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里头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9.36 MB
- 文档页数:94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遗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产范围:根据目前的资料,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总数约2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约50处.其分布中心是在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和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
向西突入了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到豫东南一带,东北至沁河岸旁二里头遗址的挖掘:1、寻找夏文化(1)背景:顾领刚等学者疑古;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积极探索途径(2)考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遗址2、辨认出二里头遗址(1)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2)河南偃师二里头沦为考古重点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1)挖掘过程及成果(2)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1、丰富的文化遗存:遗迹、遗物、墓葬2、宏大的宫殿(1)一号宫殿基址: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宫殿建筑基址(2)二号宫殿基址:陶管排洪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质料;形制;纹饰陶器群的主要特征:(1)流行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少见黑陶。
(2)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中一、二期时绳纹和篮纹相结合,存有部分方格纹;三、四期基本不见踪影篮纹、方格纹。
(3)器物组合: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散、鼓腹扁三角形足的鼎为主,三、四期有实足尖饰绳纹的晶,但鬲在炊具中不占主导地位。
酒器以觚、爵、?为土,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
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圈足盘,四期常见簋。
盛储器主要存有口径大于或等同于肩径的大日尊像、八折沿盆、卷沿盆、镌刻槽盆等。
二里头文化故事概括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这个文化因河南洛阳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群而得名,是夏商两代的遗存,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周洛阳类型。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已经逐渐从原始的农耕生产转变为青铜器使用、牛耕推广和铁器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
社会形态也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转变为等级森严的王国社会。
在政治方面,二里头文化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多个经济中心和商业网络的兴起。
在文化方面,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了华夏文明的成熟期,形成了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华夏文明与周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总之,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都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二、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
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
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
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
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
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2.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士后缗所生。
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
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
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
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
3.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
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
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不堪其苦。
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
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
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
夏王朝遂被灭亡。
【解析】鸣奈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
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即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
4.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
夏商周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
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
可划分为两个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1.我国最早青铜器和铸铜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2. 夏代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3. 探索夏文化的方法:(1)年代上应该与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2)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进行;(3)文化特征上应当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4)社会发展阶段上,从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4. 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
属于商代早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
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到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5.晚商文化(小屯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影响深远。
6. 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一座大型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年代属商代二里岗期。
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现已发现5座城门,城内还发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发现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考古学家把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称为二里头文化。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平民,其中妇女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男子要服从她们的管理。
有些大型墓葬的埋葬制度表现出“妻妾反位”的婚姻特点。
在这些大型墓葬中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食物、农具、兵器、乐器、纺织用品、酒器等。
陶器种类繁多,有鼎、豆、壶、盆、罐等,制作精美,不少器物上还装饰有各种精致美观的纹饰。
铜器主要有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
骨角器有杯、锥、刀、镞等,另外还有许多装饰品。
玉器中数璧最有名,体现了当时中国高超的制玉技术。
是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代表。
二里头遗址主要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3次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各种青铜礼器和工具,武器、乐器和生活用品。
另外还出土了少量玉器。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文化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中期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晚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早、中期之间没有显著界限,是同一时期的文化。
除二里头遗址外,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地也发现了相似或相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面积大于郑州商城文化,与它们不同的是,郑州商城文化偏于东部,而二里头文化则偏于西部。
但是,二里头文化是由郑州商城文化演变而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夏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又称为“夏启”。
夏朝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古国。
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因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1955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的二里头村发现的,并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它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3800-3300年,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经考证,二里头文化大约开始于距今四千八百年左右,结束于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一千七百余年,所以被称为“夏文化”。
后来二里头文化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也成为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一、概述1. 介绍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是我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化遗产,二者在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而夏文化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文化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2.1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更为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文化遗产。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夏文化的前奏,二者在历史发展上具有密切的关联。
二里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2.2 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对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文字、符号等也为我们了解夏文化的文字、象形和图腾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3.1 对夏文化历史的完善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探究夏文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里头文化丰富了我们对夏文化历史的认识,使夏文化历史更加完善。
3.2 对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的理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非常高。
这些文物代表着二里头文化的最高制作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技术和艺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
3.3 对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通联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文明的代表,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通联的桥梁。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夏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丰富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冈上的一类聚落遗址。
