代的交接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遗址。
这些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要素丰富多彩。
制陶业和冶金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陶器以灰陶、黑陶、白陶为主,器型多样,制作精良。
同时,青铜器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显示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此外,建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开掘与研究的根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根底1.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
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根底。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开掘情况的根底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根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容。
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
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地探索第2课二里头遗址地文化遗存素材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第一号宫殿基址自1960年秋季开始至1964年春季,共进行六次发掘,发掘面积约7 100平方M.以后工作停止有八年,自1972年秋季恢复发掘工作,至1975年春季又发掘五次,发掘面积约6 300平方M.先后共进行十一次发掘,揭露面积共约13 400平方M.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地中部,在第Ⅴ发掘区.在宫殿基址地东面为圪垱头村,西面是翟镇公社地化工厂,南、北两面各有一条东西向地田间大道.宫殿建筑基址是一座大型地夯土台基,形状略呈正方形.方向352°.在东北部向西凹进一角,东西宽20.8M,南北(东边北段>长47.8M.台基西边长98.8M,北边长90M,东边南段长48.4M,总长96.2M,南边长107M,总面积达9 585平方M.台基面大体平整,高出当时地面约0.8M,东、南、西三面地台基折棱处呈缓坡状,表面有路土层,有地铺一层料礓石面.如台基西面折棱处比台基面低5~10厘M,表面有一层路土,有地地方被灰土层覆盖,厚4~5厘M,台基北边规整,界外为平整地路土面.在台基上保留大量地柱洞、柱基槽、木骨墙基和主体殿堂地下部夯土基座.根据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在台基中部偏北处有一座主体殿堂建筑,四周有回廊相围,南面有宽敞地大门,东面、北面有两个侧门,布局紧凑,主次分明,原建筑颇为壮观.第一号宫殿基址地建筑结构为了解宫殿基址地建筑结构和有关建筑技术地问题,我们在夯土台基地中部开长70M、宽2M地探沟一条,另在夯土台基地边缘部分进行了少量地解剖工作,这对于了解第一号宫殿地基址、木骨墙、柱洞、柱基槽和柱础石等结构都很有帮助.(1>宫殿基址与夯土结构第一号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地夯层很薄,每层厚4.5~9厘M,夯印密集清晰,土色纯净,质地坚硬.夯窝圆凹,直径4~6厘M.夯土台基行夯地程序是,首先清理地基,对主体殿堂地地基要求很严格,挖土很深,台基地边缘部分地基较差,还保留有若干属于早期地灰坑等遗存.其次是夯筑低洼地面,再夯筑主体殿堂地基座,最后在四周大面积行夯,筑成整个夯土台基.其中主体殿堂地基座整个台基地主体,表面比整个台基高出10~20厘M,平面呈长方形,上部长、宽为33.5M×22M,底部大于上部,最低层部分已深入现在地水面以下,水面以上部分夯土总厚3.1M.在殿堂建筑基座地下部,平铺有鹅卵石三层以加固地基,鹅卵石层地面积东西长约50M,南北宽约30M,略小于基座地底部.鹅卵石地排列,以上层最密集,中层次之,下层最稀.每层厚约20厘M,总厚60~65厘M.由于用土地不同,可以看出夯土有几种不同地颜色,主体夯土基座地夯土分D、E、F三层.D层为深褐色夯土,深 1.05M,厚1.65M,质地较硬,夯窝清晰.E层为花夯土,深2.7M,厚1~1.1M,中间包括三层鹅卵石.F层为黄褐色夯土,深 2.9M,遇地下水不到底,土质十分坚硬.基座以外地夯土台基,一般厚2M左右,到台基地折棱以外部分,夯土地厚度已不足1M,看来夯土台基是一次夯筑成地.这部分台基也包括三层夯土,A层为红褐色,深1.15M,厚0.25M,质地较硬,表面有一层砂土.B层为褐色夯土,深1.3M,厚0.25M,土质坚硬,与A层夯土有明显区别.C层为花夯土,深 1.6M,厚2M,表面有一薄层砂土,下面即是生土,是台基地主体部分.另在边缘部分和折棱处有经过二次夯筑和铺垫料礓石面地现象.(2>木骨墙基墙基是宫殿台基筑成以后,为建筑围墙地需要而重新挖开地基槽.口大底小,槽壁略有倾斜,槽口宽0.45~0.6M,底宽0.34~0.5M.一般深0.4M,最深为70厘M.有地仅存底部,基槽上部被毁.在墙基槽地中间有一排小柱洞,口径0.14~0.17M,间距约为1M,排列不甚整齐.这种木骨墙不仅可以隔绝宫殿地内外,又可负荷回廊顶部建筑之重量,筑法和作用与柱基槽大致相同,木骨墙在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在安阳殿墟也曾发现过,在当时是较为进步地筑墙技术.(3>柱洞柱洞是指第一号宫殿建筑地木柱埋在地面下地一部分,木质腐朽后所形成地遗迹.柱洞多呈圆筒状,在柱洞地底部有一块或数块柱石,柱洞一般深0.5~0.6M,最深地达1M以上.现存柱洞内有木柱腐朽后地木灰,呈银灰色粉末状,木灰尤以接近柱石地底部最密集,厚度0.1~0.25M.其中有地夹有碎陶片、红烧土等物,也有少部分地柱洞口部填土较硬,与柱洞外面地夯土不易区分.其中主体殿堂地檐柱柱洞在口部往往堆积有经火烧成红色地草拌泥块和夯土块(如檐柱54、83、249、250、253号柱洞等>.以54号柱洞为例,呈圆筒状,口径0.40~0.42M,深0.75M,洞内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红烧土块,厚0.42~050M,高出洞口,在洞口外形成一个直径0.32M地红烧土圆柱,高约10厘M.下层为厚0.25~0.32M地黑灰土.有地草拌泥红烧土块地外侧是光面,里侧有夹木板和木柱地印痕.有地被火烧成红色地夯土块平面上布有密集地夯窝,而其一侧面是光面,推测这些都是主体殿堂被火烧毁后从房顶或墙壁倒塌下来地.为了解柱洞地施工程序和结构,我们解剖了140号和130号檐柱柱洞.140号柱洞为西面和北面内排回廊檐柱地角柱.口距地表深0.8M,口径0.3M,直筒形,深0.56M,洞内深至35厘M开始出现木灰,越往下木灰越多,接近柱础石以上最厚,呈现银灰色粉末状.柱洞地一半压在柱础石上,另一半在石础外面.柱基槽口长 1.65M,宽1M,斜壁内收,底径0.96M,深0.76M,柱基槽立柱后回填夯土.夯土地颜色,口部以下5厘M为红黄夯土,其次为约0.5M含坷垃地褐色夯土,再下面柱石周围为一层暗褐夯土,夯土纯净,质地坚硬.柱础石呈不规则状,长54厘M,宽45厘M,厚16厘M.在大柱础石地北边地柱础石和槽壁之间,还填有三块小石头.大柱础石平放在暗褐色地夯土上面.130号柱洞为西面回廊檐柱,我们从洞口直接切割至柱基槽底上.从剖面观察,柱洞口小底大,洞内有木灰,柱洞底上有柱础石多块,最上面是紫色砂石,下面是两层青石,再下面是六块鹅卵石,鹅卵石下面是一层石片,最下面是一块大石板.另外,126号柱洞地柱础石为两层,上层二块小石板,下层一块大石板.通过以上柱洞地解剖,使我们了解到柱洞地施工程序,是在宫殿建筑需要立柱地位置,先挖一个面积大于柱础石地柱基槽,在槽基底部安置柱础石,为了达到宫殿建筑地一定高度,有时柱础石往往由数块叠垒而成.立好木柱后,将基槽重新夯实.