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词诵读之凉州词【唐】王之涣
- 格式:ppt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2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原文】凉州词二首⑴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白话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三年级必备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三)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著昏黄的微光。
(四)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以为,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五)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在岐王的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在崔九堂附近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节,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六)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远望黄河像丝带一般好像飘到了天空中,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七)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八)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九)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十)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十一)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唐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唐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唐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希望大家喜欢!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凉州词》,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欢迎阅读。
凉州词王之涣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黄河远上白云间,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羌笛何须怨杨柳,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注释:1。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王之涣《凉州词》赏析1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凉州词》唐·王之涣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凉州词》是唐代的⼀种曲调的名称,并不是诗的题⽬。
凉州就是现在⽢肃的武威市。
唐⽞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之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宗,⽞宗把它交给皇家的教坊,翻唱成了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
将这些曲谱产⽣的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这就是《凉州词》的来历。
唐代的很多⼤诗⼈都⾮常喜欢这个曲调,⽤它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的。
前两句说“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象真的⾮常的远⼤、⾮常的阔远,汹涌澎湃的黄河⽔竟然像⼀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云紧紧的衔接在⼀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
李⽩曾经在诗中说“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
”这黄河⽔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
这是李⽩⾃上⽽下来写,⽽王之涣这⾸诗是由下向上写。
黄河⼀路奔涌、⼀路飘逸,都飘到天上去了,都跟云朵连在⼀起了。
前者是写黄河的壮⼤,后者是写黄河的悠远。
从实景的⾓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云间”⽐李⽩的诗句更符合边塞的风景。
第⼆句“⼀⽚孤城万仞⼭。
”⼀⽚,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张照⽚⼉⼀样是个⼀⽚⼉。
这⼀⽚⼉,是唐代的⼝语。
其实就是⼀座的意思。
但是⼀⽚加上孤城,的确确给⼈感到⾮常单薄、瘦弱、孤独,他要突出的是西域⼤漠的荒凉和⾼⼭独⽴的孤独感。
“黄河远上⽩云间,”是⾃然之景。
⼀⽚孤城万仞⼭是⼈⽂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了。
到了三四句,将⼠们就出现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这两句写得尤为巧妙。
羌笛者就指的是胡笛。
是唐代时期少数民族吹奏⾳乐使⽤的笛⼦。
杨柳则有两个含义,第⼀《折杨柳》枝是在当时⾮常流⾏的曲调。
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枝》曲。
第⼆、“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
因为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
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悲壮苍凉的景色、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开头写黄河,汹涌咆哮的黄河,“远上”,多么远呢,无边无垠,视野所及,此由近及远。
接着写在万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
这就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十足边塞色彩的自然景观。
多么开阔,何等壮观。
而细细品味,置孤城于雄阔的背景之前,又会有一种寂寥荒凉之感。
顺势一转引入笛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从南北朝以来,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又成为送别的乐曲。
现在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满腔怀乡怨别之情吧! 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 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写到孤城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继而引发征夫的离愁别恨,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须怨”三字其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可见当边关将士乡愁难禁时,是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使他们做出如此自我宽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壮与慷慨,也体现了唯有盛唐诗人才有的广阔的胸襟。
“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盛传的名句。
今人写到大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玉门关之句,足见王诗影响的深远。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首诗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别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芜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家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宽阔。
二.凉州词是不是爱国古诗是爱国古诗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边赛诗。
此诗以边赛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
起句写饮酒,以夜光杯所盛之葡萄美酒。
次句写刚要开怀畅饮,可立刻的琵琶已经弹起,催人上路了。
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安静中一下转入紧急激昴的气氛中去了。
第3、四两句是征人的设想之词:虽然动身在即,我却依旧开怀痛饮,醉卧沙场或许会引起人们的笑话,但是,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呢?还有一几潜台词:那么未死之前,我为什么不能痛饮一下,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这种感觉是很沉痛的,但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仆人翁旷达的胸怀。
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乐景写哀,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亮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
正如柳宗元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写心情,正是如此,使读者对战斗的残酷性的理解非常地沉重而深刻。
诗人对战斗的看法,也就通过其所写的将士们反对开边黩武这种比较隐藏的心里状态而曲折地透露出来。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