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因首次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而得名。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
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或曰夏代的首都。
据记载,夏禹曾建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东)。
故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都。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王桀政权被商汤推翻,其后商王朝的国都相继迁于毫和西毫(今洛阳偃师境内)。
至商朝末年,逐步废弃了都城毫。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二里头宫殿、宗庙、作坊、手工业作坊区、铸铜遗址等。
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后,即着手营建洛邑(今洛阳城东南的古城村),他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约在公元前1000年,开始营建二里头宫殿,周人以“迁宅”为名,将国都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到这里。
因其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镇,所以称“天下之中”。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东方夷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中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诞生在这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由宫城、王陵区、制骨作坊区等构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宫殿宗庙区、制骨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等,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等,与夏代中晚期文化面貌基本相同。
中国考古学者把二里头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遗存可分为四期,晚期又可划分为五段。
二里头文化以其首次科学发掘闻名于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跨度大,据碳14测定,年代从公元前2260——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了1700多年,夏代历史从公元前2070年延续到公元前1600年,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历时500余年。
二里头文化研究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独特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
本文旨在探讨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二里头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逐渐揭示了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内涵和起源。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族群属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来探讨二里头文化。
其中,内容分析主要是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整理,以揭示其文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二里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实地考察则主要是对二里头文化的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以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其族群属性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同时,二里头文化具有独特的考古学特征,如石器、陶器和骨骼等文物,这些特征为其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未来发展中,二里头文化研究应更加重视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便更好地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本文对二里头文化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
未来研究应更加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里头文化的起源、演变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和影响。
加强保护和传承二里头文化遗产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辉煌阶段,也是夏商两代的交接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遗址。
这些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要素丰富多彩。
制陶业和冶金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陶器以灰陶、黑陶、白陶为主,器型多样,制作精良。
同时,青铜器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显示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此外,建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
二里头文化——玉器、青铜、陶器以及帝颛顼死而复苏的传说二里头文化——玉器、青铜、陶器以及帝颛顼死而复苏的传说牙璋。
长54、最宽14.4、厚0.8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涂朱玉璋。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夏代。
长出48.5、宽8厘米。
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牙璋。
长49.8、宽5.9厘米。
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
长39.2、宽10.2 厘米。
1981 年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璋,长66、宽13厘米。
1958年河南郑州市南郊扬庄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七孔玉刀。
夏代,长65、宽9.5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三孔玉刀。
夏代,长53.5、宽8.8、厚0.7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57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三孔玉刀。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五孔玉刀。
长39.6厘米,宽8.4厘米,厚0.6厘米。
玉色淡绿,间有米黄色的斑纹。
呈长条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制后较薄。
刀身共有五孔,又称多孔。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
玉戈。
长21.9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时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长30。
2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长10.8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玉戚。
二里头文化,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戚。
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石鉞,夏代。
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
玉钺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1999年以来,我们把二里头遗址田野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其总体聚落形态尤其是中心区结构布局的探究上。
相继搞清了遗址的现存范围及其成因、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多组大型建筑的排列方式与演变过程,发现了宫城(详见本报2001年3月7日、2003年1月17日、2004年6月18日第一版)。
这些发现无疑深化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某些问题,更在于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促使我们思维复杂化,从而有益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这里仅从几个侧面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
一、以宫城为核心的都邑的规划性在以往论及中国古代城市(都城)规划的论著中,对于二里头遗址聚落总体状况的介绍和分析都是从简处理的。
1号、2号宫殿基址,铸铜作坊遗址和贵族墓葬等重要遗存珠玑般散落于这一大型都邑遗址。
如果说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二里头遗址是一个已知点,但作为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其总体聚落面貌、其所应有的都邑布局的规划性则一直乏善可陈。
这一拥有我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铸铜作坊,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究竟是松散的聚落还是经严整规划的都邑?围绕这一问题,近年有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其一,它的中心区有作为城市之“骨架”的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路宽阔整洁,长期延续使用,宽度达10余米至20米。
其二,它的宫殿区围以方正规矩的城垣,宫城略呈纵长方形,面积逾10万平方米(图1)。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存。
其三,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南略偏东(图2)(宫城东墙暨2号宫殿基址东墙以及宫殿区东侧大路的方向为174度)。
其四,宫城内已发现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它们分别以1号、2号宫殿基址为核心,都有明确的中轴线。
由是可知,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应当说,上述考古学现象的存在及这一结论的得出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探索中最值得关注的考古学文化,是夏商文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一)发现与分布二里头文化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二里头遗址不是发现最早的遗址,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一批同类遗址,且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方法命名多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现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玉村遗址。
1953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韩维周等人对河南登封玉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上层韩维周(东周文化)、下层文化两种文化遗存。
对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者已认识到其为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是与郑州二里冈、安阳殷墟文化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
1954年秋,考古工作者发现郑州西南郊洛达庙遗址,1956年至1958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者认识到此类遗存的独特性,遂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或“洛达庙类型”。
1958年,发掘洛阳涧河东岸的东干沟遗址,发掘者将有关文化命名为“东干沟文化”。
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还在郑州上街、偃师灰嘴、陕县七里铺、巩义稍柴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徐旭生1959年,徐旭生先生到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从禹州、登封一路来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到诸多遗物。
认为其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遗物类似,且认识到该遗址在当时“乃一大都会也”。
当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分别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文化遗物和遗迹也丰富,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故从1962年始,学界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统称为“二里头文化”,并沿用至今。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西部,东至今豫东,南至信阳、南阳与湖北交界地带,北达沁河及晋南,西抵关中盆地东部和商洛地区。
受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区域很大,范围涉及安徽西部、湖北北部以及江浙、四川盆地等地。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一期分布范围小,主要局限在伊洛颍汝河流域;二期以后范围扩大至郑州地区、晋南地区;三期分布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大部、晋南、陕西东部;至第四期范围略有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