柱基槽柱基槽,是夯土台基筑成以后为置础立柱而挖成地.形状有方形、圆形、长圆形、鞋底形等几种.方形和圆形地口径约1M,长圆形和鞋底形地口径长约2M,宽约1M.基槽壁皆倾斜,口大底小.基槽一般深0.5~0.7M,最深地达1M以上.柱基槽挖成以后,置柱础石于基槽地底部,然后立木柱于柱础石之上,最后将柱基槽重新层层夯打坚实.一般基槽内地夯土为深褐色,含夯土坷垃,质地很坚硬,与柱基槽外面地夯土有区别.从众多长圆形、鞋底形地檐柱柱基槽来观察,一般小头都朝向殿堂,说明立柱时,木柱是先倒放在里边,一端伸入坑内,然后从里向外慢慢拉起竖直.因为木柱沉重不易上举,或左右摇动,因此将柱基槽口部挖长,形成鞋底或长圆形状.柱础石柱础石,安置在柱洞底部,以承木柱.一般都是未经加工地天然石板,形状不甚规则,大小也不一致,一般都有一平面.根据柱洞大小地不同,柱础石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主体殿堂,包括回廊和塾房檐柱地柱础石,另一类是主体殿堂墙基,包括回廊墙基、塾房墙基以及小挑檐柱洞中地柱础石.檐柱柱洞中地柱础石,最大地一块长90厘M,宽58厘M,厚25厘M.一般地长50厘M,宽约40厘M,厚约20厘M.柱础石有地是一洞一块,也有一洞数块叠垒而成地.小桃檐柱和墙基中地柱础石一般都较小,长、宽皆为20~30厘M,厚20厘M左右.以西面回廊墙基中地159号柱洞为例,柱洞口径约20厘M,柱洞地间距100厘M左右.墙基内地柱础石都无柱基槽,因为墙基槽本即可代替柱基槽地作用.柱础石地石质多为青石,其次是红砂石.此外,还有一些暴露在夯土台基外面地柱础石,推测有地是原来地柱洞被破坏了.3.学术观点第一号宫殿地年代问题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地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地灰坑,下面叠压着二里头文化二期地灰坑,宫殿基址里面包含有二、三期之间地陶片,宫殿基址应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三期文化在二里头遗址分布最为普遍,文化层堆积比较厚,是二里头遗址地繁盛阶段.三期文化地年代,根据14C测定,经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450±155年.对于商代积年地一般看法是始于公元前十六七世纪,公元前1450±155年已属此范围之内.二里头遗址第一号宫殿基址地年代可能为商代早期.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地年代从层位关系来看,第二号宫殿基址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上.并且在它地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地路土层及晚于二里头遗址四期地文化层.而第二号宫殿基址地本身所出地陶片均属于二里头遗址地三期.因此,第二号宫殿建筑无疑是属于二里头遗址三期.宫殿建筑地废弃年代当在二里头遗址地四期之后.在基址上面叠压着相当于二里冈上层商文化层偏早地文化和灰坑.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通过对具体遗址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历史文化遗址的概念和分类。
2. 历史文化遗址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以二里头遗址为例,探讨其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如何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文化遗址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案例。
2.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历史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文化遗址?它们对我们了解历史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历史文化遗址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学生讨论:为什么历史文化遗址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3. 教师举例说明历史文化遗址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以二里头遗址为例,讲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二里头遗址在研究夏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活动1. 教师展示历史文化遗址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猜谜游戏。
2. 学生分组合作,模拟考古发掘过程,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文化遗址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历史文化遗址的短文,内容可包括对遗址的了解、感受和思考。
2. 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历史文化遗址,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历史文化遗址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以二里头遗址为例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来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
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 B. 夏代偃师二里头 C. 商代安阳殷墟 D. 商代,广汉三星堆熟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宗教信仰存在差异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A. 二里头B. 半坡C. 河姆渡D. 北京故宫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处于“公天下”时期B. 进入“家天下”阶段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D. 形成“内外服”制度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教材讲了三个问题。
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
以上四点足以证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
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
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
距今约有 4 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
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
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
《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
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
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
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
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
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
宫城成正方形。
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
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
城外有环城马路。
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
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
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
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
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
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
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
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
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
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
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
1.二里冈商文化。
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
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D.青铜样式;E.墓葬格式。
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
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
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
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
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
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
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一目的教学,应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形成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的基本概念;2.使学生学会都邑遗址的判定。
掌握对古遗址功能作用的判断方法,例如对二里头遗址社会功能的判断,它是都邑还是一般村落民居?根据教材内容,学会从遗址中的整体布局、宏伟建筑、青铜礼器、生活设施、手工作坊几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使学生获得以下完整的认识:即从建筑基址殿堂式建筑的规模上看,它决不是普通的民宅,是象征权力或具有祭祀作用的宫殿或宫庙式建筑。
大规模青铜器铸造和礼器等基本要素的存在,显示二里头遗址应该是当时的帝王之都;3.在本目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形成细致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即在确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后,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它与夏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通过中国夏朝研究状况、寻觅夏文化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由于夏朝至今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和比较完整可据的年代标尺,夏朝是否存在令人们怀疑。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努力寻觅夏文化、力图证实夏朝的存在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四十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又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肯定确认,但由于夏商王朝分界没有弄清楚,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一目的教学,应抓住以下三点:1.知道遗址分期与文化分期的对应关系。
2.使学生了解二里头文化分期争论的焦点及现实意义,争论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四种主流观点。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四种观点。
向学生介绍学术动态: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3.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研究有初步的了解。
“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一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学生形成概念:文化特征及文化的传承发展;2.知道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其中,二里冈文化特征,可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3.了解二里冈文化。
关于“夏朝有没有文字”一目的教学,应注意:1.使学生形成以下概念:商朝是有文字的王朝。
甲骨文是商朝沉默的历史的见证。
但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最初源头,汉字的最初萌芽在哪里?什么模样?学生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关注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研究。
2.了解甲骨文、认识甲骨文。
3.了解二里头陶器的刻画符号。
教学案例案例一学习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两幅图片和两则古代文献资料。
图一: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图二:河姆渡遗址示意图材料一: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
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
”《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
”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